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综合题常见四类题型及其答题模式

更新时间:2024-04-22 13:12: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环境保护 题型一:表现类

常用的行为动词一般有:判断、说出、指出、写出等,一般没有关键词。

表现类试题,解答的关键一是熟练掌握环境问题的表现;二是根据材料先寻找依据,再判断。 常考知识点:

1、当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化。 2、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主要的资源问题:淡水资源短缺、耕地日益减少、矿产频临耗竭。

4、主要的生态问题: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生物多样性减少。

【典例1】图12为某流域示意图。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7分)

【典例2】图13为我国区域示意图。A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

BAC024km 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居民地水库图例森林耕地河流【典例3】表2是我国某区域 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据此回答问题。

(1) 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9 分)

1

【典例4】图11为我国华北平原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6分) 【典例5】图15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4分)

【典例1】甲地区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位于下游三角洲,人口、城镇与工业密集。 乙地区以保护森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为主。位于上游山区,地形起伏大。

【典例2】破坏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

【典例3】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典例4】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典例5】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

2

题型二:原因类

常用的关键词一般有:原因、成因等。

常考知识点: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见课本】;

2、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水俣病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可吸入颗粒物、酸雨、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原因);

(1)水污染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水域较封闭,水体自净力较差;

②风向、风速;

③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湖泊水位低); ④水温: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

人为原因:排入水域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用水中含有大量的的N、P等营养物质。

(2)大气污染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形:盆地(谷地)地形较封闭,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风向、风速; ③降水; ④气温:逆温天气; ⑤植被覆盖率。

人为原因:污染物或污染源

(3)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少,地表沙土较干燥; ②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③城市汽车猛增尾气排放多 ; ④工业、家庭燃煤多,大气污染大; ⑤建筑工地、沙土废土随意堆放。

(4)形成酸雨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

②地形; ③土壤 ;

人为原因(污染物、污染源):④有色冶金工业发达⑤大量矿物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

(5)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原因 人为原因:汽车数量多,排放大量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尾气。

自然原因:西面临海,三面环山,污染气体不易扩散;

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高,云量少,湿度低,太阳紫外线强,易发生光化学反应,产

生光化学烟雾。

(6)水俣病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工业生产中任意排放含汞的废水 (7)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 自然原因:略

人为原因: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垃圾种类与总量日益增多,许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与堆积量超过了

环境的自净能力; ②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垃圾的品种多、变化大,垃圾的处理技术难度大。 4、水、耕地、矿产资源短缺的原因; (1)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有限;

②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很不均匀。

人为原因:①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与管理措施,导致水浪费严重;

②水体污染严重 ;

③人口激增和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大增。

3

(2)耕地日益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形: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

②气候:气候干旱(高寒)区域大;

③耕地地区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地区差别很大。

人为原因:①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

②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人均耕地的减少(如城市建设,交通、水利、工矿业等建设用地);

③土地利用强度大,土地退化严重;

④不合理的灌溉和施用农药,耕地污染严重;

⑤生态退耕,耕地减少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3)矿产(化石燃料)频临耗竭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矿产资源非可再生性;

②地区分布不平衡 ; ③矿产资源总量有限。

人为原因:①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消耗增加;

②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③矿产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

④富矿少,贫矿多,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 ⑤有些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5、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产生的原因。 (1)森林破坏的原因:

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

②过度开垦和毁林开荒(过度的迁移农业); ③乱砍滥伐(商业性伐木); ④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⑤过度放牧(开辟大型农牧场)。

(2)草地退化的原因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

②过度开垦

③滥伐树木和滥挖药材

自然原因:①鼠害和虫害严重;

②气候异常--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发等

(3)湿地减少的原因

自然: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人为:①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大增;

②环境污染,生活、农用、工业污水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③围湖、围海造田。

④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入流水量减少

(4)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

自然: 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 人为:①滥捕滥杀

②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③外来物种入侵

4

【典例1】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图16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50 土地40 利用类30 型比例20 工业用地 道路用地 居住用地 其他用地 城市绿地 水质 10 水8 质污染6 综合指4 数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7分)

【典例2】图13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6分)

【典例3】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之一。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

5

(%) 10 0 2 0 1989 2000 2006 年份 图16

【典例4】图17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9分)

【典例5】图21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面沉降面积(km) 4000 1986年 1991年 3000 2002年 2000 1000

(l)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9分) 【典例6】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20-60 60-100 >100 沉降深度(cm)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6分)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pw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