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的真善美校园文化观

更新时间:2023-03-08 16:52:15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陶行知的真善美校园文化观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也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儿童的幸福童年大部分宝贵时光是在学校度过的。儿童进入学校成为学生,接受学校正规教育,本质上是要过一种有目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健康而快乐的学校生活。现在,学校领导和教师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陶行知说:“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1)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健康、快乐、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为儿童生动活泼的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追求真善美的交融与统一,是许多现代教育家的梦想,也是 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神,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教育的灵魂。为此,他提出“真善美合一”、“知情意合一”、“教学做合一”作为办学目标和方针,大力倡导创造“真善美的人格”。陶行知倡导“真善美”的人文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他提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育人目标,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教育的一切内容、形式和行为,都应该体现一个“真”字 。他提出的爱生如子“爱满天下”精神是人类的至善至爱精神,贯穿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善就是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应该是教育的一种人性追求和理想。陶行知一贯重视美育的作用,主张以审美的精神塑造人,使教育成为美化人生的东西。“美”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的感受,是每个人所追求、向往的境界,有了美,人生才会充满幸福和快乐。陶行知说:“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

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2)本文试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论述陶行知的“真善美”校园文化观。

一、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真善美的物质文化

和谐校园应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物质是基础、精神是灵魂。这两者共同统一于和谐校园之中而又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物质以通过直接做用于人的感官而影响人的精神状态,环境的育人功能最为直观和具有显性。脏乱差的环境只能助长假丑恶。陶行知非常重视物质环境的改造与建设。他说:“物质环境在教育上的影响,尽人皆知,要有良好的教育,必须有相当的物质环境。校舍、设备、图书、仪器和校外种种之精神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当之设备,才能有相当的精神”。(3)他强调“改造环境,要有美术的精神”。(4)学校注重以美术精神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品位,精心打造诗情化、艺术化、哲理化、人性化的校园文化空间,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真善美的物质文化,可以起到以环境的高雅提升人的尊严和品行、陶冶人的情操,在美的氛围中起到求真向善爱美教育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健康快乐的成长。

抗战时期,陶行知他办的育才学校发挥创造精神,精心打造校园文化,提了五大创造:创造健康的堡垒;创造艺术的环境;创造生产的园地;创造学术的气候;创造真善美的人格。他说:“我们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现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5)“我们的校容要井然有条,秩然有序,凛然有不可侵犯的威仪”(6)陶行知真善美的校园物质文化观在他撰写的《育才学校校歌》中充分流露出来。

开头两段是“我们是凤凰山的儿女。我们是凤凰山的主人。凤凰山我们的家,我们的学校,我们的乐园,我们的世界。我们是凤凰山的开垦者,要创造出新的凤凰山,新的家,新的乐园,新的世界。歌词最后一段是:“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让我们歌颂真善美的祖国,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人生,真善美的创造。”

二 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载体形成真善美的精神文化 在陶行知的办学实践中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但更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他说:“我们深信最产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来,也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振作,尤其不可因钱少而推诿(7)学校,作为师生共同生活、和谐发展的生命绿洲,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把学校建成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首先,要正确处理师生间的关系,建立民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学校真善美精神文化的核心。陶行知一贯倡导师生民主 平等 ,反对家长式的专制作风。他说:“专制生活中可以培养奴才和奴录,但不能培养人民做主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展到最高峰”(8)陶行知要求教师要做到思想民主作风民主和教学民主。主张教师要向小孩子学习。他说:“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子的心理,小孩的问题 小孩的困难 小孩的愿望 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9)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要以民主 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上情感上的良好环

境,减少学生的升学压力和恐惧感。在陶行知看来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在学习上是互学关系,在道德上是相互感化关系。“在晓庄,凡是同志一律平等。共同立法的时候,师生工友都只有一权,违法时处分也不因人而异”。(10)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师生营造了民主 氛围,提供了创造的心理环境,为人的健全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陶行知从“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出发,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渐渐的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11)“建立真善美的人际关系,大家把人格拿出来互相摩擦,各人肯以灵魂相见”(12)“与学生共生活,日久便成为学生的朋友”。(13)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千百年来都是这样定位的。陶行知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师生之间还有另一面的关系,他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14)通常人们只知道先生感化学生,其实,学生也在感化先生。他说:“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好现象,总之,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生生气也发扬到什么地步,这是丝毫不可假借的。”(15)

此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除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外,作为处在学校中心领导岗位的校长,如何正确处理好与师生员工的关系是形成真善美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保证。校长与师生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的相互教育的关系。陶行知认为校长应当做民主的倡导者和领导者,要将民主视为工作的第一原则。要放得下架子,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尤其是来自下属的建议和批评,不要孤芳自赏,也不要唯已独尊,更不能刚愎自用,他强调在一个民主的国家里面,做一个独裁校长是千不该,万不该的事情。在陶行知看来,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们的校长。”(16)只有品行高尚的校长,事事以身作则,严于律已,虚心好学,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起到凝聚人心,引领学校方向的灵魂作用。

三 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创新真善美的制度文化

制度好比是催化剂,可以规范师生的言行,启发人觉悟,使人摒弃陋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规范化 科学化 系统化的制度建设。学校管理需要运用严格而健全的制度协调学校 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序且有效的运转,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学校、教师、学生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以制度建设为载休创新真善美的制度文化,需要处理好制度化的刚性管理和人性化的柔性管理两者间的关系,做到刚柔相济,相辅相成。学校制度化的刚性管理就在于强调面向全体,凡事讲规则,制度保公平。从总体上看,我们现在的学校管理大多数还处于制度管理这一层次。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学校是思想和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的教育场所。如果对学校的这一特点没

有足够的认识,片面地追求刚性,一味采用家长式的管卡压“大棒式”的管理,必然使职工产生雇佣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学生变得呆板拘谨、其代价将是美好灵性和创造活力的丧失,完整的制度也可能沦为师生发展的桎梏。

陶行知在办学实践中非常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创新真善美的制度文化。在抗战时期为了培养人才幼苗,使其不致于枯萎,在重庆合川县创办了著名的《育才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教育条例。如《育才十二要》、《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条》、《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育才二十三常能》、《育才高级七常能》等等。通过这些规章制度和教育条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和各种生活技能,但是,陶行知不是靠死板板的刚性管理来强制推行各种规章制度,而是“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通过集体生活进行教育,集体生活包括四种:劳动生活、健康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把各种规章制度和生活技能融进四种生活中,采用“教学做合一”“知情意合一”的方法进行生活教育,从身边小事做起发挥生活教育的作用。用陶行知的话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17)避免简单的说教和强迫命令的作风。其目的是“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18)“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推动力”。(19)集体生活可以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这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及悲观懦性思想的有效剂”。(20)育才学校根据儿童的才能和特长设置自然组,社会组、绘画组、音乐组、舞蹈组、文学组六个学习组。在集体生活中发扬民主、注重个性发展,反对教训分离,主张“教训合一”,即知识

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陶行知主张“德育注重自治”育才学校实行集体自治,要求大家在实行集体自治上来学习集体自治。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批评。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难免犯错误、发生违犯组织纪律现象,通过自我批评进行自我教育,改正错误行为。“自我批评是发展民主的有效手段,自我批评是促进自觉性启发的利器”。(21)陶行知坚决反对体罚学生,他认为:“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育才教师最大的责任便是引起儿童对纪律自觉地遵守,引起儿童对于学习自觉地需要,自动地追求”。(22)“我们爱护和培养他们正如园丁一样,日夜辛勤工作着,希望他们一天天的生长繁荣。”(23)陶行知的人性化的产柔性管理还体现在设立奖励制度上,为了发挥师生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特设创造奖金。每学期期终奖励一次,设一 二 三等奖,奖励在治事、人格修养及创造方面有突出贡献者。奖励办法是个人提出申请,由学校专家评委会评审确定。“鼓励人人努力 则人人有得奖的机会”。(24)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实践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大众诗人。透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处处呈现在人们面前是“真善美合一”的诗化教育。陶行知将爱在学校中的作用诗化了,他打了一个人园的比喻,把晓庄师范与花园相比,“晓庄不是别的,只是一个‘人园’和花园有相类的意义。我们愿意在这里生活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现出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晓庄之美”。他满怀豪情地说:“晓庄是一部永远不会完稿的诗集”。在晓庄,一切都诗化了。后

来在《关于诗的谈话》中,陶行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理想:“我们要把育才学校办成一个诗的学校,盼望大家帮助我。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并不是要学生每个人都要成诗人,那太困难了,但我却要由我们学校做起,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地扩大去,使每个中国人民、世界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平心而论,这一教育理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根本无法实现,但是陶行知对教育的真善美追求与向往,透射出诗人与教育家的伟大情怀却是永远值得肯定和歌颂的。历史穿越过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今天重温陶行知的话仍然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给我们极大的启迪和激励。

注:⑴《创造的儿童教育》川版《陶行知全集》卷四,第537页 ⑵《我的学校观》川版《陶行知全集》卷二第307页,以下《陶行知全集》简称《全集》

⑶《地方教育行政为一种专门事业》川版《全集》卷一,第356页 ⑷《南京安徽公学创学旨趣》川版《全集》卷一,第45页 ⑸⑹《育才二周岁前夜》川版《全集》卷四,第491、492页 ⑺《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川版《全集》卷四第340页 ⑻《创造的儿童教育》川版《全集》卷四第544页 ⑼《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川版《全集》卷四第634页 ⑽《晓庄三岁告同志书》川版《全集》卷二,第562页 ⑾《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川版《全集》卷一,第43页 ⑿⒀《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第一年》川版《全集》卷二,第382页 ⒁《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川版《全集》卷二,第453页

⒂《我的学校观》川版《全集》卷二第308页

⒃《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川版《全集》卷一,第47页 ⒄《谈生活教育一致一位朋友》川版《全集》卷四,第428页 ⒅⒆⒇《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川版《全集》卷四,第460、461页

(21)(22)《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川版《全集》卷四第466页 (23)《育才学校办学旨趣》川版《全集》卷四第454页 (24)《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川版《全集》卷四第32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lr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