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各流派

更新时间:2024-04-15 03: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济学的各流派总结,大家多提提意见!

1、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基本观点:货币与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詹姆斯·斯图亚特[英国](1712~1780) 《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研究》 2、重农主义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代表人物:魁奈[法国](1694~1774)《经济表》

3、古典学派:古典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始于十八世纪Adam smith的《国富论》,而终于1936年J.M.Keynes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之前。 主要思想:

1) 古典二分法,货币中性。货币数量只会影响物价,不会影响实际的产出。

2) 价格机能会充分调整,使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供需平衡,因此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即存在垂直的供给曲线) 3) 总需求隐含在货币数量学说中,AD曲线是一条双曲线。

4) 由于短期下,劳动、资本、技术水平都不太可能大幅度变动,因此产出维持在原有的充分就业水平。加上工资可以自由调整,若有失业,工资会下降直到失业消失为止。所以没有失业问题。

5) 政策含义:对于短期的景气循环,政府最好不要干涉市场。政府的干涉只能影响需求的变动,徒增物价的波动,对实际产出无益。在长期,政府可以提高储蓄率或增加资本积累以及促进技术进步,来增加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 低、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英国](1723~1790)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让·巴蒂斯特·萨伊[法国] (1767~1832)《政治经济学概论》 李嘉图[英国] (1772~1823)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马尔萨斯 (1776~1834) 《人口原理》

约翰·穆勒[英国] (1806~1873)《政治经济学原理》

4、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指由萨伊奠基、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主要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经济学占统治地位的边际主义学派。 主要思想:

1) 以生产成本分析为中心的供给理论和以效用分析为中心的需求理论相结合。

2) 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均衡。 3) 边际分析,局部均衡分析。

4) 政策含义: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动调节的机能,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英国] (1842~1924) 《经济学原理》 庇古[英国] (1877~1959) 《福利经济学》

5、凯恩斯学派:1930年代全世界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出现了极高的失业率,使古典学派的理论架构破灭。凯恩斯就在这种环境中孕育出革命性的理论,他的理论主导以后的经济学界达30年之久,其影响力至今没有消失。 主要思想:

1) 大萧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2)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货币流动偏好 3) 短期内,价格不易变动,价格具有刚性。 代表人物:凯恩斯[英国] 《就业、货币、利息通论》

6、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派)和后凯恩斯学派——两个剑桥之争 新古典综合派,是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在凯恩斯的总量经济范畴基础上,用新古典的个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去构造一个所谓和谐统一的新经济学殿堂。 基本理论体系:

1) 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加上工资刚性假设条件的总供给曲线; 2) 是从IS—LM模型到处的需求曲线;

3) 是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求曲线的结合。

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代表人物:

阿尔文.汉森 《充分复苏,还是停滞》、《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凯恩斯学说指南》、《美国的经济》、《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

约翰.理查德.希克斯:《价值与资本》、《消费者剩余理论的重建》、《对经济周期理论的贡献》、《需求理论的修正》、《资本与成长》。 保罗.A.萨缪尔森 :《经济分析的基础》、《经济学》、

詹姆士.托宾 :《国民经济政策》、《经济学论文集:宏观经济学》、《十年来的新经济学》、《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和经济计量学》

罗伯特.M.索洛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资本理论与报酬率》、《美国的失败性质与原因》、《增长理论:说明》;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 阿瑟.奥肯:《繁荣政治经济学》、《平等与效率》。 后凯恩斯学派

后凯恩斯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足见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前者以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后者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因此,两派之争又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进一步分裂。后凯恩斯学派在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同时,积极阐明自己的论点。该学派在理论上基本特点为:

1) 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 2) 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 3) 强调收入分配理论 4) 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5) 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 6) 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

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是依据其收入分配理论提出的。他们主张: 1) 改进先行税收制度,实现收入均等化。

2) 通过政府的福利措施,缓解“富裕中的贫困”的现象。

3) 对投资进行全面的社会管制,克服经济盲目增长,把经济社会纳入凯恩斯所设想的“长期充分就业长”的轨道。

代表人物:琼.罗宾逊 《就业理论文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 货币学派

货币主义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点,此后被广泛沿用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扩大有效需求的管理政策,虽然在刺激生产发展、延缓经济危机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同时却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相标榜,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他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作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柏姆·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奥地利学派反对德国历史学派否定抽象演绎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论经济学和一般规律的错误态度,也反对英国古典学派及其庸俗追随者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特别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它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

经济的缩影。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

奥地利学派把社会现实关系中的“经济人”,抽象还原为追求消费欲望之满足的孤立个人;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改变为研究人与物的关系,研究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主观评价,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主观主义的个人消费心理学。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萨伊等人的“效用价值论”不同,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该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构。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政府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西方国家普遍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订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于是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但是,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最后导致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生产呆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于是西方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供给学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该学派的先驱者是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芒德尔。70年代初,他多次批评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提出同凯恩斯主义相反的论点和主张。1974年他反对福特政府征收附加所得税控制物价的计划,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同时恢复金本位、稳定美元价值来抑制通货膨胀。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是在凯恩斯经济学危机中兴起的西方重要经济学流派之一.它以自己独有的理性预期理论反对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凯恩斯经济学,并使西方宏观经

济学在理论结构、分析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被看成是今年来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之一.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

1) 预期的形成本身成为经济分析的对象

2) 把经济活动当事者基于理性预期所可能采取的对策作为研究的对象 3) 坚持新古典的信条

代表人物:约翰.穆思、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拉平等

济学在理论结构、分析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被看成是今年来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之一.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

1) 预期的形成本身成为经济分析的对象

2) 把经济活动当事者基于理性预期所可能采取的对策作为研究的对象 3) 坚持新古典的信条

代表人物:约翰.穆思、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拉平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qq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