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交流内经

更新时间:2024-02-19 00:33: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黄帝内经读》

《素问》指经常被问到的关于健康与疾病的事情。具有普及性与一般性的问题。它是解答中医关于生命和对天、地与生命关系的问题。是一本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书。

《灵枢》是关于人的气和人的神灵沟通的节点。枢为门轴,为关键,是讲针灸穴位的书。认为人体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360个腧穴。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即为天地之气,人应该顺应此天地之气。

传统中医的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上古天真论》

《内经》在自然观、价值观上接受了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的道德是一个退化的过程。上古是人类道德水平最高和生活最合乎理想的时期。

养生的核心要义在于保持“形与神俱”的形神统一状态。

【天真】即天赋与人的真精真气。道法自然为上古天真,反之,不自然,为“伪”,即人为做作。中医是伪科学。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真伪对立。天真为无饰的真。道家人为今不如昔。时代越进步,人为的东西越多,离天真就越远。而追求那种天真的办法不是现今里去找,而是返璞归真,回到远古时代,因为远古时期的人们最接近自然。“亲近自然,回归传统”为此篇概括。

而登天。

【黄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首,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不但建立了太平世界,还是一位讲求医药和养生之道、最后成仙得道的帝王。 因道家重视研究自然和生命,倡导养生,追求“长生久视”,故追认黄帝为道家始祖之

一。如汉初的“黄老学派”、“黄老学说”。

中医作为养生保健、祛疾俞病的使用技术,其价值追求与道家由很多相似之处,故和道家一样把黄帝作为自己学派的始祖崇拜。《内经》即是假托黄帝之名所著之经典。 24个字讲出黄帝生平,精炼。

【神灵】是风动?还是帆动?总之是心动。

中国古代,心与神等同,其基点、原点为灵。西方为造物主,中国为神。神州即为神所眷顾的地方。神是天,灵(靈)为人(特殊的人)。巫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智慧分子。“巫”字上为天,下为地,中间是能够沟通天地人鬼媒介的人,左人为活人,右人为死者。从巫者为女性,因为女人具有超常的第六感觉。觋为男巫。先有巫而后有觋。

当巫以三个口字用嘴叨念咒语祈求降雨之时,上天下雨的时刻,就是灵(靈)。意为灵验。

【生而神灵】虽黄帝为男,但生来就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能力。

【智慧】智而不慧。急中生智,静极生慧。智不动心神,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学问。而慧带心,能通神。上面为极大“丰”富,中部为“彐”,是哲学中可以转折变性的事物,如否极泰来、乐极生悲等,具有哲理性。

【言】言者为儒家三立(立德、立言、立功)中的立言(如马三立、楚屠南),指出口成章,说出一些很经典的话。

【弱】20岁之前。

【幼】年轻时。

【徇齐】徇通迅,疾也。齐,速也。引申为敏慧,指思维敏捷,理解事物迅速。

【敦敏】敦者,下盘特别稳的人。读内经,应先练习道家的站桩、打坐等功夫。道家站桩,要求气沉丹田,虚其心,实其腹,离中虚,坎中满,即心火与肾水的状态。下边生根于丹田而使心虚。敦说明实腹,肾精很足。

敏指当处于敦的状态下,心很虚无的时候,感觉就会非常敏锐。此状态下容易产生出慧。人应虚心实肾,心不被蒙蔽(脑梗、心梗、脑萎缩等为心不虚致)。

【成而登天】成,修成正果。道家修炼得出神入化的一种境界。传说黄帝战胜后,修炼于山中,忽然天上下来一条龙将其乘上九天而得道成仙。而与其一起修炼之人,有攀附者,也一同上天。另有解释为登临天子之位。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春秋】指人的年龄。

【动作】动(動)与踵有关,指脚后跟发力。动为动脚,作为动手。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是时代不同(变化)造成的呢,还是人们违背了自然变化的规律或者人们还没有掌握自然变化规律?失之,失道。

【知道】了解或懂得自然变化的规律。

【道】千言万语说不尽一个道。中国文化就是关于“道”的文化。整个中国文化都谈道(包括儒释道)。道的本意是行走,后指道路。有路可循,故道还有规则、法则、准则以及规律等意思。

老子之于道的基本意思:

第一, 创生宇宙万物的本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二, 宇宙万物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素问·气交变大论》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

久。”道者,即圣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

【道理】道是抽象的,理是可见的自然纹路。只有顺着浑然天成的玉石的纹路去雕琢,才为道。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养生原则之一。是古人生活、行动的根本准则,也是中医学养

生防病的根本原则。

法,取法、效法。道是天道,法是人为制定的。其有善法(遵循天道的法)、有恶法(违背天道的法)。按不同的取法会有不同的结果。

“阴阳”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最核心的范畴之一。可以标志世界上一切相互对立或对待的事物或现象,是分类和认识事物的最基本范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或“气”化生而来的。

“阴阳”对应着世界万物的万象,在自然界最主要的表现为从一天的昼夜到一年的四季寒热温凉等的阴阳转化。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气化阴阳的产物,其生命过程及规律必然是和天地阴阳一致的,必然要顺应这一规律,这是人类生存和养生的基本规律,不可违逆,否则必受惩罚。张介宾《类经》云:“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荣养一身。阴阳之道,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故知道者,必法则于天地。”

“和于术数”是“法于阴阳”的具体化。阴阳五行是万物普遍规律,在万物中蕴含着数量的规律,可据此规律来制定或创造具体的养生保健方法。

道家讲“道、法、术、气”。术为技术层面的操作,气指有形物质或工具。术是谋生的技术或职业,应满足身心健康与糊口为条件;数有阴阳,阴阳可见,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如果自身阳气不足,则可选阴数以和之。数亦为量词。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养生的重要原则。饮食方面不能“过”和“不及”,二者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即“过犹不及”。

“节”,是节欲、节制、节奏。中医与道家和儒家提倡“取乎中”,不能纵欲和节欲。健康人应按时吃饭,亚健康人则不然,按需吃饭,食应7、8分饱。

“饥饿”,饥是胃肠空了,饿是自我的感觉。

古代讲饮水应做到“不渴不喝”,饮多伤肾,长水斑。

《素问·痹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起居有常”,起指劳作活动,居指安居休息,常是固定的或有规律的变化。起属于阳,居属于阴。人的起居应顺应自然界阴阳交替变化的规律。

“不妄作劳”,妄,字义上看指死在女人上面,指欲望与性爱过度。肾者,作强之官,主强。会休息才会工作,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

【形与神俱】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形神分离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故养生就是要维护形与神,即形与精、气、神的和谐统一状态。才能尽天年。

【天年】天赋寿命。60岁一甲子为寿(之前死掉均为夭折,寿与夭反义),80岁为中寿,100岁为长寿,120岁为尽其天年。

【以酒为浆】喝酒如喝水。酒,性热伤阴,且能乱性。孔子:“唯酒无量,不及乱。”以不及乱为前提。又曰:“不为酒困。”故制定酒礼。

【以妄为常】不切实际的妄想。虚火上炎。

【醉以入房】生孩子多呆傻吃孽。陶渊明和李白之子均此状。故陶渊明说:“盖因杯中物也。”

【不知持满】不懂得保养精气使之盈满。持满,养护肾精盈实。

【不时御神】人神与天神节奏协调一致,为按时御神。否则,为不时御神。指按自然规律来驾驭自己的精神。

【务快其心】动心,刺激,也消耗能量。不应追求感官的刺激快乐。可打坐以快其心。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

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

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自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圣人】各学派有不同解释。儒家人为圣人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合德的人。道家有“真至圣贤”的说法。《内经》承袭道家说法。

【虚邪】虚实相对。实者,眼见为实,肉眼能看见的,包括显微镜下的细菌、病毒等。虚者,是形而上的概念。是一种不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能量。六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都属虚邪。邪者,不正之气,指一切的致病因素。

【贼风】非四时之气的不正常的风淫。当人在精神放松状态下,不注意时被风所侵害。在人体的卫气回内时所受之风淫。如睡觉时,精神放松,卫气回内,因为有被子在保护着身体。但当无被子的时候,就可被风寒侵害致病。

【避之有时】春多风、夏多暑燥、秋多凉、冬多寒。正常下,人们都会应时而避开。切莫迎风而上。比如夏季骑摩托车会的风湿骨病,身热腠理开放时吹空调着凉等等。另外,在熟睡时被惊醒也是没有躲避好。

【恬惔虚无】“恬”,指不考虑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如何,能够自我宽慰,自得其乐,津津乐道于自我的兴趣爱好中,当受人微词时,能够自我疗伤。再别人看来,是恬不知耻的行为。“惔”,无欲无求。“虚”,虚心,不追求物欲和权欲。“无”,“有”的来源,“无中生有”。

【真气从之】元神推动真气,真气推动体内脏腑的节律性运动,这种运动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如人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跳和胃肠的蠕动等。

【精神内守】不内守,就会失精失神。精和神深藏于内。遗精、滑精者为精不内守。精为神的前提,制造精液需要消耗人体大量的气血能量;女性的精不内守表现在分泌阴道润滑液过多。如流失过多也为失精。无精者脸色无华、熊猫眼、面似涂灰(无精打采)。另流产、堕胎也为失精。大汗、拉肚子、盗汗、浓涕、流血等也为失精,治则宜先用补药补益住漏洞,使其截止流失。

精者,给予生命和供给生命能量的物质,属阴主静,有形可见。

气着,由精转化而来,属阳主动,无形莫见,是生命活动的直接动力。

神者,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显现,狭义指精神情志活动,神是气的表现,即气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就是神。神对于气和精有反驾驭能力。神的基本能力有二:

其一,感知认识周围的环境和外部世界;

第二, 调控精气运转,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上述两种功能缺一不可,但也是矛盾的。

如果过度地与外部环境交流,使精神外驰,就会耗伤精气。同时异常的神志活动又会干扰体内精气的正常运转。所以主张“精神内敛”。老子主张“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庄子说:“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

失神,即丢了魂,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焦虑。“忧”指总是担心坏事将要发生,“虑”指总是期待好事的发生。失神之人,有用散瞳剂者,旨在掩饰自己的失神状态,用自视不清却人看迷离的眼神来勾引欺骗别人。

【志闲】志者,其一,指对过去的记忆。写日志,即记载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肾主志,即肾主记忆。小孩肾气最足,故背诵不忘。(前为颈,后为项)。其二,指对将来的图谋。心

之所之为志,即意志、志向,是内心持久的追求。

过去和将来均不是当下。志闲,指不要沉迷于过去的辉煌与痛苦和对将来的幻想之中,放下过去和将来的东西,应该认真地活在当下、把握当下。

【少欲】少欲即节欲,非纵欲与不欲。欲者,含性欲、食欲、玩欲、利欲、权欲等。纵欲则会伤害自己。

【心安而不惧】房中置女人为安。城市选在三面环山、一面有出口的地方为安,如长安、临安、西安。

我们的心神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庇护的场所将其保护起来,这个结构谓之心包,又称心主,是由肉质的心脏等组成。心包为臣使之官,负责守卫心神安全(心神由心包来保护)。而心指心神,指人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形而上的东西谓之心(神)。

心安的表现,当害怕时会双臂互抱于胸保护心神;

不惧的表现,当相信与热爱时,会敞开怀抱,接纳对方的拥抱。

【形劳而不倦】形,指人体。劳,为用力,指晚上加班加点。厌,指过分,满溢而腻。“天厌之”为老天不满。倦,肌肉痉挛。

此句意为,一指晚上工作不要过度,应睡觉;二指不要累得抽筋。劳作却不知倦怠。

【气从以顺】此时的气血运行是顺应天道经络去走的。而嗝逆于便秘和女人经期出鼻血(倒经)为逆,即气血逆乱。

健康:健者为有力气,康者为通畅(康庄大道)。好比锅炉与暖气的关系。锅炉没有烧好,不产生热气为不健,而有热气暖气管道淤堵不通畅,气不顺为不康。健康的企业管理应做到企业的执行力强(健)和企业的沟通力深广(康)。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自内心的想法,健康的欲望。应该尊重个人的意愿。欲者,是身体本能的一种需要。如饮食男女、温饱、安危(居安思危:安逸久了就会去寻求一种危险的刺激)。愿者,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先言欲后言愿,先物质后精神。 个从其欲,皆得所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美其食】美是主观感觉而非客观存在的。把饭吃美,而非将饭菜做得如何精美。吃时应讲求心境、环境、意境。

【任其服】任,穿着随意。服,为穿着打扮。指穿衣要合体合身,不时为了让别人觉得好看。衣者,为外衣。服者,为内衣。月肉旁,指贴着肉穿的为内衣。“服不服”,指所穿内衣贴不贴身,是否舒服。好妻子如同好内衣,不感觉到其存在但很舒服。人和动物如果其气场不强,则会以裸露服饰的方式来吸引外界的。

服药,早期闻药气治病,而药物常常做成香囊挂在内衣上来闻药治病、服气治病。故服气为服药气。佩服,指古代治病的方法,佩为佩玉,服为服气。

【乐其俗】反义词为“移风易俗”。俗为一方水土所养一方之人、很久以来所养成的一种地域性的生活习惯与习性,指“风俗”。要入乡随俗,尊重风俗习惯而乐在其中。

【高下不相幕】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下区别,即使有高下,也不去攀比,不去羡慕,活得其乐。

【其民故曰朴】这种状态就是所讲的返璞归真或朴实自然的状态。

厚朴(音破),朴指直。梁山好汉所用的朴刀,指直背刀。歌手朴树。此药通利肺气和大肠之气。

【嗜欲不能劳其目】嗜欲指满足欲望。嗜是过分的喜好。动欲不见得动情。欲字为谷为欠,山谷是凹陷的,欠是缺少的。欲者为需要去填补满足的(事物)。判断男女之情法:性欲后,男人是倒头便睡,还是任然对女方情意绵绵。压制欲望的结果,可能会有恋物癖(内衣)、恋兽癖、偷窥癖。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过分放纵自已的欲望之后,会使眼睛过劳而瞳孔放大出神,使

篇二: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摘要

人体健康包括三方面:一是身体,二是精神,三是社会交往(与人相处)。真正健康者只有5%,看病的有20%,75%着,而不是靠指标活着。人如果不恬淡,欲望过强就会生病;由于天地自然的影响也会使人生病。病因很多,中医认为是“外感寒邪”、“内伤七情”或外伤。人活着就是活个心态。人的性格、心态、习性、弱点等早已决定会得哪类疾病。人体得病是人的自保功能开始发挥作用。“五劳”:①久视伤血(心);②久卧伤气(肺);③久坐伤肉(脾);④久立伤骨(肾);⑤久行伤筋(肝)。“七伤”:①太饱伤脾;②大怒伤肝;③房事过度、处坐湿地伤肾;④过食冷饮伤肺、胃;⑤忧愁思虑伤心;⑥风雨寒署伤形;⑦恐惧不节伤肾(志)。

人生四惑:酒、色、财、气。①酒少饮有益,多饮则乱性情,损身体,烂胃腐肠。饮酒全身红是肝病;②房事对元气消耗最大,女人得病伤肝,男人行病伤肾,男子的前列腺病与忍精不泄有关;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不要贪财,否则就要累死、气死或病死;④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有脑梗病的人忌发怒,发怒所会上冲,脑血管会破裂,还会出现呕血及飱泄(大便不成形,不消化,吃什么拉什么)。

情志病:情志病是不可用药来治的,可用情场生克法(喜胜悲、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思胜恐)。用结婚一件事,既治了女子“伤春”,又治了男子“悲愁”。生存之道是解决心灵之痛的良方。人为什么会有烦恼?:①因为欲望过于强盛;②个人无法控制的事太多;③现在偏重科技不重文化,人的情趣越来越少;④没有好的工作,收入少,与别人比很自卑。“烦”是心病;“躁”是肾病。烦恼白发生,头发白属于肾虚。古人讲究儒道互补,兴趣广泛,琴棋书画全都会。所以治疗孤独、抑郁、网瘾这些疾病,无药可治,一定要把孩子往文体上引,这是重要的原则。 人生中有两个“十分钟”最为重要。第一个十分钟是每天跟自己的身体交流十分钟(比如拨心包经或去闭目养神十分钟;另一个十分钟是与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交流十分钟。

现代人为什么烦恼多?因为太追求外在物质了,追求五子登科—妻子、儿子、房子、车子、票子一样都不能少。天天开车可能会造成体质下降,最后还会患高血压或糖尿病。把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改了,这样病就去一半了。生命是一个过程,人一定要掌握自己,不经以妄为常。《皇帝内经》讲的是习性造病,而不是遗传。人体锻炼的要求是微微出汗(不要出大汗)。五脏依自己的本性去生存,不受外界干扰。每个人守住自己的本分就可不得病;五脏若守住自己的本份(守时和守位),就可不生病。五脏六腑最天真,本性最天真。五行相生又相克,自成一体。饮食要做到: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

阴阳论—女七、男八。女子的生命节律与七相关;男子的生命节律与八相关。女子七岁开始发育,肾气盛齿更发长;男子八岁开始发育,肾气实发长齿更。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是更年期;男子是八八六十四岁进入更年期。由开始发育相差1岁到更年期相差15岁,这是女子比男子衰老快的原因。

四季是相关联的。春天的病是从冬天来的??,一年四季都要养好了才不会得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同节气的进补:冬至前可吃当归、生姜、羊肉汤;冬至后及冬天可吃鸭子汤;冬至的前后四天(含冬至当天)可用艾条薰阙穴(肚脐);腊八喝腊八粥,豆类入肾,立春吃春饼??。

药补不如食补。鱼生火,肉生痰。西方人多食肉,身体易壮大和肥胖;食肉虽可长精气,但易让人早熟并引发性欲。进食是人类最放松的时刻,应保持放松和快人愉快的心态(小孩吃白饭不要催逼)。传统饮食文化鼓励喝小米粥。孔子的饮食观:①腐烂、变质食物不吃;②食物颜色不对不吃;③食物味道不好不吃;④食物烹调兵役法不对不吃;⑤不按季节、不按节气上市的食物不吃;⑥食物切割方法不对不吃;⑦不得其酱不吃;⑧吃肉的量不可代替和超过主食,因五谷

为养,把菜当主食来吃是不对的;⑨不多食;⑩古人鼓励吃姜:冬吃萝卜夏吃姜;上床萝卜下床姜;⑾食不语。只要爱吃味道浓、气味厚重(大蒜、辣椒等从不入药),就表示身体虚了。咽喉的病是大病。

中医要点:

一、人为本,病为标。中医关心的是人,而不是人的病。首先要了解、发现人的问题出在哪?先改变这个人,然后才能治愈这个人的病。病是人的习惯、生活方式及其它方方面面的坏毛病,不断发展而产生的。病能否治好关键在人,即你能否改变你的习惯、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这是治好病的根本决定因素。中医是人的生命过程和运动方式相互关联的学说。它以促进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和谐为宗旨,强调生命动态的统一与和谐,即形气相感,形神合一。古人说:人死于疾病者,色欲居半,气郁尽其半。病人不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欲望观念,其病总有后患。有六种不治的病,不是医生不给治,而是这六种病人无法改变:①不讲道理,特任性的人不治;②轻身重财者不治;③衣食不节,起居无常的人(不遵医嘱)不治;④病人出现“七怪脉”,已有病危相的人不治;⑤人已瘦弱到极点(不进药)不治;⑥信巫不信医不治。

二、调动人体的自愈力。人体都有自保功能和自愈力。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在的东西,只靠自己就能达到和谐。中医对治病的观点是“三分病七分养”。要靠自己的元气修正自己,改变习惯疾病就去掉大半。比如让刚患糖尿病的天天去爬山,过一段时间也许尿糖就正常了。人体的自愈能力求人不如求自己。疾病是可以通过自愈力慢慢协调过来的。和谐社会的根基是身体的和谐。相信自己胜过相信仪器(指标),自己好不好自己最知道。

三、强调身心互动。人得病是身体和心灵的双向选择,人祛病也是如此。因为身心是互相影响的。中医是讲生克的。如木生火,即肝与心互动;肝气旺头脑就清楚。肝的神明是“魂”;心的神明是神;肺的神明是“魄”,中医认为魂魄是存在的。魄主本能,魂主理性。人的本能问题是由肺气和肾气来掌握,人生病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身体的问题,还有心灵的问题。

四、重视人文关怀。中医应是一对一的服务,是两个人之间心的交流。如果双方都急躁就无法把病治好。作为病人要心平气和,医生才能给治病。治病不是做买卖,不可急功近利。“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中医医病先医心。如病人对疾病有了觉悟,整个治疗过程就有了人文意义。

五、不治已病治未病。医道就是生活之道。中午是预防医学,在没生病前就把得病的原因搞清楚了;高明的中医不治已经生病的脏器,而是治没生病的脏器。比如,得了肝病先治肾,把肾水固摄住,让肾精充足,肝病自然会好。把脾胃养好了,返过来也会对肝、肾有好处。现代人的精神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与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现代教育就培养琴棋书画方面的情操,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六、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西医治人的病,讲的是“病”;中医治病了的人,讲的是“证”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西医重形,中医重神;西医重器质性的病变,中医则重功能上的病变。一次来五个病人,可能开的药是一样的,几个人病症一样,但用的药却不一样;这叫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中医看病看的是生命,而西医看病看的肉体。 如想知道中医的要点,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人应因循天的顺序,因循人的本性来生活。不仅关注身体层面,还要关注精神灵魂的层面,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符合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惯(性)和拥有和谐、自然的人生。 中国的经典都是智慧之书,而不是知识之书。中医最重要的经典只有两部:一部是《黄帝内经》;另一部是《伤寒论》(作者张仲景)。《黄帝内经》代表贵族医学,它追求是长生、长寿,其医理是扶阳固本,手段是强调个性化的养生,强调元气对人体的作用,故很少用药;《伤寒论》属平民医学,治病疗疾成为首要。健康长寿是个积精累气的过程,靠的是自己吃好、睡好、消化吸收好,能控制自己的欲望。

篇三:黄帝内经解读

《中国之声》《国学堂》之发现中医太美(第一期:2008年12月6日)

梁冬: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我是梁冬、梁某人。坐在我对面的是我在求学中医方面的偶像级老师徐文兵老师,徐老师您好!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哎哟,一看你就很有电台风范,从小肯定是听“小喇叭”长大的人。

徐文兵:听孙敬修爷爷的故事长大的。

梁冬:我估计您可能是最后一批提到孙进修爷爷的小朋友了。以后的小朋友肯定都很难提到了,所以说让我们无限伤感。其实还有让我们更无限伤感的东西就是中医。中医作为一个非常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且它作为一个能够通达宇宙道理的一门学问,最近,尤其过去这一两百年来可以说饱受诟病,很多人也不很理解。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能够用一种崭新的视角,用一点点,让我们现代人都能理解的语言,重新去讲讲我们的中医。尤其在中医里有一本书叫《黄帝内经》。这本书很多朋友可能也在不同的地方听说过。但是实际上,以我看来,我听到的关于《黄帝内经》讲的最有趣的人,就是我对面坐的这位——徐文兵老师。

徐文兵:过奖。

梁冬:徐老师,你一看就是贵人。以前都说“贱人多语,贵人沉默”。

徐文兵:不是,先得听你说,你抛砖、我引玉。

梁冬:那我们这个节目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本《黄帝内经》,足足可以让很多人读一辈子,所以我们肯定要慢慢和大家分享。《黄帝内经》有很多篇,大概有81篇。

徐文兵:《黄帝内经》分上、下两部,第一部叫《素问》,它有81篇,第二步叫《灵枢》,也有81篇,合起来162篇。 梁冬:《素问》和《灵枢》有什么讲究吗?

徐文兵:我们互联网经常有一个词叫FAQ,就是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就是经常要被问到的一些问题。这种文化,都带有普及性、一般性的问题。所以《素问》要解答关于中医对生命,对天和地与生命的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所以《素问》是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的书。《灵枢》是指人的气和人的神灵沟通的那个节点、关节点、枢是关键。就是我们开阖门的那个门轴,它一动整个门就动。所以这个是讲针灸穴位的书。

梁冬:唉,有《黄帝内经》,是不是有《黄帝外经》呢?

徐文兵:没错。汉朝刘向整理的《汉书?艺文志序》里面,其中古代一集里面他就明确提到,《黄帝内经》十八卷,然后提到了《黄帝外经》有三十二卷,但是《黄帝外经》失传了。

梁冬:哎呀,实在是太过可惜。因为据我所知,《黄帝内经》很多时候是讲道理、讲法则,《黄帝外经》可能还有很多的操作方法,会不会?

徐文兵:《黄帝外经》的解释有很多种。古代大家写书,经常把两本书分成内篇和外篇,比如《庄子》有内篇、有外篇,《抱朴子》也有内篇和外篇。可能是《黄帝内经》阐述了一些中医的理论,《黄帝外经》阐述了另一些中医的理论,可能还是理论。因为称为“经”的东西,它指的是道路和方向,它不是那种“论”,不是技术层面上的东西。 梁冬:那会不会是一些外科手术方面的理论呢?

徐文兵:有这种解释。有人讲到,华佗的那些那么高超的外科技术,不是凭空掉下来,也有实测,所以有的人讲《外经》是外科,包括中医现在讲这种整骨、整形。我们前一段时间刚刚去世那位双桥老太太,罗老太太,那都是祖传下来的那种整骨的手法,这其实也是《黄帝外经》的一部分内容。 还有,比如说华佗他临死前写了一本叫《青囊经》,总结他麻醉的药方、外科的技术,相传给狱卒,结果狱卒不接受,他只好“索火而烧之”,就把这本书烧了。烧了一部分,但是留下一部分给冻了,就是做手术部分。包括现在我们做那种给猪啊、鸡啊,做阉割手术,那个手术非常精巧,疮口小,而且感染率非常低,愈合得非常快。

现在人们看来,就说中国古代的外科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一个境界。

梁冬:所以后来中国古代在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面,真正外科做的好的,那点技术全部都是从对动物的手法里面移植过来的?

徐文兵:可能有这种,就是说从对经络的认识来讲,中医说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有三百六十一个腧穴;另外,人还观察到动物也有经络,也有腧穴,比如说猪啊、狗啊,都有。 这些都是古代的那些很高明的巫师或者医师,他有望气的本领,就像扁鹊一样。《史记》记载,扁鹊学医学成以后能够什么?能“尽见五脏正经”,他有一种超人的感觉能力。所以在这种感觉能力下再去扎针做手术,那就是相当高。

梁冬:所以现在有些时候说拿小白鼠做实验,在小白鼠身上扎一下穴位,很多人觉得这简直太可笑了,其实从另外一个更高的程度上来说,也不见得是错的?

徐文兵:对,万物有灵万物有气。还有人现在给树还扎针灸呢。

梁冬:噢,怎么说?怎么能够给树来扎针灸呢?

徐文兵:树病了以后,你在它的枝干或者是躯干和分支上,不同的地方,给它扎上针,然后它的病就好了,给树也有扎针灸的。

梁冬:这真是太神奇了,要不是跟你聊的话,我们都想不到。其实这也同样证明了中国古代人早在几千年之前就比现代的西方人更有强烈的环球意识。

徐文兵:对,环球意识。

梁冬:什么叫环球意识呢?不光是所有的人是平等的,而且人、动物、植物,都在某种程度上是平等的,因为它们拥有同样的系统?

徐文兵:对。古代的人和天、地,和动物、植物都有沟通,它们有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

梁冬:什么交流方式?

徐文兵:就是神通,就是在神的层面上与他们沟通。

梁冬:这会不会太玄了一点点?

徐文兵:是悬,我们今天谈的中医就离不开一个“玄”字。

梁冬:当时的古代人是怎么样和动物、植物去沟通的呢?那我们现代人说,经常说家里养个狗狗,时间长了之后你跟它是有默契的,你看一眼,它都知道你要什么。

徐文兵:这就是我们讲的,在神的层次上沟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看狗一眼,狗看你一眼,两个(眼神)就有一个交流,这绝对不是语言。

梁冬:我有一种假设,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录音棚外面有一些猫,夏天的有些时候,我看见这只猫的时候它也在看我,我有些时候就在想,我看它是一只猫,它看我看成什么呢?

徐文兵:是一堆肉。就所谓“子非我,安之我不知鱼之乐”,但是他人有心,我们可以“忖度之”。我们发自内心的去体会一下,能够感觉到,这是种感觉,可能说不出来。你看黄帝和蚩尤大战的时候,其中黄帝取胜的一个关键原因,黄帝有一支特种部队。

梁冬:是什么?

徐文兵:熊罴虎豹。

梁冬:熊罴虎豹?熊虎豹我都知道,罴是什么东西?

徐文兵:罴是一种大熊。

梁冬:怎么写,那个字儿?

徐文兵:就是一个能字,一个罢了的罢,上面不是一个四,底下一个狗熊的熊,叫熊罴。

梁冬:噢,那叫罴?

徐文兵:对,一种罴,是一种大狗熊。

梁冬:是不是现在已经绝种了的一种动物?

徐文兵:很多动物现在都绝种了。

梁冬:对,就像以前有一种长着很长的牙的那种大象嘛。

徐文兵:猛犸。

梁冬:对,猛犸,也没有了嘛。

徐文兵:所以他能够驱动这样一支动物部队跟敌人作战,这就说明他起码跟这些动物有交流。

梁冬:你说这个后来像《封神演义》这样的东西,是写的呢,还是真的有可能?

徐文兵:这个《封神演义》书名有点错误,应该叫“封仙演义”。神不是仙,我们经常说神仙、神仙,神不是仙,神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就是我们讲的那个“玄”的层次。仙是人,仙是具体的人。所以封神演义封的都是仙。它是以道家,也是个鼻祖,姜子牙姜尚为封仙的主要人物,然后把这些各色人等,具有这种特异功能的人排了一下队。

梁冬:你说特异功能吧,现在感觉像个笑话。因为曾经一度,大家也都觉得特异功能这种话是不能提的。但是在古代的时候他们怎么认识那些能力比一般人强一点点的人呢?

徐文兵:这个特异功能这么讲,比如说我们现在都有品酒师,同样几杯酒往这儿一倒,人家一喝,这是哪年的,法国哪个庄园出产的葡萄酒,人家告诉你。咱们喝都傻喝,就觉得是酸也不酸,甜也不甜的东西。你说这是特异功能吗? 梁冬:他们这种人就叫以酒为常。

徐文兵:这是不是特异功能?

梁冬:算是。

徐文兵:孔子评论那个易牙,就是一个好厨师的时候,他说,他把两条河里边的水混在一块儿,就让他品,他能完全准确无误的告诉你哪杯水是哪条河的,这也是特异功能。我们现在都把特异功能神话了,好象是有点玄,不大存在,其实这就是特异功能。古代人们认识中医的方法离不开这种与生俱来的(功能),其实每个人都有,我们只不过被一些后天的东西给蒙蔽掉了,这是人的真性情,蒙蔽掉了,只不过有些人还保存着。所以你看《黄帝内经》第一章讲上古天真论,所谓天真者,就是还没有来得及受污染、受蒙蔽的人的那个状态。

梁冬:就是有机物嘛。

徐文兵:就是天真。

梁冬:对,咱们现在不是老说食物污染,所以要吃有机鸡蛋,有机蔬菜什么的,算是这样吗?

徐文兵:现在人提的有机的东西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物质”就是唯物主义那个物质。我们认识到的有机的概念要比它要复杂的多。你就说你没受一点污染,没受过化肥,没这个没那个,但是,你是在大棚里长的,你得到那个天地之气就不对,那都是邪气。 梁冬:什么叫天地之气啊?

徐文兵: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天地之气。你非要搭一个大棚,然后把那些东西种在里面,长出来的还是那个形,还是那个样,但是吃起来没有那个味儿,这叫没有得天地之气,这种气就是邪气。所以很多人说吃东西还分析里面含多少什么氨基酸,脂肪,含这种矿物质。中医看到的是更悬的东西。

梁冬:或者是说更本质的东西?

徐文兵:就是它背后的能量,以及,你光有能量也不行,这个能量往哪个方向走。

梁冬:能量的方向?

徐文兵:对,能量的方向。说你开个车,我开个车,咱俩都奔广东,你往北开,我往南开,这就是方向。你肯定能量比我足,但是你方向错了,我们说那个神就乱了。所以中医讲顺应天地之气的话,它讲的是这个东西。

梁冬:有意思极了。所以今天我们稍微花一点点时间和大家分享一下,《黄帝内经》、中医。现在我们开始了真正的谈论《黄帝内经》的话题。《黄帝内经》在《素问》这本是有81篇的,在中国的所有医典里面,最重要的一本书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里面排在第一篇的文章,居然叫“上古天真论”。足可见,这个“上古天真论”是多么多么重要。 徐文兵:对,没错。

梁冬:上古天真论第一句话叫“昔在黄陵”。

徐文兵:什么,“昔在黄帝”。

梁冬:对,我照着念都不如人家背。“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就是说当年有个叫黄帝的人,“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请问,什么叫做“生而神灵”?

徐文兵:首先说“上古天真”的意思。我们刚才提了一点,说道家是讲究道法自然,认为老天自然赋予你的能量或者是能力,是最高超的。所以自然的反义词你想一下是什么?

梁冬:就是不自然。

徐文兵:就是人为。所以说我们说做作,北京话叫“作”。这个人加上一个为,合起来一个字儿。

梁冬:伪。

徐文兵:对,就是伪。

梁冬:所以司马南总说伪科学。

徐文兵:伪科学没错,中医就是伪科学,中医就不是科学。中医是另外一门认识自然的学问。

梁冬:对,或在到达真理的路途上有很多的路径,科学是一种。

徐文兵:对。

梁冬:宗教、艺术、文学都是。同时,我觉得我们对于科学的这种界定还不一样。可能对于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中医是另外一种广阔的科学,也不一定。

徐文兵: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

梁冬:哎呀,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太有趣了。

徐文兵:所以当中医是伪科学,而科学又是伪真理的时候,我们是伪伪真理,正好负负为正,我们就是真理。 梁冬:好,转过来,“上古天真”。

徐文兵:所以为什么提到这个伪呢,真的反义词就是伪。我们说天真,天,自然赋予你的那种能力。在这种能力面前,你还是谦卑一些,不要把你的人为“作”出来的那种东西,凌驾于那种自然之上。

梁冬:对,不天真的男人就是“伪哥”。

徐文兵:就是“伪哥”,不是帅哥就是“伪哥”。

梁冬:你刚刚说到天真就是那种率真的和天地一体的?

徐文兵:对,就是不加任何雕饰的东西,不加任何人为粉饰雕琢的东西。另外这个上古,从道家来讲,他认为今不如昔。就是说从这个道法自然角度来讲,时代越进步,人为的东西越多、越高级,离那种天真越远。而追求这种天真的唯一的办法不是在现在世界上去找,而是返璞归真,回到远古的时代。那会儿的人们是最接近自然,最天真的。 梁冬:所以社会进步的另外一种表述就是距离自然越来越远的一个过程。

徐文兵:对,人的本性越来越被压抑,越来越被伤害。

梁冬:套用句时髦的词叫越来越“异化”。

徐文兵:异化,就是异化,其实就是异化,异化的结果就是人活得越来越痛苦,越来越不自然。所以从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来讲我们就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人想回归到自己自然纯朴的本性就要做两件事儿,一个是尽可能的亲近自然,第二个,尽可能的回归传统。或者倒过来也行,叫亲近传统,回归自然。

这就是上古天真论第一个题目,教给你要做的事儿。那么它下面接着就说了,“昔在黄帝”。他讲的这句话是对黄帝一生生平的一个总结。黄帝他是要生而神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梁冬:24个字就把一个人的一辈子讲完了。

徐文兵:对,把一生概括了。

梁冬:你说你怎么能够不觉得中国文化太美。

徐文兵:对。

梁冬:24个字,“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24个字。

徐文兵:您刚才说的,我们现在怎么用现代语言去诠释《黄帝内经》,我个人认为,诠释不了。你想学习《黄帝内经》,你就去学古汉语,你去理解古文的每一字的意思,然后你就能跟古人沟通了。你把这些东西翻译成大白话来讲,最后,就好像拿中国话来翻译那个外国诗,或者把中国诗翻译成外国话一样,没味,没有神韵。我们先讲“生而神灵”,是讲这个人生下来就不一样,我们知道有一个比较著名的宗教,我们就不提名字了,说他那个教主,生下来就脚踩莲花,天下地上惟我独尊,

梁冬:是佛教吧?

徐文兵:对。而我们中国人总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都是把外来的宗教顶礼膜拜,忘了我们自己同样有这样伟大的人,有这样伟大的学问,同样在阐释有这样的使者带来这种上天的信息,告诉你天地是怎么回事。这个人其中一个就是黄帝。所谓“黄帝生而神灵”,他生下来就有天赋的与天地沟通的本领。什么叫“神灵”?我们现在说什么叫“神灵” ? 什么叫“神”?

梁冬:我认为所谓的“神”是所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集合。

徐文兵:唯心的吗?

梁冬:也是唯物的。比如说什么叫“神”,你看,市场上所有人都作出了买股票和卖股票的决定,结果,你就看到股票的曲线有升有跌,就好像有人画出来一样,今天就涨了又跌了,但是,所有的涨了又跌了并不是某一个人画出来的,而是所有人根据自我独立判断而出来的一条曲线,就好像有一个人在画,我认为,它其实是一个比喻,它实际上是把所有人的所有共同力叠加到了一起,呈现出来的一个形象,这是我对神的理解。

徐文兵:有这么一个故事,也是禅宗的一个故事,它讲的风动,幡动。两个小和尚在讨论,看那个旗幡在飘,一个小和尚说:“哎,幡在动。” 另外一个小和尚说:“不是幡在动,是风在动,是风吹幡动。” 然后你是第三个小和尚,我问你:“谁让幡动?”

梁冬:心。

徐文兵:太远了,谁让风动?

梁冬:谁让风动?天地?

徐文兵:天还是地?

梁冬:天。

徐文兵:来了第三个小和尚说:“是地球自转产生了风。” 那么又来第四个小和尚,“谁让地球转?”

梁冬:太阳。

徐文兵:谁让太阳发光?

梁冬:不知道。

徐文兵:总有的吧?你得往上追呀!

梁冬:不知道。

徐文兵:银河,宇宙,再往根上倒,倒,倒,谁让宇宙动?

梁冬:那可能是霍金了。

徐文兵:最后和尚的老师就出来了,说,心动。什么叫“心”?

梁冬:心就是神。

徐文兵:对。中国古代文化你记住,“心”和“神”是同义词。所以说,我们说的这些物质,还有它的运动,推到它的基点,推到它的原点,也就是“零”。那个“零”,我们给它个名字,西方人叫“God”,叫“造物主”,我们叫什么? 梁冬:我们叫“神”

徐文兵:我们叫“神”。你查一下《说文解字》,“神,引申万物者。”

梁冬:所以它右边是一个“申”字。

徐文兵:对,天地万物都是从那儿过来的,引申万物者,或者你翻译成英文,Who created everything,(梁冬:散装英语不错啊!)你翻译呀,造物主。他们都说我们中国是无神论,我说我们中国人是有神的,中国原来就叫“神州”,是神眷顾的地方,中国人不是没娘的孩子,可是,我们中国人都把神给忘了。

梁冬:会记起来的,会记起来的。

徐文兵:神,是创造万物的那个什么什么。灵,神是天,灵是人。你看繁体字“灵”字怎么写?上面一个“雨”,中间三个“口”,底下一个“巫”, “靈” ,想起来了吗?

梁冬:对,对,想起来了。

徐文兵:这个“巫”,就是我们现在鄙视的那个“巫婆”、“神汉”的“巫”。我告诉你,“巫”,是中国古代最高智慧分子。 梁冬:这个,每一个民族都是这样的。

徐文兵:可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把自己的最高智慧分子踩在现在的脚底下,一说起“巫”来都带一种恶毒、贬义的词在说“巫”。

梁冬:那咱们说“灵”字。

徐文兵:你一说“灵”就离不开“巫” 啊!请问:什么叫“巫”?“巫”的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是沟通天地的,这边这人代表活人,那边那人代表死人,它是沟通天地人鬼的那个灵媒,那个媒介,这叫“巫”。 梁冬:然,然哪,然也。

徐文兵:再问一个问题,巫是男的?女的?

梁冬:巫应该是男的。

徐文兵:蠢!能够跟天地鬼神沟通的人,绝对不是一个人为意识很强的人,而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很有第六感的人。你想,这种功能男人具备还是女人具备?

梁冬:我以为是男人的原因,是因为它中间是一竖。

徐文兵:不是,真正的巫,都是女的,一说巫,都是女的。男巫,男人后来慢慢也开始有这种本事,男巫叫“觋”,就是一个“巫”字边,底下一个“见习”的“习”,所有的男巫都是跟女人学出来的。

梁冬:上边一个“巫”,底下是

徐文兵:不,左边是一个“巫”,右边是一个“看见”的“见”,“见习”的“习”。

梁冬:看见的“见”,还是见习的“习”?

徐文兵:见习的“见”。

梁冬:哈哈,就像我们当年有一个老师姓钟,他打BB机的时候说,“麻烦小姐呼,姓钟” “钟什么?” “钟表的表”。 徐文兵:见习的见,叫“巫觋”,先有巫后有觋。所以巫是这种,回到我们刚才说的特异功能上,这种人是有这种特殊本领的人。当一个巫,通过三个口念咒语去祈求下雨,而雨真正下来的时候,这个状态就叫“灵”,我们说:“哎呀,真灵!” “灵验!”这个叫“灵”。

梁冬:用西方话“It work.”

徐文兵:对,It works.

梁冬:我这样的讲的原因是要告诉大家,徐文兵老师不仅懂中医,而且很懂英文,是可以向西方人用英语讲中医的人。这是懂科学的。

徐文兵:“生而神灵”,就是说,黄帝一生下来,虽然他是一个男的,但是他有与天地鬼神沟通的本领,这叫“生而神灵”,我们说小孩子生下来聪明不聪明,机灵不机灵,也有这里面的成分在。但是,他(黄帝)这个聪明是个大聪明,不是小聪明。这就是我们讲的是“慧”不是“智”。

梁冬:“智”和“慧”有什么区别?

徐文兵:“智”和“慧”区别很大,但现在人都不讲这个区别。但是,我告诉你两个成语就知道它这个区别,有句话叫“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jb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