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读后感800字 - 1

更新时间:2023-10-01 10: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工匠精神读后感800字

工匠精神,是一份专注,一份坚持,一份严谨,一份细致,一份诚信,一份执着,是一种品质。

工匠精神,是一个方向,一种积累,一种个性,一种修行,一种价值,一种商业,一种财富,一个帝国。 工匠精神,这本书,教给了我们: 1.如何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2.工作中的先后心态和多少心态; 3.工作方法,人生目标,人生价值; 4.工作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维护; 5.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如何树立正确的工作观?首先我们得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工作不仅仅是我们赚钱谋生之道,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目标,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工作中生活中我们是演员,演员如果仅仅是为了金钱,那他绝对不是一个好演员。我们应该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仆人。哪个职务薪资高就想方设法的调职调岗,哪方待遇好,就不顾承诺,不顾感情的辞退离职。我们需要拥有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放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拾起公德心、钻研心,恒久心。弥补信仰的缺失,诚信的缺失,感恩的缺失。在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炼自己的心性。每天踏实,用心,精细,严谨的将工作做到极致,每天反思反省,实务精进,磨

炼灵魂,修炼心智,修正内心的误差,改变行为的偏颇。做一个快乐的工匠师。

工作中的先后心态和多少心态。还是和金钱有关的话题。薪资是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有了一定的积极表现,或者是取得了一定的结果后得到的回报。所以说我们需要先努力的工作,积极的进取,得到一定的认可和赏识,薪资自然是不用愁了。这个便是先工作,后金钱的心态。如果抱着先金钱,后工作,给多钱,干多少活的心态去工作,那你永远是一个不入流的打工者,而不是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者,首先你必须是一名合格的工作者。多一份专注的心,少一份功利的心;多一份精进心,少一份浮躁心;多一份感恩心,少一份利己心。

“明确目标,把梦想当做信仰。”这句话很对,我们需要拥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目标。明确这个目标以后,我们就需要寻找方法,达成目标,实现梦想。梦想,目标千差万别,各有不同,在这里不多说,大家需要想想自己有没有梦想,梦想是什么?自己是不是正在梦途中铿锵有力的信心百倍的行走?在这里重点讲述我们在达成目标,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即现实工作中的一些好方法,大家共享之:一,结果导向,凡事以结果为导向,没有结果,一切都是空谈。二,提前量,让工作中没有重要紧急的事情。这样或许你的工作才能更加有质有量,因为你有充裕的时间

去完成它。三,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完美,避免返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工作者,进而上升为工匠者。

工作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维护。带着爱去工作,带着爱去处理人际关系,带着爱去处理工作事务。让工作在爱中,让爱在工作。这是我们应该靠拢的方向。减少自己偏见的心,利己的心,不公的心。增强自己利他,助他,成他之心。让爱的力量深入工作,深入人心。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很坦白的告诉各位,没有平衡点。我们需要的是好好工作,好好享受生活。不要因为工作影响生活(老婆不高兴),更不要因为生活影响工作(老板不高兴)。领导不希望看见因为工作和生活失衡影响工作效率的员工。父母也不希望看见因为工作和生活失衡影响儿女感情。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就是你,只有你能平衡工作和生活。不要找任何理由。只有你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顺序,只有你才能从中取舍,只有你才能弄清选择的后果,只有你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日程表和生活,安排工作和家庭,然后执行自己的选择。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一个人对她所选择的事业,爱之至深,干之极致。带着“工作是一种修行”的工作观,每天享受通过努力获得的成长,取得的成绩,达成的结果。也正是带着修行的心去工作,我们的心灵财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也的到了成长。这不

正是我们的所求吗?

这几天读完了美国作家亚力克*福奇的《工匠精神》,英文原名是。原作其实是一本写给美国人自己看的书,完全基于美国人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但是对当前的中国也有很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书中提出所谓的“工匠精神”的三个重要特点: (1)“工匠精神”是利用已有的技术去自发的创造出全新的事物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甚至是创造出人们的需求。 (2)“工匠精神”在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或者说,即使是一开始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后来的目的通常都会发生变化。

(3)“工匠”创造出来的事物通常具有创造性破坏的威力。极有可能改变一个产业。

如果用另一个词来描述“工匠精神”,那可能会更加容易理解,这个词就是“创新”。作者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美国人百年来的创新基因,是美国能在近百年能够以科技和经济领先于全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作者所担心的也是美国人正在渐渐的失去这种宝贵的“工匠精神”,甚至于把千禧年后的美国的衰落的原因也部分归结于此。 首先,美国的教育体制在腐蚀“工匠精神”。作者在第九章介绍吉佛*图利这位工匠学校创立者的时候,就对美国的教育体制提出了质疑:教育课程和实际并没有结合起来,

美国的教育体制在扼杀工匠精神。孩子们只知道学习,而不知道怎么把学到东西在实际中加以利用。吉佛*图利所创办的工匠学校就是要重新让孩子们爱上动手制作真实的东西,而不是仅仅从理论上去学习他们。吉佛图利甚至写了一本《孩子们该去做的50件危险的事情》。我本人根据书中介绍的内容,在TED的视频上也搜到了吉佛图利本人的视频,他的观点的确很新颖有趣,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再联想到我国的教育体制,与美国的教育体制相比我们更加僵化和束缚,那就更加没有能够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土壤了。 其次,公司的体制无法培育出真正的工匠精神。虽然几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都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但是公司对于短期回报的追求与工匠精神的特质是互相冲突的。如果约束了工匠们的研究目标,那他们就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中去。如果追求短期的商业利润,那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对象几乎不可能短期内创造什么利益。“工匠”们所需要的是及其宽松的环境和不求回报的目的。书中例举了谷歌公司应该是最有创新精神的美国公司。而XX年7月谷歌实验室的关闭,标志着其创新也被迫向公司的商业利益低头。不过现在依然有众筹,创业营和孵化器这三种新的方式来资助工匠们。作者例举了kickstarter这个在美国非常有名的众筹网站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工匠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呼唤中国自己的“工匠

精神”,并为工匠们提供生根发芽的土壤。一方面,我们需要反思是不是当前的教育制度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另一方面,我们在鼓励创新和“工匠精神”上面,是不是需要更结合实际的做一些什么?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很宝贵的思路,我们需要在中国的“工匠精神”这个主题上深入的思考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dv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