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调研:兔儿爷文化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05 16: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兔儿爷文化整理与评述)泥塑纸糊儿戏物,西风抬举上高台

——中秋·老北京的兔儿爷记忆

开学前,妈妈递给我一个纸盒子,嘱咐我在中秋节前把它送给在广州生活的一户亲戚。那盒子包装得很是粗糙,里面是一层夹一层的塑料泡沫,看来是个易碎品。我有些不耐烦地嘟囔着:“这什么玩意儿??那一家子都是爷爷奶奶的,您送这工艺品干嘛??再说又不好带??”

妈妈叹口气说道,你看你们这些小孩儿,把老北京这点儿土东西都给扔了不要了。 原来,妈妈叫我带到广东送亲戚的,是那种泥质彩塑,兔首人身的传统节令玩具:老北京的兔儿爷。

虽然祖祖辈辈都是北京人,但自己却怎么也算不得一个老北京了——这兔儿爷的传说,兔儿爷的故事,北京人爱兔儿爷的心气儿,在我这一辈竟是戛然而止——对我来讲,这骑着莲花、背插大旗的小东西竟然是那么陌生。怨不得妈妈叹气呢。

于是我开始好奇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爷”,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它为何渐渐地消失在北京的街头,而如今又死而复生的?

原来,北京旧时过八月十五中秋节,有一样外地没有的,而最招孩子们喜爱的怪东西:兔儿爷。这又像是玩具,又像是“神灵”的怪东西,凡是在北京度过童年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一、兔儿爷的诞生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清末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可见,这兔儿爷最早出现在明末,是用来祭月的。

据有关记载称,最早的兔儿爷大约诞生于明代,清代达到鼎盛。中秋节前,北京城坊街巷多设专售兔儿爷货摊。花色品种极为丰富,大的高约1米,小的不足3厘米,兔首人身,衣冠具备,多执药杵,或披甲基、或衣红袍。又有骑虎的、骑鹿的、骑马的、骑麒麟的,带莲花座的,带云气花卉座的,还有背插靠旗的、头顶盖的,各式各样不胜枚举。兔儿爷造型多为模印,上底粉、施彩绘,注重衣着的华丽和面目五官的神情。常见的神态均为二日直视、三瓣嘴紧闭,脸蛋上施淡淡的胭脂,俊秀中含威武,端庄中有稚气,活泼生动惹人喜爱。

兔儿爷实际上充当了孩子们祀月活动中的神佛,从此意出发,备受儿童尊重。购归后,

如成人祭月一样供养礼拜。清乾隆年间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中有《桂序升平》图,是当时儿童礼拜兔儿爷的真实写照。图中兔儿爷居案中高坐,面前供有西瓜、石榴、桃和月饼。两童子跪拜,另一稍长者击磬助兴,情景动人。这种场面于中秋节夜晚随处可见,不仅平民百姓家家如此,连宫廷内院也尚此俗,“禁中亦然”(徐珂《清稗类钞》),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多种兔儿爷,就都是当年的王子皇孙们祭月的遗物。

清《桂序升平》图

二、兔儿爷的传说

兔爷儿的形象源自月中的玉兔。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故事这样叙述: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月宫中的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们消灾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来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都要送给她东西。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女骑上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到月宫中去了。可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人们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兔奶奶”。兔儿爷的产生,其实源于人们对月神的崇拜和对神话的确认。有关月亮的传说在此产生重要影响。

月中有兔的传说始于春秋时代。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反映了神话的内容:一弯新月中并置着口衔灵芝的蟾蜍和奔跳的白兔。这说明汉代仍流传月中有兔子的神话。河南郑州出土的西汉晚期画像砖“东王公乘龙”也出现了玉兔捣药的形象。1968年,江苏省丹阳市发现了一座南朝佚名陵墓,墓中出土了两块画像砖,分别表现月亮和太阳,月亮砖中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只捣药的玉兔,杵臼毕具,十分生动。

在民间,老百姓们都遵守着“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约,所以,祭月多由妇女承当。通常总是跟在母亲身边的小孩子非常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产生了专供儿童祭月用的造像:兔儿爷。

三、历史回放:兔儿爷与老北京中秋节盛况

兔儿爷的“明星之路”是在清朝走向鼎盛的:

?京师以黄沙作白玉兔,饰以五彩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都下例于中秋,家家祀月中之兔,尊之为‘兔儿爷’。逐利者肖其像如人状,有泥塑者、布扎者、纸绘者,堆积市上,几于小山,家人携小儿女购归,陈瓜果拜之。?

——清《侧帽余谈》

?团圆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秋风月窟营天上,凉夜蟾光映水涯。惯与儿童为戏具,印泥糊纸又搏沙。?

——清代诗人栎翁《燕台新咏》

正如古书记载,旧京的中秋,最能点缀节日景象的就是街头售卖兔儿爷的摊子和货担了,此外,南纸店、香烛店里也有出售的。艺人们抟泥彩画,做出大大小小的兔儿爷,名目形象,指不胜数,罗列高架,出售给孩子们作玩具。与兔爷儿同时上市的还有多种兔子造型,如“兔儿山”,一群小兔集于山石之上,形态各异,持诸般乐器吹吹打打,情同庆典;另有活动小兔,下安弹簧,稍有碰动,即乱颤乱抖,活泼有趣;还有一种“兔儿奶奶”,大概是兔爷儿的配偶,一副老妇人的装束,与兔爷儿并排供奉。还有一种俗称“刮打嘴儿”的兔儿爷,《春明采风志》载:“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下扯其线,则唇乱捣”,更加讨人喜欢。这些泥兔子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兔爷儿摊 小儿拜兔儿爷

侯长春 《旧京风情》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9年2月 这种祭祀近乎游戏,不象迎神、祭祖那么严肃。

玩儿兔儿爷的风俗一直延续到近代:

?旧时的农户多数贫寒,一年到头吃窝头破粒儿粥老咸菜,糠菜半年粮的户也不在少数。那时的小孩子都盼过年过节,为的是吃一顿馒头大米饭,粉条炖猪肉。那时,我父亲每年春天特意种一小块早熟水稻,就是为了中秋节时吃上新大米饭。那时,我们把大米饭叫做粳米饭。我们过中秋节不光为了贪嘴解馋,最让人兴奋的是,晚上在当院供的?兔爷?。 父亲(或伯父)总是提前从县城里买回?兔爷?,还有给?兔爷?上贡用的月饼、瓜果梨桃枣等。?

——摘自《增补燕京乡土记》邓云乡著 中华书局 ?脸蛋儿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上一条细线,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的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儿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兔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的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老舍《四世同堂》

每年八月十三、十四、十五这三天在市场上,北京的古楼,北京的景山、天安门,都有卖这些玩意的。用板子搭一个台阶,三层,上面放着最高的兔儿爷,下面放着小的兔儿爷。这个就是小个儿兔爷。

……中秋节拜兔儿爷只是北京和济南两个地方拜了。大家给兔子塑造一个兔爷的形象来祭拜,今天玩儿完了,明天就没有了。祭拜的时候有很多小故事,比方说兔爷买家里以后,十五晚上要皓月当空兔儿爷放在中间,前面有很多的贡品,有一种贡品是鸡冠花,代表灵芝草的意思,老百姓没有这么多的灵芝草所以拿鸡冠花。另外还有一个藕,必须要有芽。因为兔子爱吃豆,所以要弄毛豆。其他还有月饼,还有象征性的葡萄、石榴、苹果,石榴是多子的意思,苹果是保平安的意思,过去老百姓说多子的孙多福气。祈祷一年平安的生活,家庭和和美美。

——著名玩具研究收藏家,梁祖望

四、兔儿爷及拜月习俗的消亡

老人们都还记得,几十年前的北京城里,一过七月十五,兔爷摊就摆出来了。但几十年后的今天呢?从下面一则新闻报道我们便能窥见一斑。

《中秋节谁请兔儿爷回家? 民俗专家:应恢复历史记忆》

中国网china.com.cn 2008-09-11

临近中秋,月饼礼盒铺天盖地,可同样是时令商品的?兔儿爷?却几乎被人忘记。有的网友在网上发帖搜寻兔儿爷踪影,呼吁在第一个中秋节的假日里,别让吃月饼成为这个传统节日的惟一乐趣。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对兔儿爷栩栩如生的描写,读者从中不难体会出一个老北京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可如今,不仅兔儿爷的影踪难觅,保留请兔儿爷习俗的家庭也少之又少。

刚刚参加工作的李先生生长在北京,他说现在要想在偌大的北京城买一只兔儿爷,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儿。所以当他在国子监专卖兔儿爷的盛唐轩里看到兔儿爷时,兴奋地不停地向朋友炫耀自己家书柜里也摆放着一只和他?年龄相仿?的兔儿爷。?那还是我小时候,有一年中秋节奶奶买给我的,后来一直放在书柜里。?

其实,在王府井工美大楼就有售卖兔儿爷的柜台。

销售人员说,柜台上常年售卖兔儿爷,但平日里几乎没人光顾;临近中秋了前来购买的顾客才多了起来。来的顾客中,以上了年纪的顾客居多,年轻人虽然也有买的,但大都是替家里的老人请兔儿爷。

记者随后在王府井步行街上随机采访了一些路人,发现许多上了年岁的人对中秋供奉兔儿爷的习俗都有一定了解,但绝大多数年轻人则知之甚少,有的表示听说过没见过,有人甚至张大嘴做出一副惊讶的表情。

从上面这则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拜祭兔儿爷这种民俗不知何时开始就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其中有历史原因,是那些不便提及的历史原因导致人们把这样的传统文化当作封建迷信加以排斥;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使“拜兔儿爷?不如买盒月饼来得实在”这

种功利色彩浓重的想法普遍存在于新北京人的头脑中;另外,供求关系等价格因素的影响,让人们干脆远离了这种过了气的小玩意儿。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金忧心忡忡地说,。“如果仅仅把中秋节理解成放假、家庭聚餐和吃月饼,那我们为这个传统节日专门设的假日,其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应该让人们了解这种文化。从市民寻找兔儿爷的现状来看,现在人们有这样的文化需求,而且这种文化需求不应当仅仅局限在兔儿爷一种事物身上。”

五、兔儿爷和老北京传统文化的回归

的确,随着我国把中秋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以来,人们不再满足于快餐式地消费节日文化,而开始寻找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东西:仪式、活动、和那些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精神。北京人也不例外,不管是怀揣小算盘做民俗生意的商家,还是带着满心的空虚想重新披上文化外衣的市民,或仅是那些寻找精神寄托、真正有着宗教精神的爷爷奶奶,这些人终于让兔儿爷有了从冷宫里爬出来的机会,也让地方民俗有了重见天日的希望。

兔儿爷回归,我认为,有几个必要的前提。 1、真正的“回归”,首先需要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唤:拜兔儿爷等民俗活动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官方定义是什么,“非物质”三个字很干脆地表明了它不同于“物质”的立场——只有真诚地向那些为人们趋之若鹜半个世纪的都市文化和实用主义追求暂时说拜拜,而不是仅仅把兔儿爷请回来说一声“您受委屈了”便立马扔他回去,对原有的风俗持着一种戏谑和伪善的态度,就算把场面搞得和清朝一样热闹,也难以真正地复兴民族文化,所以,作为市民来讲,若不是真正找回了老北京的心态,便不要去跟风花钱,作假。

2、老北京手艺人的“绝活儿”之保留:通过宣传,买家和商家都可以复兴,但真正掌握相应手艺的人却都已年近古稀,而学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大量的传统手艺随着掌握这门手艺人的消失而消失。如果再不保护,怕是真的成为“历史的记忆”了,到那时,这看似平常的兔儿爷,也只能到博物馆里去看了——那就真的成为一种悲哀。“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明的记忆,其实民间手工艺的存在价值就是在于在喧嚣的工业时代,在大量廉价的机械复制品充斥的生活中,保留住我们曾经最淳朴最真实的表达方式和生存状态。抑或是一种警醒,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向往。”——志在恢复老北京兔儿爷文化的、北京最大最专业的兔爷制作基地吉兔坊创始人语。

3、继承前提下的创新意识

不管我们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情多么的迫切,我们对民俗和精神同时回归生活的愿望多么恳切,正如吉兔坊的工作人员所说,兔爷的制作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继承的是遥远的记忆,创新的是满足今天新的精神和审美需求。不可否认,现在的兔爷已经不再是老北京人供奉祭拜的对象,也不再是孩子们玩耍的对象,今天的兔爷已经升级为具有强烈传统色彩的装饰品和人们探询往日情怀的一扇门窗。这样的变化,笔者并不认为是“升级”,只是觉得这是一种时代进程中对历史陈迹的淘汰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这样的结果并不值得夸耀,当然也不值得懊丧——对待濒危的兔儿爷,濒危的拜月,以及人们心中那濒危的天真,我们确实应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在继承的前提下争取有所创新,让兔儿爷们带着历史的印痕和时代的气息,融进新北京人或新中国人的意识里,形成新的内在的文化趣味和外在的形式呈现,让生活重新变得丰富多彩,悠哉,乐哉——这也是我们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中之义吧。

2009-10-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ur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