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08 06:43:3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00 37 34

[考试说明]:

1、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正确 错误

2、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产生了较大冲突。

正确 错误

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从相遇到融合的发展过程,成为不同文明之间和谐相处的典范。

正确 错误

4、诸子之学,皆务于治。

正确 错误

5、儒道认为佛教对中国有三大危害:“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

正确 错误

6、儒道认为佛教“不施中国,本止西域”。

正确 错误

7、傅大士倡导三教合一。

正确

错误

8、佛儒道之间的夷夏之争在性质上是民族矛盾。

正确 错误

9、佛教的产生是以公元前六世纪沙门毗昙在菩提树下觉悟这个事件作为发端的。

正确 错误

10、儒佛之分歧不在要不要忠孝,而在于何谓忠、何谓孝?

正确 错误

11、《牟子理惑论》采用对话问答的形式展开论说。

正确 错误

12、利玛窦在传道之际,多取经于教义和儒学的沟通。

正确 错误

13、夷夏之争的根本在于佛教在社会功能上对当时的社会人文产生了挑战。

正确 错误

14、沙门是否礼敬君王的问题是礼仪之争的重中之重,成为道俗关注的焦点。

正确 错误

15、佛教认为人生而能养,出家修道也是光宗耀祖。

正确 错误

16、韩愈认为,佛教对政治、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正确 错误

17、康有为认为,孔教与佛教终始相乘,有无相生,东西上下,迭相为经,主张立孔教为国教。

正确 错误

18、因果报应说的逻辑前提是神灵不灭,承认神灭还是神不灭是佛教因果报应说能否成立的关键。

正确 错误

19、从东晋以来,佛学与其他学说的冲突在思想上集中反映为形神之辩,以本土的无神论对抗佛教的报应论,对抗的方式是偶然论和命定论。

正确 错误

20、“三世报应说”指出,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

正确 错误

21、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正确 错误

22、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形成了很多仪式系统,促进了儒家道德的进一步普及,形成了新的民间习俗。

正确 错误

23、“四谛”揭示了佛陀教法的基本方法。

正确 错误

24、佛教里面经常说佛教可能不叫宗教,它更多的是一种教育、一种教化、一种佛陀的教法。

正确

错误

25、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

正确 错误

26、黄心川曾指出,儒释道提出三教合一虽则都是立足于本教而融摄其他两者,但归根结底实行的还都是( )的组合形式。

以儒为主,佛、道携手为辅 以佛为主,儒、道携手为辅 以道为主,儒、佛携手为辅 以上都不对

27、“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这句话出自:( )。《弘明集·正诬论》 《弘明集·喻道论》 《弘明集·明佛论》 清朝雍正皇帝

28、“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这句话出自:( 顺治皇帝 康熙皇帝 雍正皇帝 乾隆皇帝

29、( )指出,儒家的治道是礼乐仁义。

孔子 释迦牟尼 孟子 老子

)。

30、佛教认为其实在六道之中,虽然每一道都具有平等的意义,但是( )却具有殊胜性。

人 天 阿修罗 地狱

31、“三漏”的“漏”是漏失的意思,也是指( )。美好 烦恼 世界 生活

32、“三界九十八使”的“使”是( )的别名。

使者 天使 烦恼 使命

33、“佛与周孔,但共明忠孝信顺。”这句话出自:( 《弘明集·正诬论》 《弘明集·喻道论》 《弘明集·明佛论》 清朝雍正皇帝

34、六种根本随眠的“随眠”是( )的别名。

烦恼 睡眠 休息

)。

午休

35、( )是指对“五欲”贪着爱著。

贪 嗔 痴 怒

36、“三毒”不包括( )。

贪 嗔 痴 怒

37、佛教的目中有“人”意味着它的所有教法必须是从三个角度来实现的,这样才能真正称为一种教法。这三个角度不包括:( )。

觉悟 契理 契机 成就

38、“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诗为( )所作。

王安石 苏东坡 李白 杜甫

39、以下属于“八风”之一的是( )。

苦 财

色 名

40、“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对境若不识,须再从头练。”出自( )。

圣严法师 净空法师 宣化上人 星云大师

41、“是以孔、老、如来,虽三训殊路,而习善共辙也。”这句话出自:(《弘明集·正诬论》 《弘明集·喻道论》 《弘明集·明佛论》 清朝雍正皇帝

42、佛教提出不净观、布施对治( )。

贪 嗔 睡 掉悔

43、佛教提出忍辱波罗蜜对治( )。

嗔 贪 疑 睡

44、佛教提出( )对治“痴”。

不净观

)。

布施 忍辱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45、对“三破”的批评,理论程度最高的是( )所写的《灭惑论》。

刘勰 朱见深 韩愈 黄心川

46、《华严原人论》的作者是( )。

宗密 利玛窦 华严 刘勰

47、为使武则天契入华严境界,( )指殿前金狮子为喻,深入浅出,广阐妙义,其文字记录便是著名的《华严金狮子章》。

法藏 一行禅师 星云大师 圣严法师

48、完全断尽贪、嗔、痴,不再轮回生死的圣者,是指( )。

菩萨 佛陀 阿罗汉 玄奘

49、内心起嗔恚,要以( )对治。

因缘观 不净观 慈悲观 报应观

50、人是众因缘和合而生,故名( )。

众生 化生 人生 因生

51、人所居住的国土是( )。

西牛货洲 北俱卢洲 南赡部洲 地狱

52、佛陀在( )为五比丘说法。

七叶窟 王舍城 鹿野苑 菩提树下

53、声闻是听闻到( )而悟道。

“四圣谛” “十二因缘” “三法印” “六弊”

54、佛陀的侍者是( )。

迦叶 阿难 目犍连 释迦牟尼

55、断除三界烦恼的圣人是( )。

阿罗汉 菩萨 神明 人

56、净土宗的莲池大师是指( )。

慧远 祩宏 憨山 圣严

57、称为妙吉祥的菩萨是( )。

普贤 文殊师利 观音菩萨 地藏王菩萨

58、在家的菩萨戒是受( )。

六重四十八轻戒 十重四十八轻戒 六重二十八轻戒

十重二十八轻戒

59、吾人所居的娑婆世界,经中称( )。

五浊恶世 三浊恶世 八浊恶世 十浊恶世

60、佛教最短的经是( )。

普门品 弥陀经 心经 金刚经

61、净土三经是指( )。

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般若经、华严经、阿弥陀经 法华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62、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经典是( )。般若经 法句经 四十二章经 心经

63、欲行菩萨道,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 发菩提心 不放逸

)。

禅定 斋戒

64、第一位到中国的有名译经家是( )。

安世高 鸠摩罗什 圆测 玄奘

65、( )提出了“三世报应说”。

慧远 宗密 华严 利玛窦

66、每年农历( )为“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日 九月十五日 十月十五日

67、忍辱的基础不包括( )。

报应观 公平观 平等观 慈悲观

68、《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载的常不轻菩萨的菩萨心,就是(布施

)的一种修行。

不净观 般若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

69、( )把“忍”分成六个层次。

梁漱溟 章太炎 梁启超 黄念祖

70、以下不属于“三学”的是( )。

戒 慢 定 慧

71、以下不属于“六度”的是( )。

布施 般若 忍辱 掉悔

72、( )的三个层次是指不忿怒、不报怨、不怀恶。

修养 忍辱 圣人 道德

73、何谓三藏?( )。

佛、法、僧 戒、定、慧 经、律、论 贪、念、嗔

74、天台宗以( )为依据。

华严经 法华经 楞严经 金刚经

75、( )是指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

忍辱 宽容 大度 包容

76、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 )等方面。

信仰形式 哲学传统 文学 语言

77、以下事件属于因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而产生的是(隋开皇年间的三教论辩大会 唐武德年间的儒道联合反佛 贞观时的释道先后之争 武宗灭佛

)。

78、“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中的“三武”是指(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周武帝宇文邕 唐武宗李炎 后周世宗柴荣

79、儒道释三教的关系是( )。

冲突 对立 互补 会通

80、佛教对夷夏问题的反驳主要有:( )。

中国并无固定不变的华夏礼教 华夷的疆域分野,也是变动不定的 道之所在,不为地域所限 以上不全对

81、三殊胜是指( )。

前行发心殊胜 正行无缘殊胜 结行回向殊胜 只有前两项正确

82、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论是从( )展开的。

“四谛” “十二因缘” “八正道”

“三法印”

83、“四谛”包含( )的真理。

苦 集 灭 道

84、“四谛”事实上提供了一种方法,它是从这个世界(是什么 为什么 要什么 怎么办

85、以下属于“六蔽”的是( )。

悭吝 破戒 嗔恚 懈怠

86、儒佛之分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

身体发肤 服饰 道义 生活方式

87、孝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

养 敬

)几个角度对世界进行了揭示。

顺 修

88、儒教认为,佛教对中国有三大危害:。

入国而破国 入家而破家 入身而破身 入命而破命

89、康有为把宗教分为:( )。

道教 孔教 佛教 明教

90、形神之辩的内容是( )。

有无报应 如何报应 由谁受报 前世是谁

91、所谓“六道”是指:天、人、( )。

阿修罗 畜生 饿鬼 地狱

92、以下属于“八苦”的是( )等。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93、以下属于“五盖”的是( )。

贪 嗔 睡 掉悔 疑

94、六种根本随眠除了贪、嗔、痴之外,还包括(慢 快 见 疑

95、以下属于“五欲”的是( )。

财 色 名 食 睡

96、“四圣谛”包括:( )。

苦谛 集谛 灭谛

)。

道谛

97、释迦牟尼佛比弥勒菩萨早九劫成佛,原因在于( )。

修行赞叹法门 修难行能行的菩萨道 有更好的大师指点 出生较早

98、佛教弟子包括( )。

出家僧众 在家信众 一心向善之人 品行端正之人

99、人死之后,有三种力量会决定他的上升或下堕:( )。

随重业 随习气 随意念 随身份

100、以下属于“八正道”的是( )。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5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