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3-10-31 15: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变”出兴趣 “变”出作品 “变”出情感

——《好看的棒棒糖》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本课的教学,我就抓住一个“变”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因为老师的“变”产生好奇,激发兴趣;因为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变”出佳作;最后因为自己的“变”,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爱”之情。在课堂的这种情境中学生掌握简单的立体造型方法:捏、搓、切、刻……并在此基础上对“棒棒糖”造型突破,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趣味性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巧妙创设情境,注重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玩中做,做中学,学中悟。让以自由的心态驰骋思维,以无拘的行为大胆创造,突破定势与传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通过游戏活动,还可促进对亲朋好友的挂念之情,体验社会生活的乐趣,引导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

二、教材分析

1、本课针对儿童心理特点,以儿童喜欢的棒棒糖为题材,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2、本课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利用彩泥的可塑性,通过揉、搓、捏、压、印、粘等基础技法进行多种“棒棒糖”造型,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表现空间。

3、学习活动分为两个部分:(1)个体学习制作棒棒糖,先制作基本形,再进行具体刻画;(2)集体合作,把作业评价巧妙地溶到挑选棒棒糖的活动中去。

三、教学过程: 片段一:

(一) 老师“变”,变出兴趣。

师:昨天晚上老师看一个变魔术的节目,觉得很有意思。和大家一起欣赏。一定要仔

细看哦!(学生欣赏魔术FLASH)我呀,自己也偷偷的学了几招,今天也想变给大家看看。

(出示一个百宝箱,拿布盖好。)

师:我的百宝箱里变出了一个杯子,你们猜猜,这个杯子里装了什么东西?(展示一个蒙上半透明塑料纸的杯子。)

生1:巧克力。 生2:彩泥。

师:你也可以用你的鼻子来闻一闻,然后再猜。 (请一个学生戴上魔术面具用鼻子闻一闻。) 生:是糖吗?

师:请几个小朋友用手来摸一摸,再猜。 生1:棒棒糖。 生2:棒棒糖。 生3:是棒棒糖。 生4:……

师:看看,你们到底猜对了没有。 教师打开半透明的杯子,出示棒棒糖。

师:哈哈!你们猜对了。今天我就要来教你们怎么变甜甜的棒棒糖。 课件出示课题《甜甜的棒棒糖》

(美国教育家罗杰思曾经说过: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向,参与和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比消极的被动学习有效的多.这个片段是本课的第一部分,我用了变小魔术的方法.来开始这堂美术课.小魔术很简单,但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却充满了神秘感,一说变魔术,他们的兴致马上高起来了,每个孩子都睁大了眼睛,等着看魔术会变出什么东西来.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学习兴趣显然是被激发起来了.当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时候,我开始顺势利“导”,通过展示台上展示一个蒙上半透明塑料纸的罐子,让他们用眼睛看,

用鼻子闻,用手摸,一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孩子们从视觉,听觉,触觉初步接触棒棒糖.) 片段二:

(二)学生“变”,变出佳作。 1、感悟生活中的棒棒糖。

师:小朋友们,我还要变,我这里可有一些比较特别的棒棒糖。请大家看看。这么多的棒棒糖中,你喜欢哪一种?仔细看哦,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几种棒棒糖,让学生感受棒棒糖各种式样。) 生1:我喜欢小鸭子棒棒糖,因为它很可爱,肯定也很好吃。 生2:我喜欢圣诞树棒棒糖,因为圣诞节快到了。 生3:我喜欢第三种,它颜色很多,很漂亮。 ……

2、领会制作过程的注意点。 ……

师:在制作时要使颜色漂亮方法可多了,这里我给大家变几个。

*如何制作变色棒棒糖。(教师示范,让学生明白过多的黏和会使颜色变灰、变脏) *如何进行颜色组合。 (教师示范)

师:看了我变的颜色,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的,现在请你来变变。可能你也是个小小魔术师呢!

学生思考,并进行色彩的简单搭配。

师:真聪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也来变变棒棒糖,不过得注意三点: 在变时注意小棒,要小心使用。 2、完了就把棒棒糖插在板上。 3、看小组中谁变得好,有创意。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表扬有创意的作品。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把课堂给学生.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以变魔术所产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带动学生主动的参与思考,给学生提供

展示自我的空间.在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自主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一变棒棒糖,二变颜色,三变“棒棒糖” ,变出孩子心中的佳作。而从这些环节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尝试,懂得了颜色的搭配,形状的塑造。这样他们获得了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思考和成功的喜悦.而学生这样取得知识的价值远远高于教师简单的进行传授所取得的知识.)

片段三:

(三)师生“变”,变出情感。 ……

师:你们太厉害了。如果这是真的,你打算送给谁呢?(请邵浩琦回答)也许大家都还记得上次浩琦妈妈离开浩琦时他伤心的样子,妈妈的好大家都清楚,但有时就是说不出口,可有个女孩她有话要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爱爸爸妈妈FLASH)今天有这个机会让你来说说。我也做了一个,我想把它送给我以前的同学,在宁波读书的时候,我不小心脚受了伤,打了石膏,一只脚不能行走,是我的同学连续三个星期在学习、生活上帮助了我,让我能够康复,我要借此把这甜甜的棒棒糖送给他们,愿他们的生活也甜甜蜜蜜。现在请你好好想想:你打算把棒棒糖送给谁?

生:我要送给妈妈,她把我抚养大真的很不容易。 生:我要送给老师,是老师给教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知识。

生:我要送给以前幼儿园跟我一起读过书的一个好朋友,我已经很久没看到他了,我很想他。

生:我要送给路上那只没有饭吃的小狗,因为它好几天没吃饭了,我希望这个 师:我发觉你们真的长大懂事了,希望大家以后能多帮助别人,为别人着想,你的生活也能像棒棒糖一样甜甜蜜蜜!其实今天在学校老师最关心爱护我们小朋友能暂时解决它的午餐。

……了,请借这个机会,让我们面朝老师,向他们深深地鞠一个躬,一起说:谢谢老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加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并要培养他

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美术课本来就是美的传授,美的提高。而在这个环节中,就是他们心灵美的体现。从学生喜欢吃的棒棒糖变出了他们的情感,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愿意主动让给别人,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当一个学生说要把棒棒糖送给饥饿的小狗吃时,全场老师都为他鼓掌,掌声代表的是对他话语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他美好心灵的称赞。这也是我课堂所想带给学生的,从中挖掘出他们心灵深处的情感,把一些隐藏的情感“变”为行动,“变”为表达。)

四、教学反思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本课所面对的是一年级学生,正处在“玩不够”的年龄段,他们活泼好动,思想无拘无束,具有惊人的想象力,喜欢一些神奇的东西。但相对的,他们自制力差,对事物的注意不能持久,且动手能力较弱。本课的设计即针对以上特点,是一节教孩子们“变”的课。教师如何让学生在变中产生兴趣,在变中创新,在变中感受真情,就成为本课的重中之重。纵观全课,我是抓住“变”字来展开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玩的欲望。我注意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采用课件铺垫,创设情境。在这节课中一开始就放置了一个变魔术的动画课件,通过动画这一深受学生喜爱的题材,再我自己动手变个魔术,牢牢地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调动他们动脑动手进行创造的愿望。

(二)认知记忆,做好玩前准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并非无源之水,它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有意观察、记忆与情趣想象。那么,如何为学生搭起由生活通向创造表现的桥梁,让学生在本课创作中活跃思维,大胆创造呢?我选择了实物棒棒糖和各式各样的棒棒糖图片,以立体的形象、鲜艳的色泽呈现在学生面前。试想当他们看到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丰富食品,又怎能不吸引他们对棒棒糖的注意,激起他们对它的喜爱呢?通过这些,加深学生对食物形象特征的认识和记忆,为后来的制作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质疑解惑,变中学习。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只看不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针对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这一特点,抓住学生看过录像后跃跃欲试的创作热情。放手让学生自由变颜色,变棒棒糖,使他们在变中自主发现问题。在变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彩泥在手中并不“听话”制作出的形象与自己想象差距较大。对此,我便及时加以引导,示范一些基

本技法:揉、搓、捏、压、印、粘等。让学生在变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四)情感流露,变中评价。对孩子们来说,他们的价值观念表达主要体现在由情感驱使的富有乐趣的活动之中。通过一段同龄人如何爱爸爸妈妈的动画录象,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表达。有意引导他们用简短的语言进行评价、交流,让他们在自己的“变”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增长本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td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