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3-03-08 09:45:3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2. 机能实验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 理 学 理 论 教 学 大 纲

(供临床医学各专业方向、麻醉、口腔、影像、预防、全科专业用)

前 言

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生理学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基础。生理学的教学应强调学生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介绍生理学重大的新成就,使学生对生理学的进展有所了解。

教学大纲所列课程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都要在课堂内讲授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授给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学。生理教学时数为11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64学时,实验课(机能实验学课程中一部分)为48学时。

理论教学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 血液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五章 呼吸 学时 2 7 3 10 5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十二章 生殖 参考资料:

5 2 8 4 10 6 2 1、姚泰 主编 生理学(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范少光,汤浩,潘伟丰 主编 人体生理学(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3、贺石林,李俊成,秦晓群 主编 临床生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倪江 主编 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5、吴博威 主编 生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6、姚泰 主编 生理学(供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7、张建福 主编 人体生理学.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0

【预习要求】

预习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特点。 2、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概念(负反馈和正反馈)。 3、熟悉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4、了解人体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5、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教学内容】

1、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2、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方式的概念及其机制和特点。 3、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和正反馈)。 4、生理学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5、非自动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结合各种生理现象来说明相关概念。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预习要求】

复习生物学中细胞膜的结构章节。 【目的要求】

1、掌握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和特点。

2、掌握生物电现象的两种表现形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和产生机制。 3、掌握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机制,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4、熟悉兴奋性、兴奋、阈电位、阈强度的概念。

5、熟悉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的特性,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6、熟悉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7、熟悉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8、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横纹肌收缩的分子机制;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9、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其特点。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3、静息电位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

4、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特点;局部兴奋及其特性,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5、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6、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8、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横纹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9、前负荷、后负荷,等长收缩,等张收缩的概念。 10、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11、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自学)。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结合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对生物电现象及其机制,以及骨骼肌单收缩和复合收缩进行讲述以加深理解。

第三章 血液 【预习要求】

复习组胚学中有关血细胞的生成与来源知识。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血清与血浆的概念。

2、掌握血浆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 3、掌握血液凝固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概念。 4、掌握血型的概念、红细胞血型、输血原则。 5、熟悉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6、熟悉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7、了解血浆的化学成分, 血液的比重, 血液的粘度, 血浆的pH。 8、了解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 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白细胞的破坏。 9、了解抗凝系统。

10、了解纤溶系统,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血液的比重,血细胞比容, 血量,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血液的 粘度, 血浆的pH。

2、血浆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

3、红细胞、白细胞主要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形态及其破坏。 4、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血小板的生成、调节和破坏。 5、血液凝固的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概念。抗凝系统。 6、纤溶系统,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7、血型的概念、ABO血型和RH血型的临床意义、输血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重点讲解凝血及输血的有关知识,其余内容以自学为主。

第四章血液循环 【预习要求】

复习心血管有关的解剖知识。 【目的要求】

1、掌握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电位的特点。 2、掌握心动周期,心脏泵血过程,心脏泵功能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3、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4、掌握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 静脉血流(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5、掌握组织液的生成,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6、掌握心血管的神经反射活动机制。

7、掌握冠状循环的特点及冠脉血流量的调节特点。

8、熟悉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心肌的传导性和兴奋在心脏的传导。 9、熟悉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0、熟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11、了解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和调节。 12、了解心电图的临床测定方法和意义。 13、了解心泵功能的贮备。 14、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5、了解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及其生理意义。 16、了解肺循环的生理特点,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17、了解脑循环的特点, 脑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教学内容】

1、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体表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3、心动周期, 心脏泵血过程, 心音的产生。 4、心脏泵功能评定,心泵功能的贮备。 5、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6、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7、血压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8、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 静脉血流(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概念、组成和调节。

7、组织液的生成,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8、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及其生理意义。 9、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0、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反射活动机制。 1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12、局部血流调节。

13、动脉血压的短期和长期调节。

14、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冠脉血流的特点, 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5、肺循环的生理特点, 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自学)。

16、脑循环的特点, 脑血流量的调节, 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自学)。 【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结合挂图、多媒体课件对心血管活动进行动态讲述,以加深理解。 二、结合临床病例的讨论以加深基本理论的理解。

第五章 呼 吸

【预习要求】

复习有关呼吸系统的解剖知识以及肺泡的组织学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原动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相关的一些概念。

2、掌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及其意义。

3、掌握肺容积, 肺容量(肺活量, 用力肺活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的概念。 4、掌握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5、掌握呼吸的反射性调节机制(肺牵张反射, 二氧化碳、H、低氧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影响)。

6、熟悉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7、熟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8、熟悉通气/血流比值的影响。

9、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组织换气;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教学内容】

1、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2、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原动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生理功能)。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非弹性阻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及其生理作用, 呼吸功。

3、肺容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残气量), 肺容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 用力肺活量, 用力呼气量),每分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4、气体交换原理,肺换气(肺换气的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组织换气。 5、通气/血流比值的影响。

6、氧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特征,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及其影响的因素。

7、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二氧化碳、H、低氧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影响。

8、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上位脑对呼吸的调节。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挂图或多媒体课件讲述呼吸的过程及其调节。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预习要求】

复习有关消化系统的解剖知识。 【目的要求】

1、掌握消化(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吸收和胃肠激素的概念。 2、掌握生物电活动: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3、掌握胃液、胰液和胆汁性质、成分、作用及其调节。

4、熟悉蠕动的概念,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容受性舒张), 胃排空及其控制。 5、熟悉胃、小肠运动的方式。

6、熟悉小肠是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的主要部位。

7、了解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小肠液的分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8、了解大肠内消化,大肠运动、排便反射。 【教学内容】

1、消化(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吸收的概念。

2、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生物电活动: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3、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内在神经系统和外来神经系统)。 4、胃肠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5、口腔内消化(自学)。 6、胃液的性质、成分和生理作用。

7、胃液分泌的调节(影响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头 期、胃期、肠期的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

8、蠕动的概念,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容受性舒张), 胃排空及其控制,神经体液对胃运动的调节。 9、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及其特点。 10、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胆汁的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11、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分节运动),小肠液的分泌,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 蠕动), 小肠运动的调节。

12、大肠内消化,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形式,排便反射,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13、吸收过程概述,吸收的主要部位和机制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及挂图,联系临床有关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正常生理情况下的有关消化系统的现象来说明其生理功能。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目的要求】

1、掌握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的概念。 2、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率。 3、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波动。

4、熟悉机体的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 5、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6、了解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学说。 【教学内容】

1、能量代谢的概念,食物的能量转化,能量代谢的测定(能量代谢的测定原 理和方法)。

2、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的概念。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4、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变动。体表温度和深部温度,皮肤温度和平均体温。 5、机体的产热与散热,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及其影响因素, 机体散热的方式。 6、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学说。 【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同学进行自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预习要求】

复习肾脏的有关解剖和组织学内容,尤其是肾单位的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尿的生成三个基本过程;肾血液供应的特征;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2、掌握肾小球滤过率;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掌握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功能(Na,Cl和水的重吸收;HCO3重吸收与H的分泌;葡萄糖的重吸收,肾糖阈)。

4、掌握尿生成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渗透性利尿,球-管平衡);神经和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5、熟悉髓袢、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6、熟悉尿排放的机制。

7、了解尿浓缩和稀释的原理,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8、了解肾清除率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内容】

1、肾血液供应的特征及其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和滤过系数。

3、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转运的方式,各段对原尿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Na,Cl和水的重吸收;HCO3重吸收与H的分泌;葡萄糖的重吸收,肾糖阈;K、H和NH3的分泌。

--+

--+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的机制。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5、尿生成的调节:肾的自身调节,球管平衡,神经和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房利尿钠肽)。 6、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7、尿的排放(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挂图及多媒体课件,并联系临床上肾脏功能异常时产生症状,讲解肾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预习要求】

复习解剖学所学的眼、耳、前庭器官的解剖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掌握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视敏度、暗适应和明适应)。

3、掌握内耳(耳蜗)的功能(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4、熟悉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5、熟悉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适宜刺激的性质),前庭反应和眼震颤(眼震颤的概念)。 6、了解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7、了解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8、了解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 9、了解视网膜的信息处理。视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视后像和融合现象。 10、了解内耳(耳蜗)的功能(耳蜗的结构要点,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听神经动作电位。 11、了解嗅觉、味觉和皮肤感受器的功能。

【教学内容】

1、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眼的折光系统(简化眼的概念)。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双眼球会聚)。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3、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4、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视后像和融合现象)。 5、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内耳(耳蜗)的功能(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耳蜗内电位和微音器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

6、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7、嗅觉、味觉和皮肤感受器的功能(自学)。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课件、图表和课堂讨论,阐明眼的结构及其调节;内耳的结构及行波理论。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预习要求】

复习有关神经系统的解剖学知识。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2、掌握两类感觉投射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特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痛觉,内脏痛与牵涉痛。 3、掌握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牵张反射的类型。

4、掌握脊髓的整合功能(脊休克),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去大脑僵直的概念。 5、掌握小脑的功能。

6、掌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功能特点。 7、掌握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8、熟悉神经递质、调质和受体的概念。

9、熟悉中枢抑制、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其损害时的临床表现和病变的部位。 10、熟悉两种睡眠时相的特点。

11、了解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和特点。 12、了解经典的突触传递结构,突触的分类,突触传递的可塑性,非定向突触传递,电突触。了解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13、了解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 14、了解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运动传导通路。 15、了解皮层诱发电位。

16、了解学习的形式,记忆的过程,遗忘,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17、了解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与纤维类型。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2、经典的突触传递结构,突触的分类,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传递的可塑性,非定向突触传递,电突触。 3、神经递质的概念、鉴定,递质和调质的分类(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的概念、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4、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及其机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突触的抑制(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和易化。

5、脊髓与脑干,丘脑的核团,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感觉传导通路,丘脑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

6、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各种躯体感觉与内脏感觉(内脏痛与牵涉痛)的特点及意义。 7、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

8、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姿势的中枢调节:脊休克的概念及其机制,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类型,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9、运动的中枢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运动传导通路。基底神经节的结构与功能,有关疾病。小脑各部位的功能。

10、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特点 。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功能活动的调节。本能行为与情绪反应的神经调节。

11、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睡眠的时相(快波睡眠与慢波睡眠的特点),觉醒与睡眠的产生机制(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发生机制)。

12、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学习的形式,记忆的过程,遗忘,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大脑皮层的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13、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自学)。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或挂图,以及进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有关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

第十一章 内分泌 【预习要求】

复习各内分泌腺的组织学内容。 【目的要求】

1、掌握激素的允许作用的概念。

2、掌握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3、熟悉激素作用的一般生理特性。下丘脑与腺垂体的机能联系,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机能联系。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4、熟悉应急反应和应激反应。

5、了解激素分类,激素作用的机制(激素受体的分类)。 6、了解催乳素和神经垂体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7、了解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1,25-二羟维生素D3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主要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教学内容】

1、激素的概念和分类,激素传递方式,激素作用的一般生理特性。 2、激素作用的机制。

3、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与腺垂体的机能联系。腺垂体的激素(生长素和催乳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神经垂体激素(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4、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5、甲状旁腺激素与降钙素、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6、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应激反应的概念,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7、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应急反应的概念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调节。 8、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主要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9、松果体的激素与前列腺素(自学)。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对内分泌系统进行讲解。并适当联系一些常见的有关内分泌系统的生理现象或病例进行课堂讨论。

第十二章 生 殖 【预习要求】

复习睾丸和卵巢的组织学内容。 【目的要求】

1、掌握睾丸的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 2、掌握卵巢的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3、熟悉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 3、了解睾丸的生精作用,妊娠。 【教学内容】

1、睾丸的生精作用;睾丸的内分泌功能,睾酮和抑制素的生理作用。 2、睾丸功能的调节,下丘脑-垂体-睾丸轴活动的调节机制。

3、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中激素的变化。 4、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

5、妊娠的过程:受精和着床,妊娠的维持和激素的调节,分娩(自学)。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挂图及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机能实验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本科各专业生理学实验课用)

前 言

机能实验学课程是医学专业基础的重要课程之一,涵盖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基本实验内容。通过补充、重组,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内容,突出了该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以实验操作为主,通过系统的介绍机能学的实验原理与方法,结合机能学相关的重要理论,进行系统的整体、离体器官,乃至细胞水平的实验。在较好的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机能学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探索性机能学实验。此外,通过示范性实验教学、计算机机能学模拟实验以及插放录象带或光盘,向学生介绍难度较大而先进的机能学实验技术。 机能实验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机能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过程;促进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研究的概念,包括广泛查阅文献,确定研究内容,提出科学严密的设计方案,正确可行的技术路线,真实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经科学分析、评估后,谨慎地得出小结和初步结论,最好能写出研究论文。

通过机能实验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观察、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实验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求做到:

1、实验课前应了解该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和观察项目,不盲目进入实验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ns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