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历

更新时间:2024-02-18 08:44:08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超星尔雅儒学与生活课后答案

儒学与生活

1.1、大学精神(一)

1 孟母三卫迁》卫体现了()的作用。

A 主观能动性

B 教育

C 环境

D 遗传

正确答案: C

2 0世纪以来的三大思想运全但动不包括以下哪种思想()。

A 分析哲学

B 现象学

C 后现代主义

D 马克思主义

正确答案: D

3 书指的是《论星语》、《孟子》、《大学》造和()。

A 《史记》

B 《中庸》

C 《尚书》

D 春秋

正确答案: B

4 统的大学之有道的基本内容是“三纲没领八条目”。()

正确答案: √

5 子认为大学精神不就完是居仁由义。

正确答案: ×

1.2、大学精神(二)

1 知行合一”是(全人)的观点。

A 荀子

B 孔子

C 严复

D 王阳明

正确答案: D

2 愈在()里提到是了“博爱”没一词。()

A 《原道》

B 《师说》

C 《进学解》

D 《杂说》

正确答案: A

3 朱理没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顾炎武

B 王阳明

C 朱熹

D 周敦颐

正确答案: C

4 代大学全星的宗旨是立德。()

正确答案: ×

5 学之道主要表现为但两方面:人立德和爱人。()

正确答案: √

1.3、大学精神(三)

1 良能、良造没知、良心”这是谁提出来的主张。()

A 荀子

B 孔子

C 孟子

D 老子

正确答案: C

2 下哪个是顾有炎武的名星言?()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确答案: A

3 代哲学的开创者没是是()。

A 休谟

B 赫拉克利特

C 柏拉图

D 笛卡尔

正确答案: D

4 诚意正心”与“格物致知”是一个事物的两却个方完面。()

正确答案: √

5 识就是是智但慧。()

正确答案: ×

2.1、儒学与生活(一)

1 洲的文没但明传统是()。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正确答案: C

2 国思想界的三大但派有不包括()。

A 唯物史观派

B 自由体派

C 文化保守主义

D 马克思主义

正确答案: D

3 常说的“日不完落帝国”指的是全()。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法国

正确答案: B

4 国有56个民族,这里有讲的民族是一个前现代全概念。()

正确答案: √

5 919年,中国思是想界形成了“三足鼎是立”的局面。()

正确答案: ×

篇二:历术甲子篇解读

历术甲子篇解读

遗世历术宝典《历术甲子篇》解读

(先秦历法讲座的整理稿)

秩龄童 敬撰

序 言

司马迁巨制《史记》中有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与众不同的奇文。奇文之奇,除了满纸数码,用的全是行业术语之外,还夹着一组有音无义需要破译的“密码”。暴看起来这本书像数命玄书,又像不让世人轻易破读的武功秘籍。其书名曰:《历术甲子篇》。

近世学者张汝舟苦守“二毋”书斋,潜心古代历法,集成果于其遗著《二毋室古代历法论丛》。张氏研究揭示:《历术甲子篇》竟然是由司马迁悉心、原貌、完整保存,幸得以留长传远的,属于古四分历的历术宝典。张氏称之为“遗世宝书”。 兹再为文,实因张氏遗著付梓之时,知识尚不被尊重,正如《西游》借佛祖言:这“经”当日贱卖了。余曾一睹张氏文,心动怦然,经久萦怀。久之亦有参悟,希冀一吐为快。或以能继承经世之绝学,宏扬国故精粹,引为快慰。本文立足点于容易为人忽视,且常不为见及之处,道鲜为道及之语,另涉及一些与名家定论相左的另见。

○ 从《殷历》说起

中国传统历法中,对于“殷历”从来就包含两个不同的含意。其一是夏、商、周三代中属于殷代使用的历谱或是历书。但是这样的历谱或是历书至今尚未发现(寄希望于考古新发掘!);因为所有关于那一时期历纪的史料虽然有一些,但只能算是由观象留下来的授时记录。另一则是由《汉书·律历志》明确记载的《殷历》。这是一份成文的历书或是兼有历谱性质的历书。其书虽然现在已经失传,但存于《汉书·律历志》,由刘歆录于其著作《三统历谱》中,系统引用而且点明是《殷历》的处所不少,其史料是极其珍贵的。研讨先秦历法,解读《历术甲子篇》奇文,必要求对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先说《殷历》书名的确有。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以后二十七年的元凤三年(西元前78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对《太初历》发难。由于大多数参加者坚持“历本之验在于天”,由实践检验《太初历》颁行二十多年来(比其它历书)更符合于天象,经过历时三年的大讨论,“是非坚定”,太史令张寿王以“下课”告终。在讨论中,众人提到张寿王持在手中的“乃太史官

《殷历》也。”说明先秦存于史官确实有一本名为《殷历》的历谱或历书。 上书接着说:“至孝成之世,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子刘歆究其微眇,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三统历·三统历谱·世经》就是在总结太初制订历并法以“历”带“史”的一部大著作。

三统历谱的一元岁为4617岁。一元岁分为三统岁。于是每统岁则为1539岁。为了适合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作为“本元岁”一元复始之年的要求,刘歆令距离西元前104年1539年的那一年,为上元岁的“孟统”即第三统的开端。又以19岁为一(闰)章之岁,即从104 +1539 = 前1643年为始,共编81章岁首子月朔日干支作为历谱。

本文用序码1-60与“六十甲子”的甲子至癸亥相对应。如:1表甲子,60表癸亥,等。用六十甲子顺序数码表示的“孟统”谱的干支码列于附表一: 表一 《三统历》孟统八十一章岁历谱

21——60—40—20—60※⑴39—19—59—

39※⑵18—58—38—18※⑶57—37—17—

57※⑷36—16—46—36※⑸15—55—35—

15※⑹54—34—14—54※⑺33—13—53—

33※⑻12—52—32—12※⑼51—31—11—

51※⑽30—10—50—30※⑾09—49—29—

09※⑿48—28—08—48※⒀57—07—47—

27※⒁06—46—26—06※⒂45—25—05—

45※⒃24—04—44—24※⒄03—43—23—

03※⒅42—22—02—42※⒆21—01—41—

21※⒇→入太初本元首章-01?(前104年:太初元年)。

表中数码符※之后带括号的数字,是刘歆在其《三统历谱· 世经》上附注的《殷历》的“蔀”岁序,并且逐一标上了《殷历》同一天的日干支。因为其干支码正好是《三统历谱》干支顺序码加“1”,所以可以省去再标的手续。也就等于由刘歆为后人留下了《殷历》的一份同期历谱表。从上面的数据中,将属于《殷历》的历数,即每蔀岁首日干支和相应的西元年份,逐一摘出,可得另一专属《殷历》的历数表,列于表二:

表二 《殷历》二十蔀岁首日干支表

( 西元前年号·蔀岁序号 · 首月朔日干支)

年号蔀序干支 年号蔀序干支 年号蔀序干支 年号蔀序干支

1567·01·01 1491·02·40 1415·03·19 1339·04·58

1263·05·37 1187·06·16 1111·07·55 1035·08·34

0959·09·13 0883·10·52 0807·11·31 0731·12·10

0655·13·49 0579·14·28 0503·15·07 0427·16·46

0351·17·25 0275·18·04 0199·19·43 0123·20·22

由表二摘出的《殷历》历数列表,可以窥测出:

1、本蔀岁首日干支序码,就是上一蔀岁首日的干支序码加39之后除以60的余数。用传统的“六十甲子”表达方式可以叙述为:本蔀岁首日干支由上蔀岁首日干支往下推三十九位。

2、已知“古四分历”蔀岁的日参数取为27759平太阳日。27759÷60=462?39。上面的结果变句话表述:古四分历一蔀岁长462甲子另39日。两者比较,可以看出《殷历》推历的根据与“古四分历”一致,《殷历》的历算根据用的正是“古四分历”。据此,可以初步认定:《殷历》不是完成于殷代,也更不是殷代帝王使用的“时王之术”。因为在殷代,凭肉眼观察天象,即或能够达到如此的高精度,也没有证据证明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长度里,能同时达到与“古四分历”规则如此合步的程度。

下一步,我们用现代的知识将《殷历》数据距密近天象的程度,列出上面20个历点的误差(以天为单位)如附表三:

表三 《殷历》二十个历日历点误差 (单位:天)

01 -3.75, 02 -3.50, 03 -3.25, 04 -3.00, 05 -2.75,

06 -2.50, 07 -2.25, 08 -2.00, 09 -1.75, 10 -1.50,

11 -1.25, 12 -1.00, 13 -0.75, 14 -0.50, 15 -0.25,

16 ±0.00, 17 +0.25, 18 +0.50, 19 +0.75, 20 +1.00。

如果用定朔概念来分析《殷历》的误差,其结果可能略有不同,但无关以下结论:

1、《殷历》的误差呈线性;

2、历数与天象的误差值,有,且只有一个交点。交点在《殷历》第十六蔀蔀首,即西元前427年;

3、前于交点的误差带负号,后于交点的误差则带正号。

从上面说的三条关于误差的“结论”,可作如下的分析:《殷历》的误差是有规律而不是呈零乱带偶然性的。它与密近天象的冬朔时间有唯一的交点,说明这一时间极可能是《殷历》文献完成的年代,至少也是以此期间天象完成的著作;而其误差呈前负而后正,则给予了《殷历》正是完成于这一时期的充份证明。由以上分析,可以完全确定,借名殷代而实际完成并实施《殷历》的时间当是在第十六蔀首岁的年代,合西元前427年。其时为周考王(前440—426)十四年。因此,可以肯定:《殷历》是完成于战国初年用于授时的中国第一部成文历法文献。

一 《历术甲子篇》历数表

《历术甲子篇》主文为时间长度一蔀岁,即76岁的历算数据,含其每岁首月(夏历岁前十一月)交朔和冬至的具体交节时分。今按现代的表述方式,译其“历数”列于表四:

表四 《历术甲子篇》甲子蔀历数表

序号 Ⅰ章岁 Ⅱ章岁 Ⅲ章岁 Ⅳ章岁

01— 01.000 40.705 20.470 60.235

02— 55.348 35.113 14.818 54.583

闰Ⅰ 49.696 29.461 09.226 48.931

04— 13.603 53.368 33.133 12.838

05— 08.011 47.716 27.481 07.246

闰Ⅱ 02.359 42.124 21.829 01.594

07— 26.266 06.031 45.736 25.501

08— 20.614 60.379 40.144 19.849

闰Ⅲ 15.022 54.727 34.492 14.257

10— 38.869 18.634 58.399 38.164

闰Ⅳ 33.277 13.042 52.747 32.512

12— 57.184 36.889 16.654 56.419

13— 51.532 31.297 11.062 50.767

闰Ⅴ 45.880 25.645 05.410 45.175

15— 09.787 49.552 29.317 09.082

16— 04.195 43.900 23.665 03.430

闰Ⅵ 58.543 38.308 18.073 57.778

18— 22.450 02.215 41.920 21.685

闰Ⅶ 16.798 56.563 36.328 16.093

说 明 :

1、上表共四章岁,每章岁1 9岁,每岁列其建子之月(夏历岁前十一月)历朔数一个。共7 6个数据,为一蔀岁的冬朔历数表。表左示冬朔数在章岁中的序次。其中夹着带“闰Ⅰ、闰Ⅱ、闰Ⅲ、闰Ⅳ、闰Ⅴ、闰Ⅵ、闰Ⅶ”示横行四年都是该章岁的闰序之年,罗马数字表其为一章岁中的第几闰年。

2、每个数由两部分合成:间隔点前面数1至6 0,为了整齐,1至9书为“0 1”、“0 2”?等,称为“大余”;意思是日期的“余”数,即是以序数表示的朔日干支。对应于六十甲子顺序。间隔点后面的数称为“小余”,是以日9 4 0分为分母时的日分。中间的间隔点,也可以呼为“小数点”,但须记住,其“小数”是9 4 0进位的,在计算时,足9 4 0分,才向前“进”大余1。

3、表上数字,为了照顾今人的阅读习惯,除了将原书“六十甲子”的顺序,依次如甲子“0”升为“1”,乙丑“1”升为“2”等之外,其余数字与原书核对无误。

二 《历术甲子篇》历理为古四分历

1、蔀策:由表四推《历术甲子篇》“蔀策”:表上第一个数表示的是“甲子蔀”首日的日干支和交朔时分,为1. 000,即甲子日夜半子时零分。表上最末位,即序号17(闰Ⅶ)与纵行第Ⅳ章岁交点上数为16. 093,表示本蔀岁第76年首日于己卯日93分交朔。若能推出这一年的下一年的同月交朔日时,则本蔀岁76年的天数也就推出来了。

本蔀岁末年在章岁的第七闰上,是值闰年。这一年有多少天?表四序号1 1(闰Ⅳ)与纵行第 Ⅱ 章岁交点上的历数13.042,以此作对比参照。查13.042数的下一年为36.889,以36.889-13.042 = 23. 847。借用此数与前述16. 093相加,则得知甲子蔀下一蔀岁交朔首日为40. 000。本结果与表二对照,(01/1567· 01;0 2/1491 · 4 0;)可得《历术甲子篇》蔀策,一蔀岁循环462甲子零3 9日,即蔀策为6 0×4 6 2+39 = 2 7 7 5 9天。

2、年策 :《历术甲子篇》“蔀策”既为27759天,以7 6除之,可得年策为3 6 5 . 2 5天。

3、月策:因为一蔀岁含正(正副的正)月1 2×7 6=9 1 2(月),另外,加上四章(闰)岁7×4=2 8(闰月),相加可得一蔀岁有9 1 2 + 2 8 = 9 4 0(月)。以9 4 0除以其天数27759(天),得月策为2 9. 4 9 9天(2 9 . 4 9 9/9 4 0天)。

4、日分:为了便于推历计算,日分数以9 4 0为分母;也就是说,古历家在《历术甲子篇》中的“阴历”部份,是以日分为9 4 0分为日分量“小余”的计量单

篇三:中国历史上的历法

中国历史上的历法

[ 作者: |

夏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称为农历、阴历、殷历、古历、旧历等。夏历属于一种阴阳历,以月球围绕地球运行一周作为一个月,平均月长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叫作“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使用夏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

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夏历、殷历和周历以不同的月份作为一年之始:夏历以寅月为正月、殷历以子月(今农历11月)为正月、周历以丑月(今农历12月)为正月。

历代之历法:

古六历

颛顼历 -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 84年)

四分历 - 东汉(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 263年)

干象历 - 东吴(223年 - 280年)

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 509年)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 589年)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 517年)

玄始历 - 北凉(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正光历 - 北魏(523年 - 534年)、东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兴和历 - 东魏(540年 - 550年)

天保历 - 北齐(551年 - 577年)

天和历 - 北周(566年 - 578年)

大象历 - 北周(579年 - 581年)、隋朝(581年 - 583年)

开皇历 - 隋(584年 - 596年)

大业历 - 隋(597年 - 618年)

皇极历

戊寅元历 - 唐朝(619年 - 664年)

麟徳历 - 唐(665年 - 728年)

大衍历 - 唐(729年 - 761年)

五纪历 - 唐(762年 - 783年)

正元历 - 唐(784年 - 806年)

观象历 - 唐(807年 - 821年)

宣明历 - 唐(822年 - 892年)

崇玄历 - 唐(893年 -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 955年)

九执历

符天历

调元历 - 后晋(939年 - 943年?)、辽朝(961年? - 993年)

大明历 - 辽(994年 - 1125年)

钦天历 - 后周(956年 - 960年)、北宋(960年 - 963年)

应天历 - 北宋(963年 - 981年)

干元历 - 北宋(981年 - 1001年)

仪天历 - 北宋(1001年 - 1023年)

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 1065年;1068年 - 1075年)

明天历 - 北宋(1065年 - 1068年)

奉元历 - 北宋(1075年 - 1093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 1135年) 统元历 - 南宋(1136年 - 1167年)

干道历 - 南宋(1168年 - 1176年)

淳熙历 - 南宋(1177年 - 1190年)

会元历 - 南宋(1191年 - 1198年)

统天历 - 南宋(1199年 - 1207年)

开禧历 - 南宋(1208年 - 1251年)

淳祐历 - 南宋(1252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 1270年)

成天历 - 南宋(1271年 - 1276年)

大明历 - 金朝(1137年 - 1181年)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 1280年)

授时历(大统历) - 元、明朝(1281年 - 1644年) 时宪历 - 清朝(1645年 - 1911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6o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