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

更新时间:2024-04-22 13: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标题:徐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

系别: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1310304120 姓名:陆兴平 指导教师:孟英伟

2016年4月29日

1

摘要

随着国内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景观的雷同现象愈演愈烈,这却使得城市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徐州老城区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亟待保护开发。本文以徐州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例,根据目前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以及在保护和开发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中出现的问题,探讨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

关键词: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

2

目录

摘要 ...................................................................... 2 目 录 .................................................................... 3 徐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 ...................................... 3 前言 ...................................................................... 4 2.徐州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 ................................................ 4 3. 徐州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 ............................. 5

3.1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 5

3.1.1老城区整体空间格局逐步消失 ................................... 5 3.1.2历史街道、街区传统特征丧失 ................................... 6 3.1.3文物古迹建筑结构逐步腐蚀损坏 ................................. 6 3.2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6

3.2.1出土大批历史文物 ............................................. 6 3.2.2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 ................................... 6

4.徐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 7

4.1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 ............................... 7 4.2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 7

4.2.1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 7 4.2.2加大文物经费投入力度 ......................................... 8 4.2.3提高市民参与保护意识 ......................................... 8 4.2.4整体开发旅游资源 ............................................. 8 4.2.5大力开发旅游宣传,扩大知名度 ................................. 9

结束语 .................................................................... 9 致谢 ..................................................................... 10 参考文献 ................................................................. 10

徐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

3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兴起旧城更新热潮,一些城市的旧城更新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城市旧城区历史文化环境得到了及时保护。但是我国传统的县级城市等中小城市的老城区无论在政策方面或是在建设方面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城市发展基本上是以土地规模扩张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新老城区建设形成巨大的反差,老城区的更新和发展严重滞后,老城区长期得不到更新,导致老城区机能衰败,建筑文化遗产年久失修,最终导致老城区历史文化特色逐渐丧失[1]。

徐州市是一座具有4000年的文明史、近25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徐州市老城区更是历史文化资源密集区,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冲击下,该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2]。 2.徐州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

老徐州历史文化片区规划研究范围北至故黄河、南至建国路、西至中山南路、东至故黄河,核心区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街区与近现代历史建筑,包括老城墙、黄楼公园、老牌楼、文庙、彭城壹号、创意68、花园饭店、中山堂、钟鼓楼、天主教堂、老东门、文化路民国建筑、回龙窝、快哉亭开明步行街、李可染故居、古玩一条街共16个节点。 历史文化资源 老城墙 介绍 徐州古城墙,远不是一座城墙那么简单,它的身上,实在凝聚了太多。历史上,因了战争、洪水和地震等灾害,它曾经多次遭到摧毁,并多次重建或者修葺,它是徐州战争文化和洪水文化的最好见证。外城墙自北宋苏轼抗洪始修到明代三次决口而重修,再到清乾隆年间的加固,千年风霜已历;民国时期,内城墙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变卖,连绵十几里长的徐州古城墙成了残垣断壁,庆云桥以西故黄河南岸的这段100多米的徐州外城墙就成了徐州古城墙的唯一遗迹。 黄楼公园 在徐州市区古黄河畔,矗立着一座双层飞檐的仿古高楼。这就是1988年修复的黄楼。历史上的黄楼是900年前徐州知府苏轼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于宋神宗元丰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的。因为土能克水,所以涂上黄土,取名黄楼。黄楼内有许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苏辙撰写,苏轼亲笔所书的《黄楼赋》。\黄楼赏

4

月\亦成为徐州古八景之一。 老牌楼 老牌楼两面分别写有四个大字:\五省通衢\、\大河前横\。资料记载,这座牌楼最初建于清代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而牌楼一带古时曾经有繁华的水运码头。五省通衢牌楼目睹了徐州近200年的沧桑和巨变。 老牌楼地区位于中心商圈黄金地段,西起中山北路,东到夹河东街东端,北至黄河南路,南邻彭城壹号和金地商都,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 文庙 徐州文庙,位于徐州市区彭城路第二中学校园内。始建于宋代,元代毁于战火,明清两代由于受黄河泛滥的破坏多次重建。原文庙格局完整,按照朝廷对地方孔庙的要求而建,共分3路5进庭院,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占地近2万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大成门前为泮池,左右为配殿,东南角为奎星楼。这组建筑一直保存到\文化大革命\前,是徐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现仅存大成门、大成殿,明清两代修建,1989年维修。大成门为歇山式屋顶,高8米,面阔3间10米,进深6米,高达7米的门柱矗立挺拔。大成殿高11米,面阔5间21米,进深14米,歇山式屋顶,绿瓦剪边,檐下斗拱密布。大成殿内的8根金柱和莲花浮雕柱础,为明代原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殿前的大型露台高1.2米,面积近700平方米,是祀孔大典的场所。在大成门内,还镶嵌着张伯英书丹的《迁建文庙碑记》和《重修文庙碑记》。 彭城壹号 彭城壹号,位于徐州市中心古彭广场东北侧,占地21.45亩,曾是秦末时楚霸王项羽定都徐州的西楚宫殿,也是宋代大文豪苏轼逸兴吟哦的逍遥堂旧址,成为徐州市区唯一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千年古院,记录和留存着大量徐州城市发展变迁的信息。

3.徐州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 3.1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3.1.1老城区整体空间格局逐步消失

5

徐州老城区整体空间格局由城墙、传统街区、重要历史建筑、护城河、山体、绿化等组成,解放后或是由文革时期人为破坏或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拆除城墙、历史建筑等,徐州市护城河沿岸杂草丛生,民居沿护城河岸随意而建,部分河段被填埋,严重影响了河道的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重要的历史建筑被拆除,历史街道被拓宽,街道两边均为现代的混凝土建筑,老城传统空间格局特色丧失殆尽[4]。

3.1.2历史街道、街区传统特征丧失

由于徐州这座城市缺乏强有力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老城区更新失控,而且街区内建筑及环境已不符合当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要求,街区内传统民居建筑已经由居民自己更新、改建或拆除,新建房屋样式单调呆板,建筑之间间距较小、存在较多的质量和安全隐患,使传统街区风格逐步消失。

3.1.3文物古迹建筑结构逐步腐蚀损坏

徐州老城区内的文物古迹建筑主要有庙宇(祖庙、社庙、城隍庙、文庙、武庙等)、公署、学宫、坊表、钟鼓楼、会馆、城墙等。文物古迹建筑由于缺乏保护资金,建筑结构逐步被腐蚀损坏,主要的装饰构件脱落或被盗。规划管理部门、文物保护部门等都未对文物古迹建筑的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文物古迹建筑长期缺乏维护和管理[6]。部分历史建筑由于存在安全隐患而不得不强行拆除,部分由于年久失修而自然倒塌。

3.2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1出土大批历史文物

近年来,徐州市文物管理部门对全市历史文物进行了全面普查,通过对历史遗迹进行挖掘,出土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据统计,徐州市现有馆藏文物6,000多件,最早的文物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磨制的石器。可供展出的文物有近3,000件,民间还散落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5]。

3.2.2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

徐州市开始重点加强了重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多处的历史文物已经成功申报为国、省、市级的保护单位。近年来徐州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基金,用于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并确保基金的逐年增加、专款专用。

例如徐州市鼓楼区大力度、高标准地推进龟山景区、九里山风景区、龟山民博文化产业园、老牌楼历史文化街区和淮海文化产业园、创意68文化产业园“三园三区”的规划建设和提升工作。龟山民博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与淮海文博园良性互动、错位发展,

6

已形成南有淮海文博园、北有龟山民博文化产业园的产业发展格局。 4.徐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4.1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

徐州老城虽然历史积淀深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保留至今、风貌质量较好的传统建筑已为数不多,对这类建筑应予以重点保护;此外,老城中还有一些传统风貌建筑,虽然已有一定损坏,甚至是在毁坏后于近年才恢复重建的,但根据其具有的较高历史与文化价值,也应予以重点保护,故将其一并列入需重点保护的传统建筑名录中。

保留下来的寺庙建筑,其悠久的历史和与之相关联的传说、典故使得它们对老百姓和旅游者都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对传统民居延续其原有的用途与功能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社会方面来说,可以使历史地段能够保持最基本的稳定性,使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得以保持其原有的机能状态及固有的网络关系;从文化方面来说,可以使传统民居的多重价值得到更为真实的保护和延续;从经济方面来说,利于老城更新过程的循序渐进[7]。此外,在改造初期,利用质量尚好的传统建筑及现状基础设施,还可以免除过于庞大的拆迁费用。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损失将无法弥补,因此,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对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来说,意义更为重大[8]。

4.2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4.2.1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彰显徐州历史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一是加大历史资源普查力度。对现存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重要史迹等文物的数量、分布、文物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等作进一步的调查摸底;对民间工艺、民间节庆等非物资文化资源展开全面的普查,按技术要求和规范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制定研究、保护、利用相结合的规划,并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积极进行国家、省、市级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二是坚持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正确处理好“保护、抢救、利用、管理”的关系,确立“保建并存”的新观念,增强合理利用、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把抢救和保护放在首位,在利用、管理方面采取积极的态度、稳妥的办法,使文物在有效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有效保护。

7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兴产业的兴起,老牌楼地区的经营业态、建筑风格与中心商圈的整体风格定位存在一定差距。徐州市鼓楼区可以对老牌楼地区进行综合改造,调整提升经营业态,全力打造与中心商圈相统一的时尚休闲街区。还有政府可以对回龙窝及周边地区进行整体改造,打造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恢复明清时期街区的历史风貌,打造展示城市发展文脉的名片。

4.2.2加大文物经费投入力度

进一步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和财政投入方式,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利用。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规章、制定地方性文物法规和历史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资金在市财政的额度和比例。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基金,用于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并确保基金的逐年增加、专款专用。二是明确各级财政保障责任。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的责任范围和支出责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及其相关支出责任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财政提供协助;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普查登记的文物,支出责任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予以补助或奖励。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同时,政府要坚持掌握历史文化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权,防止粗放式经营和掠夺性开发,积极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商业开发有机结合的运作模式。

4.2.3提高市民参与保护意识

增强市民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意识,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送到观众手中,讲到学校课堂,带到田间地头,广泛进行文物法制宣传教育;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向市民和各有关部门发放宣传材料,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二是加强多层面宣传力度。在公交车热门线路、重要路段张贴文物宣传画,通过形象生动多彩,文字通俗易懂的宣传,使文物保护的意义深入广大市民心里。三是拓展法制宣传范围。组织开展文物宣传进考古工地,进施工现场活动,向施工单位宣传《文物保护法》。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加强对单位和企业的宣传,明确告知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的要求,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的监督和管理。

4.2.4整体开发旅游资源

要想发展老城区,就要综合开发旅游产业,围绕街区历史遗迹、古建筑和文化长廊,

8

发掘整合与包装设计徐州市短线旅游和旅游产品开发。

“两汉文化”和“古战争文化”是徐州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徐州树立旅游品牌的支柱,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它们来大做文章。另外,鲜花还要绿叶衬,切莫忽视以下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两汉文化专题游。此专题游主要以徐州市区和周围的铜山、丰县、沛县等为重点,将以汉墓群、汉代画像石刻、汉兵马俑为代表的各种文化资源组合起来,将楚陵王汉墓、龟山汉墓、刘邦故里等汉文化旅游地联成一体,形成以两汉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专题旅游,吸引汉文化圈及对汉文化感兴趣的游客来徐州,品味厚重的两汉文化内涵。

4.2.5大力开发旅游宣传,扩大知名度

搞好旅游宣传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扩大徐州历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变成滚滚财源,必须不遗余力地进行旅游宣传。宣传的形式尽量多样化,可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中全面介绍徐州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可通过印刷资料、摄影资料、音像资料向人们展示徐州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9]

结束语

总之,城市只有塑造高品质的文化环境和优越的生活环境,才能创造出具有优美环

境和浓郁人文气息的城市空间,才能提升老城区的品位,激发老城区的社会活力,赋予老城区新的功能,使城市空间与风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进而增强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损失将无法弥补,因此,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对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徐州城市规划带来一些启示,对今后老城区的开发与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会有些许的借鉴意义。

9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孟英伟导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孟英伟导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各位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各位同门,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0

[1]刘文俭.老城区发展的内容与思路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1):102-103 [2]刘韶军.重视传统县级城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J].华中建筑,2009,(9);78-79

[3]孙强、王锴、白潇潇、卞连波、杨波.“文化、生态、发展”三位一体的城镇综合整治规划探析——以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为例[J].规划师,2012,(12):96-98

[4]王贺、范静.保护与开发的结合--以澄江县老城区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5,(7):183-184

[5]孟英伟.城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以淮安市清江浦文庙闸口区域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4,(1):201-201

[6]许龙.基于历史环境资源化的规划与设计--以徐州历史城区为例[M].学位论文东南大学硕士,2014.17-18

[7]王炜、关瑞明.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7-40

[8]苏勇军、周梅.徐州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2):27-28

[9]杨山.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复兴——以徐州故黄河历史文化景观规划为例[M].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硕士,2014.2-4

11

[1]刘文俭.老城区发展的内容与思路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1):102-103 [2]刘韶军.重视传统县级城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J].华中建筑,2009,(9);78-79

[3]孙强、王锴、白潇潇、卞连波、杨波.“文化、生态、发展”三位一体的城镇综合整治规划探析——以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为例[J].规划师,2012,(12):96-98

[4]王贺、范静.保护与开发的结合--以澄江县老城区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5,(7):183-184

[5]孟英伟.城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以淮安市清江浦文庙闸口区域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4,(1):201-201

[6]许龙.基于历史环境资源化的规划与设计--以徐州历史城区为例[M].学位论文东南大学硕士,2014.17-18

[7]王炜、关瑞明.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7-40

[8]苏勇军、周梅.徐州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2):27-28

[9]杨山.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复兴——以徐州故黄河历史文化景观规划为例[M].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硕士,2014.2-4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pw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