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作文150字

更新时间:2024-02-04 04:21:01 阅读量: 优秀作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作文 随想一二

[作文 随想一二] 作为人,

以坚强为外态,

以良知为原则,

以情感为动力,

以智慧为举措,

以纯真为憩舍,

以美好为追求,

以健康为知足,

以和气为享受,

以诚信为标准的形体,作文 随想一二。

然而,

这个形体必须依附环境而生存,多少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这样子,行体就会有多少变化,

就会违背天性,就会接受苦难,

就会深刻思考,就会改变自我。

也许,这会是一件好事,

使更多的灵体接受了磨炼,适应了环境,

物质生活逐渐充裕,行体得到了保全,高中三年级作文《作文 随想一二》。 ◆分享好文◆

然而,

这样子真的,好吗?

我们都知道,形体是精神的-

载体,

没有形体,也就没有精神的归宿。

因此,我们注重形体。

可是,是否太过注重了呢?

--当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为了私自利益

,将参杂三氯氢氨的奶源不计后果的投入市场时,她是否能够想到那许许多多无辜的孩子,正在死亡线上痛苦的挣扎着。

她的充满着金钱交易的-脑颅内

是否曾在夜半时分,被孩子们的涕哭惊醒?

可是,她仍执迷不悟的走着,

殊不知,

她的前方正是法律的鸿沟,容不得她肆意妄为,

&终究她还是下去了。

带着一丝忏悔,

无言的下去了。

话到这里,

我们不禁要问:

形体的注重,竟然将精神弃之若履,

将人性泯灭,将内在善良抹煞,

看到那些婴儿死去,她能静下心来高兴地去数这种脏钱吗?

过分地注重形体,带给我们的,只是无尽的思考,和

无限的惋惜。

朔州市二中高三:李振东

篇二:观时政有感(150字)作文

精选作文:观时政有感(150字)作文 昨日瘴疠极一时,蒙蔽天光波澜惊。 狼豺虎蛇掩龙目,日月隐曜山潜行。 史为明镜悬高堂,苍生不忘舟水心。 挥斥方遒有何惧,正气凌霄撼古今。 聚智凝心夙夜思,力挽狂澜系民情。 慨叹忧愤不可遏,雷厉风行魂魄清。 去日苦多不能忘,肃正纲纪风波平。 待到山花烂漫时,江湖庙堂乾坤宁。 会当清明水天阔,国泰民安慰魂灵。山西吕梁文水县文水中学高三:高鼎

篇一:引导学生用眼睛写作文的浅议

引导学生用眼睛写作文的浅议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文离不开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因此,老师在平时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犀利的目光去阅读作品、观察生活、感悟人生。否则,写作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作文是内心的喧泄、真情的流露。如果不用自己独特“眼光”去看世界,也只能搜肠刮肚、人云亦云。

1、目前高中作文的现状

高考竞争之激烈,迫使每位高3年语文教师绞尽脑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走“捷径 ”、求高分。从而使学生作文格式“八股化”、语言“标准化”。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说的“在喧嚣的应试氛围下,作为考试机器的学生,整日在追逐分数和考试名次的名利场中摸爬滚打,清纯和可爱,同情和爱心,与他们渐离渐远。”“语言的‘标准化’,‘泛政治化’训练,高考作文的‘时政’性命题,逼迫他们学会虚伪和圆滑。”潘教授对自己学生的感受深有感触,他说学生们“曾众口1词地告诉我,高考作文是绝不能说真话的,只能说命题者和评卷老师爱听的话。”学生们率真的1番话让潘教授颇有感慨:“当今吏治腐败学术腐败和商界腐败现象的蔓延,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大批量地制造‘言语人格分裂症’患者的语文教育难辞其咎。”现实果真如此,当高考作文写“题记”得高分,语文老师在指导作文时就不分青红皂白要求学生作文练习时要“记”;当考生用流行歌词、诗句拟题目受好评时,语文老师也常常盲目引导学生东拉西扯,不管合适不合适,先“引用”再说。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鉴于此,笔者认为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指导,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看“世界”,既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又发现生活中的假、恶、丑。让学生用心灵的笔触去描绘这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用真挚的情感去讴歌、赞美;用辛辣的笔触去批判、鞭挞。

2、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看世界”

(1)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是1种由“外”到“内”的吸收、借鉴,是利用人类社会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充实、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过程。因此,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推荐优秀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指导学生作摘录、写心得,日积月累,提炼升华,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因为“书籍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1样。”(美国 约翰.卢保克)

(2)老师要讲究写作

指导技巧

1.讲究命题技巧。作文题目是学生写作的导向,讲究命题技巧有助于调动学生“看世界”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命好作文题目呢?首先,命题要尽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其次,命题要富有时代感,能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探索的。再次,作文题目富有开放性,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为学生“看世界”提供广阔的空间。

2.讲究评价技巧,挖掘学生写作亮点。老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社会,畅所欲言,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流露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写作过程中,血气方刚的中学生,难免有偏见或过激的言论。因此,老师在作文点评时,应把握分寸。既不要让学生难堪,下不了台;又不能对那些“出轨”言论置之不理,听之任之,让学生懂得“言为心声”、遣词造句要谨慎的道理。当然,对学生的真知灼见应给予表扬。例如,让学生以《我所熟悉的人》为题写1篇作文,1位同学写他正在读幼儿园的外甥女。有1次,该同学到她家,跟她开玩笑要搬走电脑时,其外甥女骂道:“真他妈的,敢搬,我就揍你。”面对这句话,应如何点评呢?我认为这句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亮点,它写出了外甥女“清沌和可爱”。因为据我了解,该同学外甥女家的底层是他们家的食杂店,位于娱乐场所云集的地方,

其外甥女经常在店里,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耳濡目染,说出那句话也不足为奇。而这1句话,则真实地反映出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逼真地写出这个人的个性。这犹如鲁迅笔下阿q头上的“癞疮疤”,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又唤起人们深思。作者直面现实生活,不美化、不回避。不是“面对试题要懂得如何揣摩教师心理,懂得“该说什么,如何把假话说得和真的1样,将谎言编得天花无缝、天花乱坠。”(潘新和语)

3.鼓励学生讲真话,讲实话。新课标理念的作文指导特别强调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1位学生,让他们讲真话、讲实话。要讲真话、讲实话,就必须鼓励学生张大眼睛看世界,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究体验,用犀利的目光去观察1人1事,1景1物;用心灵去感悟人生,用行动去创造新世界。苏霍姆林斯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1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1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既然青少年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特别强烈,那么作为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研究、探索,更要给学生提供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讲真话、讲实话,而不是误导他们为迎合某些评卷人口味而“造假”。我真佩服2十多年前的写作老师张老师,他曾告诉我们他曾经是“右派”,在平反后不久参加高考作文评卷,题目是《“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有感》。当他看到1位考生写校长午餐时花两角钱买菜比学生花五角钱还多时,提出质疑,这样的共产党员难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张老师认为该同学敢讲真话,就给这篇作文评出仅差两分就满分的高分,而同1评卷组的另1位老师却把它判不及格,原因是该老师认为考生这样写有损共产党员的形象。 这1高1低的评分结果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反思:学生讲真话、讲实话,在当时是要冒险。而在改革开放3十年后的今天,学生能不能畅所欲言,讲真话,露真情呢,这就显得尤其重要。“新课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

个维度设计,3者融为1体。因此,老师在指导写作时,既要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做到语言表达流畅,更要强调学生讲真话,表达真实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坚决摒弃传统作文教学压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突出弊端,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启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带着问题深入生活,透过生活的表面现象,挖掘其深刻的本质。从而写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见解独特的好作文。

篇二:观《南京!南京!》有感

观《南京!南京!》有感

黑白色调的电影开场,天空阴霾,显得压抑而忧伤。南京城遍地狼藉,犹如废墟一般,一张明信片出现,写着一些苍白的文字,诉说着沉痛的历史。

十几名日军在教堂发现了无数难民,其中还有大量的中国军人。日军恐惧的叫援兵,可中国人根本无意抵抗,麻木呆滞的举起了双手,日军的几声枪响就使他们彻底崩溃。远景中,孙中山的铜像被拉到,一起倒下的是整个中国吗?

不是。残兵连在废墟中做着最后的抵抗,顽强的抵抗。最终,队长陆建雄无力的说:“兄弟们,守不住了,散了吧。”没有人离去,直至被俘。这群铁骨铮铮的汉子在子弹穿透胸膛的前一刻齐声呐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中国是坚韧的,中国人的抵抗从来没有停。

但在当时的南京,抵抗终不是主旋律。画面中,无数投降的士兵和平民从各个方向被驱赶至一起,被淹死,枪杀,活埋,烧死,如退潮一般倒下,画面残酷的令人目不忍视。日本兵在大街上呼喊道:“支那兵!支那兵!”,而教堂里是越来越多的举起了双手,当坐在父亲肩头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围的同胞,他的亲人,他的叔叔阿姨都举起手来时,她做了人生

陆建雄,小江,唐先生,姜老师,代表了南京城中无数伟大的中国人。在这座生死之城中,还有什么比活着更恐怖,还有什么比子弹更无敌,还有什么比抵抗更需要勇气,他们不会躲避,也不需要更多的言语,只是和中国站在一起,用牺牲,证明我们不会放弃。

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残酷的压抑和绝望,不见一滴鲜血,但却处处有锥心的痛,只有结尾才稍稍燃起温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代表着中国的希望,明天虽然依旧残酷,但希望已经传递下去。南京虽死,但中国人的团结与抵抗已经被唤起,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么只有努力去赢得战争的胜利。

另外,“活着,比死更艰难吧?”角川的这句话深刻富有含义。他有知识,有思想,天真而纯净。作为侵华日军的一员,他的双手无可避免的沾满了鲜血,但他的内心始终在挣扎和思考。在心爱的百合子死去后,他终于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放走小豆子,开枪自杀。我知道陆川想用角川来完成对侵略者的人性还原,证明他们的痛苦和悔过。但南京大屠杀中的三十万冤魂,整个抗战中死去的三千五百万英雄,不是一句悔过,一颗子弹就可以弥补的。每个人都会犯错,有些错误可以被原谅,有些则永远不能。正如南京这倒深深的伤疤,会永远留在中国心头,永远滴血。

可能有些人会说,我们应该着眼于现在了,不要太固执于过去,难道要我们背着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整日缅怀

那无数的冤魂,整日垂头丧气,或是义愤填膺,看个日本人就揍一顿,说什么伤害了我们民族自尊心?其实不是的,乐观的思想已经根植到了中华民族的骨髓里,乐观是好的,关键我们的问题是乐观过度了,失去了对危机的意识,总觉得战争还没有爆发,地球还没有毁灭。我想说的是,我们有理由乐观的去奋斗,乐观的从失败中站起来,乐观的去生活,但是我们不能乐观的贪图安逸,任何一片安逸之土都是通过搏斗换来的,如果我们放弃了搏斗的意识,最后我们将再次无一片安逸之地。说来说去,居安思危,几千年来,历史一直在给我们上着这一堂又一堂的课,然而我们却不喜欢长记性。

影片以近乎残忍的镜头语言,再现了那段滴血的历史,让每一个看过的人记住南京,记住前辈留下的血。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勿忘国耻,理性爱国!是现代社会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做到的!!

篇三:观 有感观《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话剧有感 在一次留学生中,主人公遇到了教授的刁难。他回答的问题的时候多么尴尬,在思维敏捷的情况下,他凭着他那爱国情怀使教授向他脱帽致敬,自己依靠自己聪明才智及爱国情怀感动教授。

观完《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话剧有感,使我心潮澎湃情思横溢,热爱祖国情怀油然而发、观看后受到感染、熏陶爱国,爱我祖国的种子播入我心田。

其中一位教授的话使我震撼: “你是来自台湾中国的,还是来自北京中国的?”

而学生愤怒却不失冷静的说道: “教授先生,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常识。”可见这位教授是多么的刁钻、古怪啊!学生回答的明显有些偏激!及时这些个问题已经被解决,可是未必不会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从此可见,以前中国被欺凌的历史存在西方国家深深的脑海里!为什么詹天佑在国外功臣名就之际,却选择在国内艰难局面回归祖国?为什么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之物,却奔向祖国?为什么钱学森夫妇在经过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回归祖国怀抱的坚强意志?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

举一个例子说吧!一个中国人去印度旅游,印度人看见中国人篇四:2014时事评论300字

2014时事评论300字

1:关于反腐: 从2014年的最初开始南京的季建业被送往法庭,至今已经有多位腐败分子落网,看是高歌和有成效的反腐运动,其实真正的是否能做到 长治久安 我们也不知道,

只有一个体制真正的让老百姓 起到监督起到决定权,那些官老爷才能畏惧才能不敢犯罪,当今天喊着震天响的反腐口号 其实不过是几个出头鸟和没站好队的不幸儿罢了,

而今 老虎找不到 和苍蝇满天飞,如何让人民起到信心,这需要一个真正的动作而不是口号!

2:关于东莞, 东莞的扫黄开始,风暴袭击了全国,我们要问的是,东莞的事情是今天一天吗?

显然不是,当成为一定的气候和规模,再拿着某种口号去做一个貌似丰功伟绩的事情,显然只是一种形式,只有做好了辅助工作,只有真正的从根源杜绝,才是本质

3:习连会:

习连会的成功 标志着我中华民族的又一个进步,两岸的问题不应该祸害子孙,两岸都是自己人,亲兄弟,连战说:我们能解决的问题不要拖到下一代,这种声音 温暖而又明亮,总比那句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温暖的多, 不管什么党派 不管什么体制,希望两岸人民越来越好。

4 我是歌手 中国好声音

国内以往的音乐节目大多注重“草根梦想”,使拥有音乐梦想的普通人从中脱颖而出:而在《我是歌手》中,作为“功成名就”的专业歌手,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梦想,这一点更加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意义。节目传达了这样一个声音:即便你已功成名就,也不意味着就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每个人都应不断提升自我,向更大的梦想努力迈进,, 小杂评:“好声音”火了,全世界都在转椅子;《我是歌手》红了,荧屏上将有多档歌唱节目pk,观众们的耳朵会很忙。感动与话题,带来了一个翻唱的时代。但热闹之余,希望众多的音乐人,不要一窝蜂地都去改编经典。音乐和人一样,不能永远活在过去。原创才是中国音乐的未来,每个时代都应该有代表作。

时事评论背景: 习近平同志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青年价值观变化”问题

我国历经30单一到多样、由传统到现代、由困惑到自觉、由解构走向整合的转变。回顾透析这一变化进程,对于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非常必要。总体看,青年价值观变化有如下几大特征。 价值取向日趋多样

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标示了社会思想的解放。伴随着改革开放,价值取向也日渐务实开放并多样化。“文革”后出现的“伤痕文学”“朦胧诗”,表现了价值反思与重估;大量西方理论思想在涌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形态各异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市场经济初期发展带来了利益格局多变,金钱、功利气息弥漫;价值“破旧”与“立新”不够同步,原有话语体系被打乱了,新语境纷争呈现。在传统与当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多样价值观给人们更多选择,也带给那个时期青年人诸多人生观矛盾、分化

和价值困惑。 值观也从纷繁复杂状态走向一元引导下的多样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青年人的价值观由多样、分化走向主流整合,民主、法制、文明、和谐、责任、公平等成为当代青年认同的价值理念。与此同时,年轻人生活方式缤纷,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使“时尚消费”“网言网语”“微观点”等青年文化现象层出不穷,青年人凭借信息技术,把他们的价值选择和自我文化

篇三:随想片段

随想片段——法·毕加索艺术

卢克莱修

(1)

在某种意义上,法的创造者可以被视作毕加索的前生或来世。这位后现代艺术家在调情方面表现出的几乎贪婪的天赋,似乎指引了一条亲近政治的道路,犹如强烈的性欲驱使玛尔斯与维纳斯完成罪恶的交欢一样。难道不能设想,这位曾经的政治信徒在涉过智慧之河的时候遇到了意外——因为一次偶然的底头发现了完美而真实的倒影,从而产生了顿悟——于是,艺术得到了久违的重生——由表现转变为释放。那种突如其来的、抽象的思维冲动被瞬间捕捉,哀号的马、冷酷的牛和形象被扭曲的女人在《格尔尼卡》中奇迹般地得到了谅解与共存,看似毫无逻辑可循的东西在强力意志的契合下堆砌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体系。后现代的惊人创造力如果不慎应用于政治领域,必然创造出被我们称之为法的东西。艺术或者法,究竟谁是模仿者——难道不可以认为,二者都是强力意志的表象?

谁习惯于将黑格尔的训诫作为枷锁,他就必然会被这一直觉的推理激怒。然而理性怎能以一贯的归纳与演绎法则摧毁它的宿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已经让它的存在失去了任何异议——即使一只黑色羔羊的出现,也足以说明整个羊群并非都是白色的。尽管理性主义的奴隶们为其信仰找到了近乎繁冗的证据,却仍然无法避免被某种意外轻易地击倒。在蒙受了巨大的欺骗之后,他们不得不承认所谓的共性是多么的不可信。我不想说,亚里斯多德的恐怖幽灵仍然在思维的某个

角落里徘徊,类比推理的法则于是遭到了悲剧般的冷遇。但是至少法的创造者对此不会有任何异议——假如发现自己竟然完成了能够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相媲美的艺术品。

(2)

毕加索造型艺术的来源一半是印象的激发,法在某些因素或场合表现为过去的复活。当然这种行为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记忆的再现。假定天文学者通过精密的仪器观测到六千万光年外的某颗银质的光滑行星,并在这面镜子上发现了一亿二千万年前的恐龙形象,他们获得的却仅仅局限于视觉的享受,并不能干预那个栖息着巨大爬行动物的中生代。如果谁有强烈的愿望身临其境地体验过去,他必须依靠能够令时空发生扭曲的“虫孔”。同样,法的某个肢体的碎片我们可以轻易地从历史中找到,但是不能设想这种看似简单的借用可以在缺乏意志作用的情形中完成——一件精致的后现代艺术品难道可以放弃思维的驱使?

法的另一创造因素是灵感的捕捉,这种冲动力并非对历史的反射,而是无法描述的思维的闪现。谁会拒绝突然到来的智慧的维纳斯的示爱?只要情欲仍然是他渴求的诸多因素之一——法的毕加索在梦境中追随爱与美之神,心甘情愿地将自身交付给直觉支配,他的温顺已经近乎盲从。这曾经被无知的批评家们视为是消极的倾向——难道被动竟等同于颓废主义?不,也许它是唯一可靠的引领者——假如智慧不再值得相信,追求与思考的生活岂不要被否定得毫无意义?依靠灵感,自我标榜为克里斯提尼立法者们得到了能够引以为荣的、可

以被当成是创举的准则——具有毕加索血统的政治信徒无一不是富于标新立异的另类创造者。

(3)

狭隘的法学家们怎能理解这一涵义?可以相信,作为后现代造型艺术的法曾经满怀崇敬地走向科学的圣殿,但随即失望而归——它没有找到期盼已久的、严重扭曲的形象。我们发现,那种具体的、有逻辑可循的因素日渐销声匿迹——刻板的条文中蕴含的并非僵直的理性组合——相反,充斥于艺术品内部的是难以捉摸的、看似毫无联系的思维冲动。

类似于毕加索艺术,一切强力意志堆砌的作品都将凌乱和抽象作为其憧憬已久的目的地——被创造或重建的法变成了获得自由的角斗士,他怎能不欢呼这种突如其来的、与可怕囚笼的永远诀别!强力意志以神奇的力量挣脱了枷锁,将其残骸重新组合成它意念中的维纳斯的模样,于是借助灵魂力量的造型艺术的法由此诞生了。

(4)

没有人可以否认,作为毕加索艺术的法的创造具有一切后现代行为与生俱来的目的性。创造或重建行为的动机是强烈的扩张欲望——事实上作为雅典执政官的克里斯提尼与造型艺术的毕加索几乎没有太多的区别——阿提卡的法制变革是另一领域的后现代价值评估。立法者直接的、或者认为是蓄谋已久的的目的,是试图实现一种可怕的自我膨胀意识。凡是经过他的判断证实了的美德被写入法律,他曾经的辉煌历史往往可以在这部艺术品中找到踪影,那种潜在的欣慰随即

转变为现实的喜悦。剧院中演出的帕格尼尼几乎难以抑制他的激情,但音乐之外的他如果不是面对异性,演奏的激情将化为一团死灰。作为弦乐王子的小提琴在这位演奏家的双手驱使下,用一种可感知的、直观的旋律呈现出游弋于灵魂之中的悲剧情结——毕加索精神笼罩着的克里斯提尼和帕格尼尼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重塑,沉睡于梦境中的神秘愉悦感仿佛被瞬间唤醒了。

(5)

当造型艺术的毕加索站在一幅刚竣工的帆布面前,他怎能抑制那种形而上的高傲和满足?这位艺术家得意地看到,分裂的表象被发疯的灵魂玩弄于股掌之间,思维之手揉碎了一切并创造出一种全然不同的境界。借助灵感,被智慧重塑双臂的维纳斯呈现于他的面前——他无法抗拒美神的诱惑,如同政治的信徒不约而同地追求快感的所在——难道法的最初诞生只是为了深层的慰藉?是什么让毕加索的信徒们痛苦地面对现实的毁灭,却欣喜地看到了灵魂的复苏——难道不是一种仿佛是梦幻驱使的、不择手段地自我扩张的狂热崇拜? 为此他摒弃了道德意义上的高尚与低俗,以神秘的力量摧毁了伦理和人性的塔标。人们看到:法或艺术的痴迷者,无一例外地在灵魂的狂欢中走向了死亡的绞刑架——谁会否认,毁灭的背后是巨大的快乐?如果有足够的乐观,这群毕加索的信徒难道不能将恐怖的刑具视作象征受难和重生的十字架?

(6)

我们不禁要问:立法者所做的一切岂非都是为了掩饰对死亡的畏

惧?那种得意忘形的神态让他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甚至是恶魔般地欢庆最终到来的悲惨结局。于是,痛苦被重新定义为扭曲的快乐,在这一刻毕加索艺术家已经成为法的本身:一尊庄严和不可亵渎的圣像。克里斯提尼以沉醉者的敏锐忽然化身为自己的杰作,他欣然地看到生存的目的已然达到——在艺术之镜中观摩一副膨胀得面目全非的自我灵魂,那种翩翩然的陶醉感告诉他,至少在这部惊人的艺术品中他没有发现任何细微的瑕疵。

一种瞬间闪现的《贝壳放逐法》的灵感给这位雅典的执政官带来狂喜——站在一群即将远赴以弗所或本都的流亡者面前,他岂不成了完美和神圣的象征?他仿佛忽然高傲地置身于肃穆的祈祷者中,发出神秘和诡异的笑声,用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叫喊:“无知的奴隶,你们的虔诚甚至不如面前的神龛!”我们随即欣赏到他所理解的顶礼膜拜方式:凭借葡萄酒的刺激与麻醉疯狂地冲入神殿,指着破败的宙斯塑像大声叫嚣:“愚蠢的复制品,你难道没有看见众神之父的降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ir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