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船舶行业危险源辨识与控制 - 黄燕春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4 03: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船舶行业危险源辨识与控制

黄燕春

(广船国际企划部)

摘 要:本文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对船舶行业危险源辨识、风

险评价与确定控制措施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为船舶行业策划、运行、检查、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关键词:船舶行业 危险源辨识 控制

1 前言

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颁布了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旨在以危险源辨识为核心,通过PDCA的循环模式,达到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目的。但在很多建立、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船舶企业,无论内部审核还是外部审核,在危险源辨识和控制这个条款上均被审核员开出不符合项:“对危险源辨识不充分”、“辨识了与部门无关的生产活动的危险源”、“危险源控制措施没有针对性”、“把事故类型作为危险源来辨识”等等,这都是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对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条款的内容不理解,培训、运行、监督检查不到位所致。本文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情况,对船舶行业如何开展危险源辨识与控制进行探讨。

2 正确理解危险源的几个定义2.1 危险源的定义

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中危险源的定义:“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正确理解关键字“伤害、疾病、根源、状态、行为”。2.1.1 伤害

指突然发生的各种事件或事故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理解为员工在生产活动中受到的损伤即工伤,主要有七个方面:

⑴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广船科技 2011年第4期(总第114期)

⑵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⑶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⑷ 患职业病的;

⑸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⑹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

(7)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2.1.2 疾病

可识别的,由工作活动和/或与工作相关的情况所造成的,不良的或恶化的身体或精神状态。理解为员工参与生产活动引起的职业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因接触粉尘,如电焊、打磨等作业引起的身体健康问题;

⑵ 因接触噪音,如批刨、装配等作业引起的身体健康问题;

⑶ 因接触甲苯、二甲苯,如喷漆作业引起的身体健康问题;

⑷ 因接触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2.1.3 根源

有两个解释:⑴ 使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⑵ 起源(于)。也就是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起源或起因物,通常指物或人。

2.1.4 状态

导致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的物质条

33

件。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基础设施、生产设备、材料、工具统称为物,有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现象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2.1.5 行为

导致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的人为错误。人为错误是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人”主要指参与生产活动的每一位员工和因工作需要进入生产范围的其他人员。

综上所述,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员发生工伤事故或职业病的潜在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或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危险源=人的不安全行为,危险源=物的不安全状态,危险源=名词+动词;如密闭、狭小舱室电焊作业,事故的起源是焊钳,焊钳破损是物所处的不安全状态,也就是危险源;如特种涂装作业,事故的起源是火种,火种在特涂舱室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人员携带火种入舱室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两者都是危险源。

2.2 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重大危险源的对象是危险化学品,因此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应慎用重大危险源。很多企业误把重大危险源=重要危险源,混淆了两者的概念,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国家有明确的定义及强制的法规控制要求;重要危险源则由企业根据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准则来确定。

2.3 危险源辨识的定义

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

系—要求》中危险源辨识的定义:“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普遍存在且形式多样,很多危险源不易被发现,因此企业对生产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需采用一些特定的方法进行辨识,确定可能造成的后果,根据船舶行业的特点归纳为火灾、爆炸等13类(见表1)。危险源辨识可通过流程图1表示。

3 如何开展危险源辨识和控制

34

图1 危险源辨识流程

船舶行业根据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4.3.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控制措施”条款的要求,采用图2所示PDCA循环模式,开展危险源辨识和控制。图2 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的PDCA循环模式

3.1 前期策划

3.1.1 成立组织机构

领导作用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部门建立以主管安全的领导为组长,体系主管人员、技术人员、各层级(课、工段、班组)的管理人员、员工代表为成员的危险源管理小组,负责危险源辨识的领导、控制、确认。3.1.2 编制文件

以危险源管理小组成员为主力,结合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及部门生产活动,编制“危险源辨识、评价、确定控制措施程序”,明确职责、工作程序及各项职责的衔接,为确保文件是适宜和充分的,文件在发布前应通过管理小组成员的审核及主管领导的批准。3.1.3 组织培训

每位员工必须接受危险源辨识的基础知识培训,授课人员应把标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与员工岗位相关联的、通俗易懂的语言,特别对危险源概念应讲深讲透,避

黄燕春:浅谈船舶行业危险源辨识与控制

免员工的理解有误:

⑴ 误把危险源=事故类型,如:高空坠落、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等。

⑵ 误把危险源=设备,如:门座吊机、电焊机、叉车等。

⑶ 误把危险源=作业场所,如:加油站、气站、密闭舱室等。

⑷ 误把危险源=生产活动,如:电焊作业、起重作业、分段联吊等。

3.2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控制措施

3.2.1 危险源辨识

⑴ 划分作业活动

划分作业活动是危险源辨识的第一步,可选择按工种、设备、生产工艺、原材料、作业场所等作为划分作业活动的主线,船舶行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危险源:

① 人的不安全行为: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特种作业人员(电焊工、起重工等)及其他工种人员(管工、钳工等)在作业过程中由于误判断、误操作、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精神不集中、疲劳以及身体的缺陷引起的危害因素;

② 物的不安全状态:基础设施、生产设备、运输车辆、生产工具、有毒有害物质、火灾爆炸危险性物质、辅助设备设施、安全工装、劳防用品等由于结构不良,强度不够、磨损和劣化、缺陷等引起的危险因素;

③ 环境条件:作业场所的照明、温度、湿度、通风、噪声、辐射、烟尘、有毒气体等未得到有效治理引起的职业病危害;

④ 追溯事故根源:船舶行业危险性较大的分段联吊、狭小舱室作业、特种涂装作业、特涂架搭设等过程的危险因素;近几年发生频率较高的如触电、高坠事故等的原因分析。

⑵ 明确危险源辨识方式

采用正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引导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以狭小舱室电焊作业为例:

正向思维:对电焊作业需使用的设

广船科技 2011年第4期(总第114期)

备、工具、材料可能存在的不安全状态逐一列表(焊线裸露、爆钳损坏、风机缺乏防护罩、照明不足等)对施工者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章现象逐一列表(不按电焊工作业特点穿戴所需劳防用品、冒险进入不具备电焊作业的场所、使用有缺陷的焊接设备等)判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触电事故、物体打击等)。

逆向思维:考虑电焊作业过程中可能导致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类型(触电事故、电焊工尘肺等) 倒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故(起源:是人为错误还是物质条件所致) 在哪种行为或状态下会发生事故(是物的不安全状态还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辨识危险源,其结果离不开“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的事故类型”,各部门在辨识危险源时可参考表1,对号入座。

⑶ 危险源辨识的实施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有:询问交谈、现场观察、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事件分析等。这几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使用一种方法往往不能全面地辨识其所存在的危险源,应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危险源辨识由基层工段长或班长组织,自下而上地开展,对危险源辨识过程做好记录:① 描述作业活动,② 描述根源、状态或行为;③ 描述可能导致的工伤或职业病的类型。

3.2.2 风险评价

⑴ 评价方法

船舶行业大多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风险等级=可能性×发生频率×严重性(D=LEC),该法简单易行,危险程度的级别划分比较清楚。但由于它是根据经验来确定3个因素的分数值及划定危险程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具体应用时应根据船舶行业的具体情况对该评价方法作适当修正,如细化可能性、发生频率、严重性的描述及细化分值。为了便于理解,本文设置了较简单的分值见表2。

经过评价划分风险等级:直接分四个级别或根据企业情况再划分为一般与重要

35危险源见表3。

表1 导致工伤或职业病的根源、状态、行为

表2 危险源风险因素分值表

表3 危险源风险分级表

⑵ 风险评价应规避的问题

①专人包办风险评价。危险源存在于36

企业的不同生产活动中,同一项危险源在不同的生产场所,风险等级不一样。如:在车间进行电焊作业和在狭小舱室电焊作业,危险源同样是焊线、焊钳裸露,但这个危险源存在于狭小舱室与存在于空旷的车间,对员工产生的职业健康风险和导致的事故类型是有所区别的。

② 未按准则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有的部门为了规避管理上的措施和安措资金的投入,对危险源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发生频率往低值靠拢,使存在高风险或潜在风险的危险源无法得到客观的评价,以致重要危险源得不到控制,最终导致发生事故。

⑶ 风险评价法的实施

由危险源管理小组负责,对辨识出的每一项危险源:① 依据过去的经历、有关

黄燕春:浅谈船舶行业危险源辨识与控制

的知识,经充分讨论,确定L、E、C的分数值;② 计算三个指标的乘积,得出危险性分值D;③ 根据D值大小确定风险等级。3.2.3 确定控制措施

⑴ 原则

按照优先顺序降低风险,“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是对危险源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

① 源头控制危险源:以本质安全为方向,从设计、工艺、流程、设备采购、材料、工具等环节进行源头控制;

② 消除存在的危险源:通过设备、人员、工艺、制度等方面的管理,消除已出现或潜在的危险源;

③ 利用其它工艺或原材料替代危险源:淘汰不安全的工艺或原材料,寻求更符合人机安全工程的安全工艺和无毒或低毒的原材料;

④ 通过工艺改造、技术改造等工程控制危险源:在原来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实施改进,有效防止危险源的产生;

⑤ 通过标识/警告/或编制管理规定控制危险源:在有职业病危害、特殊工种工位、重点库房、舱室等场所张贴标识或在设备或固定作业岗位张贴安全操作规程;

⑥ 按照工种和岗位要求,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特别对于特殊工种、易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必须为员工配备并监督执行情况。

⑵ 分级控制

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采用分级控制,见表4。

表4 危险源风险分级控制表

⑶ 过程评审

由危险源管理小组成员收集基层工段或班组的危险源辨识清单,进行梳理、汇总,召开危险源辨识评审会:① 评审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风险评价的客观性,形成部门危险源清单;② 根据分级控制的要求逐项确定控制措施;③ 对重要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需编制目标指标和操作规程的,应在评审会上明确节点、责任人。评审会结束后,以部门文件发到工段、班组,格式参考表5。

3.3 监视和测量

广船科技 2011年第4期(总第114期)

对危险源进行监督和管理是确保体系有效运行的必要环节。主要方式通过部门主动检查和企业内部审核。3.3.1 主动监视

由部门危险源管理小组确定检查的频次,对部门及各层级进行主动的检查:

⑴ 是否按流程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确定控制措施的相关工作;

⑵ 危险源辨识是否覆盖了班组、工段的所有生产活动和人员;

⑶ 危险源辨识是否充分,是否存在遗漏的危险源;

37

表5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的确定

⑷ 风险评价的结果是否合理;

⑸ 对危险源是否实施了分级管理;⑹ 抽查一至三项危险源控制措施的实施记录;

⑺ 员工对岗位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是否了解;

⑻ 重要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实施情况;⑼ 对重要危险源是否进行了剩余风险评价;

⑽ 当生产工艺、机构、设备、原材料、岗位、作业环境发生变化时,是否对危险源进行重新识别和评价,补充相关的控制措施。

3.3.2 内部审核

企业的体系主管部门定期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内部审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的确定是必查条款。内部审核既查文件、也查现场,对部门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准确性,风险评价的客观性,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与所编制的文件及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检查。

确定危险源定期辨识的频次:每月或每季度。根据人员岗位、设备、工艺、材料、作业环境等变化对危险源进行补充识别和更新,相应的控制措施应随着部门制订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章或部门作业指导书的变化而更新,确保员工获取的是最新的控制措施。3.4.2 剩余风险评价

对重要危险源控制措施(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实施结果、作业指导书执行情况等)进行评价,通过对比采取控制措施前后风险评价的分值确定风险是否得到控制或降低。当风险仍为不可承受时,部门应继续采取控制措施并予以实施。

4 结语

危险源辨识和控制是船舶行业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实施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是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及监视和测量等要素运行的基础。船舶企业应将其作为一项主动性而非被动性的方法来执行。本文提出的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的探讨,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策划、运行、检查、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和参考。参考文献

[1] OHSAS18001:2007《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2] GB641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3] 保国等编写 《安全人机工程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7月(收稿日期:2010-6-30)

3.4 持续改进

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

会—要求》提出了“持续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确定必要的控制措施”、“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信息要定期或及时评审和更新”。也就是说,危险源辨识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有体系维护人员进行常态化管理。3.4.1 动态更新危险源38

黄燕春:浅谈船舶行业危险源辨识与控制

表5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的确定

⑷ 风险评价的结果是否合理;

⑸ 对危险源是否实施了分级管理;⑹ 抽查一至三项危险源控制措施的实施记录;

⑺ 员工对岗位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是否了解;

⑻ 重要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实施情况;⑼ 对重要危险源是否进行了剩余风险评价;

⑽ 当生产工艺、机构、设备、原材料、岗位、作业环境发生变化时,是否对危险源进行重新识别和评价,补充相关的控制措施。

3.3.2 内部审核

企业的体系主管部门定期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内部审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的确定是必查条款。内部审核既查文件、也查现场,对部门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准确性,风险评价的客观性,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与所编制的文件及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检查。

确定危险源定期辨识的频次:每月或每季度。根据人员岗位、设备、工艺、材料、作业环境等变化对危险源进行补充识别和更新,相应的控制措施应随着部门制订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章或部门作业指导书的变化而更新,确保员工获取的是最新的控制措施。3.4.2 剩余风险评价

对重要危险源控制措施(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实施结果、作业指导书执行情况等)进行评价,通过对比采取控制措施前后风险评价的分值确定风险是否得到控制或降低。当风险仍为不可承受时,部门应继续采取控制措施并予以实施。

4 结语

危险源辨识和控制是船舶行业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实施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是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及监视和测量等要素运行的基础。船舶企业应将其作为一项主动性而非被动性的方法来执行。本文提出的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的探讨,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策划、运行、检查、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和参考。参考文献

[1] OHSAS18001:2007《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2] GB641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3] 保国等编写 《安全人机工程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7月(收稿日期:2010-6-30)

3.4 持续改进

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

会—要求》提出了“持续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确定必要的控制措施”、“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信息要定期或及时评审和更新”。也就是说,危险源辨识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有体系维护人员进行常态化管理。3.4.1 动态更新危险源38

黄燕春:浅谈船舶行业危险源辨识与控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a3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