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 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更新时间:2024-05-19 01: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 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95周年校庆临近,近日,我校与《厦门日报》联合开设“厦门大学走进世界”校庆特别报道专栏。首篇于3月22日推出,题为“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 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今起,该专栏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为主题,选取我校国

际化进程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展现厦大一路走进世界的足迹和进程。 敬请关注。 (宣传部)

附:《厦门日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95周年校庆特别报道

解密厦门大学国际化办学之路

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 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楼群采用“一字形”设计,蕴含着带领厦大走进世界的决心

陈嘉庚(左一)、林文庆(右一)等视察建设中的厦大校舍。

当年,外国的轮船来往厦门港时,能从海上一眼就看到一字排开的群贤楼群。

现在,群贤楼群仍是厦门大学的标志之一。

【开栏的话】

1921年4月6日,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今年4月6日是厦大建校95周年,今年校庆的主题是“厦门大学走进世界”。厦大校方昨天说,今年的厦大校庆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国际性、学术性、文化性”,二是由师生校友唱主角。

从今天起,本报启动厦门大学建校95周年系列报道,介绍厦大国际化办学行进轨迹,并将及时报道校庆活动。

【手记】

从“走向世界” 到“走进世界”

10年前的厦大85周年校庆,校方确定的主题是“厦门大学走向世界”,10年后的95周年校庆,厦大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为主题。从字面上看,过去十年,在办学国际化道路上,厦大只完成一个字的改变——从10年前“走向世界”到今年的“走进世界”。不过,朱崇实认为,从“向”到“进”,虽然是一个字的改变,但是是大学的一大步。

他说,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从“走向世界”的起跑线,跑到了“走进世界”的另一个起跑线,开始国际化办学又一个新的旅程。

如果从更大背景的视角,或许可以更好理解厦大今年确定“走进世界”主题的意义——在著名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去年国家启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双一流”战略,这被认为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朱崇实说,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流学科,要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呢?首先就要国际化,要去认识、承认、尊重国际规则,要有能力和人家“说得上话”,“中国的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国际化一定是它的一个发展战略”。

他说,厦大“走进世界”,蕴含的是它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

文/本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李静 图/厦门大学 供图

掌舵者的国际化思路

陈嘉庚亲手设计群贤楼群有深意

希望外轮来往厦门港时,从海上一眼就看到厦大

在厦门大学看来,几乎所有厦大故事,都可以追溯到创办人陈嘉庚先生,即使是今天国际化办学道路的起点,也是要穿过95年时光隧道。厦大校长朱崇实说,厦大有国际化办学的基因,这一基因是陈嘉庚先生从决定创办厦大时就注入的。 为了群贤楼设计,和邓萃英“闹翻”

例证信手拈来。朱崇实说,从今天厦大校园里的群贤楼群,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陈嘉庚95年前拥有让厦大走进世界的决心。靠近演武路校门的群贤楼群,是厦大第一批校舍。1921年1月,厦大首任校长邓萃英带回上海滩洋设计师的设计——作为厦大主要建筑的群贤楼群五座大楼被安排在演武场西北的一角上,构成“品字形”组合。不料,陈嘉庚“毫不犹疑”地否认了洋人的设计。厦大校史记载说,陈嘉庚自己动手将“品字

形”改为“一字形”。

群贤楼群设计的分歧,为陈嘉庚和邓萃英分道扬镳埋下伏笔。几个月后,邓萃英离职,成为厦大任期最短的校长。不过,邓萃英来头不小,曾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北高师是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前身),邓萃英后来到台湾,成为台湾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动者。邓在台湾过80岁生日时写文章回忆这段往事说,我跟陈嘉庚为什么会闹矛盾,是因为我听不懂他的话。

陈嘉庚之所以把“品”打开,他的《南侨回忆录》披露的原因之一是:为“能让外国的轮船来往厦门港的时候,能从海上一眼就看到一所壮观的中国学府”。厦大人文学院教授朱水涌说,从一开始,陈嘉庚就希望世界能看到厦大,厦大能和世界对话。 陈嘉庚把国际化办学基因注入厦大

毕业于厦大的朱水涌一度以研究“厦大成就鲁迅许广平爱情”而闻名,但他现在是坚定的陈嘉庚精神的宣传者。他说,一般人很难想象,那时的厦大还只有118条好汉,包括98名学生,20名教师,陈嘉庚就已看到那么远。

朱水涌认为,陈嘉庚创办厦大时的办学思想,已经从之前的“救国”发展到“强国”。陈嘉庚当时已经提出,厦大应该有与西方大学同等的办学条件和优秀的教师,能够给学生不输于西方的良好教育,能够和世界大学“不相上下”。 在厦大人看来,这就是厦大国际化办学的雏形。

林文庆为厦大发展“定调”

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

即使是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厦大建校初期的国际化在某些方面,譬如师资国际化,也不逊色于现在。当然,这可能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厦大第二任校长林文庆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也是位牛人。这位孔孟之道的拥护者的英文比中文好,居然把《离骚》翻译成英文,印度诗人泰戈尔还为他作序。 1921年,在新加坡的林文庆同时接到两份电报,一份来自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孙中山电召林文庆回国担任外交部长一职,另一封来自陈嘉庚,邀请他出任厦大校长。

林文庆把这个难题交给了孙中山,请他为自己定夺。孙中山最终把林文庆“让”给了厦大。据林文庆回忆录记载,他问陈嘉庚厦大的办学宗旨是什么?陈嘉庚回答:国文首重,中西两学“两者不可偏废”。林文庆据此为厦大制定办学宗旨:“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95年后的今天,似乎没有再比这句话更能体现厦大国际化办学的内涵。

林文庆当时还有句流传到今天的名言,大意是,厦门大学的方针就是要使中国的传

统文化不衰落,近现代的各国之学术思想也得到沟通。

厦大的国际化教学

办校之初就大量引进“海归”

要使学生所受教育“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师资最关键。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林文庆领导的厦大已经大量聘用外籍或是有留学背景的教师。据厦大校史记载,1926年的厦大,教师七成以上有留学背景。

这其实还不是比例最高的。朱水涌说,1939年的厦大,因为抗战内迁长汀,当年聘任的15名教师,全部都是从美国、瑞士、德国等回来的留学归国人员,而且绝大多数大名鼎鼎,譬如说化学系的傅鹰,后来被认为是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物理系的谢玉铭,他的女儿谢希德后来出任复旦大学校长。

时任厦大校长的萨本栋曾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他编写的书,被美国一些大学当成教科书。人们说,这是第一位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著作,被美国高校采用。在1937年抗战烽火中抵达厦大的这位35岁年轻人,自此把全身心投入厦大。此后,萨本栋开始为胜利后的国家建设准备人才,而且是能和世界对话的人才。长汀时期的厦大,全校学生三门必修课是国文、英文和数学,只要有一门不及格,就不能毕业,而且英文必须是面试。

法国汉学家 任国学院教授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厦大已有洋教授。非常奇特的是,其中两名外教是国学院的教授,其中之一是法国著名的汉学家戴密微,二战后,他成为法国汉学界的带头人。 朱水涌说,当时的厦大已经意识到科学精神与科学研究成果是一所现代大学生命力的重要标志。美国人莱德就在那时来到厦大,他在厦大发现了数十种海洋生物,其中包括文昌鱼。他也因此于1923年发表厦大第一篇《科学》论文,向全世界宣布这种自然界过渡性珍稀物种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常常出现在厦门市民的餐桌上。

关于厦大国际化 他们这样说

陈嘉庚:国文首重,中西两学“两者不可偏废”。

林文庆:厦门大学的方针就是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衰落,近现代的各国之学术思想也得到沟通。

萨本栋:假使一位大学毕业生连中英文都不通顺,要他何用?

【链接】

诺奖获得者将扎堆到访

从本月开始,厦大将陆续举行十余场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获得者系列学术报告会,为师生提供与大师进行零距离学术交流探讨的机会。

校方说,今年的厦大校庆晚会不会邀请明星大腕,舞台交给校友——4月6日晚的这场文艺演出,演员全部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

某种角度看,和首批校舍——群贤楼群相比,厦大建南楼群的辨识度更高,它几乎成为世界注视厦大的地标建筑了。

去年9月,厦大建南大会堂开始史上最大的翻修,翻修工程目前基本完成,将在厦大9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惊艳亮相。本报的校庆特别报道今日推出“校庆进行时”,为您介绍“王者归来”的建南大会堂。 本组文/本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李静 本组图/本报记者 姚凡(除署名外)

建南大会堂简介 建于上世纪50年代 呈现中西合璧特征

厦门大学早期建筑群由群贤楼群、芙蓉楼群和建南楼群等组成,是中国近现代校园建筑的典范。其中建南楼群由成义楼、南安楼、建南大会堂、南光楼、成智楼五座楼组成,建南大会堂是建南楼群的标志性建筑物,位于楼群正中,建于1951年-1954年。建南大会堂外观呈现中西合璧式建筑特征,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470平方米,建筑面积5693平方米,建筑面宽47.12米,进深69.035米。建南大会堂总体可分为两部分:南部为办公楼,也是建筑的主入口;北部为礼堂主体,包括观众厅和舞台。

建南大会堂揭秘 因捐赠人籍贯得名

厦大官方微信说,建南大会堂命名由来,也是费一番心思。它之所以不叫“大礼堂”而叫“大会堂”,是因为陈嘉庚要避开宗教色彩。 “建南”二字,是由于捐赠巨资的李光前先生原籍为福建南安,因此缩写为“建南”以示纪念。

特殊设计寓意深刻

建南大会堂底层入门廊处到厅里有两组石板台阶踏步,外面五级,里面三级,总合起来八级。这样的设计意图据说出自于陈嘉庚,以此纪念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后是经历过八年抗战与三年解放战争的艰苦奋战,胜利来之不易,应当永远纪念,奋发图强。建南大会堂底层门廊入大厅,中间的大门的拱塞用辉绿岩雕刻着龙虎图案,象征龙虎把大门,坚固无比,谁敢来侵犯,最后都要碰得头破血流。

谁来翻修?

翻修要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施工团队曾参与故宫修缮

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昨日完成它建成后最大的翻修。这次历时半年之久的大翻修,为的是使它能更像旧时的模样。不过,虽然模样未改,但是,“内心”变了:首次安装了空调,还有WiFi(无线网络)。

很多人都是从建南大会堂来认识厦大的。这一气势宏伟的建筑是厦大校主陈嘉庚女婿李光前出资兴建,陈嘉庚选址并督建,1951年开工,1954年落成。

厦大资产处说,从建成到现在,建南大会堂都会不定期地翻修,此前最大的一次在2001年。不过,当时仅完成内部改造,此次翻修是建南纳入文物保护建筑后的第一次大翻修,从内到外进行全面加固升级。

校方还介绍说,由于是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翻修还不能“轻举妄动”,必须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才行。不仅如此,此次中标的北京国文琰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来头不小,据说曾经参与故宫的修缮。

怎么翻修?

修旧如旧,结构加固,保留了有故事的“嘉庚钢屋架”

校方介绍说,此次翻修主要做两件事:修旧如旧,结构加固。

现场的施工人员昨天介绍,屋顶都掀开了,里面做了防水等处理,最后再放瓦片。 最大的挑战是结构加固。负责修缮的北京公司介绍说,此次翻修最大的变化是装了空调,但是,大会堂原有的钢屋架仅可承担屋面自身的荷载,如果要增加空调的荷重,就不行了。从建筑学上看,最简单的手段当然是重新更换屋架。

不过,一段往事打消了工程师们更换屋架的念头。建南大会堂建设时,正处于国家困难时期,而且,当时钢材作为军事物资,被美国严密封锁。厦大“土著”郑启五教授曾经介绍说,陈嘉庚不得不从印尼进口最优质的原木替代,但是,原木能不能胜任,他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把握。

正在这时,时任重工业部代部长的何长工到厦门视察,陈嘉庚请他参观校园,并刻意向何“炫耀”了大礼堂准备用于横梁的印尼原木。何部长一下就听出陈嘉庚的弦外之

音,为此特批7条从苏联进口的钢轨。当然,也有记载说,这些钢轨最终是周恩来总理特批的。

但是,当时没有大型的机械吊装设备,桁架都是在现场进行人工组装,构件之间的钢螺栓都是在现场烧至通红,再由工人用特质的网兜传递后,迅速安装至构件上。 负责修缮的工程师说,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年代,集众人之力才建成了这样一座宏伟的大礼堂,再加上陈老先生拳拳的爱国之心,我们决定留下这体现出嘉庚风格或者说是嘉庚精神象征的钢屋架。

据介绍,最后采用的加固方案是在严格验算的基础上,只对受力不足的杆件进行局部加固,从而保住了“嘉庚钢屋架”。

修了什么?

恢复朱红木窗,加了空调和消防通道,有了WiFi

昨天,工人们在建南大会堂忙着做后期清扫。厦大资产与后勤事务管理处副处长吴爱仙说,从外表上,你看不出它的变化,只会觉得,它更“旧”了。譬如说,翻修之前,会堂的窗户是铝合金窗,这次全部恢复朱红木窗,是大会堂原来的样子。

所有的改变都遵循“修旧如旧”,譬如说,窗户重新粉刷,颜色还是原来的湛蓝色;里面的木质椅子照旧用,只是进行了重新油漆。

但是,它的确又变了。最大的变化是建南大会堂装空调了!以往夏天,大会堂的大会,降温只能通过走廊两侧的大风扇,每次开完会,每个人都满头大汗。

另一个变化是拆了三排椅子,布设了消防系统。因为有了消防系统,建南大会堂将可以重新放映电影了。此外,内部的灯光、音响、LED灯都做了提升,还有了WiFi。 建南大会堂将在厦大9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惊艳亮相,校方说,我们希望“回家”的校友看到它,会说:它还是我当年读书时的样子!

厦大仍由人工敲钟 每天19次精确到秒

钟楼位于建南大会堂楼顶,大会堂管理员同时也是敲钟人

母校的钟声悠悠不断,隔着一排相思树,淡定的雨雾,从四十年代的尽头传来,恍惚在唤我,逃学的旧生,骑着当日年少的跑车,去白墙红瓦的囊萤楼上课。

——摘自余光中《浪子回头》

胡桂鑫在建南大会堂屋顶敲钟。

你所不知道的厦大

厦大至今还保留着人工敲钟上下课的传统。敲钟人每天要敲19次钟,提醒厦大学生起床、上课、下课。敲钟也有讲究,比如起床钟要敲得久,但不能急,以保证叫醒学生而不是惊醒。

距离9:40还有20分钟,胡桂鑫开始紧张了,每隔十几秒,她都要下意识地看下手机,屏幕上是闪烁的时钟,她不能错过9:40,一分都不行。

46岁的胡桂鑫和她的丈夫黄坤贤每天都要接受19次这样的时间考验,他们是厦大的敲钟人,每天要敲19次的钟,提醒厦大学生起床、上课、下课。

很难想象,一所立志要“走进世界”的大学,至今还保留着人工敲钟上下课的传统。厦大校友说,即使抗战时厦大迁到长汀,也没有忘记把钟带到那里。每当厦大洪亮的钟声响起,不仅厦大校区,整个长汀县城都可以听到。

最早的钟由校主在集美打造

从历史记载看,厦大的钟声响了95年了,最早的大钟据说是校主陈嘉庚1919年在老家集美打造而成的。

现在的钟楼位于建南大会堂的小天台,300多斤的黑色铁钟挂在棚子下,当中悬着一个敲钟的大铁球。据胡桂鑫所知,厦大至少已经敲坏了一口钟,现在用这口钟是2001年厦大80周年校庆铸造的。

46岁的胡桂鑫和丈夫七年前当起敲钟人,前任老戴因为生病,依依不舍地把重任交到他们手上。老戴教给他们很多经验,比如起床钟要敲得久,但不能急,以保证叫醒学生而不是惊醒。夫妇俩一天要敲19次钟,早上6:30的钟声叫醒学生,每天钟声结束于18:20。

书记校长也要为敲钟“让位”

胡桂鑫和丈夫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建南大会堂管理员。胡桂鑫说,经常有人要来大会堂参观,突然一个电话说:书记校长在门口了,下来开门吧!不过,在钟声面前,厦大的书记、校长也得让位。胡桂鑫说,如果距离敲钟时间只有两三分钟,她就会告诉来电者:不好意思,要等我敲完钟再下去。她都会被告知:没事!你先敲,敲完再下来! 胡桂鑫经常让参观者大吃一惊:人们对敲钟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七年前,胡桂鑫也就39岁,她还很活泼,习惯高声说话,她认为,这可能是敲钟人的职业习惯。

除了高声说话,胡桂鑫和丈夫的另一个职业习惯是:整天被时间吃得死死的。为了能准时敲钟,他们买了个闹钟,每天早上5:30起床,以便六点和电视台对时间,最后一次对时是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

在钟声响起前的几分钟,胡桂鑫已经在天台等候了,戴上耳塞,抓住钟绳,然后盯着闹钟。当秒针与数字12重合时,她迅速而有力的拉起钟绳,深沉而又充满节奏的钟声顿时响彻校园。

钟声传递着厦大传统

没有人监督他们,不过,几代的厦大敲钟人一丝不苟地按时敲钟。但是,在这个时代,到底有多少人在听钟声?胡桂鑫说,有一次她把上课钟敲成了预备铃。有位老教师打电话过来问:“你早上的钟怎么敲错了啊?”

胡桂鑫说,钟太重要,它是传统,钟声代表着厦大。

她不知道的是,厦大的钟声,常年萦绕在天南海北的校友心中。曾求学于厦门大学外语系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就在《浪子回头》里回忆了他脑海中的厦大钟声。

现在的钟楼位于建南大会堂的小天台,300多斤的黑色铁钟挂在棚子下,当中悬着一个敲钟的大铁球。据胡桂鑫所知,厦大至少已经敲坏了一口钟,现在用这口钟是2001年厦大80周年校庆铸造的。

46岁的胡桂鑫和丈夫七年前当起敲钟人,前任老戴因为生病,依依不舍地把重任交到他们手上。老戴教给他们很多经验,比如起床钟要敲得久,但不能急,以保证叫醒学生而不是惊醒。夫妇俩一天要敲19次钟,早上6:30的钟声叫醒学生,每天钟声结束于18:20。

书记校长也要为敲钟“让位”

胡桂鑫和丈夫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建南大会堂管理员。胡桂鑫说,经常有人要来大会堂参观,突然一个电话说:书记校长在门口了,下来开门吧!不过,在钟声面前,厦大的书记、校长也得让位。胡桂鑫说,如果距离敲钟时间只有两三分钟,她就会告诉来电者:不好意思,要等我敲完钟再下去。她都会被告知:没事!你先敲,敲完再下来! 胡桂鑫经常让参观者大吃一惊:人们对敲钟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七年前,胡桂鑫也就39岁,她还很活泼,习惯高声说话,她认为,这可能是敲钟人的职业习惯。

除了高声说话,胡桂鑫和丈夫的另一个职业习惯是:整天被时间吃得死死的。为了能准时敲钟,他们买了个闹钟,每天早上5:30起床,以便六点和电视台对时间,最后一次对时是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

在钟声响起前的几分钟,胡桂鑫已经在天台等候了,戴上耳塞,抓住钟绳,然后盯着闹钟。当秒针与数字12重合时,她迅速而有力的拉起钟绳,深沉而又充满节奏的钟声顿时响彻校园。

钟声传递着厦大传统

没有人监督他们,不过,几代的厦大敲钟人一丝不苟地按时敲钟。但是,在这个时代,到底有多少人在听钟声?胡桂鑫说,有一次她把上课钟敲成了预备铃。有位老教师打电话过来问:“你早上的钟怎么敲错了啊?”

胡桂鑫说,钟太重要,它是传统,钟声代表着厦大。

她不知道的是,厦大的钟声,常年萦绕在天南海北的校友心中。曾求学于厦门大学外语系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就在《浪子回头》里回忆了他脑海中的厦大钟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61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