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直播理论知识

更新时间:2023-03-08 08:34:1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电视直播

1,电视新闻直播是指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对事件的报道转换为电视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由于新闻直播是在新闻发生的同时直接由记者或主持人向观众播报新闻,其巨大的魅力在于报道与事件同步,也就是说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一时刻,让观众目击新闻时间现场,感受现场发生的一切。相对于其他媒体以及其他电视表现形式,直播具有无法替代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第一时间了解时间,认识事物,获取信息的需要。而且凭借对现场声音、图像的完整捕捉和传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大限度地使观众感觉到“我就在现场”。不仅如此,现场直播还能在多机位、多角度同步展现同地或异域上空的同时,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的集中和组合。电视新闻直播已经成为体现电视台新闻节目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直播已从特殊节目变成了可操作的栏目类型,越来越走向常规。直播正在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之一。

“现场直播是最能发挥和展现电视传播优势的一种最迅速、最直接的新闻报道与播出方式。观众在事件发生、进展的同时就能看到现场情景。”电视的现场直播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而行,“今日消息今日报道”(TodayNews Today)的“TNT”模式转向“现在消息现在报道”(Now News Now)的“NNN”模式,新闻的时效性大大增强。

从电视传播史上看,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ENG电子便携式新闻摄像机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它省去了原来的洗印胶片、制作拷贝、录音合成等繁琐工序,大大方便了采访拍摄和后期编辑播放,使现场直播有了可靠的技术基础。随着微波技术、卫星技术的发展,到了80年代,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相当普遍。在我国,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观众人数和观众覆盖率迅速提升,一批优秀的现场直播也使观众耳目一新。 如“1997年中时间跨度较长的几次新闻直播都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如:对社会生活中人们关注的重大事件所进行的直播:日全食直播、香港回归报道、三峡截流等,观众都给予了良好的收视响应。在这三次直播报道过程中,CCTV-1在全国所有开通频道中所拥有的收视分额基本都在50%以上,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关键时刻,有70%以上的正在看电视的观众将目光汇集在CCTV-1的屏幕上。

现场直播让观众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就看到它的发展与变化。“在时间轴线上,现场直播可以使观众与动态事件处于同一点上,事件发生的同时,观众就可以看到听到,他们了解信息的需求和心理参与的需求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现场直播地电视节目,从时间轴线上最大限度地贴近了事件,贴近了观众,因此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①同时,从传播过程看,信源、信道与信宿,在时间上是同步的,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信息噪音被减到最小,也给受众带来了现场感与参与感,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将视觉与听觉信号在发生的同时,传达给观众,使他们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同时,还获得了与身处新闻现场相同或相似的视觉满足和听觉满足,获得了对新闻事件的认同,获得了现场感,从而大大优化了传播效果。通过电视画面接受信息,图像与声音的同步输入,使受众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概念---判断---推理”与“感觉---知觉---表象”两种思维方式相互交替,思维方式的活跃,改善了传播效果。当现场直播把动态事件带给观众的时候,他们已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他们已或多或少地将自己置身于新闻事件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参与感。强烈的现场感与参

与感,是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两大特征,也是赢得高收视率的两大优势。

重要事件的新闻现场直播,是电视记者在事件现场以完全纪实的手法,把现场情景边报道、边摄录、边同步播出。新闻现场直播是最能发挥、展现电视传播优势的一种最迅速、最直接的新闻报道与播出方式。电视台把电视传播车开到新闻现场,用ENG摄录图象,在传播车上切选画面,然后通过传播车上的微波设备,把声像讯号传送到电视台发射出去;或者把现场图象传送到电视台播控中心,由导演选择画面,观众在事件发生、进展的同时看到现场情景。 CNN成功法宝是“快速、准确、详尽、现场”八字方针,特别是在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见证人。 信息的透明与民主的发展。与直播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但这些都是对具有重大新闻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新闻事件的直播,直播的选题多侧重于政治经济方面。现在,随着电视传播观念的开放,电视媒体主体意识的增强,电视直播选题逐渐多样化,选题的触角涉及到了更深更广的内容。如现场直播重庆\虹桥\跨塌案庭审过程、铁路春运票价听证会直播,都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对房展、车展、航展的直播,也使观众看到了直播轻松、好看的另一种面貌。

有人将电视直播的发展分为三种类型:\就事说事\型,即实况转播之类的平面直播,多指体育赛事的直播;\就事论事\型,即集现场直播、专题报道和演播室访谈于一体的立体化直播报道;\没事找事\型,即在没有突发或预知的重大新闻事件的情况下,电视媒体主动出击,寻找选题进行策划活动的电视直播。\没事找事\一方面体现了直播题材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电视媒体主体意识增强的能动性。 \点\线\结合的叙事结构

连续七天跨越时空的报道,对整个报道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保持住节目对观众持久的吸引力,必须有一个贯穿事件与活动始终的主线来对观众进行引导。在这方面,湖北电视台可谓是驾轻就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早在去年中秋节,湖北电视台就与湖南、江西电视台共同主办了《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中秋晚会》现场直播,以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为演出现场,三地讯号适时互传,实现了三种地域文化的对接传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穿越神农架\直播报道中,穿越线有明隐两条,明线即记者与诸多专家组成的考察队伍一行的穿越行为,隐线是指在连续七天的野外现场直播中,实景直播室也将沿209国道由北向南的移动行为,明隐两条穿越路线并行。\点\,是指神农架各地的人物、风情、科普和民俗等等。\线\是以\穿越现场\穿越纪实\穿越背景\的形式出现,\点\是以\现场连线\现场背景\以及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直播节目通过实景演播室来结构神农架的风景风情和穿越行动的内容,把\线\与\点\上的报道同演播室专家的点评、访谈(或专家连线)结构起来。

题材重大:

周密计划:大兵团作战。要有直播计划台本。职责明确、配合默契。并要有处理意外情况的准备。精心策划、充分的准备。

人员素质:主持人、现场驾御能力。现场的采访,有较好的表达能力。 现场事件事态的信息量的问题。

多点直播(1997年漠河的日全食直播,北京、南京)与单点直播。传播效果。

现场的把关能力。

直播是对传统电视传播观念和传播方式及手段的挑战,它要求打破固有的模式,适应直播需要而灵活机动的调整。

2,在我国,最早的电视直播通常是体育节目和文艺节目。经济建设成为中心工作以后,长江三夏大江截流、黄河小浪底截流、京九铁路竣工等,一直到1997年,现场直播才被广泛地运用到重大事件的报道当中来。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克林顿访华、奥运投票等,后来直播题材越来越广泛,日全食、考古等等,但是我们仍然缺真正的,高质量的直播。我们缺什么直播?缺突发事件的直

播,缺悬念感强的直播,缺动态感强的直播,缺现场感强的直播。因此,对于众多的电视媒体来说,不仅仅是技术还没达到驾轻就熟,不仅仅是资金不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直播观念。 2001年9月11日北京时间晚8点45分,在中国香港,凤凰卫视总部的一天工作已近尾声,而在大洋彼岸,位于洛杉机的凤凰卫视美洲台和华盛顿、纽约的记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8点45分,一架飞机撞到110层高的世贸大厦背篓。在现场准备报道股票市场情况的的记者庞哲第一时间将电话打到了香港总部。凤凰卫视中文台台长王纪言接到这个电话时是8点50分,他决定在《时事直通车》中插播,在完9点10分,《时事直通车》第二节时,主持人吴晓莉第一次插播了消息几现场画面,并且在晚上21点30分《时事直通车》 时,吴晓莉再次插播最新消息及现场画面。

与此同时,直播准备基本就绪,21点33分,《时事直通车》刚刚结束,正在班上及已经下班又赶来的各级主管、编辑、记者、导播、制播、剪接、技术都已进入状态。临时召集的主持人还没坐稳。纽约现场的画面已经推出。凤凰卫视中文台、资讯台、美洲台并机大联播的特别节目“美国遭受恐怖袭击”正式开播。 在长达35个小时的直播中。上至凤凰的最高领导,下至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投入了没日没夜的工作中。在特别节目期间,凤凰的权威评论员队伍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曹景行、何亮亮等不时现场,与主持人一起,为观众及时剖析解惑、抽丝剥茧地透视时间的影响与本质,尤其精彩的是两场评论。9月12日,阮次山先生在北京与清华大学国际研究所阎学通教授、国防大学张召忠教授共同评论事件发展与原因,当晚11点,《时事开讲》特别节目陈鲁豫与曹景行等三位先生做了长达一小时的评论对话,为事件初步做了总结。

凤凰还针对事件中大量人员死伤,许多在美华人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凤凰卫视不仅报道最新最快的消息,而且从9月12日起,观众从凤凰的屏幕上,看到了一各个寻找亲人的姓名、电话。并且公布了中国驻美使馆的热线电话以及凤凰网站与凤凰卫视各台的电话,并且还组织专人接听并代打美国电话,了界到的情况即使由特别直播节目主持人公布。

我们期待的直播是中小型新闻时间的直播,它以“分、秒”为单位,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传输,通过镜头的切换,记者的临场发挥进行报道。

注意点:如不管什么题材能直播就直播,甚至为直播而直播,导致直播泛滥,直播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直播对观众的吸引力减弱。 新闻性 悬念性

互动性

与新闻事件同步报道的直播,让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提升里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同时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一场比敏锐、比速度、抢时间的战斗。央视胜利完成了突发事件的直播考验。在伊拉克战事开始之后的第二天,CCTV-1节目收视率的平均增幅为100%,CCTV-4收视率的平均增幅则达到了500%!战争开始后的前四天里,3月20日到

23日之间,CCTV-1、CCTV-4、CCTV-9的人均收视时间达到58分钟,比平时提高了45分钟。其中,CCTV-4直播的“关注伊拉克战事”节目的最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提高了近28倍。

为全面报道2003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行动,介绍现代登山运动和我国登山运动的发展,弘扬勇于探索,挑战极限的精神。中央电视台组织了一支由83人组成的装备精良的直播队伍,全面跟踪报道,并特别制作了大型直播节目《2003,站在第三极》,将在5月18日—24日,通过架设在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的MiniDSNG卫星地面站,由中央一套、中央四套、中央五套、中央十套及将开播的新闻频道连续七天,每天上午10:00—12:00(24日登顶日至14:00),全方位、多角度、多方面的呈现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实况。这是电视史上在海拔6000米以上最大规模的连续直播。

中央电视台报道组为了准备这次的珠峰直播活动,在3月中旬特地组织报道组成员在怀柔国家登山训练基地进行了一个月的集训,专请原国家登山队队长王勇峰给大家上课。4月11日,CCTV转播组第一批成员到达珠峰大本营,大家就开始了和恶劣环境作战的准备。设备初期调试工作也迅速展开。

4月 21日,转播组到达6500米营地,最辛苦的就是技术部门的各成员。他们要在这里搭建直播机房,并保证所有设备在超低温下正常运行。从5500米到6000米之间,6300米有一个移动微波,6500有一个固定机位,6800米有一个移动微波,7028有一个固定机位。刚开始发电机在低温和低压下输出功率不够,为此还特地定做了适用于高度六千米使用的高功放。4月24日,中央电视台珠峰转播组开始架设一部70倍的佳能镜头,这部镜头准备在大本营使用,直接拍摄珠峰8000米以上攀登过程。在7028米营地,还安装了另外一部44倍镜头的摄像机近距离拍摄。

5月1日,正赶上央视新闻频道开播这样一个机会,大家相互交流,做一个系统内的全面贯通。CCTV在新开通的新闻频道中直播了珠峰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及7028米北坳的现场情况。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从6500米的高度用卫星系统传回信号。直播中,央视报道组在海拔6500米设置的机位及高功放转播信号,通过大本营与北京演播室实现对接。大本营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通过卫星电话现场通话。30分钟的视频传递,凝聚着央视山上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6500米的高山,缺氧、寒冷、大风,这些都没有阻挡他们的工作,他们用智慧和体力,证明了电视工作者挑战世界屋脊的勇敢和必胜信心。

通过卫星电话,CCTV体育中心记者还采访了本次直播总指挥CCTV播送中心黄平刚主任,他说,“能够第一次从6500米的高度用卫星系统传回信号,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一个时刻,大家协同作战,一定能成功完成直播报道。”他说话还有点喘气,观众能够从画面中体会到技术人员不怕艰险,不畏困难,克服高原恶劣气候等诸多不便,从他坚毅的表情里也看到CCTV播送技术人员勇于攀登、敢于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利用观众对事件进程的期待,CCTV将有机穿插关于珠峰攀登史及至人类探险史的历史叙述,系统介绍有关登山运动的装备、技术以及伦理知识的知性探索,现代登山运动的方式等内容。北京演播室更以大的阵容,接通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热线,随行的央视国际网站记者全程跟踪报道此次活动,届时将用网络视频直播和在线互动的方式使观众与设在北京的后方演播室形成互动。

2003年3月21日开始的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一场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全由电视直播的战争。这既是战争的奇迹,也是电视的奇迹。

通过CNN、BBC、FOX、半岛电视台等全球和区域电视媒介,全球百姓真真切切地“看”着从航空母舰上飞腾冲天的导弹、巴格达耀眼的炮火和燃烧的建筑物,亲耳“听”到巴格达刺耳的防空警报声??这一切就像是在电影院观看美国战争大片!不过,现在不是电影,而

是电视直播!

12年前的海湾战争也是在伊拉克,但由于当时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的国际电信线路全部被切断,只有伊拉克通往约旦首都安曼的一条电话线路可以与外界沟通,数千名进行现场报道的记者只能发回口头报道、文字稿件、不多的图片稿和电视画面。号称“新闻中最值得信赖的品牌”的美国CNN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创出名声的。它们事前以3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6部卫星电话,获得了卫星专线电话的独家使用权。在整个海湾战争期间人们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基本上都是来自CNN,世界对海湾战争的认识几乎是被CNN格式化的。不过,当时的CNN也没有条件进行全程、全景、全方位的战争直播。

今天,电视媒介之所以能够对战争进行现场直播,完全得益于先进的传播技术、富可敌国的媒介集团、全球化时代的大国政治思维。

这次战争直播使用的科技手段主要是卫星和数字技术,战场上和前线的音视频信号均通过数字压缩经由卫星发回电视台,所以观众经常看到前线发回的画面有明显的“马赛克”。传媒使用的设备有数字可视电话,这是前线报道最为常用的设备,还有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数码录音机等。由于有些场合记者无法到达,画面就无法展示,电视台就利用三维卫星地图向观众解释巴格达的城市格局,哪里是萨达姆的行宫,哪座建筑被击中等;利用三维动画模拟美军在浩瀚的沙漠中的坦克编队、装甲运兵车编队是如何向巴格达前进的;随时将事先储备的大量的图片、数字和文字资料调到电视画面中,解释正在介绍的飞机、导弹、航母、武器的型号、功能等。

不是每家电视台都拥有如此先进的技术条件,只有那些极具实力的大的媒介集团才可能负担得起这样高端的技术和其他成本。CNN同样是今天这场战争最重要的电视直播媒体。它全天24小时播出,不报其他新闻,只聚焦这场战争,每小时都有自己详尽的播出计划,并且随时对下段的内容做出预报,对突发新闻随时插播,同时在电视画面的底部以标题新闻的方式滚动播出最新的新闻,并时刻提醒观众“不要离开CNN,最新最详细的新闻请看CNN”。CNN架设在巴格达一家饭店的摄像机24小时拍摄画面,同步传回CNN总部。在没有太多消息的时候,就播出这台摄像机拍摄的巴格达夜间或白天街景的固定画面。CNN派出的记者构成了庞大的记者网,既有“嵌入”美国部队随其行动的前线记者,还有各路后方记者,如在卡塔尔美军总部、美国五角大楼、白宫、国务院等地。

与CNN一样,美国的FOX、MSNBC,英国的BBC和加拿大的CBC等各专业新闻频道,绞尽脑汁调动一切可以使用的报道方式,全天保证直播状态,24小时直播由不同的主持人接力棒式地主持不同时段的节目,晚间重点时段则使用本台新闻首席主播,然后调动各种军事分析家、退休或在伍的军官、政客、学者等参与分析和评论。同时,大量与前线记者对话。电视画面通常开出两个窗口,一个是主持人,一个是前线现场。若参与的人多,就开出两个以上窗口,最多时一个画面中有四个窗口,三个窗口人在评说,一个窗口播现场。直播场景主要在中心演播室,有时会转场到记者招待会或其他演播室。访谈和评论是主要的节目形式,还有随时插入的轰炸、行军等各种画面新闻,有直播过程中与各种报道配套的各种图片、字母、动画、地图等资料和背景,而且衔接得非常准确。另外,还不时插播许多事前录制的反映上次海湾战争、历年来伊拉克问题、美国总统、政府攻击伊拉克的决策和实施过程等等内容的各种纪录片。

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继“9·11事件”后再次在世界电视媒介舞台上大出风头。它提供了不少美国和英国电视媒介望洋兴叹的直播场景和录制内容,如许多次美军轰炸巴格达的场面都是它拍摄到的,还有捕捉美军俘虏的录像等。它的画面已经被美国的CNN和三大广播公司(NBC、CBS、ABC)以及加拿大广播公司新闻频道等西方媒体大量使用。

以CNN为代表的派有记者在前线的各家电视频道现场直播的核心地点是中心演播室,而不是前线,即使出现现场画面,也大多是该电视台正在现场的记者或在卡塔尔、科威特的

演播室记者等,他们的报道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对现场的主观描述甚至评论,真正的直接拍摄的一线现场实况镜头其实并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电视媒介的现场视听优势,同时,也为道听途说创造了机会。迄今为止,已经有不少令人质疑的新闻了,如CNN说伊拉克第51师包括师长在内有8000人投降,可是只有几个镜头是投降的伊拉克士兵的,随后的镜头立即转为事先录制好的一个参加过1991年海湾战争的已经住在美国的伊军士兵谴责萨达姆的镜头。而后来伊拉克电视台播放了该师长谴责美国电视台撒谎并澄清事实的画面。 美国的电视媒介带有浓厚的居高临下态度和或隐或显的对战争的支持,因此,在报道世界各地大规模的冲突严重的反战游行的时候,纷纷尽量少报、短报,一闪即过。如美国FOXNews在报道伦敦70万人的反战游行时只使用了几个图像质量不高的镜头。CNN在刚刚播放完萨达姆的演讲后,便立即请记者出来比较两次萨达姆演讲的图像,暗指萨达姆可能已经死了。 有一次美国ABC主持人说他们没有播放伊拉克电视台的录像,因为镜头中有死亡士兵的脸,这种在未经确认死者身份暴露脸部的做法是不对的,并且立即就此与前线记者和其他专家展开讨论,没有想到前线记者在现场直播中介绍了他附近的战斗情况,说他看到了伊拉克的年轻人在送死,美国的年轻人在送死,认为美国政府犯了错误,这是一场错误的战争!美国政府应该向它的人民解释等。ABC主持人马上打断他的讲话,说要播放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讲话,播放后又转过来与现场记者讨论,可是这位记者却明确表示不同意拉姆斯菲尔德的讲话,因为他们在此以前就已经播放过伊拉克俘虏的录像,还有脸部的镜头,而且在越南战争和其他战争中,美国人也多次播放了美国和敌人的死亡士兵和俘虏的录像和照片,也有特写。当他还想说些什么的时候,主持人马上中断他的讲话,画面立即切换到另外一个被采访者。

其实,这些举动正是后冷战时代美国政治思维在美国媒介的反应。“9·11事件”后不久,美国列出“邪恶轴心国家”之后,美国各种政客就在任何场合的演讲中用简短、明确、易懂、易记的词汇和肯定句型,不容置疑地说明伊拉克等国家就是“邪恶”,需要“自由”,我们不是“发动战争”,而是“解放”这些邪恶国家,这次对伊拉克的战争也被他们称为“伊拉克自由行动”。 美国媒体也紧随其后,一边倒地播放这些“邪恶轴心国家”人民的苦难生活、独裁者的残暴行径、美国“正义”地发动了海湾战争等内容。他们绝不报道不符合“美国利益”的消息,以至于美国民众相当多人支持这场战争,最新统计已经有72%的支持率。 其实,正是美国学者最早研究近现代战争传播技巧的:从20世纪20年代政治学家哈洛德·拉斯威尔博士发表的著名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及后来专门研究政治传播的众多著作,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著名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更为著名的战争宣传如何改变人态度的《传播与说服》。1991年海湾战争后,美国更多学者关注战争与政治传播的话题。他们的研究为美国政府和媒介进行战争传播、政治传播提供了策略和理论。可以说,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媒介的各种传播技巧在这些学者的著作中均有所涉及。(南方周末 胡正荣 作者为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导师)

白岩松:我们在直播一场悲剧

“这样的节奏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速战速决的理论,现在看来不会很实际,但是长期顽强抵抗,同样不实际。我在昨天的节目中谈到,公众千万不要被这场信息战所具有的信息与谎言特征引导着一边倒。”说这话的时候,白岩松一脸疲态。但戴上眼镜,这位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的节目主持人便一下恢复了镜头前那种善思的神态。 南方周末:你提到信息战和谎言,奥斯卡颁奖礼上也有人提到“镜头外的真实”,我们在央视的直播中又看到了大量CNN的画面。屏幕上的战争与真实战争究竟有什么区别?用

来自各个电视媒体的画面而又要说出自己的立场,直播报道是怎么做的呢?

白岩松:我觉得恰恰是这点非常有意思。昨天晚上的直播中,我和专家引出了这个话题———“信息与谎言”。针对过去几天的战事会发现,即使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头三天也似乎得出“美英军队一切顺利”的结论,报纸的标题上会有“兵临城下”这四个字。到了这两天随着乌姆盖斯尔这种激烈的交火的发生,大家又180度转到了另一面,觉得遭遇顽强抵抗、美英伤亡人数增加??觉得这场战争将像越战一样陷入泥潭。 这场战争带有信息战、心理战的强大特征,现代的科技手段传播手段,与二战完全不同。比如22日下午乌姆盖斯尔的那场战斗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用直播的方式展现出来———美军为什么同意直播?而美国西线部队的进展居然一幅画面都没有。 南方周末:有评论说这是美国军队与媒体的联手作秀。

白岩松:恐怕是要拿这个东西去告诉公众吧?“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顺利,会很艰难的??”这个时候媒体必须掌握在众多的信息中保持自己更冷静的态度而且不要那么快地下结论。我昨天用了一句话:“十天后你会为今天仓促下的结论感到具有幽默感。”

CNN本身是一个媒体,它本身具有倾向性,但跟它的政府相比较要弱一点,它必须以客观的表象来呈现出具有某种倾向性的事实,而它又只是我们的众多选择之一。我们不会依据单一的东西作出仓促的判断,不会。

CNN只是我们的一个信息源,此外还有半岛,还有新出现的阿布扎比电视台、世界各地的外电。更重要的是央视本身围绕伊拉克关注圈有众多记者,科威特、约旦、土耳其、卡塔尔??全有我们的记者,另外在美国、莫斯科、英国、法国、印度、日本也全有记者。我们更依仗的是来自这个周边的信息。新华社在巴格达有很多外籍雇员,也会把信息传递出来。

南方周末:央视这次在伊拉克境内没有报道组,如果有,你认为直播又会是什么样子? 白岩松:首先我对这个不太同意,因为英国和澳大利亚都已经有记者遇难,我觉得“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准则在中国应该越来越强烈,所有的法则要服从于它。我个人比较同意央视记者从伊拉克撤出,因为随时会有意外,而这种意外还会使外交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中国毕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何况又有驻南联盟大使馆的前车之鉴,环境非常复杂。另外我们非常重视生命,我不能想象每天提心吊胆地看见水均益出现在巴格达,我觉得这呈现出的是媒体追逐的某种商业性。 虽然可以用一句话去解释,“新闻就应该是把最前线最真实的东西展示出来。”但是时代不同了,二战时候的概念跟现在的概念不一样了,过去的这50多年里对生命的尊重显然增长到了相当大的地步,所以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我个人是同意记者撤出来的。

南方周末:央视这次的直播报道,是否要强调自己的反战立场和人道关怀? 白岩松:一个主流媒体跟它所属国家的立场是不会有太大偏差的。研究美国媒体的立场,会发现在科索沃战争的时候所有的美国媒体呈现同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跟它的国家立场是一致的。中央电视台大的背景,肯定是建立在国家立场之上。在这个大框架下媒体又有媒体本身的立场,比如中国的声明里强调了“人道主义的灾难”,你会发现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片头,是个哭泣的小男孩。从这个片头你就能看出中央电视台的某种立场:对平民的关注,对人道主义灾难的关注,对这场战争的忧虑。我一直在说:我们在用现代化的手段,直播人类的一场悲剧。

但是有时候你必须很矛盾地去面对它。我觉得任何媒体,如果不敢面对悲剧的话,怎么会让喜剧更多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有人说,你们说不喜欢战争,怎么还天天直播?必须有勇气去面对悲剧,对很多人来说应该慢慢建立起这样的概念。之前我跟在巴格达的水均益做连线做了一个多月,从个人的立场我会想,伊拉克的2000万老百姓,巴格达的500万老

百姓,他们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被伤害者。在那天直播乌姆盖斯尔战斗时我举了一个小例子:2000年,我去了悉尼奥运会,那也是场“战争”,但是我喜欢那样的“战争”。完全不同种族、语言、肤色的人,相遇之后也会吵———我代表的是中国女足的立场,他可能美国女足的立场———我们会吵得一塌糊涂,但吵完了、比赛结束了,大家可能又会一起喝一杯,成为朋友。这样的“战争”,我觉得是人类非常有智慧的选择。但在乌姆盖斯尔,对面是20多岁的伊拉克小伙,这面也是20多岁的美国小伙,要是脱掉军服在悉尼相遇,他们可能成为哥们儿———但是就得打,生命随时会在这里终止。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似乎对媒体面对悲剧呈现出不敢确定。“为什么要让他们面对悲剧?面对喜剧就很好了。”但我想这些年这种理解和认识正在发生变化,敢于面对悲剧的原因是你希望有更多的喜剧。不面对悲剧,悲剧就不存在吗?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只有当媒体更多地面对悲剧的时候,每一个普通的民众面对的才是喜剧。

南方周末:在对伊拉克战争的直播中,你认为作为主持人的责任感具体体现在哪里? 白岩松:第一,我代表中央电视台做这个直播节目,必须很好地讲究直播的传播效果,让人爱看、看得进去并且提出他所关心的问题,让他不按遥控器。这是任何节目最基本的要求,像报纸的“新闻观止”的概念:同样这些新闻,到我这儿,看完,就行了。

第二,你面对的是一场悲剧的战争,而且在这场悲剧战争中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看法。你不能在这样的直播中因为美军英军的强大,就突然变成了美英的随军记者。同样,也不能就站在了萨达姆的立场上。要以更客观的态度把它呈现出来。其实这个报道蛮有意思的,第一天的时候就有美国媒体说,对央视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后的迅速反应和大规模的直播感到惊讶。又过了一段时间后说,通过几天的直播看到中国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情时候非常客观。他用到了客观这个词,非常有意思,他发现我们在遵守新闻规律。

但无论是美国媒体也好,国内的公众也好,该惊讶的不是对人类历史上如此重大事件的直播,应该惊讶的是不直播才对啊!面对这样的事件所有的媒体都会关注,是为了以后不会有悲剧,如果不直播,才应该感到惊讶———你怎么会躲了?信息已经发展到了如此密集的程度,你不直播,别人就不知道消息吗?所有的公众都会关心这类影响人类历史的事件,你不直播,途径还多得很。

南方周末:在做这样重要的直播节目时,央视的能力与资源优势在哪里?

白岩松:首先央视通过一系列大型直播,包括这次,早就能让人看出来,对过去某些局部事件没有直播,不是因为它的能力不够或人员不够。显然它的能力足够并且还有巨大的潜力。央视的优势是距离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各种因素更近,比如说能更快得到国家的声明,会更快得到更有权威的专家对事件评析的支持。另外它庞大的人力系统,跟踪国外各种媒体会更细致,而不是粗线条的。专家、平台,就这两个优势。大企业拥有的优势央视都有,那么大企业所要面对的担心它也都要去面对———船大,是不是就难调头?

南方周末:与西方的新闻业水平比较,央视又有没有处于劣势的环节呢?

白岩松:在这场战争中,介入战争的采访方式是不对等的。提醒大家注意一个细节:开战前,当地时间的凌晨5点多,在卡塔尔的美军司令部集中了好多记者,他们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打响。突然间战争开始了,懵懵懂懂的一个德国记者去敲美军的门:“你们混蛋!为什么这种信息只告诉美英记者而不告诉我们?”你会看到这场战争在信息采集上本身就具有一种不对称性,因为它是由美英来选择时间,美英记者就有优势,这没办法。就像香港回归,央视是向全世界提供所有信号,那次它就是主导方。同时国外很多成熟媒体就在美国和英国,那么他们的优势,不光比中国,比其他所有国家媒体的优势都大得多。

从另外的角度说,中央电视台毕竟是在前进的脚步中,我们已经在用最快的速度走别人几十年走过的道路,就像中国经济一样。但是我们也仅仅是为用很短时间走完这段路而高兴,不意味着跟别人达到了一致的水准。分解到各个环节:可不可以更细致,可不可以让每一个

参与报道的记者达到更高的平均水准,将来在海外的记者站应不应该更多等等。还有一些技术上的事情,如果单点传输的技术更好,每一个记者都可以通过卫星直接传输信号回来,就不会出现太多的电话联系,效果会更好。但是这是需要成本的。

南方周末:央视积极介入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对中国观众来说有何种意义,对电视媒体自身又有何种重要性?

白岩松:先说个前提:面对很多重大新闻事件,你都直播了,公众不会说你什么,但哪个事件没直播,就会成为新闻。从1997年到现在的绝大多数重大事件,央视都直播了,但极个别的没直播,它变成了新闻并且被我们记到今天。但是央视必须去面对这样的情况。 央视这次大规模的直播报道,首先使中国公众拥有了第一选择。在北京你面对的各种电视选择是非常宽泛的,但是在中小城市就并非如此。所以它的第一意义,是使中国境内的所有受众拥有了更公平和更大范围的第一选择。央视的覆盖率,使中国众多中小城市甚至农村的观众都可以第一时间去触碰世界此时正在发生的事件,我把这放在第一位,因为知情权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感觉,可能过去大家对战争的认识还懵懵懂懂,可是中央电视台直播了6天之后,反战的人数一定会增加。战争的残酷性恰恰是通过直播展现出来,公众不会因为知情之后就会产生令人担心的东西,到现在公众对和平的呼吁,对把国内自己的事情搞好的愿望,会比以前都要强。

第一天直播结尾的时候我说:把自己的事情干好,就会避免很多年后像我们今天关注伊拉克战事这样,让别人关注我们。

第二,这次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因为中央电视台到现在为止,直播已经第6天了,而且得到了各方的肯定,我看到了与时俱进的一种气氛。大家似乎更去尊重新闻规律,更多地理解到了“你假如不做,别人也会寻找到信息的源头”,理解到应该把更多的东西传递给观众,这是一种进步。过去一段时间有点犹豫的某种看法在这次直播中似乎减少了,这也是一种非常大的进步。当你做多了之后,你反而会觉得你要做得更客观。这对媒体也提出了一个挑战,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呼之欲出,这次直播为新闻频道做了最大范围的实践上的准备,而过去可能是理论上和框架上的准备,没有比这更珍贵的了。

这件事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帮助很多人改变了那种面对突发事件的操作意识。以前觉得直播是不是非常难啊?做了之后发现比录播强多了。昨晚我做了4个小时的直播,要是录播你一个礼拜都做不完,因为人们对直播节目和录播节目的要求是不同的,每个画面都有要求,但传播效果是不是就一定比直播好呢?我觉得不一定。很多人可能有担心,直播会不会不安全?包括技术上的不安全和立场上的不安全,直播了6天发现,没问题,这就是我最早说的,信心。只有当大量的直播做过之后,才能积累很多人对直播的信心。 总的来说按照新闻规律办事非常重要。就像广州的非典型肺炎,就像北大清华的爆炸一样,它的转折点在于信息公开。谣言止于公开,判断基于知情。(南方周末 记者李宏宇)

电视现场直播以其零误差的传播时效、无与伦比的现场感、广泛的参与性而独领电视风骚。直播报道以传播“正在发生的事实”为己任,挑战传统新闻理念,成为现代传播的先锋。我国的直播之路到1997年,开始峰回路转。在经历了香港回归、黄河小浪底截流、长江三峡截流等重大事件的直播考验之后,迎来了直播时代的新曙光。抚仙湖水下直播的成功、《直播时刻》的开设标志着我国直播水平走向成熟、直播报道趋向常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直播作一番理性的思考、对有关问题加以梳理,大有裨益。纵观历次直播节目,有几对关系特别值得注意,它们事关直播的得失成败。 一、现场直播和现场直播报道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现场直播和现场直播报道不加区别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它们质的差别就在“报道”两字上。应该说,现场直播是现场直播报道的基础,它是对现场实况的同步记录、同步播出,记录的成分比较多。如8月22日现场直播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它看不见主持人也看不见记者,只是对整个流程的忠实记录,光运动员入场式就进行了个把小时。这种原汁原味、对现场不加包装就同步播出就是现场直播。早些时候,我国的现场直播都用于体育赛事、综艺晚会、时事政治,因为这些题材程序性强,变数不大,容易把握。直播最大限度地给观众留下真实、腾出思考空间,同时也留下了平铺直叙、厚重不足的缺憾。

比起现场直播,现场直播报道多了不少包装策划的成分。从香港回归、三峡截流、建党80周年等直播节目看,都是经过精密策划、精心组织、精美包装的结果。所花精力之多、所架机位之密、所集材料之广是别的报道无法相比的,一场直播报道就是一场多兵种的大战役。有人把它归为深度报道,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这种报道既有记者现场采访又有背景介绍,它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方式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报道容量很大,非常有深度。现场直播报道是在现场直播同步传输的基础上组织的战役性报道,它不仅避免了现场信息低谷,还增加了很多的现场信息和背景信息。可以这么说,现场直播是现场直播报道的基础,现场直播报道是现场直播的发展。它不仅仅简单地叙述一个现实事件,更在于抒发一种情感,阐明一种理念,渗透一种价值。最近获第1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钱江潮现场直播报道》就是一个范例,它除了对天下奇观钱江潮作了海陆空全程推进的立体式的同步拍摄外,还通过现场采访、背景报道,在观赏性中注入思想性,那就是钱江两岸浙江儿女的弄潮精神。直播报道做到了源于现场而高于现场。

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直播的魅力在于“和你一起感受未知”,因此,一些富有悬念、充满变数的题材特别适宜搞直播。譬如,柯受良飞越黄河,北京申奥,世界杯预选赛。这样的题材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共鸣,一般说来收视率不会低。再者,一些重大事件由于本身的显著性而倍受瞩目,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总理新闻发布会。诚然,直播状态是最能激发人的激情的时刻,参加过直播的人都不会忘记那种忘我的境界。加大直播,是电视发展的要求,渴望直播,是电视人的呼声。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播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直播风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往下刮,且愈演愈烈。

但是,直播是一种报道形式又是一种播出形式,形式理应为内容服务,不能为直播而直播。最近,不断有人对《东方时空》的《直播中国》(2001年4月8日改名为《直播时刻》)提出质疑,它究竟能走多远?《直播中国》是《东方时空》2000年再次改版时推出的一档常设性直播栏目,主要报道人文地理,乡土风情为主。从大半年的运作的情况看,基本上是成功的,他们探索了一条快速反应的小型化直播之路,为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直播积累了经验。

但就直播的内容而言,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人文地理相对来说比较静态,探秘的成分很少,单纯的主持人采访、介绍,而没有必要的背景铺垫很难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仓促的即时拍摄画面很难给人以美感;限定的时空除了摆、导外少有参与感。对独特景观、神奇现象、历史遗踪的专题录播,效果也许要比这样的直播好得多。央视同行曾经说过,直播与录播之间的收视率差距至少有10个点,搞直播是提高收视兴趣的一个卖点。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直播都卖座,随着直播的常规化、观众收视心理的成熟,大家看中的不是直播形式而是直播内容。根据内容选择直播这是一条定律,也是对观众起码的尊重。7月29日,中央电视台对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进行现场直播报道,考虑到近12个小时的横渡过程内容比较单调,他们选择了间断性直播,中央电视台随时打开直播窗口,有侧重地报道横渡情况,反响不错。

如果出于练兵考虑,牺牲点内容为形式服务,无可厚非,但若长此以往,不得不引起注

意。

三、新闻现场和背景材料的关系

现场直播报道的立体化趋向是显而易见的,单一的现场流程记录不能满足观众的胃口,为了更详尽地报道新闻事件,编导会腾出相当多的时间精心组织背景材料,选择适当的时机播出,背景报道成了整个直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一来,现场和背景的关系成了一对矛盾,有时难免要打架。要协调好这对关系,首先应该明确他们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闻现场是直播报道的立足点、着眼点、着力点,它占据报道的首要位置,是报道的主干,偏离现场的直播是舍本逐末,毫无意义可言。现场包括现场动态、现场细节、现场人物、现场氛围等等。它一般通过记者采访、摄像机纪实介绍给观众,现场把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直播的成败。现场是千变万化、富有动态、充满未知的,感受现场、体验过程、解开未知是观众对现场报道情有独钟的原因。动态的现场按照自己的时空轨道运行,具有独立性和连贯性,报道现场时特别注重“瞬间原则”,即讲究精彩瞬间的抓拍。遗憾的是许多直播预告做得天花乱坠,实际看后不过如此,其症结就出在现场身上。

比起动态多变的现场来,背景变数不大,容易预先掌握。在整档节目中背景起着解释、铺垫、补充、深化现场的作用,它在直播报道中有条原则就是始终与现场相伴相随。背景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救场”,一旦现场信号出现故障,背景和片头广告一样会被拿来应急。有了背景报道的穿插,还可以避免现场信息低谷,起到调剂作用。因此,任何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场直播报道都离不开背景报道。当然,背景越位、喧宾夺主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香港回归时,中央电视台与凤凰卫视对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选举进行了直播,两台掌握的背景材料几乎一样,然而运用的结果却截然不同。中央台过早地甩出背景,抛开大家感兴趣的现场而一味地介绍背景,而凤凰卫视在投票现场没有太多值得人们关注的信息时,适时推出背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现场和背景的关系呢?首先树立现场第一,背景第二的观念,编导、记者、摄像要胸怀全局,对事件的走势要有很好的把握,掌握时机,根据需要推出背景资料,做到现场与背景相得益彰。再者,现场主持、现场实况,演播室主持、背景报道在整个直播中要有一个合理的配比,一般而言,背景专题的总量不宜超过1/2,否则将失去直播的意义。

四、演播室主持人和现场记者的关系 为了现场的需要,直播报道的结构一般都是开放式的。它的开放性体现在可以随时添加或删除一些报道内容,而在这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演播室主持人,他发挥了承上启下、迎来送往的作用,是他架起了现场和背景的桥梁,是他完成了与现场记者及电视机前观众的交流。李东生先生在《重铸现代电视新闻理念》一文中指出,主持人在直播报道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是:他们时而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最新进展,及时与现场取得联系,不断把最新消息引上屏幕;时而将各类专题节目有机地穿插起来;时而承上启下,对已发生事实作出点评并预测未来。同时,主持人还负责较为重要的大量谈话性节目,把事件相关的专家、群众请到演播室共同参与主持,以亲近的姿态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起关注正在发生的事件。正是主持人有着这么特殊的作用,每次大型直播报道都少不了演播室主持人的设置。有时还不止一个,台里设总演播室,现场设分演播室,上下呼应,比较符合电视的线性传播特性。除背景材料属历时性外,演播室主持,现场采访,现场实况都是共时性的,这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演播室主持人和现场记者之间的“传接球”关系直接影响到直播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场记者是报道员,演播室主持人是评论员,记者有时受现场事态的限制随时会把“球”传给演播室,主持人要把“球”接好,就现场情况作一番评论,继而又把“球”传出去,让现场记者继续组织报道,有了这样的传接才保持了现场时空的连贯性,任何一方传接的失误都会破坏现场。为了寻找默契,加强对现场的把握,主持人应该强化现场意识和报道意识,

弱化坐而论道。现在不少直播正向这方面努力。长江三峡工程截流直播报道时,编导把中心演播室移到了现场附近的一艘游艇上,主持人坐在船上看现场一览无余,便于调度,有利于引导观众视线。抚仙湖水下探秘直播时,演播室也移到了湖边,主持人面湖而谈,别有一番味道。为了不打断事件的进程,增强现场感,黄河小浪底截流直播时,不设演播室,采用了单一主持人现场播放,胥午梅既是记者又是主持人,一以贯之地在行进中报道现场情况,这种方式有它的可圈可点之处。总之,演播室愈来愈接近现场,主持人愈来愈向记者靠拢,这是今后直播报道的一大趋势。

直播是最能体现电视特长,展现电视魅力的播出方式,在媒体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直播成了电视制胜的武器。而现场直播报道又是直播战中的重磅武器,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威力,里面需要梳理的关系远不止上面提到的几对,面对现实,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以应对正向我们走来的直播时代。 (作者单位:金华电视台) 电视新闻节目直播的诱惑和困惑 作者:袁 枫(宁波电视台)

收看过9.11袭击事件电视直播的人都会被现场的场面所震撼,那飞机撞击大楼时的轰响,冲天的火光,和世贸大楼崩塌时翻滚的浓尘,狂奔的人潮,即时所传播的画面,让每一位电视观众目瞪口呆,有人事后作过一份调查,在袭击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时间里,美国CNN有线电视网和美国其它的几大广播公司的电视收视率最高达到了创记录的86%,比10年前的海湾战争时还高了15%,这也在另一方面说明,在第四媒体互联网咄咄逼人的气势前,电视机仍然是此时此刻世界上被打开最多的电器,具有同步声画功能的电视现场直播依然是现代信息传播无可替代的最佳媒体。

电视新闻节目直播一般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可以预知的并能事先准备的大型活动,如长江三峡截流,香港回归等,一种是不可预见的突发性新闻事件,如9.11恐怖袭击,灾难性事件,更多的是日常播出的新闻节目。对一名电视工作者来说,电视新闻的直播是一种无穷的诱惑,而这种诱惑来自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能带来的高收视率。但是象海湾战争、9.11袭击事件、北京申奥之夜等这样能引起观众巨大关注度的重大的新闻事件对电视直播来说是太少,太难得,而对大多数从事地方电视台新闻工作的电视人来说,这样的机会更是可望而不可及,面对着日常天天播出的电视新闻节目,我们在感受到电视直播带给我们的诱惑的同时,更多的是挥之不去的困惑。

翻开每一家电视台的创业史,可以看到,新闻节目从无到有,从周播到日播,从录播到直播,都要经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而且,对一家电视台来说,和其它节目相比,新闻节目的直播往往是最晚实现的,总是在文艺、社教、体育节目的直播相对成熟之后才去实施新闻节目的直播,这说明新闻节目的直播不但重要,而且难度更大,正因为如此,所以挑战也大,诱惑也大。我们撇开其它因素,单从电视新闻的固有规律来分析,不难看出,电视新闻节目的直播不仅仅是媒体间激烈竞争的结果,更是电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对电视人无法抗拒的诱惑力。

1、电视新闻节目直播的不可预见性

电视新闻节目直播的不可预见性是最大的看点。诚然,911恐怖事件的电视直播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电视新闻直播,但事件本身所蕴含的现在进行式的不可预测性和新近事件不断迭爆的新闻性决定了这次直播仍然是一次广义上的电视新闻直播。我们不说电视直播时纽约的世贸双塔在亿万电视观众眼中相继倒塌时感受到的震撼,在更早一些时候收看直播的观众中,他们甚至看到正在直播的电视画面上第二架飞机撞向世贸南楼的全过程,这种电视直播史上前所未有的经历把观众牢牢地锁定在电视机前,随着这起事件的变化发展,观众的心也一起跌荡起伏。又如7.13日在莫斯科进行的决定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现场直播,尽管直

播的时间是可以预见的,但它的结果却不能预测,正是一轮轮扣人心弦的投票紧紧地抓住了中国观众的心,据调查,北京申奥成功之夜的直播的收视率超过了70%,可以说,电视直播新闻事件的不可预见性造就了它的高收视率,这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2、电视新闻节目直播的现场同步性

时代的发展,使生活节奏、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新闻传播也一样,以前一天前的新闻还是新闻,如今新闻的竞争已是以小时、分秒来计算的,报纸办成了晨报、午报、晚报,电视有了每小时的整点新闻,每一位收看电视新闻的观众,他们都想在每一次的新闻节目中看到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内容,而新闻直播恰恰是能满足电视观众需求的最有效的手段。同时,和新闻节目直播相配合的是新闻人物访谈,它往往也是以直播的形式出现,每当有重大事件或重大活动发生时,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当事人会被第一时间请进演播厅,或通过连线接通现场,即时回答观众所广泛关心的问题,解读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发展趋势,提供详尽的新闻背景,用时效来弥补电视新闻节目重现场报道轻深度分析的弱点。美国的CNN通过卫星传送新闻,24小时不间断播出,使它可以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同步报道,即事件发生和报道是同步的,报道和传播也是同步的,只要观众在事件发生的同时也在收看CNN的节目,那么观众看到的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情况,实现了真正的身临其境。 3、最大程度地发挥电视技术和电视人才的潜能

早在3年前,广州电视台每日的新闻节目播出量已超过了4小时,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4个小时的新闻节目都按传统的编辑、剪接、录口播、上字幕、串带合成、审片,最后播出这样的运作程序来操作的话,加上节目播出前的提前量,起码要用10倍于节目的时间来完成,那样要实现每日4小时的新闻播出量的话,广州台就得多出一倍的演播厅和播音、制作等相关人员。而一旦实现了直播,这一切便迎刃而解了,演播厅的电视设备利用率成倍提高,主持人、制作人员在直播的压力下,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工作节奏加快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一气呵成的流水作业在最大程度上缩短了制作时间。同时,编辑、主持人、制作播出人员经过节目直播高强度、快节奏的锻炼之后,整体素质会有大幅度的提升。纵观全国各级电视台在世纪之交的新闻报道,因为聚集了大量的新闻事件以及报道本身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各电视台都经过了精心策划,调集台内的精兵强将和精良设备,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的新闻节目播出大多以直播的形式实现的。

电视新闻节目直播带来的种种好处和诱惑,吸引着大大小小的电视台趋之若鹜,争相仿效。但新闻直播不象体育比赛直播,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和场地里实现,新闻事件总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发生着,所以新闻直播要受到时间、场地、设备、人员等诸多限制,在实施新闻直播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种种的困难和疑惑。 1、直播走不出演播厅

如果单从播出的效果来看,直播时的演播厅是一个沟通观众和新闻事件现场的桥梁,而我们从现有播出的新闻节目来看,又有多少新闻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事实上,当观众在听到新闻主播在演播厅里讲述请看前方记者从现场发回的报道的时候,往往离要报道的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经相差甚远,如果与其它更擅长于事件追述和深度报道的报纸和广播媒体相比,它已经失去了观众对新闻事件本身不可预测的神秘感的关注和兴奋,要是离发生新闻事件时间稍长些,那么,甚至连预测新闻事件本身的发展趋势的时机也已丧失。现在象CNN、BBC等先进的电视媒体都有演播厅的现场连线,一挨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镜头马上从演播厅切换到新闻现场,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把观众也带进了新闻现场。而我们绝大多数电视台因为设备技术的原因,不可能达到即时接通新闻现场,传输现场图象的要求,往往都不是同步报道。有时候通过电话现场连线报道,又会削减电视新闻的可视性。试想,同样报道一场火灾,现场直播报道和几小时以后报道,它的收视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太多的预先设计削弱直播的魅力

大量的预先宣传和介绍,能使观众对即将实施的直播有了充分的了解,形成一定的关注度。同时,也使观众对直播有了比较高的期望值,如果不是进行式的或广为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一旦直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在直播过程中出现失误和差错,电视机前的观众便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会极大的削弱直播的效果和魅力,如中央电视台几年前连续播出的长江三峡大坝截流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现场直播,就是因为可预见性和缺乏新鲜感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直播过程中准备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可能效果会更差些。同样,在上面已经提到过的新世纪新闻报道,很多电视台都采用了直播的形式,但由于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大多数是预先计划好的,加上电视频道上各电视台播出的内容大同小异,就使收视率大打折扣

3、直播成为一种摆设

在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直播才有10年左右的时间,而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直播还很少。我们知道,电视新闻节目要达到满意的传播效果,就要有专门的新闻频道,或者在综合频道中设置整点新闻实行滚动播出,使新闻及时的传播给受众。而事实上,象中央台这样国家级的大台还没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新闻频道,甚至连每个整点的新闻滚动播出都没有达到,更不用说省市级电视台了,新闻节目往往集中在早、午、晚三个时段内,其它时段里大量即时的新闻信息传播被大大地滞后了,即便是早、午、晚的几档新闻节目全部都实行直播,它也只能顾及到正在播出时候所发生的最新消息,但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屏幕上能看到的几十个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没有多少是连接新闻现场的,经常听到的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也常常是一小时或几小时以前的新闻了。而且很多台更是把新闻节目直播当作是纯粹的技术上的直播,稿件的截稿时间离直播时间有2、3个小时之多,为保证直播质量,在直播的过程中不允许插播最新消息,直播的效应无法发挥,成为了一种摆设。 探索和记录不可知的现实与未来对电视人来说永远充满着诱惑,而在探求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许许多多的不解和困惑,诱惑越大,遭遇的困惑也就越多,对大多数的电视台来说,电视新闻的发展毕竟才只有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而新闻直播的时间则更短。可以说,现在遇到的困惑也正是我们去摸索、去破解、去诠释电视新闻未来的最好的诱惑。

美电视直播伊战场面 三大电视网竞争激烈

新华网25日电 在这次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战争中,激烈的战斗画面被送进了美国家庭的起居室。有线电视新闻网和福克斯电视网都直播了美军部队穿过伊拉克南部沙漠地区向伊发动进攻的场面。

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沃尔特·罗杰斯是美军第三步兵师第七兵团的随军记者,他在21日发回了美军沙漠行军的最新“真实电视”。他对美国民众说,他的摄像师坐在汽车车盖上,接着画面上出现了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和布拉德利战车,它们停放在贝多因人的帐篷附近,这时又出现了正在做伸腿动作的美国士兵。

与此同时,一名福克斯的记者也在沙漠中用可视电话进行报道,他拍下的画面是,一名美国士兵从伊拉克军队丢弃的破旧军备上扯下一面伊拉克国旗。

这样的现场直播实际上在前一天就已经开始了。20日这一天,广播电视记者们就戴上防毒面具,穿上厚厚的防弹衣,象刚从一部科幻电影的拍摄场采访归来一样, 对战争开始了认真的报道。

在这场三家有线新闻网决一生死的较量中,早期结果表明,福克斯新闻频道取得了初步胜利,在美国东部时间星期三晚9点30分到星期四凌晨3点这段时间,一共约有580万人收看了它的节目。而收看有线电视新闻网和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的观众数则分别为500万和230万 。

在科威特沙漠地区的有线电视新闻网医疗记者桑杰伊·格普塔,和福克斯新闻频道的威廉·拉吉尼斯都很频繁的在电视上露面,他们带着厚厚的防毒面罩,说话声听起来就象星球大战中的“达思·韦德”一样。

随着战争逐步加剧,电视台承认,就象许多人一直怀疑的那样,他们派出的记者已经不能完全自由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美国广播公司的彼得·詹宁斯用这样的话来形容他们的随军记者,“我们的记者不会在电视上说那些没有得到地方指挥官批准的事情。”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丹·拉瑟以其朴实的电视主持人风格出名,他对人们批评电视台不应报道诸如伊拉克向联合国安理会寻求帮助之类的新闻一事做出了回应。他说,“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的本质就是,它的公民有知情权,哪怕是被告知一些有可能激怒他们的事。”

星期四早晨,一些平时比较轻松的电视节目也报道了这次战争,虽然中间插播了广告和一些人情味很浓的节目。<<与里吉斯和凯利一起生活>>按照预定在美国东部时间早上9点播出。在节目中,一位嘉宾开玩笑的说,她的低胸衬衣就是她的作战装备,并指着她穿的一双尖细的高跟鞋说这就是她的秘密武器。

为了报道这场战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把全国大学生田径联赛第一轮男子篮球锦标赛开

幕式的播出转给了有线体育台ESPN。

虽然尼尔森媒体调查中心对洛杉矶市场收视率初步调查的数字显示,在星期三晚某个时间,战争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并不高,仅排在第三位,但也有迹象表明,在一些地方,真实的电视仍然比真实本身更具吸引力。

为了吸引广大的电视观众,各大电视网都积极推出了独家报道,试图用独家新闻来向观众证明他们是最佳的新闻来源。他们还给节目安上了生动的名字,比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美国在战争>>,全国广播公司的<<瞄准伊拉克>>和美国广播公司的<<对伊之战>>。

福克斯新闻频道驻五角大楼记者布雷特· 贝尔在下午的早些时候发回报道,他耸人听闻地引用有关人士的话说,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高级官员打算投降。

尽管反战的抗议声浪已经扩散到了整个国家,美国的电视台却很少对此报道,他们关注的焦点仍是来自战场的消息。 有线电视新闻网的阿伦·布朗说,“我们可以说,政府试图要说明的就是一切都进展正常,在这一点上,他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来源:新华网 2003年3月25日 (责任编辑

电视新闻直播的探索与拓展

--------------------------------------------------------------------------------

2003-2-21

来源:湖北卫视

评湖北电视台\穿越神农架\大型直播报道

金秋的9月21日至27日,每日上午10点到11点,湖北卫视准时向全国观众精彩放送\穿越神农架\大型电视现场直播。这次直播活动融科学考察、野外探险、文化溯源为一体,充分展示了神农架优美独特的生态旅游环境,大大提升了神农架的知名度,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立杆见影的促进作用。直播期间,该节目的收视率也节节攀升,就连湖北电视台的网站------火风网也因对这次直播活动 进行了视频直播和图文直播,点击率较平日提高了50% 。

事实证明,湖北电视台这次\穿越神农架\的大型直播报道是成功的,而当我们从电视直播的角度来审视这次活动时,也会发现这次直播活动顺应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是

对电视新闻直播的又一探索与拓展。

一、\没事找事\的题材开掘

现场直播是最能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一种最迅速、最直接的新闻报道与播出方式。它能将不可预测的事件发展过程和结果同步传达给观众,它所产生的新鲜感和悬念始终给观众以强烈的吸引力。为此,各电视媒体尽可能地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直播,如1997年的日全食、香港回归、小浪底大坝合龙、三峡大江截流直播??其内容之多、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操作之复杂 ,可谓前所未有。到了1999年又有国庆50周年大阅兵、澳门回归、相逢2000年??等等,但这些都是对具有重大新闻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新闻事件的直播,直播的选题多侧重于政治经济方面。现在,随着电视传播观念的开放,电视媒体主体意识的增强,电视直播选题逐渐多样化,选题的触角涉及到了更深更广的内容。如现场直播重庆\虹桥\跨塌案庭审过程、铁路春运票价听证会直播,都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对房展、车展、航展的直播,也使观众看到了直播轻松、好看的另一种面貌。

有人将电视直播的发展分为三种类型:\就事说事\型,即实况转播之类的平面直播,多指体育赛事的直播;\就事论事\型,即集现场直播、专题报道和演播室访谈于一体的立体化直播报道;\没事找事\型,即在没有突发或预知的重大新闻事件的情况下,电视媒体主动出击,寻找选题进行策划活动的电视直播。\没事找事\一方面体现了直播题材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电视媒体主体意识增强的能动性。

\穿越神农架\就是湖北电视台主动策划的一个穿越神农架腹地七日的直播活动,它以\穿越\事件来构架整个节目,穿越队伍从北向南考察神农架古老的村落塔坪村、寻找126岁的高寿老人、探访号称\南方丝绸之路\的古盐道、逆流而上穿越百里无人区阴峪河、考察华中切割最深的大峡谷、攀登华中最高峰神农顶,这一系列\没事找事\的新闻事件形成了湖北卫视新的收视亮点。同时,湖北电视台的\穿越神农架\大型直播活动也开创了数个\全国首次\:这是全国省级电视台第一次进行连续七天、每天一小时不间断的直播报道,也是目前全国持续时间最长(七天)、空间跨越最大(移动距离200多公里),而且是在野外搭建演播室并随穿越报道的移动不断向前推移的电视直播。这次在高山、峡谷和丛林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快速多点转移报道也为电视现场直播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化静为动的\穿越\直播

电视新闻直播一般适合于事件性活动的直播,这样动感性强,且充满着悬念,是电视直播的一大优势。而神农架风景区本身是静态的,非事件的,按理说非常适合录播,这样不会劳命伤财,而且后期制作可以更为精致,但是事实上这样做形式上就有点\请您欣赏\的味道,不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达不到较好的宣传效果。那么选择直播又面临着一个问题:如果做纯粹风景的状态直播,会不会重蹈《直播中国》的覆辙?要直播,必须要有动态的展示,

必须化静为动。\穿越神农架\通过穿越队伍的穿越行动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穿越队伍的\穿越现场\和\穿越纪实\使屏幕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神农架鲜活了起来,也使得整个直播有了具体可感的依托。实景演播室的设置以及向穿越现场靠近的快速多点转移也是化静为动的表现。高山上的实景演播室,让观众看到阴雨天空中主持人和嘉宾讲话时的热气,明媚阳光中笑容的灿烂,主体化的群山背景让观众感受到变幻无穷、神秘悠远、原始壮美的神农架林区风情,这一切都将电视直播现场同步传播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化静为动还体现在每日一主题悬念设置。这七天的直播报道的主题分别是\沧桑神农架\、\塔坪村风情\、天然博物馆\、\走进大峡谷\、\穿过阴峪河\、\寻找金丝猴\、\攀登神农架\,连续七天的直播报道,要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每一天悬念的设置也尤为重要,而且这也让整个报道在观众的心目中\动\起来。比如在9月21日直播\沧桑神农架\后,主持人在结尾时就是这样说的:\据当地人讲塔坪村居住着一位126岁高龄的老人,穿越勇士们能寻找到他吗?古老的村落将给大家展示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穿越队伍将会发现什么?让我们一起迎接明天的到来,明天上午10点相聚湖北卫视。\在后来连续几天的报道中皆是如此,悬念设置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三、\点\线\结合的叙事结构 连续七天跨越时空的报道,对整个报道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保持住节目对观众持久的吸引力,必须有一个贯穿事件与活动始终的主线来对观众进行引导。在这方面,湖北电视台可谓是驾轻就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早在去年中秋节,湖北电视台就与湖南、江西电视台共同主办了《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中秋晚会》现场直播,以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为演出现场,三地讯号适时互传,实现了三种地域文化的对接传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穿越神农架\直播报道中,穿越线有明隐两条,明线即记者与诸多专家组成的考察队伍一行的穿越行为,隐线是指在连续七天的野外现场直播中,实景直播室也将沿209国道由北向南的移动行为,明隐两条穿越路线并行。\点\,是指神农架各地的人物、风情、科普和民俗等等。\线\是以\穿越现场\穿越纪实\穿越背景\的形式出现,\点\是以\现场连线\现场背景\以及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直播节目通过实景演播室来结构神农架的风景风情和穿越行动的内容,把\线\与\点\上的报道同演播室专家的点评、访谈(或专家连线)结构起来。

湖北电视台在\穿越神农架\大型直播报道活动中能够大胆策划新的直播选题,敢于面对直播报道中的各种挑战,组织报道这样大规模、高难度的大型直播活动,通过实践对电视直播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也是电视节目形态的一次富有意义的拓展。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研究生 石长顺 姚艳姣)

电视直播战争遭质疑:我们需要目击丑陋的战争吗

--------------------------------------------------------------------------------

千龙传媒

自从伊拉克战争打响以来,电视台24小时昼夜播报来自前线的消息。路透社消息指:这种节目可能受到较高的收视率,但是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否应该如此大肆炒做这场战争?

战争已经持续了两个星期,随军记者们穿着军服和军队“深入第一线”,随时向外报道战事情况。他们用摄象机拍下了伊拉克战争中双方交火冲突的镜头。然后,电视上还会出现绿蒙蒙的夜间景象,模糊的晃动的人影,导弹被发射和在巴格达城内爆炸。无休无止的新闻发布会,退了休的将军们对战争的评论和预测,以及前方指挥官指挥军事行动的情况都上了电视。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一名大众传媒专业的吉特林教授说:“关于伊拉克战争,我还没有看到任何非常出色的电视报道。虽然画面还可以,但是解说实在太差劲了。他们的解说很肤浅,没有深入分析研究其中的政治因素以及战争后将会遗留的微尘辐射等后果。”吉特林教授认为其中的原因是由于“受新闻媒体的软弱性和技术性的限制。”

巴比-泽利则教授在宾西法尼亚大学的信息传播学院任教,她说对于现在这些看电视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他们希望电视上会有更多更好的新闻,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拿目前正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和当年对91年海湾战争,以及美国在索马里,科索沃,巴拿马,以及格林纳达的军事行动的报道相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最显著的一点进步就是现在可以进行现场直播报道了。

汤普森教授是研究流行文化的,他对上述评论表示有同感。他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报道很有穿透力,而这次报道的穿透力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同步。”

他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报道是通过报纸、电台、电影院的有声电影。“和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我们有一种感觉,这些报道并没提供给观众足够的详细具体的分析,只是在视觉上用画面来刺激观众。”

另外一个争议是记者是否应该穿着军装。

一名参加过海湾战争的老兵写了一篇文章,上周日发表在《纽约时代杂志》上,文章说军队从来都不会欢迎记者的加入。

泽利则教授说,美国国防部允许记者穿军服“有他们自己的目的--就是可以实行完全控制”,尤其是当记者需要军服来保护他们的安全。

“随军报道并不新鲜,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已经有很多战地记者对战事进行报道了,但是那时还依靠有线传播,现在可以用卫星传播,这是一个进步。”(中国新闻网/章田)

凤凰卫视连续直播100小时 刷新华语直播新纪录

-------------------------------------------------------------------------------- 2003年03月24日 20:03

中新网香港3月24日电 截至24日下午2时,凤凰卫视资讯台对伊拉克战争的24小时滚动直播报道已经持续100小时,创造了华语电视直播最长纪录。

20日上午,从伊拉克战争爆发开始,凤凰卫视便开始对战事进行直播。战争爆发后,凤凰卫视中文台和资讯台便同时进入直播状态。24小时之后,中文台停止直播,资讯台继续对伊拉克战事进行24小时滚动报道。到24日下午,凤凰卫视资讯台的经连续直播报道已经突破100个小时。

在100小时的直播过程中,凤凰卫视组成立了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组,凤凰卫视总裁亲任总指挥,执行副总裁王纪言担任执行总指挥,亲自指导直播。在直播过程中,凤凰卫视工作人员全部每日工作12小时。凤凰卫视的所有新闻主播和时事评论员轮番上阵,对战事进行直播报道。

凤凰卫视的5路记者正在战地各个重要新闻点进行报道。其中,凤凰卫视著名战地女记者闾丘露薇摄影师蔡晓江已经从约旦到达巴格达,在战争的核心位置进行报道;凤凰驻美记者莫乃倩受到美国五角大楼获准,登上美军罗斯福号航母,进行嵌入式报道;凤凰驻美记者隗静在科威特采访;凤凰驻美记者沈玫琦赴卡塔尔首都多哈,在美军前线中央指挥部进行报道;凤凰卫视驻法国记者严明进入土耳其,从伊拉克北部进行报道。

凤凰卫视从开播以来,在香港回归时进行了60小时的连续直播;在9.11事件当中进行了36小时连续直播;这次对伊拉克战争的直播报道已经突破100小时。连续直播时间之长创造了华语电视直播史的新纪录。

据悉,凤凰卫视将随着战事的进展,持续对伊拉克战争进行直播报道。

簡評央視直播伊拉克戰事 發佈時間: 2003-4-3 13:31:29

自美國對伊拉克戰爭開始以來,央視進行了快速及時的直播報道,並邀請國內知名專家現場評析戰情,全方位再現了戰事動態,這是央視前所未有的大動作,觀眾在全面了解美伊戰爭的同時,也對央視直播報道本身進行了關注,很多網友在《電視批判》論壇發貼對央視本次的直播報道進行了點評,現摘錄如下,歡迎網友們在對不斷深入的美伊戰爭報道中繼續探討央視的得與失。

【網友:才女12】CCTV4太棒了

伊拉克開戰以來,CCTV4的直播太棒了!主持人個個出色,特別是嘉賓張召忠的解說——單刀直入、引人入勝,每天都有新的內容帶給觀眾,他賦有軍人的自信、淵博、才智,體現了當代軍事家的大將風度。我和全家每晚都等候張召忠的出現。

【網友:平樂布衣】央視節目辦得好 這次央視報道伊拉克戰事,比以往任何一次重大事件的報道都要好。有全景,也有縱深,還有各方面專家的點評,特別是現場的同聲翻譯,使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

【網友:qhw430】感受央視四頻道

央視四頻道的伊拉克戰爭報道創新、及時、深刻、有高度,尤其是有的國際問題專家的風範令人起敬。聽君一席話,如飲瓊漿。

連日收看,每每不落。以為有三個不足: 一、有的軍事專家多用軍事術語和武器名詞,既不通俗易懂,也沒有緊密結合國際政治,就事論事,可謂武器專家。

二、只根據表面報道,輕易下結論,日後結論不成,又輕易放棄。有投機嫌疑且有失穩重。

三、時而站在美國立場,時而站在伊拉克立場,有失客觀公允,有悖我國的外交立場。

【網友:yq117】我國的強勢新聞媒體更強了

從對伊拉克戰事的報道,可以鮮明的看出:我國的強勢新聞媒體更強了。媒體的新聞報道更全面、更客觀了,貼近度更近了,收看的人更多了,吸引力更大了。我們媒體新聞報道的改進,其作用只會大大增強。

【網友:cjf0622】央視直播伊拉克戰事應客觀

身為泱泱大國的主流媒體,央視敢於痛斥美國的單邊主義是必需的自主權利,但如果對伊拉克的獨裁專制和國內強權麻木以對,則有失新聞的客觀。

央視為伊傷亡平民配哀樂並沒有錯,但起碼也讓人見識一下伊南方和北方美英佔領區的人民是如何生活的,看看伊拉克人民是如何配合聯軍抓小偷的,也該讓中國人瞥一眼他們砸爛薩達姆肖像的那個高興勁。隨著伊拉克戰事的發展,美英聯軍的負面報道隨之增多,這本來無可厚非,也很正常。費解的是央視似乎只熱衷於挖掘美英聯軍的負面新聞,而作為第三方國家,我們的新聞媒體應客觀分別地表現兩國的真實狀況,多點畫面,多讓觀眾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斷。

【網友:brien】提醒專家對伊拉克戰爭不要進行帶政治性的評點

其實沒有人喜歡戰爭,Bush也是。戰爭是正義還非正義,如何判斷?

伊拉克有沒有生化武器?伊拉克和國際恐怖主義組織有聯繫嗎?伊拉克會不會將生化武器提供給恐怖組織?到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在“9·11”之後,國對其國民安全的擔憂有沒有必要?美國發動戰爭僅僅為了掠奪伊拉克石油嗎?我認為戰爭是不人道的!但戰爭有時也是全世界向前發展的臺階!不能對非正義的戰爭默然處之,更不能對正義的戰爭橫加指責,如果不能判別清楚,不要過早定論,由時間來驗證。

【網友:新聞蟲】請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做“新聞評論”。 最近,中央四台節目中的有些評論員明顯的帶有他們自己的政治觀點,我認為這樣不好。

我想作為新聞評論員應該把事實告訴觀眾,讓觀眾自己判斷。

【網友:~~曾經有約~~】如何在立場和公正性之間尋找平衡?

這幾天,中央電視臺轉播伊拉克官方的報道似乎多了一些,既然CNN的新聞不可信,那麼伊拉克的新聞部長的話就可信嗎?聯合國核查人員不止一次證明,伊拉克在是否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方面說謊,既然伊拉克的新聞機構能夠欺騙聯合國,它為什麼不能欺騙全世界善良的人民呢?中國新聞媒體在報道這一場戰爭的時候,既要堅持中國政府的立場,又要全面,客觀的報道雙方的言論。

【網友:孤獨客】央視戰地記者很出色

針對這次伊拉克戰事,中央一套、四套做了詳細的報道。特別是水均益在巴格達現場報道讓我感觸頗多:作為和平時期的一位記者,去一個非常危險、充滿變數的戰事中心去做報道是多麼地令人敬佩,這裡面所表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個人勇氣,更體現出了一個記者的崇高職業道德。

近幾天看到有記者出事的報道,心理不禁替水均益還有其他在做這次戰事報道的記者擔心。

在這裡只有向他們祝福,希望他們平安,也祝願伊拉克人民早些脫離苦海!

(來源:《電視批判》論壇) 責編:詩曼

[相關文章]

战争直播成连续剧——媒体该负何种责任?

--------------------------------------------------------------------------------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4月5日 16:53 新华网

时代的确不同了。随着电视转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视媒体对收视率的不遗余力的追求,我们开始有机会看到关于人类战争的电视连续直播节目。

这种耗资不菲的直播节目,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将发生于遥远异地的战争场面实时展现在人们面前。从中,我们看到了交战的一方用最先进的武器向弱势的另一方大打出手,看到了威力巨大的精确轰炸,看到了激烈的交火,看到了鲜血、死人和俘虏,看到了熊熊大火和 滚滚浓烟,还有四面八方对这场战争的截然不同的反应。

必须承认,这给人们了解战争情况和战局进展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给人们平静枯燥

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刺激,为茶余饭后增加了源源不断的谈资。战争新闻成为真正的头版头条,其他的一切都暂时变得无关紧要了。人们津津有味地观看和谈论着战争,日复一日地了解战况的进展,头天晚上熬夜看,次日清晨起早看,如同观赏一场悬念尚存的连续剧,一场胜负未决的拳击赛或者围棋赛。开始的时候是好奇,是震撼,甚至是兴奋,但渐渐地,慢慢地,人们往往变得习以为常,见怪不怪,麻木而淡漠地观看\剧情\和\赛事\的变化,等待着最终结局的到来。

一边是激烈的交火、横卧战场的尸体、焰火表演般的夜间空袭,一边是战区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民众一如既往的就餐和购物。电视直播的当代战争画面给人造成的奇特感觉,极大地模糊了战争的残酷性。而实际上,战争的残酷性并未因此而有任何改变,战争依然是流血的政治,依然关系人的性命、关系根本政治原则、关系重大物质利益乃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正如孙子所说的:\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相应的,对于战争的电视直播,也是不可不察、不可不慎、不可以不讲究的。因为战争特殊性的缘故,媒体报道特别是电视直播节目,应贯穿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应具有对公道、正义的秉持,应体现对和平的珍惜之情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还应引导和启发广大观众对于是非原则和人类文明前景的思考。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战争直播节目只剩下以强凌弱的耀武扬威和赤裸裸的杀戮场面,那将是一件极可忧虑的事情。

事实甄别也是一个问题。对于战争事实的甄别较之其他事实的甄别更加困难。一个原因是兵不厌诈,交战各方将虚构或歪曲事实作为迷惑、削弱敌方的手段加以运用,新闻战的性质也决定了交战各方所发布的新闻必定是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另一个原因是新闻来源的不对称性。强势的一方,不但在财力物力、武器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垄断着信息发布的优势。电视直播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强势一方的义务宣传员。这样一来,我们得到的信息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是一面之辞,其真实性令人生疑;即使某些信息是确凿的,但能否反映战局的整体面貌也还是一个问号。上述情况,对广大观众辨析事实真相的能力提出了考验,更对电视转播的参与者的信息判别能力提出了考验。如果不下一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很难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在这方面,倒是稍经沉淀和选择的报纸深度报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电视直播节目的不足。

我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同样的,电视直播也义不容辞地应该担负\载道\的责任,而战争直播节目尤其应当如此。当然,理解\载道\的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载道\和载什么\道\。这无疑对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电视记者、编辑、主持人、制作人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紧迫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战争电视直播节目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有害无益或者弊多利少的事情。(新华网)

现场直播报道值得注意的几对关系

--------------------------------------------------------------------------------

2002-1-29

作 者:施卫东

电视现场直播以其零误差的传播时效、无与伦比的现场感、广泛的参与性而独领电视风骚。直播报道以传播“正在发生的事实”为己任,挑战传统新闻理念,成为现代传播的先锋。我国的直播之路到1997年,开始峰回路转。在经历了香港回归、黄河小浪底截流、长江三峡截流等重大事件的直播考验之后,迎来了直播时代的新曙光。抚仙湖水下直播的成功、《直播时刻》的开设标志着我国直播水平走向成熟、直播报道趋向常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直播作一番理性的思考、对有关问题加以梳理,大有裨益。纵观历次直播节目,有几对关系特别值得注意,它们事关直播的得失成败。

一、现场直播和现场直播报道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现场直播和现场直播报道不加区别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质的差别就在“报道”两字上。应该说,现场直播是现场直播报道的基础,它是对现场实况的同步记录、同步播出,记录的成分比较多。如8月22日现场直播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它看不见主持人也看不见记者,只是对整个流程的忠实记录,光运动员入场式就进行了个把小时。这种原汁原味、对现场不加包装就同步播出就是现场直播。早些时候,我国的现场直播都用于体育赛事、综艺晚会、时事政治,因为这些题材程序性强,变数不大,容易把握。直播最大限度地给观众留下真实、腾出思考空间,同时也留下了平铺直叙、厚重不足的缺憾。

比起现场直播,现场直播报道多了不少包装策划的成分。从香港回归、三峡截流、建党80周年等直播节目看,都是经过精密策划、精心组织、精美包装的结果。所花精力之多、所架机位之密、所集材料之广是别的报道无法相比的,一场直播报道就是一场多兵种的大战役。有人把它归为深度报道,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这种报道既有记者现场采访又有背景介绍,它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方式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报道容量很大,非常有深度。现场直播报道是在现场直播同步传输的基础上组织的战役性报道,它不仅避免了现场信息低谷,还增加了很多的现场信息和背景信息。可以这么说,现场直播是现场直播报道的基础,现场直播报道是现场直播的发展。它不仅仅简单地叙述一个现实事件,更在于抒发一种情感,阐明一种理念,渗透一种价值。最近获第1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钱江潮现场直播报道》就是一个范例,它除了对天下奇观钱江潮作了海陆空全程推进的立体式的同步拍摄外,还通过现场采访、背景报道,在观赏性中注入思想性,那就是钱江两岸浙江儿女的弄潮精神。直播报道做到了源于现场而高于现场。

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直播的魅力在于“和你一起感受未知”,因此,一些富有悬念、充满变数的题材特别适宜搞直播。譬如,柯受良飞越黄河,北京申奥,世界杯预选赛。这样的题材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共鸣,一般说来收视率不会低。再者,一些重大事件由于本身的显著性而倍受瞩目,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总理新闻发布会。诚然,直播状态是最能激发人的激情的时刻,参加过直播的人都不会忘记那种忘我的境界。加大直播,是电视发展的要求,渴望直播,是电视人的呼声。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播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直播风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往下刮,且愈演愈烈。

但是,直播是一种报道形式又是一种播出形式,形式理应为内容服务,不能为直播而直播。最近,不断有人对《东方时空》的《直播中国》(2001年4月8日改名为《直播时刻》)提出质疑,它究竟能走多远?《直播中国》是《东方时空》2000年再次改版时推出的一档常设性直播栏目,主要报道人文地理,乡土风情为主。从大半年的运作的情况看,基本上是成功的,他们探索了一条快速反应的小型化直播之路,为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直播积累了经验。

但就直播的内容而言,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人文地理相对来说比较静态,探秘的成分很少,单纯的主持人采访、介绍,而没有必要的背景铺垫很难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仓促的即时拍摄画面很难给人以美感;限定的时空除了摆、导外少有参与感。对独特景观、神奇现象、历史遗踪的专题录播,效果也许要比这样的直播好得多。央视同行曾经说过,直播与录播之间的收视率差距至少有10个点,搞直播是提高收视兴趣的一个卖点。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直播都卖座,随着直播的常规化、观众收视心理的成熟,大家看中的不是直播形式而是直播内容。根据内容选择直播这是一条定律,也是对观众起码的尊重。7月29日,中央电视台对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进行现场直播报道,考虑到近12个小时的横渡过程内容比较单调,他们选择了间断性直播,中央电视台随时打开直播窗口,有侧重地报道横渡情况,反响不错。

如果出于练兵考虑,牺牲点内容为形式服务,无可厚非,但若长此以往,不得不引起注意。

三、新闻现场和背景材料的关系

现场直播报道的立体化趋向是显而易见的,单一的现场流程记录不能满足观众的胃口,为了更详尽地报道新闻事件,编导会腾出相当多的时间精心组织背景材料,选择适当的时机播出,背景报道成了整个直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一来,现场和背景的关系成了一对矛盾,有时难免要打架。要协调好这对关系,首先应该明确他们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闻现场是直播报道的立足点、着眼点、着力点,它占据报道的首要位置,是报道的主干,偏离现场的直播是舍本逐末,毫无意义可言。现场包括现场动态、现场细节、现场人物、现场氛围等等。它一般通过记者采访、摄像机纪实介绍给观众,现场把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直播的成败。现场是千变万化、富有动态、充满未知的,感受现场、体验过程、解开未知是观众对现场报道情有独钟的原因。动态的现场按照自己的时空轨道运行,具有独立性和连贯性,报道现场时特别注重“瞬间原则”,即讲究精彩瞬间的抓拍。遗憾的是许多直播预告做

得天花乱坠,实际看后不过如此,其症结就出在现场身上。

比起动态多变的现场来,背景变数不大,容易预先掌握。在整档节目中背景起着解释、铺垫、补充、深化现场的作用,它在直播报道中有条原则就是始终与现场相伴相随。背景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救场”,一旦现场信号出现故障,背景和片头广告一样会被拿来应急。有了背景报道的穿插,还可以避免现场信息低谷,起到调剂作用。因此,任何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场直播报道都离不开背景报道。当然,背景越位、喧宾夺主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香港回归时,中央电视台与凤凰卫视对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选举进行了直播,两台掌握的背景材料几乎一样,然而运用的结果却截然不同。中央台过早地甩出背景,抛开大家感兴趣的现场而一味地介绍背景,而凤凰卫视在投票现场没有太多值得人们关注的信息时,适时推出背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现场和背景的关系呢?首先树立现场第一,背景第二的观念,编导、记者、摄像要胸怀全局,对事件的走势要有很好的把握,掌握时机,根据需要推出背景资料,做到现场与背景相得益彰。再者,现场主持、现场实况,演播室主持、背景报道在整个直播中要有一个合理的配比,一般而言,背景专题的总量不宜超过1/2,否则将失去直播的意义。

四、演播室主持人和现场记者的关系

为了现场的需要,直播报道的结构一般都是开放式的。它的开放性体现在可以随时添加或删除一些报道内容,而在这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演播室主持人,他发挥了承上启下、迎来送往的作用,是他架起了现场和背景的桥梁,是他完成了与现场记者及电视机前观众的交流。李东生先生在《重铸现代电视新闻理念》一文中指出,主持人在直播报道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是:他们时而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最新进展,及时与现场取得联系,不断把最新消息引上屏幕;时而将各类专题节目有机地穿插起来;时而承上启下,对已发生事实作出点评并预测未来。同时,主持人还负责较为重要的大量谈话性节目,把事件相关的专家、群众请到演播室共同参与主持,以亲近的姿态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起关注正在发生的事件。正是主持人有着这么特殊的作用,每次大型直播报道都少不了演播室主持人的设置。有时还不止一个,台里设总演播室,现场设分演播室,上下呼应,比较符合电视的线性传播特性。除背景材料属历时性外,演播室主持,现场采访,现场实况都是共时性的,这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演播室主持人和现场记者之间的“传接球”关系直接影响到直播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场记者是报道员,演播室主持人是评论员,记者有时受现场事态的限制随时会把“球”传给演播室,主持人要把“球”接好,就现场情况作一番评论,继而又把“球”传出去,让现场记者继续组织报道,有了这样的传接才保持了现场时空的连贯性,任何一方传接的失误都会破坏现场。为了寻找默契,加强对现场的把握,主持人应该强化现场意识和报道意识,弱化坐而论道。现在不少直播正向这方面努力。长江三峡工程截流直播报道时,编导把中心演播室移到了现场附近的一艘游艇上,主持人坐在船上看现场一览无余,便于调度,有利于引导观众视线。抚仙湖水下探秘直播时,演播室也移到了湖边,主持人面湖而谈,别有一番味道。为了不打断事件的进程,增强现场感,黄河小浪底截流直播时,不设演播室,采用了单一主持人现场播放,胥午梅既是记者又是主持人,一以贯之地在行进中报道现场情况,这种方式有它的可圈可点之处。总之,演播室愈来愈接近现场,主持人愈来愈向记者靠拢,这

是今后直播报道的一大趋势。

直播是最能体现电视特长,展现电视魅力的播出方式,在媒体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直播成了电视制胜的武器。而现场直播报道又是直播战中的重磅武器,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威力,里面需要梳理的关系远不止上面提到的几对,面对现实,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以应对正向我们走来的直播时代。

(作者单位:金华电视台)

电视新闻节目直播的诱惑和困惑

--------------------------------------------------------------------------------

2001-12-3

作者:袁 枫(宁波电视台)

收看过9.11袭击事件电视直播的人都会被现场的场面所震撼,那飞机撞击大楼时的轰响,冲天的火光,和世贸大楼崩塌时翻滚的浓尘,狂奔的人潮,即时所传播的画面,让每一位电视观众目瞪口呆,有人事后作过一份调查,在袭击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时间里,美国CNN有线电视网和美国其它的几大广播公司的电视收视率最高达到了创记录的86%,比10年前的海湾战争时还高了15%,这也在另一方面说明,在第四媒体互联网咄咄逼人的气势前,电视机仍然是此时此刻世界上被打开最多的电器,具有同步声画功能的电视现场直播依然是现代信息传播无可替代的最佳媒体。

电视新闻节目直播一般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可以预知的并能事先准备的大型活动,如长江三峡截流,香港回归等,一种是不可预见的突发性新闻事件,如9.11恐怖袭击,灾难性事件,更多的是日常播出的新闻节目。对一名电视工作者来说,电视新闻的直播是一种无穷的诱惑,而这种诱惑来自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能带来的高收视率。但是象海湾战争、9.11袭击事件、北京申奥之夜等这样能引起观众巨大关注度的重大的新闻事件对电视直播来说是太少,太难得,而对大多数从事地方电视台新闻工作的电视人来说,这样的机会更是可望而不可及,面对着日常天天播出的电视新闻节目,我们在感受到电视直播带给我们的诱惑的同时,更多的是挥之不去的困惑。

翻开每一家电视台的创业史,可以看到,新闻节目从无到有,从周播到日播,从录播到直播,都要经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而且,对一家电视台来说,和其它节目相比,新闻节目的直播往往是最晚实现的,总是在文艺、社教、体育节目的直播相对成熟之后才去实施新闻节目的直播,这说明新闻节目的直播不但重要,而且难度更大,正因为如此,所以挑战也大,

诱惑也大。我们撇开其它因素,单从电视新闻的固有规律来分析,不难看出,电视新闻节目的直播不仅仅是媒体间激烈竞争的结果,更是电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对电视人无法抗拒的诱惑力。

1、电视新闻节目直播的不可预见性

电视新闻节目直播的不可预见性是最大的看点。诚然,911恐怖事件的电视直播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电视新闻直播,但事件本身所蕴含的现在进行式的不可预测性和新近事件不断迭爆的新闻性决定了这次直播仍然是一次广义上的电视新闻直播。我们不说电视直播时纽约的世贸双塔在亿万电视观众眼中相继倒塌时感受到的震撼,在更早一些时候收看直播的观众中,他们甚至看到正在直播的电视画面上第二架飞机撞向世贸南楼的全过程,这种电视直播史上前所未有的经历把观众牢牢地锁定在电视机前,随着这起事件的变化发展,观众的心也一起跌荡起伏。又如7.13日在莫斯科进行的决定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现场直播,尽管直播的时间是可以预见的,但它的结果却不能预测,正是一轮轮扣人心弦的投票紧紧地抓住了中国观众的心,据调查,北京申奥成功之夜的直播的收视率超过了70%,可以说,电视直播新闻事件的不可预见性造就了它的高收视率,这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2、电视新闻节目直播的现场同步性

时代的发展,使生活节奏、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新闻传播也一样,以前一天前的新闻还是新闻,如今新闻的竞争已是以小时、分秒来计算的,报纸办成了晨报、午报、晚报,电视有了每小时的整点新闻,每一位收看电视新闻的观众,他们都想在每一次的新闻节目中看到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内容,而新闻直播恰恰是能满足电视观众需求的最有效的手段。同时,和新闻节目直播相配合的是新闻人物访谈,它往往也是以直播的形式出现,每当有重大事件或重大活动发生时,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当事人会被第一时间请进演播厅,或通过连线接通现场,即时回答观众所广泛关心的问题,解读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发展趋势,提供详尽的新闻背景,用时效来弥补电视新闻节目重现场报道轻深度分析的弱点。美国的CNN通过卫星传送新闻,24小时不间断播出,使它可以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同步报道,即事件发生和报道是同步的,报道和传播也是同步的,只要观众在事件发生的同时也在收看CNN的节目,那么观众看到的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情况,实现了真正的身临其境。

3、最大程度地发挥电视技术和电视人才的潜能

早在3年前,广州电视台每日的新闻节目播出量已超过了4小时,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4个小时的新闻节目都按传统的编辑、剪接、录口播、上字幕、串带合成、审片,最后播出这样的运作程序来操作的话,加上节目播出前的提前量,起码要用10倍于节目的时间来完成,那样要实现每日4小时的新闻播出量的话,广州台就得多出一倍的演播厅和播音、制作等相关人员。而一旦实现了直播,这一切便迎刃而解了,演播厅的电视设备利用率成倍提

高,主持人、制作人员在直播的压力下,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工作节奏加快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一气呵成的流水作业在最大程度上缩短了制作时间。同时,编辑、主持人、制作播出人员经过节目直播高强度、快节奏的锻炼之后,整体素质会有大幅度的提升。纵观全国各级电视台在世纪之交的新闻报道,因为聚集了大量的新闻事件以及报道本身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各电视台都经过了精心策划,调集台内的精兵强将和精良设备,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的新闻节目播出大多以直播的形式实现的。

电视新闻节目直播带来的种种好处和诱惑,吸引着大大小小的电视台趋之若鹜,争相仿效。但新闻直播不象体育比赛直播,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和场地里实现,新闻事件总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发生着,所以新闻直播要受到时间、场地、设备、人员等诸多限制,在实施新闻直播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种种的困难和疑惑。

1、直播走不出演播厅

如果单从播出的效果来看,直播时的演播厅是一个沟通观众和新闻事件现场的桥梁,而我们从现有播出的新闻节目来看,又有多少新闻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事实上,当观众在听到新闻主播在演播厅里讲述请看前方记者从现场发回的报道的时候,往往离要报道的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经相差甚远,如果与其它更擅长于事件追述和深度报道的报纸和广播媒体相比,它已经失去了观众对新闻事件本身不可预测的神秘感的关注和兴奋,要是离发生新闻事件时间稍长些,那么,甚至连预测新闻事件本身的发展趋势的时机也已丧失。现在象CNN、BBC等先进的电视媒体都有演播厅的现场连线,一挨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镜头马上从演播厅切换到新闻现场,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把观众也带进了新闻现场。而我们绝大多数电视台因为设备技术的原因,不可能达到即时接通新闻现场,传输现场图象的要求,往往都不是同步报道。有时候通过电话现场连线报道,又会削减电视新闻的可视性。试想,同样报道一场火灾,现场直播报道和几小时以后报道,它的收视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太多的预先设计削弱直播的魅力

大量的预先宣传和介绍,能使观众对即将实施的直播有了充分的了解,形成一定的关注度。同时,也使观众对直播有了比较高的期望值,如果不是进行式的或广为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一旦直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在直播过程中出现失误和差错,电视机前的观众便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会极大的削弱直播的效果和魅力,如中央电视台几年前连续播出的长江三峡大坝截流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现场直播,就是因为可预见性和缺乏新鲜感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直播过程中准备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可能效果会更差些。同样,在上面已经提到过的新世纪新闻报道,很多电视台都采用了直播的形式,但由于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大多数是预先计划好的,加上电视频道上各电视台播出的内容大同小异,就使收视率大打折扣

3、直播成为一种摆设

在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直播才有10年左右的时间,而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直播还很少。我们知道,电视新闻节目要达到满意的传播效果,就要有专门的新闻频道,或者在综合频道中设置整点新闻实行滚动播出,使新闻及时的传播给受众。而事实上,象中央台这样国家级的大台还没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新闻频道,甚至连每个整点的新闻滚动播出都没有达到,更不用说省市级电视台了,新闻节目往往集中在早、午、晚三个时段内,其它时段里大量即时的新闻信息传播被大大地滞后了,即便是早、午、晚的几档新闻节目全部都实行直播,它也只能顾及到正在播出时候所发生的最新消息,但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屏幕上能看到的几十个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没有多少是连接新闻现场的,经常听到的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也常常是一小时或几小时以前的新闻了。而且很多台更是把新闻节目直播当作是纯粹的技术上的直播,稿件的截稿时间离直播时间有2、3个小时之多,为保证直播质量,在直播的过程中不允许插播最新消息,直播的效应无法发挥,成为了一种摆设。

探索和记录不可知的现实与未来对电视人来说永远充满着诱惑,而在探求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许许多多的不解和困惑,诱惑越大,遭遇的困惑也就越多,对大多数的电视台来说,电视新闻的发展毕竟才只有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而新闻直播的时间则更短。可以说,现在遇到的困惑也正是我们去摸索、去破解、去诠释电视新闻未来的最好的诱惑。

3、直播成为一种摆设

在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直播才有10年左右的时间,而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直播还很少。我们知道,电视新闻节目要达到满意的传播效果,就要有专门的新闻频道,或者在综合频道中设置整点新闻实行滚动播出,使新闻及时的传播给受众。而事实上,象中央台这样国家级的大台还没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新闻频道,甚至连每个整点的新闻滚动播出都没有达到,更不用说省市级电视台了,新闻节目往往集中在早、午、晚三个时段内,其它时段里大量即时的新闻信息传播被大大地滞后了,即便是早、午、晚的几档新闻节目全部都实行直播,它也只能顾及到正在播出时候所发生的最新消息,但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屏幕上能看到的几十个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没有多少是连接新闻现场的,经常听到的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也常常是一小时或几小时以前的新闻了。而且很多台更是把新闻节目直播当作是纯粹的技术上的直播,稿件的截稿时间离直播时间有2、3个小时之多,为保证直播质量,在直播的过程中不允许插播最新消息,直播的效应无法发挥,成为了一种摆设。

探索和记录不可知的现实与未来对电视人来说永远充满着诱惑,而在探求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许许多多的不解和困惑,诱惑越大,遭遇的困惑也就越多,对大多数的电视台来说,电视新闻的发展毕竟才只有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而新闻直播的时间则更短。可以说,现在遇到的困惑也正是我们去摸索、去破解、去诠释电视新闻未来的最好的诱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kv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