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03 11: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

说明:此题为我收集和整理的2003年各地的模拟试题中的诗歌部分,可作为网友们第二轮复习时选用。 吴小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宋词,回答(1)——(2)题(6分)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6分)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如。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此词大致作于南宋后期,时蒋捷飘泊在江苏一带。 (1)词上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表达的意思是:(3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雨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古人谓“诗贵活句”,“活句”就是指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神来之笔。本诗的活句是哪一句?然后请你谈谈看法。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诗人在抒发秋思时,不同于一般唐诗的那种寓情于景、借景抒

情的写法,而是通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感情。(2分)

(2)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于容易却艰辛。”从这首诗看,诗人用了几个寻常的动词“见”、“欲”、“恐”,却包含丰富的感情。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动词,简要谈谈你的感受。(2分) (3)当家书要托人带走的时候,诗人又匆匆拆开信封。拆开信封之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一种是诗人什么都没有补上。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哪一种可能更“美”?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诗中的“渔翁”含有几分诗人自况的意味,你认为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即:此二句删去也可以),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3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夜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作者却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场夜雪,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种手法。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

             春  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元二使安西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诗人在一、二句中写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请摘出这些词语。(2分)

(2)试分析“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含义。(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题目。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云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⑴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简要分析。(3分)

  ⑵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①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的内容是什么?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什么精神?

 ②试就诗中描写战争的手法加以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季

               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画竹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悦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2)前人评价说“闻说梅花早”绝妙,请你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1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黄

广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2)李白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见志。在“画”、“情”、“志”中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16.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1]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2]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3]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简要分析。(3分)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赁杯酒长精神。

[注]唐宝历二年,刘禹锡遭贬谪二十三年后返洛阳,时逢白居易从苏

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即席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也写了《醉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1)白的赠诗对刘禹锡的遭遇感慨万千,最后两句感叹刘禹锡的不幸

            

     所累。白居易的诗与刘禹锡的诗相比

                    。

(2)刘诗的颈联(五、六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富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请写出它说明的道理。  18.阅读下面一支散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玉鞭蓉]喜雨  (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éng):茂盛的样子。 (1)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

 (2)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些什么特点?   1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中九日登高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2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词①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①《秋词》共二首,此诗是第一首,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时的作品。②排云:冲天。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2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③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4分)

2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霞。

这是一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作者在被贬朗州后写的。诗篇一翻悲秋成案,谱成一曲高亢的秋歌。请简要评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2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咏   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2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①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②请简要分析诗中第4句采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江月  夜行黄少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4分).

(2)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这首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请就辛词

这句中“别”字的精妙之处作简要的分析。(2分) 2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

“               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28.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 溪 沙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却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参阅词的上片“芳草”“天涯”等景物,请你说说为什么要“劝君莫上最高梯”?下片中“杜鹃啼”是诗文常用典故,请回答在这里的含意是什么?

2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月    夜杜 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①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②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4分)

3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鱼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1)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

3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 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

达这种感情的?3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3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外任密州知州,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当时,北宋国势长期积弱不振,西北又有辽和西夏的威胁。

 有人说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单赏析。  3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牟道中  陈与义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1)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有人曾用“奇趣”评论这首诗,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3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6分)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  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角度不同.李商隐和王安石分别是怎样认为的?

3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宋·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狩猎的活动,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其中的一幅画面。(2分)

   (2)清·沈德潜评这首诗道:“章法、字法、句法

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请选择诗中两个词语说说其遣词用字的妙处。(4分)

3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这首诗是孟郊四十六岁进士中第之后而作。  (1)这首诗留给后人的两个成语是            

            。

 (2)请解释“龌龊”、“放荡”在本诗中的含义。

    (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夜  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张耒自幼有雄才,仕途坎坷却十分刚毅。   

1

      的写景状物的手法,其中写

静景的词语有

        ,写动景的词语

          。(2分)

  (2)孔子云:“诗言志。”请结合三、四两句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思想情感的。  3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临江仙    探   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2)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醉”是“酒醉”,你怎样理解这一“醉”字?

4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江  楼  感  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分)

   (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4分)

4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6分)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4分)  4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倦   夜①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②。    [注:①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②徂:cú,过去;逝。]

   (1)前三联中,哪些词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3分)

   (2)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4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其后问题。(6分) 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②,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③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④?戏马台前追两谢⑤,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本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时所作。②漏天:连阴下雨,像天漏了一样。③鬼门关:即石门关,地名。④华颠:白发。⑤两谢:谢瞻、谢灵运,此二人曾在重阳节戏马台前的群僚联会上,赋诗为乐。)  

1

                。(1分)

 (2)从词中看,作者在重阳节做了哪些事?(2分)(不超过12个字)

    (3)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表达技巧或练字用词对表现主旨起到的作用。(3分)

 4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2分)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4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谈谈诗人所处的境况和诗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2分)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4分) 诗歌答案

1.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2.“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

公作美。

3、(1)春愁难解,借酒浇愁,春天美景更加触发愁思,引发出浓烈的思乡之情。(2)春去夏去的时序变化,春去夏来,年年如此,可流光抛人,青春不再,盛世难逢,人老国破,令人伤怀。

4. 却疑春色在邻家。(2分)这一句激活了全篇,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1分),“疑’’字赋予了蜜蜂、蝴蝶以人的意识,写出了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2分),又使春色具有了动态之感(1分)。     此答案仅供参考,考生有不同于此说者,若能自圆其说,且有具体内容分析,则应酌情赋分,例如:将“疑”理解为人“疑”,借蜜蜂、蝴蝶对春色的追逐,含蓄地写出了春色的极富灵性及邻家春色的美好。

5.(l)寓情于事,或借事抒情,或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来抒情。(意思对即可)

(2)“见”:秋风无形,本不可见,但它带来的秋色、秋容、秋态——如树叶黄落,百卉凋零——则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免勾起思乡之情,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意思对即可)“欲”: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意思对即可)“恐”:本来写完了又担心遗漏了什么,把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

人的深切思念刻画得细致入微。(2分)(意思对即可)

(3)后一种可能更美。“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虑和担心。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意思对即可)答前一种,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全分。(2分)

6.(1)寄托了诗人纵情山水、超然世外、孤高又不免孤寂的情怀。(3分)

(2)同意。删去末两句较平淡闲远的尾巴,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一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而且“奇趣”更显。(指出末两句不足给1分,删去后的好处给1分,不足与好处都答出给3分)。不同意。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删去后影响孤独之情的表达。(指出末两句作用给1分,删去后的坏处给1分,两方面都答出给3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7. (6分)写作手法:侧面描写(3分)分析:“冷”写雪落天寒;“窗户明”写雪的反光;“折竹声”写雪的厚重。(或,第一句从感觉,第二句从视觉,第四句从听觉分别从不同侧面写雪)(3分,每点1分) 8.(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2分)  (2)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

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摆出观点2分,阐述2分,共4分)

9.(1)渭城  朝  青青  柳  (2)这句话不仅有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意思相近即可)

10、⑴①先写花点明时令 ②远景近景结合,写树上红叶,充分体现季节特征。 ③描写树叶中夹杂的疏黄,浓淡相宜,格调优美。 大胡子按:原答案并不妥。胡子以为,此词,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景,却是用一种“热闹”的暖色调来表现,这就为下片抒情打下了基础,所谓“乐景写悲情”也。

⑵面对自己仕宦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于把握。 11.(6分)①前两句描写唐军乘夜色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威;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勇猛善战。3分。

②诗人描写战争不是正面铺叙,而是通过烘托手法进行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读者自己想象战争场面。诗中正面描写了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锋部队只从侧面带出。诗中的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3分,意思对即可) 12.【诗歌鉴赏】(6分)(1)离散(漂泊)  暮春  哀伤(惆怅)(4分) (离散2分,暮春、哀伤各1分)    (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

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13. 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2分 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2分)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2分)” 

14.(1)表现了诗人访袁拾遗不遇的伤感以及对其被流放的愤愤不平之心。

(2)“闻说梅花早”一句借物寄托作者的感情。诗人通过写袁拾遗被流放的“江岭”气候温暖,梅花早开的景色,由物及人,以物寄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同时诗人巧妙地用景物与人物的心情相比,写出虽然江岭景物美好,但毕竟不是袁拾遗的故乡,无法解开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体会身处江岭的袁拾遗的心情,又一次巧妙的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牵挂和思念。

15.(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4分)(2)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2分)

16.[要点](1)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 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学生答此题,不必求全。上述各点可任选,意思对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赏析。

   (2)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痛,亦可。)

17.(1)才名  低沉(意思对即可)  每空1分

(2)乐观的情绪,豁达的襟怀。(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成春。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2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意思对即可,2分)

18.(1)这支小令抒情的方式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和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感情。(2)这支散曲的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绕有情趣。(答对两点即可)

19.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20.(1)答: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3分)

(2)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

向上的积极精神。(3分)

21.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两类人在天大旱的情况下的不同行为。 ②“箫管”指吹打奏乐;“朱门”指富贵人家。③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平的不满,同情贫苦人民,憎恶为富不仁的统治者。 22.(1)喜悦、赞赏;贬斥、嘲讽。(或用其它近义词)(2)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答“前者用了比喻”给1分,“后者用了拟人”给1分。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妙不给分) 23.这首诗是一曲昂扬的励志高歌。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本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盛赞秋气,描绘了一幅开阔辽远而又富有生气的秋景图:秋高气洁,碧空如洗,一鹤冲霄,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接着用“便引诗情到碧霄”,暗寓自己虽然被贬,但又不甘低沉、傲然向前的高远志节。

24.(6分)(1)主旨: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2分+2分)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2分)得分点:空间、立体感、浩然正气;写突出正气充满天地也对。不陈述理由不给会。说“秋后”好,只要言之成理也给分。

25.①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的情绪(1分)和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1分)(两个得分点全有得3

分)。②第四句跟前句形成强烈对比(1分),由实而虚(1分),从侧

面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1分)

26.(1)写出了作者夏夜行走在黄沙道中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和农村丰收在望的景象,流露了作者的欢乐情绪。(“景物”、“景象”占2分。答“……所见所闻”只给1分。如只是抄摘辛词中诸如“明月”等词语而不概括,只给1分。“情感”占2分。)  (2)“别”字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鸟鹊都惊动起来。写得生动形象,暗示了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两层意思各占1分)  (可参看第五册(语文读本)中朱光潜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文)

27.(1)“草色遥看近却无”(1分)。主旨:“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1分)(2)一般性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4分) 28.(6分)(1)只怕触景生情勾起无法排遣的怀乡之情。(2)蕴含了羁怀旅思,抒发了浓烈的思归之情

   两题各3分,只要大体扣住怀乡思归一类意思,均可酌情给分。

29.①湿  寒  (每字1分) ②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应涉及“诗从对面飞来”1分,“悲婉”1分,“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1分,全对4分) 30.(1)《咸阳值雨》表达了闲适之情(或愉悦之情等),《宿城南亡

友别墅》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伤之情(或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友人已逝的悼念之情等)(2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咸阳值雨》中的“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宿城南亡友别墅》中的“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觉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一点2分意对即可。两个“还似”由今及昔,由此及彼,由实及虚,通过活跃的联想构成了奇妙的关联) 31.(6分)(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32.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

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3.(6分)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

   比如上阕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亲射虎、看孙郎;牵黄,擎苍),下阕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外在形象”、“内在感情”两点,每答出一点得3分。)

34.(1)愉悦、兴奋  (2)首句写雨前微风,扬柳摇曳多姿,像是不等待媒介就来向行人讨好;次句写雨前蜻蜓低飞,当它飞近过往人马时,人家有所猜疑,远远飞开。凉风也卷来尘沙,凉风虽适意,尘沙却恼人,于是诗人突开异想,怎能与凉风约定,不要挟带尘沙同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并展开合理想象,无论“杨柳”“招人”表现出的亲昵情意,“蜻蜓”近马“相猜”活泼而又顽发,还是与“凉风”相约都引人遐想。幽默风趣,奇思妙想中充满生活情趣,饱含诗情画意。

35.(4分)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    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

36.(6分)(1)2分  答案示例:动风呼,弓弦鸣,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在渭水北岸射猎;平原草枯,积雪消融。鹰眼锐利,猎物很快被发现,马蹄腾跃,奋力追踪而至。(2)(4分)答案示例:言:“忽过”,言“还归”,则具将军返营驰骋之疾速,有瞬息“千里”之威,真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末联“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颇令人回味;用“疾”写出鹰眼之锐

利,用“轻”写

出马蹄之疾迷,生动而又逼真。(第(1)题可描述全景,也可描述特写镜头。就任何一联加以描述都算对。第(2)题两个词语可分开赏析,也可以合起来赏析。可评词语还有“枯”“层”“疾”“轻”等。) 37.(1)春风得意、走马看花。(2)龌龊:指处境不如意,思想上拘谨局促。放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3)描绘出诗人中第后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38.(1)动静结合;秋叶(夜霜、气、桐树);数叶迎风(2分) (2)答:在霜风凄紧之时,几叶寒桐迎风抖动,不甘凋零,(2分)作者以桐叶自比,表现了积极抗争的人生态度。(2分)

39.(1)①花态度:指一般花的鲜艳娇嫩。 ②雪精神:指梅傲雪耐寒的神韵。(3分)   (2)醉非酒醉,而是心醉于梅,不知不觉中天已向晚,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深。(3分)(意思对即可)

40.(6分)①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2分)  ②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3分)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1分)

41.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4分)(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42.(1)A、首联“竹凉侵卧内”,写凉气渐渐侵入卧室内”;“野月满庭隅”写月光洒满庭院:表明时已入夜。B、颔联“稀星乍有无”写月升

中天,群星暗淡,似有若无;“重露成涓滴”写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凝成的水滴不时从竹叶上滚落下来:写出夜已深了。C、颈联“暗飞萤自照”写黎明前大地渐暗,只有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水宿鸟相呼”写水边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互相呼唤着:说明天已破晓。(3分,每联1分,每联内答出一个要点即可得1分。)(2)以“倦夜”为题,突出表现诗人为“万事干戈里”彻夜难眠。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优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3分,第1句1分,第2句2分。) 43.(1)词牌(2)饮酒、作诗、驰射、头插菊花。(两项1分,四项写全得2分) (3)角度有夸张(一漏天)、比喻(似乘船)、反衬(环境艰苦反衬乐观)、典型细节的选取(黄菊上华颠、拍古人肩)、极富表现力的字词的使用(上、追、驰、拍等)用典等等。 要求明确答出选取的角度(1分),有结合内容的简要分析(1分),在表达作用的表述中出现“乐观”、“豪迈”、“开朗”、“老当益壮”等能表达主旨的词语(1分)例如:本词开头两句,使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被贬之地环境之恶劣;在屋里如在船中,可见其潮湿艰难。对下阕表达的开朗、豪迈之情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44.(1)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也算对)(2分) (2)写出“反衬”等手法即可给2分(或对比、衬托、烘托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2分);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大意对即可)(2分)。

45.(1)漂泊于江南“客路”;(1分)孤独、思乡。(1分)①“日生残

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么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时序交替,触景生情)②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语言上炼字炼句)③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有哲理意味) 写出任意两点即给4分,意思对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y2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