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民俗文化

更新时间:2023-10-07 11: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产习俗

土地俗称——称田地为“湖”“地”。

劳动力俗称——下地做农活为“下湖”“干活”。

农作物俗称——小麦称“细粮”,其他称“粗粮”。皮屑称“麸子”,秸秆称“麦秸

腿”。玉米叫“玉蜀黍”“棒子”“麻牙”“麻英”“麻蜀黍”等。

农活俗称——扬场(以木锨抛起谷物,利用风力去掉糠壳)、喂玉米(追化

肥)等。

生产时令——有谚语“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立秋三天镰刀响”“三春不如

一秋忙”。 工匠生产习俗

做豆腐、扎笤帚、钉盖顶(穿锅拍子)、制陶(烧窑)。

行业神崇拜

木、瓦、石匠拜鲁班为祖师爷,每年五月初七聚会叩拜。裁缝、纺织、刺绣以黄帝、嫘

祖为开山始祖,每年九月十六祭奠。金、银、铜、铁匠以李耳为“老祖”,二月十五日举行仪式。鞋匠奉孙膑为始祖十月初一祭。染坊奉梅福、葛洪为染布缸神,九月九日祭。纸坊工匠尊蔡伦为祖师,三月十七日祭。 服饰

衣着——俗称穿戴。圆领大襟上衣、直挡宽脚裤、扎腿。(今有茄克、超短裙、喇叭库、

紧身装、休闲服等。)

帽子——瓜皮帽、礼帽、火车头帽、军帽,另有孩子戴的虎头帽、大尾巴帽等。

鞋袜——“蒲毛翁”、麻鞋、绣花鞋,线袜、耕地穿的泥袜、孩子穿的虎头鞋等。

饰物——耳环、耳坠、发卡、戒指、香荷包等。

发型——“抓鬏”、盘头、“握纂”、辫子、烫发、披肩发等。

饮食——面食有馍馍、饺子、年糕、汤圆子、缸贴大饼、单饼、煎饼等。

菜肴——咸菜(生辣疙瘩、熟辣疙瘩)、萝卜豆子、韭菜花、焖菜(辣疙瘩丝子)等。 家具

家具有柜(同箱子,为上掀盖)、太师椅、八仙桌、坐床子、茶几等。

床具有麦秸苫子、草席(芦席、高粱秸席)等。

礼仪风俗

嫁娶:说亲、相亲、看家、见面礼、下柬子、过红、下福子、下聘礼、送日子、迎亲,填箱(封礼)、四色礼(男方送女方礼物,一般为肉、鱼、粉条、点心);拜天地、入洞房、闹房(闹新媳妇)、过对九(回门,又称长、短趟子)等。大客(kei)、小客(kei),结婚后要瞧客(kei)。

丧礼:死人,少年叫夭、没,成年人叫走、老。老人死后仪式比较复杂,

有守棂、跪棚、泼汤、上香、三跪九叩、辞棂、行路祭、出棺、圆坟、五七、百日坟、周年等。(行礼、孝衣(帽),因亲近长幼而有别,里面大有学问) 喜庆:生孩子——出红子(男女有别,男箭、女弓)、送米糖、红鸡蛋(大小红之分)、过百日、抓周、祝寿等。

迁居:“温锅”等。

称谓

亲属称谓——曾祖父(老爷爷、老太太),父亲(爹、爷、答、大、爸爸),母亲(娘、妈等)等等。

社会称谓——年长的称大爷、爷们等,年龄相近的称三哥、兄弟,女的年长的称大娘,结婚的少妇叫大嫂,未婚姑娘叫大姐(识字班、花木兰)。

节庆习俗

春节——腊月“扫屋”除旧,辞灶、接灶,做新衣、办年货、添碗筷(寓意添人口)。蒸年糕(谐音“年高”)、做豆腐(谐音“都福”),除夕贴对联、上年坟,磨眼插竹枝、桃枝、松枝,除夕守岁,喝团圆酒(年夜饭),过年吃素馅饺子(一年图个清净),拜年,初二叫闺女(俗说“初二三,好日子,家家叫妮子”),初五为“五日”,不动针线。初七叫“鬼节”,吃渣豆腐,叫“喝鬼脑子”等等。 元宵节——也叫正月十五。吃元宵(俗称吃汤圆子),有的吃饺子,蒸十

二属相的面灯,四处照照。放各种各样的烟花等等。 春龙节——也叫二月二(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把石灰、草灰洒在地上,成一个圆圈,里面放上粮食(寓“五谷丰登、粮食满囤”之意)。“吃虫”(炒豆、煮豆、炒玉米花等)。 端午节——小孩手系五色线,吃粽子、煮鸡蛋(煮时放核桃叶、车前草等)、煮蒜等等。 中秋节——也叫“八月十五、仲秋节”。俗话说“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太平”。吃月饼,吃石榴、吃团圆饭等等。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思亲团聚,农村现也多称老人节。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吃腊八粥。辞灶——腊月二十三辞灶。也叫过小年。烧香、烧纸等。

兰陵“猴呱哒鞭舞”

苍山县兰陵镇的“猴呱哒鞭舞”是沂蒙民间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乐舞,距离兰陵镇1公里处的西横沟崖村是“猴呱哒鞭舞”的发源地。“猴呱哒鞭舞”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其节奏明快,动作性强,把舞蹈表演、滑稽动作、民间歌曲融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现已发展成为苍山乃至沂蒙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8月被列为临沂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变与传承 “猴呱哒鞭舞”,以男性打花鞭(花棍)模拟猴的姿态舞姿与手握竹板和撒拉机的伴舞者(多以女性)穿插逗乐为主,起先是贫苦人讨饭谋生的手段,表演者一般为夫妇二人,夫执鞭(即花棍,又可当打狗棍),妇执洛子(竹板,撒拉机),二人互相配合,动作简单,即兴发挥。据西横沟崖村现年80岁的老艺人张学法回忆,他7岁时跟姥爷孙茂章学艺,称“猴王鞭”,花棍形似孙悟空的“金箍棒”,动作模仿猴子的形态,灵活多变,与持洛子的相互逗乐,增强了该舞的吸引力。 到清宣统年间,该形式演变为一种“玩社”(自娱性群体活动),从演出形式到动作风格均发生了变化。舞蹈的成分明显增多,表演者由原来

的二人增加至四人,即一人执鞭以舞为主,三人执洛子伴舞伴唱,演唱的曲目多为民间流传的歌曲,内容多以反映爱情及劳动生活为主,唱词本身带有大量的衬词,使曲调委婉动听,很有地方戏“柳琴”的韵味。在段落之间的间奏处配以行进速度的打击乐,更显得热烈而协调。 新中国成立后,该舞蹈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表演者由原来的四人增至五人,二男舞鞭,三女伴唱伴舞,不再男扮女装。动作又增加了“对打花鞭”、“单鞭戏洛子”等组合,并将单调的打板演唱加入民乐伴奏,使节奏更加明快,气氛更为热烈。除逢年过节演出外,村、乡召开大会,或村民们办喜事、庆丰收时,艺人们也常前往献艺。 在这一时期,张学法是对这门艺术最为精通的人,他从姥爷孙茂章那里传承下来的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无论他到哪个村庄演出,都会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目前,张学法已成为这一民间艺术的惟一见证人和传承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猴呱哒鞭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息息相关。旧社会人们比较传统,女角多是男扮女装,后来民间艺人在生活中获得灵感,把花棍视为孙悟空的“金箍棒”,表演中突出猴的特点,与男扮女装的“相逗成趣”,体现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力和审美情趣,富有鲁南特有的乡土气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历经百年沧桑的“猴呱哒鞭舞”是历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既有边打边舞的热烈奔放,又有边歌边舞的清新明亮,已发展成为苍山乃至沂蒙乐舞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对于了解中国民间乐舞的艺术风格和发展民族文化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挖掘保护和发展前景

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掌握这门演技的人越来越少,加之受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致使这独特的民间艺术一度受到冷落。1974年,全县在兰陵镇召开文化现场会,每个管理区选送节目,张学法带领两个女演员表演了“猴呱哒鞭舞”,吸引了现场的观众,也引起了镇文化站领导的重视。在镇政府的支持下,给演员添置了服装、道具,组织部分基础好的村民排练,参加县文艺汇演获得了好评,也引起了上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在1983年开展的一次民间乐舞普查中,该舞蹈形式被评为临沂市在全国独有的民间乐舞形式,并入选1998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集成·山东卷》。2001年,经过文化部门挖掘整理,“猴呱哒鞭舞”参加临沂第二届中国人寿杯民间秧歌会并获金奖。 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这一民间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受到了制约。张学法传授的三代民间艺人女角都已出嫁外村,男的真正掌握这门技艺的现只有孙建忠和曹洪兵二人,后继乏人的问题极为严重。“猴呱哒鞭舞”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它首先是民族的,是在兰陵镇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其次,通过在市县演出的火爆情况看,它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且这种舞蹈形式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是舞台上的,也可以是广场上的。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一定的传承和保护,对当地政府来说,无论是对于打造文化品牌,还是发展农村群众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2006年启动的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进程中,镇里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和工作小组,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保护计划和实施措施。组织人员深入西横沟崖村摸底调查,对兰陵“猴呱哒鞭舞”进一步挖掘、搜集、整理,成立民间艺术协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u6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