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景观规划

更新时间:2023-10-05 06: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南农业大学景观规划

摘 要:在湖南农业大学现有的校园景观基础之上,结合园林生态学的理论知识,从

整体到局部对校园进行景观规划,意在将农大建设成为一个绿色、宜人的生态校园。

关键词:校园景观;生态;空间;规划

一、前言

校园(Campus)是以聚集师生为主体的生态单元,校园内的师生主体和各类环境因素的总和,称为校园生态系统(Campus Ecological system)。高度人工化是校园生念环境(campus Eco—environment)区别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最突出的特征。校园生态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内涵的双重性,自然生态是学校的基础,文化内涵是学校的灵魂。由于大学校园建设涉及面广,规划要求高,故本文主要以大学校园作为研究对象。

生态校园(Ecological caⅢpus)是指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遵循人与自然协调的原则,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形成体现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校园生态系统。

湖南农业大学本着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和谐校园为目标,逐步完善新老小区的景观不足,不断提高校园生态与文化的质量。

二、湖南农业大学校园概况

(一)学校概况

湖南农业大学地处湖南省会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12.Okm。校园东与东湖渔场交界,南临浏阳河,北与湖南农科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接壤,西与东岸乡毗邻,总占地226.762hm2。根据长沙市总体规划,校区范围已划入长沙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区。

(二)自然条件

校区地势平坦,为平缓丘陵地貌。整个校区东高西低,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高度在31.5~47.0m之间,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湖南农大属长沙县榔梨镇地域。据历史记载,榔梨没有地震记录。根据1996年6月国家地震局出版的《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1990)》所示,长沙县所属榔梨镇等地的抗震设防裂度为六度。湖南农大属长沙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四季分明。

湖南农业大学校园主要数据资料 指标 极端最高温度 极端最低温度 年平均温度 最热月月平均温度 最冷月月平均温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 年平均降雨量 最大积雪深度 72% 1417.5mm 200mm 4.8℃ 基本风压(高度lOm) 抗震设防裂度 冬季大气压力 夏季大气压力 6度 101.57kpa 99.5kPa 0.35kN/m2 数据 40.7℃ 一11.3℃ 17.6℃ 28.6℃ 指标 最大冻土深度 年平均风速 常年主导风向 频率 数据 50mm 2.7m/S NW 24% 校园浏阳河段参照榔梨镇流量观测站资料:最高洪水位为38.50m(黄海高程1998年),最低水位28.50m,最大流量3400??3/??,最小流量0.68??3/s。

(三)绿地现状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有60年的建校历史,学校主要有新建校园和老校区组成,新建校园一直在更新建设,老校区景观良好,植物生长繁茂。但是从生态、艺术和文化的角度上来看,目前校园绿地尚存在如下问题: 1.优势分析

(1)基本骨架采用“网络式+细胞型”,将功能相近的建筑和区域合成独立的组团,排布于道路网中,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2)老教学区规划统一,采用建筑结合整齐植物的形式,是最有序的部分,平视、俯视效果均得益,且易使学生快速进入严谨认真的学习氛围中。

(3)后建成区多采用老校区所没有或少有的品种,拾遗补缺,达到了丰富景观层次、形成各自特色的效果。

(4)在住宅区的植物配置均注意了通风、采光、抗破坏等功能上的需求。 (5)校园内现有为数不少的大树,干径在30cm-90cm之间,其中有一批树龄在50 年以上;另外,校园内还有少量名贵的稀有树种,实现了人文和教学便利。 (6)在一些地方发挥了农业特色。如,利用园中的六丘实验田,一教后的实验水稻等等。 2.劣势分析

(1)绿地系统性不强,新老校区间没有合理的过渡。建设时间的差异导致空间布局零散,见缝插绿式的布局方式随处可见。难以发挥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2)植物层次单一,景观类型单调。色彩搭配不丰富,乔木过于集中,乔灌草比例不合理,很难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季相景观缺少变化。常绿树过多,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之比为6.7:1,灌木中也缺少花卉和彩叶品种。

(3)基调树种不明显,种类单一。校园内植物种类仅200 余种,乔木不到40 种,灌木不到30 种,除了少数7、8种,其余绝大多数品种出现频率很低,也不能体现本校特色和风格。缺乏植物群落的配置,在植物景观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同种植物分散各处,相对集中度不够,不能形成吸引人的特色景观,缺少“量大为美”的体现。

(4)模纹花坛及造型植物较多。⑴养护、灌溉及因不当使用而更新的成本高;⑵使用率低,多只承担了装饰功能;⑶维护力度和植物选择不恰当,影响美观。 (5)草坪大多维护粗糙,草种选择不当,且空间围合度不高、领域感不强,对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和提供师生户外活动空间都带来不利的影响。绿篱灌木配置失调。部分道路空间狭窄而安放密植绿篱,另一些开场绿地却缺少绿篱实现障景和分流行人。

(6)植物选择多跟随当时潮流,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湘土”特色绿地,地方材料及乡土风情的运用也没能得到重视,文化底蕴不足。目前农田植物种类单一,且以单一的科研功能为主,场地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开发,一些可以形成景观的区

域也未能得到重视。随着建筑和人数的增加,户外活动空间的尺度也相应加大,目前新建区草坪多,树木少且未长大,强化了户外空旷感,弱化了校园的趣味功能和接触氛围。

(7)缺乏对使用者行为的研究,绿地环境中缺乏台阶、座凳等休息设施,不能较长时间停留下来学习、交流和赏景,且因疏于管理,原设的石凳桌椅显破旧。校园水景不足且分布集中,可达性不强,现有滨水空间缺乏活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8)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用地日见紧张,为满足人数增加的要求,在校园内建筑与绿地比例失调,原有植被被破坏,绿地总体布局表现出无序与混乱。规划方法以分散的建筑单体设计为基础,缺乏整体观,导致校园空间缺乏对人行为的关怀和对环境品质的关注,各教学楼绿化也没有自己的风格。虽然有红轴等新建成的利用地形场所,但在多数已建成区,基本是将原地形夷为平地,再新建建筑和绿地,因此自然的植物景观仍然有待加强。

(9)教职工住宅中占地面积大,其中,科教新村搭配合理;而在校园东南部,新住宅区空旷老住宅区荫蔽,在绿化上分布十分不均匀,给人强烈的差异感,也未能形成各自特色。

(10)农大位置偏远,应该以开放的形式与外界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放在城市绿地的全局上科学合理布局。但目前交通和绿地组织上尚未能实现这一点。校内没有规划足够且专门的停车用地,或者有规划的也不易被人发现和不方便使用。造成车辆乱停,阻碍交通且对行人的安全带来威胁。

(11)人文景点和有历史价值的景观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例如水塔、老校门等。

现状行道树列表 编号 路名 树种 科属 胸径(cm) 01 02 03 04 农大路 长农路 科教路 樟树 杜英 樟树 樟科樟属 杜英科杜英属 樟科樟属 樟科樟属 10~15 10~12 10~15 10~12 一般 部分未长成 差 好 无荫,多枯死 小树基本饱和 长势 备注 神农北路 樟树 一般 “砍头树”多 05 06 07 08 09 朴诚路 紫薇路 克强路 修业路 修德路 樟树 杜英 樟树 樟树 广玉兰 樟树 樟科樟属 杜英科杜英属 樟科樟属 樟科樟属 木兰科木兰属 樟科樟属 樟科樟属 10~12 10~12 10~12 30~50 10~15 10~15 30~50 一般 小树量少 一般 树冠不开展 一般 “砍头树”多 好 老校区大树多 一般 小树稀少 好 好 小树基本饱和 大树,但硬覆盖率较大 10 芷兰路 樟树 水杉 11 逸苑路 水杉 马尾松 杉科水杉属 杉科水杉属 松科松属 20~30 20~30 20~30 好 好 好 与区域特色不符 已形成特色景观 形成道路景观的过渡 12 玉兰路 广玉兰 马尾松 木兰科木兰属 松科松属 木犀科 木兰科木兰属 杜英科杜英属 杉科 20~30 20~30 10~30 15~25 10~12 20~30 好 好 已形成特色景观 形成竖向空间 13 14 15 16

丹桂路 致远路 紫东路 红旗路 金桂 广玉兰 杜英 池杉 一般 抗烟尘力弱 好 已形成特色景观 一般 “砍头树”多 一般 抗烟尘力弱 古树名木列表 编号 档案编号 01 02 03 04 05 06 CFRG-SZ001-0055 CFRG-SZ001-0056 CFRG-SZ001-0057 CFRG-SZ001-0060 CFRG-SZ001-0061 CFRG-SZ001-0062 树种 樟树 樟树 樟树 樟树 樟树 樟树 科属 樟科樟属 樟科樟属 樟科樟属 樟科樟属 樟科樟属 樟科樟属 地点 八教西面 八教西面 长势 好 一般 动医楼西面 好 十一教西面 好 思源馆北面 好 逸苑小区 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cr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