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与理论》论文

更新时间:2023-10-24 05: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傣族语言文字危机及对策

傣语文是傣族人民思想表达、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傣语文承载着丰富的傣

族文化,本身也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傣语文的使用状况如何?是否存在消亡的危机?如何来挽救濒危的傣语文?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傣语文的消亡,意味着傣族文化将失去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从而最终导致傣族文化的消失。这种后果,对世界文化来说也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本文主要是对德宏地区傣语文的现实状况、存在问题、应对措施进行一些粗浅探讨,为傣语文的挽救复兴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傣族概况

傣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过百万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11月1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表明,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傣族为1261311人,占总人口的0.094%,在少数民族人口中位居第18位。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德宏和版纳两个自治州傣族人口相对集中)。傣族通常聚居在江河流域、坝区和亚热带雨林气候地区;傣族历史悠久,是“古越人”的后裔;与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具有共同的分部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语言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傣族是一个跨国界民族。它与缅甸第三大民族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阿萨姆邦阿霍姆人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接近。 三、傣语文现状

傣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傣族人民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历史、文化都深深蕴藏在傣族的语言和文字里。傣语文是傣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智慧的结晶,是文明传承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员的往来,文化的交融,傣族地区的思想观念、传统习俗、文化生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傣民族的语言文字更是岌岌可危!

语言萎缩退化是一种全球现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 《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只有140多种(含傣语),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将在未来的200年内灭绝。相比之下,语言的消亡速度

远远超过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而且悄无声息。中国现有129种语言,除汉、藏、蒙、维、哈、朝鲜等语之外,其它123种语言的活力都很低,均处于萎缩退化状态。

傣语文危机表现如下:

1、傣语文使用人数正在下降 2、傣语文使用范围大幅度缩小 3、傣语文纯正度正在下降 4、使用态度的影响 5、母语意识的不同倾向 6、傣语文普及率和巩固率低 7、傣文报刊出版物逐年下滑 四、原因分析 (一)认识问题

傣族的道德伦理,傣族的历史、民俗、现状的相关内容并没有进入大众化的教科书;自治地方的家庭、学校、社会没有形成一个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体系。如今,教育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自治地方主体少数民族的民族教育体系并不健全。

有人说,“ 傣语文的辐射半径太小,应用范围太窄,学习傣语文不如学习汉语文,学习傣语文有什么用,学习傣语文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其实汉语文与傣语文是没有可比性,因为“傣语才是我们傣族自己真正的母语!”母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替代的。拿自己的母语跟汉语相提并论是十分荒谬的!

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都是同等重要的。世界因为丰富、多元而精彩和美丽,反之是可悲的!例如,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大花园里的朵朵花儿——各具特色、争奇斗艳,谁说不美?倘若某一天,大花园里仅剩下唯一株花卉时,世界不就成了一片繁华的沙漠了吗?况且学习和使用傣、汉两种语言并不冲突,谁说学了这种语言就忘了另一种语言?正相反,懂的语言越多,大脑的语言中枢神经越活跃;会应用多种语言,对思维空间的扩展、表达能力、思辩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比较、对语言的敏感性、语言的感悟等方面的提升都有好处。学习傣语文和汉语文,就能比较深刻地了解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就能了解到不同语言文字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语言文字表达的一般规律,语言思维的差异等等。学会了傣语文,对学习泰国语、老挝语、缅甸语、掸语等都有帮助,能达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二)傣语文自身的弱势

几乎所有少数民族语言本身都是一种“弱势语言”,仅从它的称谓——“少数民族语言”就知它只是少数人使用的语言,既然是少数人使用的语言,那它就是非主流语言,那它必然处于劣势地位。从人口数量来看,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而傣族仅总人口的0.094%;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据2004年12月26日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数据显示,现在我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06%,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86.38%,能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仅为5.46%,目前,这些数字仍在下降。当前,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农村搬进城市,城市的不断扩张、盲目扩张致使不少村寨正被融入其中,此外,迁徙、人员流动、主体文化媒体传播等原因,使其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包围和同化的情形之下。在以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国度里,在以汉语为主流语言的社会里,少数民族的母语意识、民族感情、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正在淡化。

通常傣语文易表达的,主要是傣族的传统日常生活内容,而政策理论、专业术语、科技用语、抽象概念等,傣语难以表达(受制因素较多)。即使造出了新词也很难得到本族民众的认可和普及开来,因此,离开傣族传统生活圈,傣语文的承载和表达功能无形中会受到限制。随着傣族传统生活的改变,许多新概念、新术语、新词汇等不断引入傣族生活之中,傣语文表达功能消弱的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 (三)傣语文专业就业岗位十分有限

在自治州内,能够为熟练掌握傣语文者提供就业岗位的十分稀少(仅地方报社、电台、电视台、影视译制中心、出版社、《勇罕》杂志社、傣剧团等有少量岗位),这一现实问题制约着傣语文的推广和普及,从而难于激发傣族民众学习母语的热情。 (四)长期汉化的必然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共同确定了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歧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家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中国的通用语言,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媒体都在强力推广、应用汉语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虽然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能逐步实现

语言文字的统一,便于交流,有利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少数民族语言应用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根据中央精神,各自治地方相继出台了相应的贯彻意见,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地方出台的贯彻意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少数民族一些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法律保障,例如语言的平等性、话语权受到制约,使得少数民族语言的前景十分堪忧。汉语是中国的主流语言,少数民族除了学习母语外还得学习汉语,从小在学校里接受汉语教育,而脱离了母语环境,其语言思维或多或少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影响

而正在发生“变异”。民族意识一代一代淡化,民族传统一代一代弱化,虽然各地各少数民族被汉化的程度不同,但少数民族语言的主体地位被边缘化已成为了一个趋势。 (五)母语意识淡化 (六)傣语交际范围变窄

改革开放以前,傣族群众人居相对固定,人员流动不大,来自外界的思想、观念、信息、文化冲击小,傣族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受外界影响不大,傣语是傣族的第一交际语言,被广泛应用于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科技的进步,人员的流动,汉语的迅猛普及,使得傣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窄。例如到售票处,用傣语买不到票;用傣语打110.119.120.114,工作人员听不懂傣语;到政务大厅、便民服务部,办事员听不懂傣语;到医院就医,医生听不懂病人用傣语述说病情;到法院打官司,法官听不懂当事人用傣语申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此外,不少人外出学习、打工、参军等等原因,致使不少傣族群众脱离了傣语交际环境,而不得不融入汉语交际环境。 (七)思想观念的转变

为了生计,向往都市生活,“多挣点钱,过上好日子”,是多数农村青年的美好心愿和现实需求。不少农村傣族青年男女来到大城市里学习、打工、谋生;在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灯红酒绿的城市里,耳濡目染汉文化及新奇事物,他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卡拉OK取代了傣族民歌,迪斯科取代了嘎秧舞,时尚装束取代了民族传统服饰、时髦发型取代了传统民族发式、、、不少现仍在城里打工和已到故乡的傣族青年,淡忘甚至彻底放弃了傣家人的传统礼仪、禁忌,放弃了自己的母语——傣语;民族感情淡化,宗教信仰淡化,有的甚至放弃傣族民众遵从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而改信其它宗教,变成了似傣非傣的局外人,游离于汉与傣之间,交际语言取向也发生了变化,要么使用汉语,要么使用汉傣混杂的“新语言”。 (八)政治体制因素

国家主义、意识形态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对难于调合的矛盾。国家要发展、要统一、要稳定、要现代化,这个大目标是不能变的,这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下,少数民族语言文,尤其是内陆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保护与传承不可能有好的效果;所采取的措施也只能是延缓其消亡的时间和速度,总的方向和趋势是无法改变的,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问题!但是,文化无国界,语言无国界,宗教无国界。跨国界民族与内地少数民族的状况有所不同,跨国界民族由于彼此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和血缘关系,虽然文字不同,但是单词发音大都相同或相近,如傣、泰语相通率大约是80%,傣、掸语相通率大约是95%,因此,政治因素并不能阻断同源民族间文化的传播、宗教的传播和语言的交流。

(十二)缺乏强有力的语言研究和传播机构

德宏原曾设有少数民族语言专门工作机构——德宏州少数民族语言指导工作委员会。2010年11月,州政府决定撤销“州民语委”并“州民宗局”,将原来的傣语、景颇、载瓦三科室撤销,统设“民语科”,这样做最终将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保护与传承工作明显削弱。 五、应对措施

(一)充分认识加强傣语文工作的重要意义

傣语言文字是德宏自治州法定的通用语言文字之一,是自治民族行使自治权利的重要工具。学习、使用、研究、保护、发展傣语文,切实做好傣语文工作,不断提高傣语文工作水平,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文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平等自治权利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傣族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全州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维护祖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努力营造“好读书、爱学习”的良好风尚

傣族群众大多数聚居在农村,因此,转变广大农村傣族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是傣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更不可能有读书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因此,要充分发挥傣学会、村委会、社干部和青年、妇女小组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在农村傣族群众中广泛开展关于读书和学习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傣族群众的求知意识;强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将“书籍”放到至高的地位来看待,我们的全体傣族同胞理应“好读书、读好书、会用书、用好书”!傣族干部和知识分子要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yc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