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教材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22 16: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

1 绝对值:

⑴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a(a?0)?⑵正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a??0(a?0)

??a(a?0)?⑶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⑷两个绝对值不等式:|x|?a(a?0)??a?x?a;|x|?a(a?0)?x??a或x?a 2 乘法公式:

⑴平方差公式:a?b?(a?b)(a?b) ⑵立方差公式:a3?b3?(a?b)(a2?ab?b2) ⑶立方和公式:a3?b3?(a?b)(a2?ab?b2) ⑷完全平方公式:(a?b)?a?2ab?b,

22222(a?b?c)2?a2?b2?c2?2ab?2ac?2bc

⑸完全立方公式:(a?b)3?a3?3a2b?3ab2?b3

3 分解因式:

⑴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⑵方法:①提公因式法,②运用公式法,③分组分解法,④十字相乘法。 4 一元一次方程:

⑴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⑶关于方程ax?b解的讨论 ①当a?0时,方程有唯一解x?b; a②当a?0,b?0时,方程无解

③当a?0,b?0时,方程有无数解;此时任一实数都是方程的解。 5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2)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①代入消元法,②加减消元法。 6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不等式:

①用符不等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2)不等式的解集: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1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3)一元一次不等式:

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7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①方程有两个实数根???b?4ac?0

2???0???0??②方程有两根同号?? ③方程有两根异号?? ccxx??0xx??01212??aa??bc22④韦达定理及应用:x1?x2??,x1x2? , x1?x2?(x1?x2)2?2x1x2,

aa?b2?4ac, x3?x3?(x?x)(x2?xx?x2)?(x?x)?(x?x)2?3xx?

x1?x2?(x1?x2)?4x1x2??1212112212?1212?aa28 函数

(1)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2)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y,x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 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 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 b?0时,则经1、2、3象限。

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4)二次函数:

bb24ac?b2, )?①一般式:y?ax?bx?c?a(x?(a?0),对称轴是x??2a2a4ab4ac?b2(-,); 顶点是

2a4a2②顶点式:y?a(x?m)?k(a?0),对称轴是x??m,顶点是??m,k?;

2③交点式:y?a(x?x1)(x?x2)(a?0),其中(x1,0),(x2,0)是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 (5)二次函数的性质

①函数y?ax?bx?c(a?0)的图象关于直线x??②a?0时,在对称轴 (x??2b对称。 2abb)左侧,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在对称轴(x??)右侧;y的2a2ab4ac?b2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时,y取得最小值

2a4abb③a?0时,在对称轴 (x??)左侧,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x??)右侧;y的

2a2ab4ac?b2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当x??时,y取得最大值

2a4a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a,a?0,?|a|??0,a?0,

??a,a?0.?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a?b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 例1 解不等式:x?1?x?3>4.

|x-3|

解法一:由x?1?0,得x?1;由x?3?0,得x?3;

P C A ①若x?1,不等式可变为?(x?1)?(x?3)?4,即?2x?4>4,B D 解得x<0, x 0 1 3 4

又x<1,∴x<0;

|x-1|

②若1?x?2,不等式可变为(x?1)?(x?3)?4,即1>4,

图1.1-1

∴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x?3,不等式可变为(x?1)?(x?3)?4,即2x?4>4, 解得x>4. 又x≥3,∴x>4.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0,或x>4. -1|;|x-3|表示x轴上点P到坐标为2的点B之间的距离|PB|,即|PB|=|x-3|.

所以,不等式x?1?x?3>4的几何意义即为|PA|+|PB|>4.

由|AB|=2,可知点P 在点C(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在点D(坐标为4)的右侧. 所以,x<0,或x>4.

练 习

1.填空:(1)若x?5,则x=_________;若x??4,则x=_________.

(2)如果a?b?5,且a??1,则b=________;若1?c?2,则c=________.

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a?b,则a?b (B)若a?b,则a?b (C)若a?b,则a?b (D)若a?b,则a??b 3.化简:|x-5|-|2x-13|(x>5).

1.1.2. 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b)(a?b)?a?b; (2)完全平方公式 (a?b)?a?2ab?b.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a?b)(a?ab?b)?a?b; (2)立方差公式 (a?b)(a?ab?b)?a?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a?b?c)?a?b?c?2(ab?bc?ac); (4)两数和立方公式 (a?b)?a?3ab?3ab?b; (5)两数差立方公式 (a?b)?a?3ab?3ab?b.

332233322322222233223322222x 解法二:如图1.1-1,x?1表示x轴上坐标为x的点P到坐标为1的点A之间的距离|PA|,即|PA|=|x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x?1)(x?1)(x2?x?1)(x2?x?1).

22226242解法一:原式=(x?1)??(x?1)?x?? =(x?1)(x?x?1) =x?1.

解法二:原式=(x?1)(x2?x?1)(x?1)(x2?x?1) =(x3?1)(x3?1) =x?1. 例2 已知a?b?c?4,ab?bc?ac?4,求a?b?c的值. 解: a2?b2?c2?(a?b?c)2?2(ab?bc?ac)?8.

练 习

1.填空:

2226121211a?b?(b?a)( ); 9423(2)(4m? )2?16m2?4m?( );

(1)

(3)(a?2b?c)2?a2?4b2?c2?( ). 2.选择题:

1mx?k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等于 ( ) 211122(A)m (B)m2 (C)m2 (D)m

431622(2)不论a,b为何实数,a?b?2a?4b?8的值 ( )

(1)若x?2 (A)总是正数 (B)总是负数

(C)可以是零 (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1.1.3.二次根式

一般地,形如a(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

22如3a?a2?b?2b,a?b等是无理式,而2x?22x?1,x2?2xy?y2,a2等是有理式. 21.分母(子)有理化

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2与2,3a与a,3?6与3?6,23?32与23?32,等等. 一般地,ax与x,ax?by与ax?by,ax?b与ax?b互为有理化因式.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

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

ab?ab(a?0,b?0);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

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a,a?0,222.二次根式a的意义: a?a??

?a,a?0.?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6(1)12b; (2)a2b(a?0); (3)4xy(x?0).

解: (1)12b?23b; (2)ab?a

2b?ab(a?0);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3)4xy?2x63y??2x3y(x?0).

例2 计算:3?(3?3). 解法一: 解法二:

3?(3?3?(3?3=)3=)33?333?3==3?133?33(3?1)3?(3?3) ===.

29?36(3?3)(3?3)13?133?1= ==.

23?13(3?1)(3?1)(3?1)2和22-6. 6?4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12?11和11?10; (2)解: (1)∵12?11?

12?11(12?11)(12?11)1, ??112?1112?1111?10(11?10)(11?10)1, ??111?1011?10又12?11?11?10, ∴12?11<11?10.

11?10?22-6(22-6)(22+6)2??, 122+622+6 (2)∵22-6? 又 4>22, ∴6+4>6+22, ∴2<22-6. 6?4例4 化简:(3?2)2004?(3?2)2005.

解:(3?2)2004?(3?2)2005=(3?2)2004?(3?2)2004?(3?2) =?(3?2)?(3?2)?2004???(3?2)=12004?(3?2)

=3?2.

1?2(0?x?1). 2x121 解:(1)原式?5?45?4 (2)原式=(x?)?x?,

xx2例 5 化简:(1)9?45; (2)x?(5)2?2?2?5?22 ∵0?x?1,

12 ?(2?5) ∴?1?x,

x1 ?2?5?5?2. 所以,原式=?x.

x3?23?222 例 6 已知x?,求3x?5xy?3y的值 . ,y?3?23?2 ? 解: ∵x?y?3?23?2??(3?2)2?(3?2)2?10,

3?23?2xy?

3?23?2??1,

3?23?25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4.(1)Δ=2(m?1)2?2?0;

m2 (2)∵x1x2=-≤0,∴x1≤0,x2≥0,或x1≥0,x2≤0.

4∴x1?1?5,x2?1?5.

①若x1≤0,x2≥0,则x2=-x1+2,∴x1+x2=2,∴m-2=2,∴m=4.此时,方程为x2-2x-4=0, ②若x1≥0,x2≤0,则-x2=x1+2,∴x1+x2=-2,∴m-2=-2,

∴m=0.此时,方程为x2+2=0,∴x1=0,x2=-2.

5.设方程的两根为x1,x2,则x1+x2=-1,x1x2=a,

由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得 (x1-1)( x2-1)<0, 即 x1x2-(x1+x2)+1<0, ∴ a-(-1)+1<0,∴a<-2. 此时,Δ=12-4×(-2) >0, ∴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2.

2.2 二次函数

2

2.2.1 二次函数y=ax+bx+c的图像和性质

22

问题1 函数y=ax与y=x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画出y=2x2,y=

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函数y=ax2与y=x2的图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先画出函数y=x2,y=2x2的图象. 先列表: x x2 2x2 … … … -3 9 18 -2 4 8 -1 1 2 0 0 0 1 1 2 2 4 8 3 9 18 12

x,y=-2x2的图象,通过这些函数图象与函数y=2… … y 从表中不难看出,要得到2x2的值,只要把相应的x2的值扩大两倍就可以了. 再描点、连线,就分别得到了函数y=x2,y=2x2的图象(如图2-1所示),

2

2从图2-1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函数y=2x的图象可以y=2x 2

由函数y=x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两倍得到.

同学们也可以用类似于上面的方法画出函数y=

y=x2 并研究这两个函数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可以由y=x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得到.在二次函数y=ax2(a≠0)中,二次项系数a决定了图象的开口方向和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开口的大小.

问题2 函数y=a(x+h)2+k与y=ax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几个特殊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作出函数y=2(x+1)2+1与y=2x2的图象(如图2-2所示),从函数的同学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函数y=2x2的图象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函数y=2(x+1)2+1的图象.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具有“形状相同,位置不同”的特点.

类似地,还可以通过画函数y=-3x2,y=-3(x-1)2+1的图象,研究它们图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二次函数y=a(x+h)2+k(a≠0)中,a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大小及方向;h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左右平移,而且“h正左移,h负右移”;k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上下平移,而且“k正上移,k负下移”.

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方法:

16

-1 12

x,y=-2x2的图象,2O 图2.2-1

x y y=2(x+1)2+1 y=2(x+1)2 y=2x2 O 图2.2-2

x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b2b2bb2

由于y=ax+bx+c=a(x+x)+c=a(x+x+2)+c-

4a4aaab2b2?4ac)? ?a(x?, 2a4a2

2

所以,y=ax2+bx+c(a≠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y=ax2的图象作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得到的,于是,

二次函数y=ax2+bx+c(a≠0)具有下列性质:

b4ac?b2,),对称轴为直线x=(1)当a>0时,函数y=ax+bx+c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2a4abbbb-;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时,2a2a2a2a4ac?b2函数取最小值y=.

4ab4ac?b22

,),对称轴为直线x=(2)当a<0时,函数y=ax+bx+c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2a4abbbb-;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2a2a2a2a4ac?b2函数取最大值y=.

4a2

上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图2.2-3和图2.2-4直观地表示出来.因此,在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1 求二次函数y=-3x2-6x+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取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解:∵y=-3x2-6x+1=-3(x+1)2+4,

∴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1;顶点坐标为(-1,4); 当x=-1时,函数y取最大值y=4;

当x<-1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1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采用描点法画图,选顶点A(-1,4)),与x轴交于点B(23?323?3,0)和C(?,0),与y轴的交33点为D(0,1),过这五点画出图象(如图2-5所示).

说明:从这个例题可以看出,根据配方后得到的性质画函数的图象,可以直接选出关键点,减少了选点的盲目性,使画图更简便、图象更精确.

例2 某种产品的成本是120元/件,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售价x(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件)之间关系如下表所示: 130 150 165 x /元 70 50 35 y/件

17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若日销售量y是销售价x的一次函数,那么,要使每天所获得最大的利润,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此时每天的销售利润是多少?

分析:由于每天的利润=日销售量y×(销售价x-120),日销售量y又是销售价x的一次函数,所以,欲求每天所获得的利润最大值,首先需要求出每天的利润与销售价x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再由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出每天利润的最大值.

解:由于y是x的一次函数,于是,设y=kx+(B), 将x=130,y=70;x=150,y=50代入方程,

有??70?130k?b, 解得 k=-1,b=200.

50?150k?b,?∴ y=-x+200.

设每天的利润为z(元),则

z=(-x+200)(x-120)=-x2+320x-24000 =-(x-160)2+1600,

∴当x=160时,z取最大值1600.

答:当售价为160元/件时,每天的利润最大,为1600元. 例3 把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x2的图像,求b,c的值.

b2b2解法一:y=x+bx+c=(x+)?c?,把它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

242bby?(x??4)2?c??2的图像,也就是函数y=x2的图像,所以,

24?b??4?0,??2 ? 解得b=-8,c=14. 2?c?b?2?0,?4? 解法二:把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x2的图像,等价于把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x2+bx+c的图像.

22

由于把二次函数y=x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x-4)+2的图像,即为y=x2-8x+14的图像,∴函数y=x2-8x+14与函数y=x2+bx+c表示同一个函数,∴b=-8,c=14.

说明:本例的两种解法都是利用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规律来解决问题,所以,同学们要牢固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

这两种解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解法一,是直接利用条件进行正向的思维来解决的,其运算量相对较大;而解法二,则是利用逆向思维,将原来的问题等价转化成与之等价的问题来解,具有计算量小的优点.今后,我们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4 已知函数y=x2,-2≤x≤a,其中a≥-2,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

分析:本例中函数自变量的范围是一个变化的范围,需要对a的取值进行讨论. 解:(1)当a=-2时,函数y=x2的图象仅仅对应着一个点(-2,4),所以,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是4,此时x=-2;

(2)当-2<a<0时,由图2.2-6①可知,当x=-2时,函数取最大值y=4;当x=a时,函数取最小值y=a2;

(3)当0≤a<2时,由图2.2-6②可知,当x=-2时,函数取最大值y=4;当x=0时,函数取最小值y=0;

(4)当a≥2时,由图2.2-6③可知,当x=a时,函数取最大值y=a2;当x=0时,函数取最小值y=0.

y y y y 说明:在本例中,利用了分2 4 a4 类讨论的方法,对a的所有可能

4 情形进行讨论.此外,本例中所2 a2 研究的二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 a 值不是取任意的实数,而是取部 x x O a O O a x 2

-2 a -2 2 -2 ①

18 ③

图2.2-6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分实数来研究,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通常需要借助于函数图象来直观地解决问题.

练 习

1.选择题:

(1)下列函数图象中,顶点不在坐标轴上的是 ( ) (A)y=2x2 (B)y=2x2-4x+2 (C)y=2x2-1 (D)y=2x2-4x

(2)函数y=2(x-1)2+2是将函数y=2x2 ( )

(A)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 (B)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C)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D)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2.填空题

(1)二次函数y=2x2-mx+n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2),则m= ,n= .

(2)已知二次函数y=x2+(m-2)x-2m,当m=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y轴上;当m=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轴上;当m= 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

(3)函数y=-3(x+2)2+5的图象的开口向 ,对称轴为 ,顶点坐标为 ; 当x= 时,函数取最 值y= ;当x 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3.求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及y随x的变化情况,并画出其图象.

(1)y=x2-2x-3; (2)y=1+6 x-x2.

4.已知函数y=-x2-2x+3,当自变量x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

(1)x≤-2;(2)x≤2;(3)-2≤x≤1;(4)0≤x≤3.

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通过上一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两种形式: 1.一般式:y=ax2+bx+c(a≠0);

2.顶点式:y=a(x+h)2+k (a≠0),其中顶点坐标是(-h,k).

除了上述两种表示方法外,它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为了研究另一种表示方式,我们先来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

当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相交时,其函数值为零,于是有

ax2+bx+c=0. ①

并且方程①的解就是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纵坐标为零),于是,不难发现,

2

抛物线y=ax+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方程①的解的个数有关,而方程①的解的个数又与方程①的根的

22

判别式Δ=b-4ac有关,由此可知,抛物线y=ax+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根的判别式Δ=b2-4ac存在下列关系:

(1)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Δ>0也成立.

(2)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抛物线的顶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2

=ax+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则Δ=0也成立.

(3)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则Δ<0也成立.

于是,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A(x1,0),B(x2,0),

则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根,所以x1+x2=?即

bc,x1x2=, aabc=-(x1+x2), =x1x2. aabc2所以,y=ax2+bx+c=a(x?x?) = a[x2-(x1+x2)x+x1x2]=a(x-x1) (x-x2).

aa19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由上面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下面结论: 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A(x1,0),B(x2,0)两点,则其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y=a(x-x1) (x-x2) (a≠0). 这样,也就得到了表示二次函数的第三种方法:

3.交点式:y=a(x-x1) (x-x2) (a≠0),其中x1,x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今后,在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选用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这三种表达形式中的某一形式来解题.

例1 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在解本例时,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最大值、顶点位置,从而可以将二次函数设成顶点式,再由函数图象过定点来求解出系数a.

解:∵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而最大值一定是其顶点的纵坐标,∴顶点的纵坐标为2.

又顶点在直线y=x+1上,2=x+1,∴x=1. ∴顶点坐标是(1,2).

设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2?1(a?0), ∵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3,-1), ∴?1?a(3?2)2?1,解得a=-2.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2)2?1,即y=-2x2+8x-7.

说明:在解题时,由最大值确定出顶点的纵坐标,再利用顶点的位置求出顶点坐标,然后设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最终解决了问题.因此,在解题时,要充分挖掘题目所给的条件,并巧妙地利用条件简捷地解决问题.

例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分析一:由于题目所给的条件中,二次函数的图象所过的两点实际上就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于是可以将函数的表达式设成交点式.

解法一:∵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

∴可设二次函数为y=a(x+3) (x-1) (a≠0),展开,得 y=ax2+2ax-3a,顶点的纵坐标为

?12a2?4a2??4a,由于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到x轴的距离2,

4a1∴|-4a|=2,即a=?.

2123123所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x?x?,或y=-x?x?.

2222 分析二:由于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所以,对称轴为直线x=-1,又由顶点到x轴的距

离为2,可知顶点的纵坐标为2,或-2,于是,又可以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设成顶点式来解,然后再利用图象过点(-3,0),或(1,0),就可以求得函数的表达式. 解法二:∵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 ∴对称轴为直线x=-1.

又顶点到x轴的距离为2, ∴顶点的纵坐标为2,或-2.

于是可设二次函数为y=a(x+1)2+2,或y=a(x+1)2-2, 由于函数图象过点(1,0),

∴0=a(1+1)2+2,或0=a(1+1)2-2.

∴a=-

11,或a=. 2211(x+1)2+2,或y=(x+1)2-2. 22所以,所求的二次函数为y=- 说明:上述两种解法分别从与x轴的交点坐标及顶点的坐标这两个不同角度,利用交点式和顶点式来解

题,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3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22),(0,-8),(2,8),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设该二次函数为y=ax2+bx+c(a≠0).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pp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