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训练题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更新时间:2024-04-15 11: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年高考历史训练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选择题

1.(2015·江苏·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水陆失宜”等信息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政府必须进行管理,故B项正确。

2.(2015·广东·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植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答案】 A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家庭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现象,结合所学这是中国古代典型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故本题选A。

3.(2015·鹰潭)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

A.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 B.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D.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答案】 A

【解析】依据材料“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可知在房产买卖时必须首先征得亲族的意见,只有亲族放弃购买权之后才能再卖给四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不抑兼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可知在房屋买卖时得按照先考虑亲族是否购买,再考虑四邻最后他人的顺序,不是自由买卖,故C项错误;房屋买卖有先后顺序,由此可见朝廷对民间买卖是严加管理的,故D项错误。

4.(2015·福建·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 D

【解析】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一词是在宋朝出现,排除A项;根据“镇民陶玉者”,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C项;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D。

5.(2015·湖北八市)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广陵郡(扬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答案】 C

【解析】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的唐代不符,故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B项错误;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C项正确;家庭手工业基本不入市场,与材料大多货物来自民间这一

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6.(2015·安徽·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锦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贩卖婺州罗锦的沈赞沿路偷税”,也因此被“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由此可知政府裁决的原因是“偷税”,综合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商税收入,A项符合题意,故选A。

7.(2015·江苏·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多金商贾尊”体现尊富思想,“人家勤织”“机杼”说明追逐商业利润,故D项符合题意。

8.(2015·重庆·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答案】 C

【解析】 A项内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材料内容反映了宋代乡村市场已成

为惯例,反对在乡村交易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所以B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相反,故答案选择C项。

9.(2015·北京·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唐代有东西二市,宋代商业店铺则散布在城市各处,所以反映的是南宋时期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其它选项不合题意,故选B。

10.(2015·海南·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时期的经济,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宋元时期,随着造船业的进步、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等,海外贸易逐渐繁荣,故本题应选B项;自商鞅变法起,封建王朝一直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漕粮海运规模前所未有的现象并不能说明“内河航运严重不畅”,故C项的表述错误;D项应开始于15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东西方商路的垄断,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元朝时”,故排除。

11.(2015·无锡)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原因的有( )

①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 ②舍农桑,趋商贾??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 ③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④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主要表述发展农业可以实现国富兵强,并未涉及生产力低下,故①错误;据材料“舍农桑,趋商贾”可知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原因,故②正确;据材料“一夫不耕”和“一女不织”可知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原因,故③正确;据材料“生之者其少而靡之者甚多”可知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原因,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2.(2015·洛阳)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答案】 D

【解析】 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发展,市镇大量产生,从而影响到人口和城区的规模发展,故D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已完成,A项无关;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与城市化的关系不大,B、C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5·南通)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果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

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材料二: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明清徽商生活缩影的真实写照。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

(2)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

(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

【答案】 (1)经历:小本经营,获利微薄;靠长途贩运贸易致富;息商回乡,购置田产;培养后代走科举入仕之路。

(2)去向:官场消费;科举消费;社会公益消费。

心理:结纳官府,获取垄断利润;崇尚儒学,改变社会地位;提高声望,拓展销售市场。

(3)说明:依附于封建政治势力,商业活动不能独立运作;受到重农抑商、崇儒重仕传统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缺少资本积累。

【解析】 第(1)小问中的“经历”必须通过阅读材料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第(2)小问中的“利润消费去向”考查概括能力,“消费心理”实际上是要求探究这些商人“利润消费去向”的原因和目的;第(3)小问是本题的最高能力要求,需要在平时学习中逐步积累。题目观点已经明确,难点是要能对“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有准确理解,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唯物主义史观,并能将传统的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基本性质特点明确区分开来,从政治、思想观念、资金运用等方面加以阐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ce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