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面俱到造句

更新时间:2024-02-11 00:50:05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2015应用文写作试卷

甘谷职专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检测考试试卷

职高三(11班) 《应用文写作》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A、通知的标题只用“通知”两字即可B、通知的受文单位只能有一个 C、通知的主体内容较多,可采用综合式写法 D、事务性通知结构上既可用条款式,也可用综合式 1、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语言的基本分格是( )

A、简洁 B、朴实C、准确 D、规范 2、下列不属于应用文常用的段落方式有( )

A、提行式B、条款式C、片段合一式 D、递进式3、下列不属于总结特点的选项是( ) A、回顾性B、真实性 C科学性D、平实性 4、不属于启事类别的选项是( )

A、征求类 B、帮助类 C、寻求类D、告知类

5、应用文的写作除了,用调查来获取的直接材料外,其主要获取的材料的途径是( )

A、调查和阅读 B、观察、感受 C、阅读和感受 D、阅读和查阅

6、应用文讲究一文一事,围绕中心把问题说深说透,这是由应用文( )所决定的

A、实用性B、真实性 C、创新性D、鲜明性 7、下列有关通知的写法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8、函按按公文处理程序,可分为( )

A、公函和便函B、发函和复函 C、商洽涵、询问函、请示函、答复函 D、发函和便函9、会议纪要的主体一般写()

A会议情况B会议精神 C会议结果 D会议评价 10、几个机关联合发文,需要标明( )

A. 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B.所有机关的发文字号 C.至少两个机关的发文字号 D.根据情况临时规定的发文字号

11、《××广播局关于向××县土地局申请划拨建设电视转播台用地的请示》,该标题主要的错误是()

A. 违反报告不得夹带请示的规定 B.违反应协商同意后再发文的规定 C.错误使用文种,应使用函D.错误使用文种,应使用报告 12、述职报告的标题形式有()

A、单行标题与多行标题 B、单行标题与双行标题C、正标题与副标题D、大标题与小标题 13、公文的成文时间为( )

A负责人签发日期 B拟写公文日期 C印制公文日期

14、开幕词是一些大型会议开始时,由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所作的开宗明义的讲话,是大会的序曲,其重要任务是 ( ) A、安定与会者的心情B、制造会议的气氛C、调整各方面的关系D、为会议定基调

15、欢迎词的写作要求一般是( )

A、要了解欢迎对象、选择合适的话题、具有热情的态度B、要认识欢迎对象、选择合适的话题、具有热情的态度C、要分析欢迎对象、选择合适的话题、具有热情的态度D、要认识欢迎对象、选择正确的话题、具有热情的态度 16、下列若干公文要素中,属于版记部分的是() A.主题词 B.附注 C.附件说明D.成文日期

17、例文《××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的通知》正文是:"现将《××市国家税务局金税工程考核暂行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由此可以将该通知归类于( )

A、指示性通知 B、批示性通知C、知照性通知D、事务性通知

18、广告的语言要讲究分寸,不可随便滥用赞誉之词,这体现了广告的( ) A介绍性 B艺术性 C真实性 D间接性 19、《甘肃银行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正文应使用() A、2号宋体 B、3号宋体 C、3号仿宋体 20、公文正文的层次序数正确的是( )

A、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l)”。 B、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1.”,第三层为“(l)”第四层为“①”。 C、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①”。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应用文主题阐述正确的选项是()

A、应用文的思想观点要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规章,符合上级机关领导的意图

B、应用文的主题含糊不清,其价值就无法体现,所以应用文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把主题揭示出来,一目了然

C、应用文的主题要表现事物的真实与正确,还要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 D、应用文忌面面俱到、贪大求全,使文章失去中心,所以应用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解决一个问题,讲究“一文一事”

2、欢迎词和欢送词正文在针对客人表达自己情感时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

A、表示真挚友好的欢迎或祝贺之情,表达友好的欢送或答谢之意 3、广告是一种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传递商品信息、服务信息,B、回顾相互合作的往昔,以及工作取得成绩与特别值得记忆的友谊 C、向对方表示良好的祝愿或与对方继续合作的意愿

D、情感表达时要感情真挚、语言文雅大方、内容要精要、篇幅简短 3、材料的种类,按其表现手法分()

A、具体材料B、概括材料C、生活材料D、心理材料 4、下列关于计划特点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A、制定计划要有预见,看得广、看得远,具有超前意识 B、计划的目标、任务、指标要具体,措施、步骤要明确 C、计划不能过高或过低 D、计划的制定越细致越好 5、致开幕词一般是()

A会议主持人 B大会嘉宾 C任何人 D主要领导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过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层次、段落的穿接处,是文章的胫骨所在( ) 2、在总结工作成绩时,自己“做了哪些”、“做的怎么样”一方面要用实实在在的事例和数据统计证明观点,另一方面要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使自己取得的成绩更有说服力( )

以促进销售或有偿服务的经济应用文( )

4、应用文材料的选择要求新颖,所以选择材料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产生的新信息、新成就、新思想等。 5、公文一律加盖印章。

6、公文的成文日期以打印时间为准。( )

7、合同一经签订就是合法的,就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 8、“文贵创新”其“新”指的是应用文的材料要新颖()

9、用自然、朴实的预言把事物的特征揭示出来,是语言运用成熟的标志( ) 10、事务性通知用于处理日常工作中带事务性的事项( ) 11、狭义的广告指(商业行为的)公益性广告( )

12、推荐信的为了推荐理由要充分,可以适当的扩大所荐人或物的长处 () 13、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 )

14、广告是一种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传递商品信息、服务信息,以促进销售或有偿服务的经济应用文( )

15、 一篇应用文的材料取舍、布局某篇、技巧用运,乃至拟定标题、遣词造句等,都受主题制约,并服从于主题的需要()

四、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每小题15分,共15分)

XX市工业局关于印发“关于节俭行政经费的几项规定”的通知

我局同意XX市财政局“关于节俭行政经费的几项规定”中提出的意见,认为切实可行,请结合本单位的情况参照执行。 附件:XX市财政局文件

2002.10.16 五、写作(第一题20分,共20分)

( 一 )背景:你所在的大学即将进行100周年校庆。请你以校庆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名义,给校友写邀请信。 1、

思路分析:邀请信,在本质上仍是通知(告知类)文书的一种。在格式和

结构上,同通知没有本质差别。 2、 重点:要把活动的相关内容写清楚 3、

难点:要有文采。

思路分析:要介绍母校的悠久历史,现在取得的成就,以及诚挚邀请。(细节提示:校庆联系方式)

篇二:简简单单教语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

------《小语名师谈小语教学》读后感

下午,我拜读《小语名师谈小语教学》的报道,文中几位名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了阐述。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于永正老师的一个观点:语文很简单的,就像骑车,刚开始时琢磨如何上车,如何把握方向,手忙脚乱的,把握规律了就很简单。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做,做到底,做一辈子。

语文,就要简简单单!

简单语文,首先目标要简约,语文教学承载的是识、写、读、背、说、作、习。再简单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特别是朗读。这个要严格要求,训练到位。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复杂,大概是指讲得太多,太繁琐,讨论得太多,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简单语文就要力戒复杂化,教学内容要简约──简约而不失精彩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而一篇课文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觉得于老的要“广积粮”,不要“深挖洞”就

是这个意思吧。

小语泰斗崔峦老师曾说:“要返朴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也是我今后语文课所追求的目标。

篇三:用好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

用好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

经常感叹语文的繁琐,经常感叹语文的难教。审视教材中的课文,篇篇都是精彩生动、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哲理深刻,情感丰富,观点鲜明,遣词巧妙……于是教学中,我们想“面面俱到”,结果却“面面不到”,自己累了,学生乏了。该怎么轻轻松松、简简单单教语文呢?其实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容易被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资源——课后练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后面均编有练习题,这些练习往往都用简洁的内容表现教材训练意图,并根据全套课本的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全面训练,内容丰富,知识点、能力点的安排,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文本内容的学习,而忽略了课后练习。课前没有准确定位,课堂上目标不明,高耗低效,课结束,教学就戛然而止!我们的教学经常负重前行,经常“山穷水尽”!语文变得繁重,变得累人!

其实,如果我们能透彻解读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细细推敲,将课后练习引进课堂,与课堂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就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课前对照练习,确定教学目标

造成语文高效低耗的原因之一就是老师上课时心中无数,“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因为上课之前教师无法根据教材特点进行准确定位,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教。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应该把握教材,精准解读。而课后练习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整体。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它具有一般练习题所没有的功能。不少课后练习为教师教学指明了目标,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暗示了教学的方法和思路。因此,教师课前要钻研好课后练习,紧扣内容的重难点,发现知识的生成点,确定技能的培养点,从而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如《风筝》这篇课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这一课的课后练习有:“1、我要认真读课文,读出“我们”心情的变化。2、课文写出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让我们读读有关语句,体会体会。;3、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4、我还知道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我们来交流交流。”分析一下,这4项练习中第1项是朗读练习,第2、3是根据叙述主线,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第4项积累好词。对照课后练习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并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3、积

累描写心情的好词好句。这些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相互对应,紧扣课文、特色鲜明、简洁明了、易于实施。按照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课内结合练习,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中我们会进入这样的误区,为了孩子能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就进行大量的练习,逼迫着孩子进入茫茫的题海,结果在这样的苦学中,孩子最重要的学习兴趣暗淡了。这样的现状,令人痛心。练习要不要?要,但是应该少而精,应该溶于课堂之中,课上教什么,课后做什么,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在课堂中,我们就要运用好课后练习,扎实进行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准确定位,依据教材特点,抓住重点,学会舍弃。可讲可不讲的不讲,必须要讲的实实在在讲。我们要紧紧扣住文本,引导学生品一些词,理解词义、展现画面,有机拓展,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并能灵活运用;读一些句,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明白这样写究竟好在哪里;嚼一段典型段落,学习写法,并迁移运用;读一篇文章,了解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是怎么准确表情达意的;练习复述、表演课文,培养表达能力。语文课堂就应该这样,实实在在做点语文应该做的事情,让课堂回归语文,让学生有滋有味学习语文,让学生在短暂的40分钟内,自由翱翔于文字的天空。

1、抓词句、扎扎实实打基础

词语和句子的感悟、积累是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的共同任务。课后练习中的词句训练均是教材编者依据课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课文特点,紧扣教学重点而设计的。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课后练习中的词句理解课文,揣摩语言。

《秋天的雨》一文写秋天的颜色时,作者运用了“金黄”、“橘黄”、“橙红”……这些词语来描绘秋天的景物,美不胜收跃然纸上。色彩与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色彩具有了生命意义,并承载了丰富的情态内涵。而本单元园地“我的发现”就抓住了这些词语,要求学生再找几个这种类型的词,积累颜色的词语。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这一练习,先结合画面理解,当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时,任何凭空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了。然后学生通过朗读这些词句来认识、理解、感悟,再通过朗读把自己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感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秋天美丽的景色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荡着,美丽的语言也在孩子心间生根长叶,将来必会怒放出一片绚烂!而让学生再找几个这种类型的词语,则是词语的积累,此刻。自然界缤纷的色彩已经在孩子面前展开,文字在他们面前变得缤纷、芳香。

语文教材中关于句子的练习比比皆是。无论是《秋天的雨》一课的比喻句教学,还是《风筝》中“摘抄喜欢的句子”;无论是课后的造句练习,还是说话练习,都是在做语文的事情:

通过造句、摘抄、比较等最朴实但也最实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组织语言、有效表达,如何将句子说生动、写灵动!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题目,却扎扎实实带领着孩子们学习语文,运用语言。这样的课后练习力求以最简洁的方式捕捉课文中最值得关注的语言点,由此生成、引发!

2、品段落,踏踏实实学写法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是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具有的能力。而课后练习就针对课文中的典型段落设计了相关习题,力求通过对典型段落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注重引导。

如《赵州桥》这课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引导学生体会过渡句的作用,并把这种写法应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紧紧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3、重思考,深深入入明主旨

认真研读教材,不难发现,课后练习一般会设计一个统领全文的思考问答题。编者的目的是让教师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形象和优美语言,初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如《陶罐和铁罐》陶罐和铁罐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其实这就是从整体出发设计的一个大问题。教学中可以由这个问题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讨论交流,感受陶罐和铁罐不同的做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是对全文主旨的把握,一定要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只要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就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

4、练表述、实实在在训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而这个要求在课后练习中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课后练习中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要达到的具体程度有着清楚明晰的阐述,如:“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练习讲一讲?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看谁讲得最生动。”这一类课后练习经常出现在叙事性较强的课文后面。编者设置这样的练习,不外乎就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叙述顺序,把握文章的线索,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并且能用上阅读时所掌握的重点词语来复述课文,以达到积累和丰富语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课堂上,我们应该学会舍弃,可讲可不讲的就大刀阔斧摒弃,课上挤出时间扎扎实实交流,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巧练笔,简简单单来写作

学语文,就必须练写作。能作文是学语文的基本功之一。有感而发,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语文课后设计的一些写作练习正符合了这个基本要求。

《“东方之珠”》一课出现了“总分”段落,这次课后练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便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这便是练习运用了,循环渐进的教学既关注了孩子的学习规律,更做了语文该做的事情:语文,是拿来使用的!

总之,课堂上要紧紧扣住课后习题,扎扎实实进行文字的训练,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后紧扣练习,拓宽语文天地

课文教完,不代表着课划上了句号,应该加上的应该是意味深长的省略号。我们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准确定位,由一篇课文进行发散,带动学生广泛阅读、并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使孩子的综合能力恣意生长。

1、紧扣课后练习,积累知识

语文学习,贵在积累,不断积累,涓涓细流最终会有汇聚成大海的一天。许多课文后面都设计了积累的练习。如选择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抄下来;抄写需要积累的词语等,可见对积累的重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不仅仅只停留在读和写的层面上,更应该去背诵;不仅仅让这些积累停留在本子上,更应该记在心里。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2、紧扣课后练习,搜集资料

课后借助课本内容,搜集有关的资料,能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完《孔子拜师》,课后的综合性学习,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延伸,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搜集资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紧扣课后练习,广泛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各个年级的课外阅读量,要完成这个课外阅读量,学生在课本之外就必须大量阅读。《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后设计了一个阅读题:课外找一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学完课文,学生兴趣正浓,心正痒着,而读书的兴趣一旦被激起,那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结果必然是“跟本课有关的部分”读了,而其他内容也通通一睹为快了。

4、紧扣课后练习,开展活动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借助练习,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完《陶罐和铁罐》,学生进行了课本剧表演,演得投入、演得生动、演得快乐;学完《秋天的雨》,学生走进了秋天:找秋、赏秋、吟秋、画秋、写秋,秋天在学生心中滋长;学完《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吟诵着古诗,淡淡而又忧伤的思乡之情也穿越千古的岁月,在教室里弥漫开来。

语文教学要读懂教材,紧扣课后练习,直接指向、充分达成目标。备课时重视课后练

习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课堂上要结合课后练习,逐一落实,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的全面训练;课后紧扣练习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教学活动,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容量与空间。这样就能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的课堂简单却不乏深度,扎实而又活泼,实在却充溢灵动!让课后练习刮起一阵“好风”,引领我们自由飞翔在语文的天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wl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