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复习资料(部分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8:48:55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04-6-27事业单位指为社会公益事业《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事业单位的定义——为了社会公益目的,教、科、文、卫 国有事业单位指——全民所有制

特点:——不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不具行政职能

经济社会双重性

脑力劳动,劳动产品为知识和精神产品。

(1)类别:

行政支持类——非政府公共机构类——计生协会,社科院(纯公共产品) 社会公益类——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考试管理中心(准公共产品) 经营服务类——如园林设计

事业单位的管理是指——国家对其的管理,不是其自身内部的管理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实质(要解决的问题)——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的问题 社会力量可以举办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经济根源(计划经济),政治(中央集权),思想(认识误区) 改革开放后事业单位特征——非政府,非营利,非特定多数、非实物生产,非权力依附性。 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政企分开,政社分开,企社分开 .........

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因——社市经济的建立发展 (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形成: ① 酝酿:86-4(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次提出“事业法人”的概念,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最基本

的法律依据

② 起草修订试点:最先试点——安徽省,共19个试点省市 ③ 实施:1999-4长沙——正式启动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内容——P6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方式——登记管理:申、受、审、核、发、公告 监督管理

事业单位审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 事业单位管理——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多源性、勤俭性、纪律性、保障性

事业单位资金来源——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事业单位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不是各种法律责任)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教科卫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聘用制、岗位管理 1998年事业单位纳入医疗保险, 1999年 失业保险 2001年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关系转接问题 2003-3-30人事制度改革在卫生系统试点

事业单位的编制标准的依据是——事业单位性质的明确界定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改革方向——社会化,法制化,民主化

改革原则——政事分开(事业单位没有行政级别)

改革的条件——①社经体制的初步建立,②政府改革的深入 改革的基本方式——分类改革

改革的关键——确立合理的分类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管理职能中的首要职能——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管理中居核心和关键地位的是——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公平竞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功绩制;依法管理 人事管理制度的内容——考核、工资、职称、培训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分类管理 职称——源于职务名称,专业技术水平、能力、成就的等级称号 职称特征——

专业技术职称的特点——结构比例,职责明确,工资挂钩,一定任期 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的基础——设岗

任职资格评审——初审意见,无记名投票2/3有效,聘任制,一般1-3年 1990年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考试,全国统考,全国有效

职业资格证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效,注册有效一般为3年 工资的作用——保障、激励、调节 全额拨款——固定70%,活30% 差额拨款——固定60%,活40%

培训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 培训对象——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 培训方式——正规学校、非正规学校 培训内容——最基本的培训——知识

1

最核心的培训——技能(心智、动作、社会) 最根本培训——态度

聘用制度包括——公开招聘、签订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 聘用制度形式——身份、岗位、基本用人(用工)关系 全员合同聘用制=全员聘用制

实行聘用制度的基础——订立聘用合同 聘用合同内容——8条必备

聘用合同期限分类——短期(≤3Y)、中期(>3y)、长期(至退休)、项目

聘用单位可以随时单方解除的(不须提前30天书面通知)——连续旷工10个工作日,或一年内累计旷20个工作日,连续2个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聘用单位可以随时单方解除的(须提前30天书面通知)——

聘用单位不能解除的——军队转业干部在3年内;内调干部、复原退伍军人在2年内 受聘人员解除合同的(不须提前30天书面通知)——升学,公务员,兵役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体现的思想——分类管理 核心内容——P26

考核原则——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 考核内容——德能勤绩,重点工作实绩 考核等次——优秀(精通)、合格(熟悉)、基本合格、不合格 年度考核一般在年末或翌年初,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10日内申请,10日内书面答复

基本合格——批评教育,离岗培训,不晋升职务职级,不发年终奖,但不影响晋升工资档次 事业单位岗位的定义——具有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任职条件 岗位类别——管理(10级)、专业化技术(高7、中3、初3)、工勤技能(技术工5和普通工) 事业单位需要招聘外籍人员须报省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核准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主管机关——政府人事行政部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省(区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备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上级主管部门

考试由事业单位自行组织,也可以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 拟聘人员的公示期7-15天

回避原则——纪律检查、秘书、人事、财务岗位及直接上下级关系的应该回避原则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思想目标任务——P32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基本思路——脱钩、分类、放权、搞活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人员——直接、招标、推选聘任、委任 人事争议——权利争议——对国家或者聘用合同规定的

利益争议——对国家或者聘用合同未作规定的

人事争议发生的主要原因——人事管理的规范程度

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的特点:——快捷,调解首位,人事工作密切相关 人事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合法、公正、及时

人事争议处理的方式——协商(原则:自愿、互信、合法)、调解、仲裁(独立办案、合议、回避)、诉讼(聘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贯穿人事争议处理全过程的主要手段——调节

冲裁机构调节争议一般在仲裁庭组成之日起60日内结案

第二部分 哲学(2500多年)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 “认识论”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哲学发展史——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原初物质发展而来,普遍联系,一切皆变、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自身矛盾,建立在直观和猜

测基础之上)

近代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哲产生:自然科学基础:细胞、能量守恒、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宪章、法里昂工人、德西里西亚纺织工

社会科学:英古典经济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法空想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马哲本质特征——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哲最重要的特征——实践性(实践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目的) 马哲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马哲哲学的根本目的——改变世界

辩唯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因为——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结合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一元论 宗教唯心主义——上帝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2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辩唯运动观——运动是物质自身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一切变化和发展的基础。 形而上学——没有运动的物质 唯心主义——没有物质的运动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形而上学

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相对主义、诡辩论

物质运动五种基本形式: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运动。 运动是无条件和绝对的。静止能区分事物、理解多样性。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一维)和空间(三维) 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相对、无限、有限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规律共同点:稳定性;普遍性;可重复性。

意识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然后是劳动与语言一起,形成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 无机物的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所有形式是是人的主观世界特有的。 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是——物质存在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T)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复杂性、多样性。

恩格斯“物质的两种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p46 P47例1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是从整体出发。在动态中协调。 任何物质都作为系统而存在

系统的特点——整体、结构、层次

影响系统整体性质和功能的3因素——要素的质和量;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因素);环境的好坏 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发展是变化的高级形式,是前进上升的 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三种走向——升,降,平 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和质变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和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

事物的质的规定是多样的,度的极限是关节点 质变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质变的两类——爆发式的飞跃,非爆发式的飞跃

发展实质/本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新陈代谢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对具体事物,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

对整个世界,过程是从低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①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相对的。②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矛盾就有斗争,差异就是矛盾

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的同一性 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内因是根本,外因是必要条件。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辩证法 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机械的整体观 主体和客体上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实践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和认识(基本的)、价值、审美 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动力——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的科学体系。

①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3

马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可知论和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②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③科学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现在:①认识的来源、目的;②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认识的辩证发展:①感性认识(低级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②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①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②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③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

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两种情形: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②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和成功准备条件。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社会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认识论的运用和发挥 P60练习题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①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②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是指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本质是社会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包括地理环境、人口(两项是自然物质基础)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②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③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社会意识的构成分为:(主体)个人和群体意识;(结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生产力是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

生产力是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技术要素的总和

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主导地位的——劳动者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具有决定意义的,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是剩余价值的出现, 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

阶级对立的实质就——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 革命是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决定性手段和重要的环节

4

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的政权问题 革命的客观根源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 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发源地——物质资料的生产

马义认为人的本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现实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根本特征,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价值——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关系)和社会价值(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 国家在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国家的性质/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无产阶级专政) 政体=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人民代表大会 国体决定政体,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 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毛泽东思想两次概括:①七大《党章》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②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十三大《党章》

毛思形成条件——①近代中国历史和革命运动②时代条件:俄十月革命③理论渊源:(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传统文化和孙中山思想④阶级基础:无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毛思形成过程:

萌芽:中共建立(1921)--大革命失败(1927国民革命) 初步形成(基本形成):1927--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标志——农村包围城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走向成熟:1935-中共七大(1945),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 继续发展:解放战争,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曲折发展:1957-1976文革

新时期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 毛思独创性理论贡献(六个方面): 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武装斗争,战略基地——农村

胜利的唯一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著作:

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著作:

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论著

③ 政策和策略: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革命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论著

④ 关于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的理论 论著:

⑤ 党的建设: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针对左倾),

中共区别于其他党的显著标志——三大作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中共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毛思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的本质是——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唯心 党的一切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路线——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基本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立足点——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的实践,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历史根源——

时代背景——和平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进入低潮,70年代和平和发展 邓论形成

①酝酿和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到十二(1982) ②逐步发展并形成轮廓:十二到十三大(1987),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5

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做了明确的概括。“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正式提出, 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邓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成熟。江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南方讲话的主要观点: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B三个有利于;C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D发展是硬道理 十五大江泽民——邓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论的四新——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的科学体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邓论的16个方面分为三层(不是并列的): 第一层:精髓

第二层:主题(建设中特社的首要基本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层:中国发展道路的“构想”

十六大“三个代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的,提出全面小康 “三个代表”形成的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贯彻“三个代表”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关键——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 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创新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

代表先进生产力必须把握“3坚持”——①改革促发展②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③发展先进科学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4必须”①马列毛邓思想;②培育“四有新人”③依法、以德治国;④改造、抵制、吸收结合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3关系”:①党群干群②各种利益③先富后富个富与共富 “四有新人”——理性、道德、文化、纪律

“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马列毛;党的领导(核心);人民民主专政 “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

“三个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

五个统筹(十六届三中)——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 社义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还属于——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 我国初级阶段最基本的特征——生产力不发达

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 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

社初阶段主要矛盾——《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基本路线(13大)——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一个中心(关键和核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关键——正确处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初阶段基本的核心和主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建设中特色社经的基本目标——在社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初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小康主要是指——经济和人民生活指标(邓小平提出,“三步走”中的第二步)

社市经理论提出:1984-10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两个阶段——1979-十二大(20世纪末两步走);十二大-十三大(21世纪中叶三步走)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学

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实质——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使之协调和优化

主要任务——①优化产业结构②调整生产布局③推进城镇化④着力改进基础设施和环境 .................... 重点和关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第一产业基础薄弱,二产素质不高,三产发展滞后,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产业结构优化2方面——①改造传统产业②调整比例关系

当前目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键和基础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的两天基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资经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社市经自身特征:①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②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③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6

社市经济下政府的经济职能——①国有资产的所有者,②社会行政管理者③宏观经济的调控者 市场经济的最根本、最基本、最重要活动主体是—— 市场机制运行的微观主体——企业

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核心和基础——产权制度(一般采用公司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建立公司制的现代企业制度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量上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生产要素本身并不具有价值

十六届三中全会——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个人、合伙(承担无限责任)、公司(主要指股份有限、有限责任)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了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③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⑤推动企业科技进步;⑥全面加强企业管理;⑦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⑧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⑨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现代企业制度主体——企业法人制度、

核心——有限责任制度、 特征——专家经营。

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①产权清晰:法律明确界实现出资者(具有最终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所有者,董事会——法人,总经理——经营者)

②权责明晰:出资者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据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③政企分开:企和政不存在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 ④管理科学:

宏观经济调控最基本的目标——保持社会总共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经济工作的中心——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公平与稳定的标志——充分就业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①保持社会总共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②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③合理调整产业结构④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⑤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⑥公平的收入分配⑦国际收支平衡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经济(间接的主要的)、行政(命令、指示、决定、通知)、法律(权威性和强制性)、计划 宏观调控经济政策——财政、货币(紧缩和扩张)、产业政策 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劳动

十六大——确立了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原因——存在着雇佣劳动,只有私营经济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宏观调控体系、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党的十五大“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7、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123为基础) ①社会保险。基本层次(纲领),核心内容,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特征——强制、互济、储备、补偿、普遍性 ②社会救助——最低纲领。

③社会福利。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政府民政部门管理——最高纲领 ④社会优抚。——特殊纲领。

⑤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补充纲领。 我国的五大保险: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

发展观是否科学是看——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经验总结,是否符合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①建国《论十大关系》实现四化②十一届三中全会(邓)“一中,二基”③十三届四中(江)“可持续发展观,西部大开发,走出去,政治文明,三个代表”④十六大(胡) 文明进步的尺度——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十六大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指导方针)——统筹兼顾

实质(根本着眼点)——实现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性国家 目标经济增长的方式——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

五个统筹的实质——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如何发展的更快更好的问题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 正确的政绩观:

7

①灵魂指南——三个代表 ②核心内容——求真务实

③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衡量标准——实践、群众、历史

和谐社会特点=指导思想=总要求——2004十六届四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优先发展——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党

重心——基层

迫切需要——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十七大民生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上,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农村改革基本目标5——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建立——服务性政府

第二部分经济知识

剩余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m/v)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c不可变资本,v可变资本,生产出的价值为c+v+m

提高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资本主义的工资本质是——劳动力(不是劳动,现象上表现为)的价值和价格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换形式

从量上考察资本主义工资变化规律的两个重要范畴---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一般呈增长趋势

实际工资——实际购买的生活资料及服务的数量,有升有降,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生产资料的使用进一步社会化、生产过程、劳动产品 资本主义是一个庞大的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资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①生产扩大与价值增值②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③生产扩大与流通停滞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中外合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股份制、经济联合体和企业集团 我国社初的非公有制形式主要有——个体、私营、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主要的形式——“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 收入分配是所有制的实现途径 需求弹性:

①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弹性,最主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②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③ 需求交叉弹性=X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Y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供给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为零是——总效用达最大值,这种效用最大化的最佳消费状态被称为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剩余——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的差额 企业的三个基本要素——雇主、雇员、组织 企业的本质——追求利润

成本——生产商品和劳务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①会计成本(=历史=赊户)——机会成本

②显性(会计)——隐形(=内隐=内显,通常是厂商自有要素的投入) ③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市场结构理论

①完全竞争市场(一个极端形式) ②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③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商品是不同质的是有差别的);寡头垄断市场(商品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 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

生产要素需求=引致需求。不是对这种要素本身的需求,而是产品和劳务的需求 欧拉分配定律=产量分配净尽定律(完全竞争条件下)

洛伦兹曲线(美统计学家)——国民收入实际分配曲线——收入不平衡程度 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G<0.2平等,>0.4不平等,0.2

福利经济学:在一定价值判断的前提下,研究社会经济制度、评价经济体系、运行的经济理论。他研究的问题涉及到优劣、好坏,不能通过事实来检验

价格机制在一个没有外部性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能够使资源达到有效的配置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提供符合社会效率条件的商品或劳务

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垄断的存在,不对称信息、外部性及公共产品

8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源于统计、会计、业务核算 GNP(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核算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 GDP(国内生产总值):一个经济社会

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向国外的要素支付) NNP(国民生产净值)=GNP-折旧 NDP(国内生产净值)=GDP-资本折旧

NI(国民收入)=NN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津贴 PI(个人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收入

=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和企业对个人的支付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财政:政府收入(税收、公债)、财政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政府购买支出是决定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水平的大小 政府转移支付是——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补助方面支出,是一种货币性支出 税收(财政政策)的特点——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平衡预算——支出都是政府购买,收入=税收,转移支付=公债=0,增加的政府支出不会产生乘数效应 财政赤字弥补的主要途径——借债,出售政府资产

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在稳定器——财政政策——税收、支出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 相机抉择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自然失业率水平——4-6% 失业:周期性(经济衰退)、自然性失业(没有货币因素干扰,可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通货膨胀的成因——需求拉动论、成本推动论(工资推进型、利润推进型、进口和出口推进型)、结构性通货膨胀(美·舒尔茨,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变迁)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活动、管理过程

研究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两次转折——泰勒科学管理(生产现场管理);二战

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管理、科学、技术 判断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管理者的管理成果 管理原理——系统、人本、责任、效益 系统的三个条件——P150

系统的特征——集合性、相关性、层次性 系统原理的内容——整体性、动态性、综合性

现代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动力——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人本原理的实质——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就是指——尊重人、激励人、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 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人本原理的内容——能级、动力(最基本的——物质、精神)、行为原则 物质动力不仅包括物质奖励还包括经济效益,以精神动力为主 责任原理:核心——职责,权利——保障,能力——基础 效益表现为质和量的综合

效益原理的核心——是创造最大价值 效益评价的实质——评判价值

制定方案的基本步骤——提出、评价、选出最优 科学管理思想方法的理论基础——辩唯、历唯

科学管理思想方法:①最根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事实求实方法的核心——创造性思维)实事求是的方法的途径是——调查研究,三项任务:调查、研究、决策②整体、系统、发展(三个准则:整体局部、外内、当前长远)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科学管理见效的基础)

社会心理方法的内容分类——人事、组织、工程、产品销售

手段分类——自然观察法、试验法、调查法

关键——掌握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并按照其规律办事 特点——针对性强、内容复杂多异、亲和力强

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激励问题 社会心理方法:P157

现代管理的具体方法5:法律、行政(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经济、教育、数学(管理的辅助手段) 法律方法的特点:强制性、规范性、严肃性 行政方法的特点:强制性、时效性、具体性

作用:P158组织、决策、计划、控制

经济方法的特点:利益性、平等性、关联性、调节性、灵活性、有偿性 数学方法的特点:严密性、计算性、广泛性

实质:掌握分析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公共管理的要素:公共组织、公共管理职能、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

9

公共组织可分为:政府、非政府、准政府 广义的政府:立法、司法、行政

狭义政府:行政机关(设有外交、国防、公安、司法、?) 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目标——维护公共利益

基本职能——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运行依靠——公共权力

提供服务的本质——公共产品 内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政府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必要、精简、统一、法制 准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NGO经济来源主要是社会及私人的捐赠):处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所有组织 NGO特征:自治程度低、合法程度低、没有完全定型 NGO职能:弥补政府、市场、合约、志愿失灵 公共产品的职能: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几种重要的公共产品:国防、秩序、环保、科技、教育、文化 公共资源:人力、自然、财政、信息

公共人力资源的配置原则:充分投入、合理使用、良性结构

内容:增量、存量、地区、部门、产业、职业 自然资源管理内容:勘察、规划、开发利用、储存、配置、保护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规范性 公共收入:税收、公债、其他收入

公共收入管理方式:预算(税收、公债、罚没收入)、非预算(公共住宅交通、教育娱乐设施下水道供水) 公共支出实质——公共权力机构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配置的过程 预算、非预算

公共信息管理——运用计算机管理

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本质——国家权力的执行 政府职能的特点——执行性(强制力为后盾、代表权威性)、多样性、动态性 政府的基本职能——政治(统治、保卫、外交)、经济(宏观调控、市场监督、总体)、文化教育、社会服务 政府运行过程职能——决策(首要)、组织、领导、控制(基本前提——计划和标准,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得力的控制手段) 自然垄断行业——电信、交通、城市基础设施

我国现有政府职能的弊端——政企不分,行政手段管理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战略目标——政企分开,调整行政组织结构、权责一致、法制建设 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要素——社会环境(外因),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内因),技术手段的创新(根本保证),传统文化的影响(制约) 行政管理方式(政府行使职能的方式)——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 市场体系最基本内容(三大支柱)——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1)商品市场:包括消费资料、生产资料市场。

主要功能:为商品交换的实现提供条件;评价商品;影响供求。 消费资料市场的特点:多样性、层次性、分散性、流动性。

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购买者以各类企业为主;以中间产品的交换为主;需求变化小但需求量大;需求相对稳定,决定了生产资料市场有可能相对集中和相对独立,有利于发展期货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的功能:制约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结构;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2)金融市场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货款的吸收和提取,货款的发放和收回,投资资金的筹集等一切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活动。主要作用:引导资金合理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利率实现宏观调控;提供竞争改善经营管理。

(3)劳动力市场——流动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很强的地域性;流动性;相对稳定性;双向选择性。 (4)房地产市场——组织形式主要有六种:

A.土地的一级市场。由国家采取公开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出售或划拨土地使用权。 B.房地产开发市场。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和建筑施工两大环节的活动。

C.房地产交易市场。指有组织、有领导建立的有形房地产交易市场。包括所有与房地产经营有关的活动,如集资建房、房屋互换、房地产信托代办、新房出售和预售、旧房的买卖和租赁。

D.商品销售市场。有两种形式:房屋产权出售;房屋使用权的转让。 E.房地产金融市场。 F.涉外房地产市场。

(5)技术市场广义技术商品开发、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狭义技术商品交换场所。

(6)期货市场狭义=期货交易所;广义指构成期货交易的全部要素,包括交易所、经纪公司、结算所、期货交易者等。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逐步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社市经体制的基本特征: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0、社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科学文化互质问题)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0

的方针

使社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①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③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

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政策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一国两制的形成和发展: 1979邓访美时表示:“只要台湾和大陆统一,我们将尊重台湾的生活方式和现行制度。”首次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1982邓会见撒切尔,明确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 1984年第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一国两制”作为基本国策。 1997-7-1香港回归。1999-12-20澳门回归。 第三部分 法律

1、法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基本特征4——国家性;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 法的作用——①规范作用5:指引(对本人)、评价(对他人)、预测(人们相互之间)、教育(一般人示警、示范)和强制(违法者,是其他作用的保证)。②社会作用:三个领域(政经思文)。两个方向(政治职能、社会职能) 法指引作用表现形式——确定的、有选择的(如立遗嘱)、个别的、规范的指引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①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②法受政治制约,以政策为依据,政策指导法律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民主

③法与道德的区别:生成方式(建构性和非建构性)行为标准(确定性和非)存在形式(一元性和多元)调整方式(外在,内在)运作机制上(程序性和非)强制方式上(外,内)解决方式(可诉性和不) 法律文化:人们从事法律活动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法律意识:人们对法律现实的认识和反应

法律意识分类:社会政治属性——统治地位和非;意识主体——个人、社会和群体;社会作用——良性、恶性认识过程——法律心理(感性、不全面不充分)法律思想

法律规范三要素——适用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法的制定: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建设中特社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现代化建设服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立法的基本原则:①宪法为依据;②实际出发;③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④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⑤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⑥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⑦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律形式又称—— 法律渊源

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①宪法(核心地位);②基本法律(行政;民;经;刑;诉讼;劳动法;环境法;军事法)③基本法律部门的子部门④子部门中的子部门

4、法律实施包括——执、司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及时、合法(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行为过程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法律关系的构成——主体(人:自然人和法人);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内容(权利和义务) 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条件——①法律规范(抽象)②法律事实(具体)

法律事实分为——事件(与当事人意志无关如社会自然)行为(可以是合法也可以是非法)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不属于物质关系。 法律责任分类——刑事、民事、行政、违宪、国家赔偿责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法律制裁——刑事、民事、行政、违宪制裁 归责的原则——责任法定、公正、效益、合理

违法行为不一定是违法道德的行为、法律上没有规定的行为既不违法也不合法

5、宪法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调整对象:基本政经社会制度。宪法关系属于法律关系是民主政治法律化; 宪法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根本问题);效力上;程序上

西方宪法基本原则4: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4: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民主集中制。 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 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共

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

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1

主要内容——以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 形式——政治协商会议 根本活动原则——宪法。

共同目标——坚持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

选举制度——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和体现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平等性、直接和间接并用、秘密投票 人大代表的名额不超过三千人,名额的分配由人大常委会根据情况决定 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总和

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

公民的基本权利——①平等;②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被选举;监督;政治自由);③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通信)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劳动、休息、财产、取得物质帮助权、教育、科研文艺创作)⑤特定人的权利(妇女、华侨、婚姻家庭老人儿童)

7、国家的结构形式——单一制(单一制)、复合制 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

邦联是几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基本共同目的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国家主体。

联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其基本特征有:①各成员国以下的政府才是地方政府。②联邦与各成员国的权力及相互联系多由宪法或法律规定。③各成员国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④同时可有联邦国籍,各成员国国籍。⑤各成员国没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和外交权。

8、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法制、密切联系群众、民族平等、精简和效率 国家机构组成: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权利机关)职权:行使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决定重大国家事项,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行使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决定重大国家事项,审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合宪、合法性,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③国家主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其主要职权有: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中的各成员,?

④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执行机关)组成: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任期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国务院常务委员会——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 ⑤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主席(人大选举)、副主席、委员(其他主席提名) ⑥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县级以上人大代表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三年。 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正副行政首长由本级人大选举产生 ⑦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人大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管理地方财政;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⑨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审批)人民检察院(监督) 国徽:天安门、国旗、齿轮、麦穗

9、行政法上的“行政”指——“公共行政”

行政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实现其职能的社会形式,实施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行政法的渊源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表现形式,分为:A一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B特殊渊源:①法律解释(立法、司法、行政、地方解释);②具他规范性文件;③国际条约、惯例。 行政法调整对象——行政关系,包括内部(上下级,不同行政机关);外部;行政法律监督 行政法的分类——调整范围:一般(公务员)、特别(公安行政法) 性质:行政实体法、行政程序法

作用:组织(行政机关组织法、公务员法,是行政权利存在的法律规范)、行为、监督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①合法性:法律授权;依法行使;授权、委托必有法律依据。

②合理性:公平公正;考虑相关因素;比例原则(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③行政应急性原则: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 ④高效便民原则

⑤诚实守信原则:信息真实,保护公民信赖利益 ⑥权责统一

⑦程序正当原则:

(2)行政主体分为两类——行政主体,国家公务员

行政相对人(组织、个人)种类——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中国公民、中国境内的外国组织及公民 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命令、强制、不可处分性、权责统一 内容——立法、决定、决策、命令、执行、指挥、管理、制裁、司法权 行政职责主要包括: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限规定,符合法定目的,遵守法定程序。 行政主体职责的核心——依法行政

(3)行政行为主要特征——公共服务性、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

12

行政行为基本要求——主体;权限;程序;形式;内容均应合法、适当;

行政行为的分类——实体和程序;抽象(普遍约束力、不特定性、反复适用、不具有朔及既往的效力)和具体;要式和非要式(口头表达就能生效);羁束和自由裁量;单方双方多方;依职权和依申请权

①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A.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B.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C.行政主体受胁迫做出的行政行为;D.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E.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②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A.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B.行政行为不适当。

③行政行为的内容:设定权利和义务;剥夺权利和免除义务;确定和证明法律事实和关系;确认特定物的法律性 行政行为的效力——确定力(公定力)、拘束力、执行力

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①行为相对方可在任何时候请示有权国家机关宣布该行为无效;②有权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相应行政行为无效;③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行政主体通过该行为从行政相对方获得的一切均应返回相对方;所加予的一切义务均应取消;对相对方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均应赔偿。

(4)行政责任=行政法率责任:广义(责任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行政责任的种类——外部内部;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惩罚性和补救性 行政责任的形式——216

(5)行政法律监督的特点——主体广泛性,对象特定性,内容全面性

行政法律监督的种类——国家(立司法、行政机关内部,具有强制性,能直接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社会;对行政机关、对公务员;事前事中事后

(6)行政诉讼的原则:人民法院独立行使;民族语言;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人民检察院监督。。。 不予受理的行政诉讼:218

行政诉讼的参加人——当事人、诉讼代理人

①行政诉讼判决:第一审:维持、撤销、履行、变更、确认、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二审判决:维持判决、改判 再审判决

②行政诉讼的裁定218 ③行政诉讼的决定

行政复议:以书面审理为主,可以采用听证和开庭审理,以具体行政行为为对象 行政复议机构包括——专职、兼职复议机构、专职复议人员

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5日内审查;行政复议期满15日内人民法院诉讼。申请可以是口头或书面 (8)行政赔偿的责任主体——国家行政机关,是一种国家赔偿 行政赔偿的范围:人身权(狭窄):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名誉、荣誉 财产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经营权、物质帮助权 行政赔偿申请最迟不超过2年;接到申请的2个月内处理 10、民法

(1)民法调整的对象——人身关系(人格权、身份权);财产关系 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 民事活动中价值判断标准——以利益均衡

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领海、领空、领土、我国驻外使馆、我国的船舶 民法的生效——即时、之后

我国的民事法律规范一般没有溯及力

民事法律关系受到国家的强制力的保障,且保障具有补偿性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的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国家也可作为 民事义务是指义务主体为满足权利人的要求为或不为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完全、限制、无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出生时起—死亡止

法人民事权利、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始于法人成立,终于撤销解散 特殊意义上的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及合伙人 法人的分类:宗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2)民事法律行为——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可以附条件和期限

无效民事行为——指已经成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

效力待定民事行为——依赖第三人的行为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可变更可撤销的的民事行为,可以通过仲裁和诉讼的手段,情形: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显示公平 (3)代理主要是实施法律行为,后果由被代理人承受。不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活动属于行纪活动,要亲自代理 代理的种类——委托、法定、指定

(4)物权——直接的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权 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财产共有的形式——按份、共同

用益物权的形式——土地承包经营权、地上权、地役权、典权(不动产) 担保权的形式——抵押权(不动产)质权(动产)、留置权(财产) (5)知识产权的特征——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著作权的内容——著作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著作权人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

13

专利的客体——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商标注册采用自愿注册为原则、强制注册(药品、烟草)为补充的注册体制 商标权的内容——独占权、排他权、转让权、许可权、续展权 人身权——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

人身权的特征——非财产性、不可流通性、不可放弃性、法定性

人身权的分类——人格权(尊严、生命、健康、姓名、名誉、隐私、肖像);身份权(亲权、亲属权、配偶权) 人格权与身份权的区别——产生时间、方式 取得身份权的前提——特定身份

民事责任的特征——强制性、财产性、补偿性

违返合同的民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违反诚信原则,主要是损害赔偿)、违约责任(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

约金)

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侵害性、单方性、过错性 过错原则是侵权行为的一般归责原则

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损害事实、违法行为、因果关系、主观过错 没有主观过错,就不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如果是合法行为即使造成损失,也没有民事责任的问题

(6)刑法:狭义=刑法法典,广义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刑法的基本原则——罪行法定、平等适用刑法,罪行相适应

刑法的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刑法对于国内犯基本适用原则——属地管辖原则

刑法对于国外犯基本适用原则——属人管辖\保护管辖\普遍管辖 以保护管辖为原则适用我国刑法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199 刑法的时间效力的内容——生效时间、失效时间、溯及力 我国刑法12条规定溯及力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犯罪具有的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社会危害性

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客体(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观要件、发罪主体(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要件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危害来源只能是——人的不法伤害 正当防卫的条件之一是具有防卫意识

犯罪预备(未能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轻减免)、犯罪未遂(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中止(自动有效的防治犯罪结果的发生)

犯罪中止的特征——时间性、自动性、客观性 犯罪的未遂、中止、预备的主观区分标志——自动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惩罚 共同犯罪的形式=共同犯罪的结构

(7)刑罚—建立在剥夺性痛苦基础上的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

刑罚的种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无期、死刑【立即执行、缓期两年】)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量刑=刑罚的裁量

量刑的原则——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

量刑制度:①从重从轻减轻免除②数罪并罚(采用混合原则)③缓刑 免除处罚:对行为做有罪宣告,但对行为人不判处任何刑罚 缓刑处罚:被判拘役、3年以下有期

刑罚执行的原则——合法,人道,个别化,效益,惩罚与改造、劳动与教育 刑罚消灭的是由205

时效分为——追诉时效、行刑时效 赦免——大赦(不特定犯罪人)、特赦 (8)刑罚各罪:

①危害国家安全罪:故意、刑事责任年龄

②维护公共安全罪:故意或过失,犯罪主体包括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③危害税收征管罪:特殊主体(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偷逃抗税主体,即只有纳税义务人或者扣缴义务人才能构成) ① 侵犯知识产权罪:故意、以营利为目的,情节严重数额巨大 ② 侵害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罪:故意或过失 ③ 侵犯财产罪:故意、非法占有为目的 ④ 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故意的、情节严重的 ⑤ 贪污贿赂罪:故意、大部分是特殊主体(国家公务员),少部分是如行贿是一般主体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11、劳动法

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 劳动合同的履行遵守的原则——亲自、全面、协作履行的原则

劳动合同的解除(依法的行为)方式——协商、用人单位单方、劳动者单方、自行

14

集体合同

工作时间的种类——标准、缩短、延长、不定时、综合计算

休息时间的种类——①工作日内的间歇时间(1-2,最少不得少于半小时)②工作日间的休息时间:≥16h③公休假日(周休息日)一般为2日/周

休假的种类:法定节假日,探亲假,年休假 加班加点统称为延长工作时间

加班加点的规定:≤1h/d,≤3h/d, ≤36h/月 延长工作时间不受劳动法第41条限制的225

加班加点的工资标准:延长工作时间150%,休息日200%,法定休假日300% 工资分配的原则:总量宏观调控。。。。

工资依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代替货币支付

带薪假有: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 违纪罚款或扣除工资金额的限制≤20%当月工资 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仲裁、诉讼 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对劳动争议依法进行调解的结构是——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节委员会。 劳动争议调节委员会组成——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工会代表 劳动争议调节委员会主任——工会代表担任

对劳动争议依法进行仲裁的结构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的组成——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的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60日内书面申请,60日内裁决,收到仲裁书15内诉讼 主任--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合法、公正、及时

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 19世纪末物理三大发现:X线(德·伦琴);天然放射性(法·贝克勒尔,铀发现的第一个放射性元素,波兰·居里,扑、镭);电子的发现(英·汤姆逊,人类第一次用实验证实原子是有结构的)。三大发现打开了原子结构的大门 狭义相对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 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的基础》--等效原理,广义相对性原理 量子理论,由黑体(用来研究热辐射)辐射问题引起

量子论的诞生——普朗克,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

光量子——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第一把量子概念加以发展 原子结构理论——波尔(原子有核模型——卢瑟福) 物质波——布罗伊

量子力学——德·海森堡矩阵(测不准原理),奥地利薛定谔波动力学 19世纪俄·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 原子价的8数规则——波兰·阿贝格

电价键(离子键)理论——德·克赛尔(首先原子序数代替原子量的元素周期表) 共价键——路易斯和朗缪尔

现代宇宙学的开创——爱因斯坦,无限无边的宇宙模型 比利时·勒梅特——膨胀宇宙模型 哈勃定律=谱线红移定律——美·哈勃

“宇宙大爆炸”理论=“原始火球”假说——美·伽莫夫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类星体——美·施密特;脉冲星=中子星;星际分子;3K微波背景辐射=宇宙背景辐射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主要包括:数字程控交换;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ISDN)、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

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

核心内容——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 核心——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支柱——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 目的——信息技术应用。

两大发展趋势——光纤通信、数字移动通信

卫星通信——20C60D发展起来,

卫星通信系统组成——通信卫星、地球站 定点同步卫星35800,1/3除南北极 1999-10“全球星”低轨,全球

信息高速路——美·戈尔1993=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计划 信息高速路的通信网主要包括——主干网、接入网

组成——通信网、各种信息网服务设备、相关的软件与工具、信息资源。 基础—强大的通信网络

计算机的硬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 软件通用化和商品化了的部分称为——软件包 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字长(二进制)、容量(8位二进制=1024)、运算速度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9d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