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注塑模具设计说明书

更新时间:2023-03-08 09:49:4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 京 工 程 学 院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作 者: 丁林 学 号: 058613153361 学院(系、部): 材料工程学院 专 业: 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 题 目: 平板电脑音量键的注塑模设计

指导者:

评阅者:

2015年 11月 南 京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摘 要

根据塑料制品的要求,了解塑件的用途,分析塑件的工艺性、尺寸精度等技术要求,考虑塑件制件尺寸。本模具采用一模四腔,侧浇口进料,注射机采用TOSHIBA EC40-Y型号,设置冷却系统,CAD绘制二维总装图和零件图,选择模具合理的加工方法。附上说明书,系统地运用简要的文字,简明的示意图和和计算等分析塑件,从而作出合理的模具设计。

关键词:模具设计,注塑模,型芯,型腔

I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use of plastic par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lastic products, analysis of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plastic parts of the process, dimensional accuracy, select the workpiece size of the plastic parts. The mold using a two sub gate feed injection machine adopts TOSHIBA the EC40-Y models, and set a cooling system, CAD and UG drawing two-dimensional assembly diagram and parts diagram, reasonable mold processing methods. Attach a manual, use brief text, a concise diagram and calculated analysis of plastic parts, in order to make a reasonable mold design.

Key words: mechanical design; injection mold, mold core, cavity

II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目 录

1 前言 ................................................... 1 1.1 课题背景 ............................................. 1 1.2 课题分析 ............................................. 3 2 塑件分析 ............................................... 4 2.1 产品分析及其技术条件 ................................ 4 2.2 塑件材料的确定 ...................................... 5 2.3 塑件材料的性能分析 .................................. 5 2.3.1基本特性 .......................................... 5 2.3.2成型性能 .......................................... 6 2.3.3主要用途 .......................................... 6 3 成型布局及注塑机选择 ................................... 7 3.1 进胶方式选择 ........................................ 7 3.2 型腔的布局及成型尺寸 ................................ 7 3.3 估算塑件体积质量 .................................... 8 3.4 注塑机的选择和校核 .................................. 9 3.4.1注射胶量的计算 .................................... 9 3.4.2锁模力的计算 ...................................... 9 3.4.3 注塑机选择确定 .................................. 10 4 注塑模具设计 .......................................... 11 4.1 模架的选用 ......................................... 11 4.1.1模架基本类型 ..................................... 11 4.1.2模架的选择 ....................................... 11 4.1.3导向与定位机构设计 ............................... 12 4.2 浇注系统的设计 ..................................... 13 4.2.1主流道设计 ....................................... 13 4.2.2分流道的设计 ..................................... 14 4.2.3浇口的设计 ....................................... 15

I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4.2.4冷料穴的设计 ..................................... 15 4.3 分型面的设计 ....................................... 15 4.4 成型零部件的设计 ................................... 16 4.4.1成型零部件结构 ................................... 17 4.4.2成型零部件工作尺寸的计算 ......................... 17 4.4.3模具强度与刚度校核 ............................... 18 4.5 侧向抽芯机构类型选择与设计 ......................... 18 4.5.1侧向抽芯机构类型 ................................. 18 4.5.2侧向抽芯机构主要参数的确定 ....................... 20 4.6 脱模及推出机构 ..................................... 22 4.6.1脱模力 ........................................... 22 4.6.2推出机构 ......................................... 23 4.7 冷却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 24 4.7.1冷却水道设计的要点 ............................... 24 4.7.2冷却水道在定模和动模中的位置 ..................... 25 4.7.3冷却水道的计算 ................................... 26 4.8 排气结构设计 ....................................... 27 4.9 模具与注射机安装模具部分相关尺寸校核 ............... 27 5 结语 .................................................. 29 致谢 .................................................... 30 参考文献 ................................................ 31

II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1 前 言

1.1 课题背景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使用极为广泛的基础工艺装备。在汽车、电机、仪表、电器、电子、通信、家电和轻工业等行业中,60%~80%的零件都依靠模具成形,并且随着近年来这些行业的迅速发展,对模具的要求越来越高,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用模具生产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性、高一致性、高生产效率和低耗率,是其它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随着塑料工业的飞速发展和通用塑料与工程塑料在强度和精度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塑料制品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越来越普遍地采用塑料成型。该方法适用于全部热塑性塑料和部分热固性塑料,制得的塑料制品数量之大是其它成型方法望尘莫及的。作为注塑成型加工的主要工具之一注塑模具,在质量、精度、制造周期以及注塑成型过程中的生产效率等方面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产量、成本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也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反映能力和速度。

注射模的种类很多,其结构与塑料品种、塑件的复杂程度和注射机的种类等很多因素有关,其基本结构都是由动模和定模两大部分组成的。定模部分安装在注射机的固定板上,动模部分安装在注射机的移动模板上,在注射成型过程中它随注射机上的合模系统运动。注射成型时动模部分与定模部分由导柱导向而闭合。一般注射模由成型零部件、合模导向机构、浇注系统、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推出机构、加热和冷却系统、排气系统及支承零部件组成。

由于模具的使用特点,决定了模具设计也区别与其它行业。模具设计要考虑的要点如下:

a.塑件的物理力学性能,如强度、刚度、韧性、弹性、吸水性以及对应力的敏感性,不同塑料品种其性能各有所长,在设计塑件时应充分发挥其性能上的优点,避免或补偿其缺点。

b.塑料的成型工艺性,如流动性、成型收缩率的各向差异等。塑件形状应有利于成型时充模、排气、补缩,同时能使热塑性塑料制品达到高效、均匀冷却或使热

第 1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固性塑料制品均匀地固化。

c.塑件结构能使模具总体结构尽可能简化,特别是避免侧向分型抽芯机构和简化脱模结构。使模具零件符合制造工艺的要求。

对于特殊用途的制品,还要考虑其光学性能、热学性能、电性能、耐腐蚀性能等。

目前,我国的模具制造技术已从过去只能制造简单模具发展到可以制造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的模具。在塑料模具方面,能设计制造汽车保险杠及整体仪表盘大型注射模。一些塑料模主要生产企业利用计算机辅助分析(CAE)技术对塑料注塑过程进行流动分析、冷却分析、应力分析等,合理选择浇口位置、尺寸、注塑工艺参数及冷却系统的布置等,使模具设计方案进一步优化,也缩短了模具设计和制造周期采用模具先进加工技术及设备,使模具制造能力大为提高。采用CAE技术,可以完全代替试模,CAE技术提供了从制品设计到生产的完整解决方案,在模具制造加工之前,在计算机上对整个注射成型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准确预测熔体的填充、保压、冷却情况,以及制品中的应力分布、分子和纤维取向分布、制品的收缩和翘曲变形等情况,以便设计者能尽早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制件和模具设计,而不是等到试模以后再返修模具。这不仅是对传统模具设计方法的一次突破,而且对减少甚至避免模具返修报废、提高制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等,都有着重大的技术经济意义。某些国外电加工机床具有内容丰富、实用可靠的工艺数据和专家系统,使模具的深槽窄缝加工、微细加工、镜面加工等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新的模糊控制系统具有加工反力的监测和控制,提高了大面积加工的深度控制精度。电火花混粉加工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模具表面质量。模具逆向工程技术、快速经济模具制造技术、三维扫描测量技术及数控模具雕刻机的发展与应用,对模具制造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我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这为我国模具工业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一方面,国内模具市场将继续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模具制造也逐渐向我国转移以及跨国集团到我国进行模具采购趋向也十分明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正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特别是模具成型零件方面的软件等,这些技术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而将数据交换

第 2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到加工制造设备,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或将设计与制造连成一体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

1.2 课题分析

本课题内容是对按键基于生产实践之上的模具设计,模具设计主要内容有型腔布局、浇口形式与位置、模胚选择、分型面的确定、冷却系统设置、推出机构设置、注塑机台选择及注塑工艺分析等。

根据塑料制品的要求,了解塑件的用途,分析塑件的工艺性、尺寸精度等技术要求,本模具采用一模四腔布局,侧入式浇口进料,注射机采用TOSHIBA EC40-Y型号,设置冷却系统,CAD绘制二维总装图和零件图,系统地运用简要的文字,简明的示意图和和计算分析,从而作出合理的模具设计。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模具方案确定后进行工艺分析。根据此方案可以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并且大大提高了注塑模的质量。

第 3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2 塑件分析

2.1 产品分析及其技术条件

在模具设计之前需要对塑件的工艺性如形状结构、尺寸大小、精度等级和表面质量要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恰当确定塑件制品所需的模具结构和模具精度。

课题目标产品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按键,其零件外形如图所示。具体结构和尺寸详见图纸,该塑件结构简单,生产量大,要求较低的模具成本,成型容易,精度要求不高。

图1 产品3D视图

塑件的尺寸精度直接影响模具结构的设计和模具的制造精度。为降低模具的加工难度和模具的制造成本,在满足塑件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把塑件的尺寸精度设计得低一些。由于塑料与金属的差异很大,所以不能按照金属零件的公差等级确定精度等级。根据任务书和图纸要求,本次产品尺寸均采用MT5级精度,未注采用MT8级精度。

塑件的表面要求越高,表面粗糙度越低。这除了在成型时从工艺上尽可能避免冷疤、云纹等疵点来保证外,主要是取决于模具型腔表面粗糙度。塑料制品的表面粗糙度一般为Ra 0.02~1.25?m之间,模腔表壁的表面粗糙度应为塑件的1/2,即Ra 0.01~0.63?m。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型腔磨损而使表面粗糙度不断增加,所

第 4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以应随时给以抛光复原。

该塑件外部需要的表面粗糙度比内部要高,为Ra0.8?m,内部为Ra1.2?m。

2.2 塑件材料的确定

塑料是以树脂为主要成分的高分子材料,它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具有流动性。可以被模塑成型为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并在成型固化后保持其既得形状而不发生变化。塑料有很多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它具有密度小,质量轻,比强度高,绝缘性能好,介电损耗低,化学稳定性高,减摩耐磨性能好,减振隔音性能好等诸多优点。另外,许多塑料还具有防水、防潮、防透气、防辐射及耐瞬时烧蚀等特殊性能。

此产品壁厚均匀,ABS性能优良,成本低廉,符合需求生产量大的要求,容易成型,对于本课题零件相当适用,所以在这选择其为产品的材料。

2.3 塑件材料的性能分析

2.3.1基本特性

ABS是由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种单体共聚而成的。这三种组分的各自特性,使ABS具有良好的综合理学性能。丙烯腈使ABS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热性及表面硬度,丁二烯使ABS坚韧,苯乙烯使ABS有良好的加工性和染色性能。ABS价格便宜原料易得,是目前产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工程塑料之一。是一种良好的热塑性塑料。

ABS无毒,无气味,呈微黄色,成型的塑料有较好的光泽,、不透明,密度为1.02--1.05g/cm3。既有较好的抗冲击强度和一定的耐磨性,耐寒性,耐油性,耐水性,化学稳定性和电气性能。水、无机盐、碱、酸类对ABS几乎没有影响, ABS不溶于大部分醇类及烃类溶剂,但与烃长期接触会软化溶胀,在酮,醛,酯,氯代烃中会溶解或形成乳浊液。ABS表面受冰醋酸,植物油等化学药品的侵蚀时会引起应力开裂, ABS有一定的硬度,他的热变形温度比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酰胺等高,尺寸稳定性较好,易于成型加工,经过调色配成任何颜色。其缺点是耐热性不高,

第 5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4 注塑模具设计

4.1 模架的选用

4.1.1模架基本类型

注射模具的分类方式很多,此处是介绍的按注射模具的整体结构分类所分的典型结构如下: 单分型面注射模、双分型面注射模、带有活动成型零件的模、侧向分型抽芯注射模、定模带有推出机构的注射模、自动卸螺纹的注射模、热流道注射模。 4.1.2模架的选择

根据对塑件的综合分析,确定该模具是单分型面的模具,由GB/T12556.1-12556.2-1990《塑料注射模中小型模架》可选择CI型的模架,其基本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模架结构图

第 11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CI型模具定模采用两块模板,动模采用一块模板,又叫两板模,大水口模架,适合侧浇口的注射成形模具。

由分型面的选择而选择模具的导柱导套的安装方式,经过考虑分析,导柱导套选择选正装。根据所选择的模架的基本型可以选出对应的模板的厚度以及模具的外轮廓尺寸,以此分析计算:

模架的长L=型腔长度(100)+复位杆的直径+螺钉的直径+模板壁厚?180mm 模架的宽W=型腔宽度(70)+导向杆的直径+模板壁厚?150mm

根据成型型腔的尺寸,在计算完模架的长宽以后,还需要考虑其它螺丝导柱等零件对模架尺寸的影响,在设计中避免干涉。参考成型型腔厚度,考虑模板强度要求,定模板厚度取40mm,动模板厚度取60mm。考虑顶出行程要求,支撑板取60mm以满足。

综上所述所选择的模架的型号为:CI-1518-A40-B60-C60。 4.1.3导向与定位机构设计

导向机构的作用:保证模具在进行开合模时,保证公母模之间一定的方向和位置。导向零件承受一定的侧向力,起了导向和定位的作用,导向机构零件包括导柱和导套等。

1. 导向结构的总体设计

(1) 导向零件应合理的均匀分布在模具的周围或靠近边缘的部位,其中心至模

具边缘应有足够的距离,以保证模具的强度,防止压入导柱和导套后发生变形。

(2) 根据模具的形状和大小,一副模具一般需要2-4个导柱。如果,模具的凸

模与凹模合模有方位要求时,则用两个直径不同的导柱,或用两个直径相同,但错开位置的导柱。

(3) 由于塑件通常留于公模,所以为了便于脱模导柱通常安装在母模。 (4) 导柱和导套在分型面处应有承屑槽 (5) 导柱`导套及导向孔的轴线应保证平行

(6) 合模时,应保证导向零件首先接触,避免公模先进入模腔,损坏成型零件。

第 12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2. 导柱的设计

(1) 有单节与台阶式之分

(2) 导柱的长度必须高出公模端面6?8mm (3) 导柱头部应有圆锥或球形的引导部分 (4) 固定方式有铆接固定和螺钉固定 (5) 其表面应热处理,以保证耐磨。 3. 导套和导向孔

(1) 无导套的导向孔,直接开在模板上,模板较厚时,导向孔必须做成盲孔,

侧壁增加排气孔。

(2) 导套有套筒式`台阶式`凸台式

(3) 为了导柱顺利进入导套孔,在导套前端应倒有圆角r。

一般情况下,导柱与导套共同使用,用于保证动模与定模两大部分内零件的准确对合和塑料部品的形状,尺寸精度,并避免模内零件互相碰撞与干涉,起到合模导向的作用.

4.2 浇注系统的设计

浇注系统是指注射模中从主流道始端到型腔之间的熔体进料通道,浇注系统可分为普通流道浇注系统和无流道凝料浇注系统两类,本设计中采用普通侧浇口浇注系统。正确设计浇注系统对获得优质的塑料制品极为重要。

浇注系统组成:

普通流道浇注系统的组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主浇道 2-第一分浇道 3-第二分浇道 4-第三分浇道 5-浇口 6-型腔 7-冷料穴 4.2.1主流道设计

所选用东芝EC40-Y型注射剂喷嘴有关尺寸如下: 喷嘴前段孔径d0=3mm 喷嘴圆弧半径R0=12mm

第 13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为了使凝料能够顺利拔出,主流道的小段直径d应稍大于喷嘴直径。 d=d0+(0.5~1)=3.5mm

主流道设计成圆锥形,其锥角@通常为2~4°,过大的锥角会才产生湍流或涡流,卷入空气,过小的锥角使凝料脱模困难,还会使冲模时熔体的流动阻力过大,此处的锥角选用2°,主流道球面半径比喷嘴球面半径大1~2mm。这里取主流道球面半径R12mm,经测量主流道长度L取60mm。 4.2.2分流道的设计

分流道是指主流道末端与浇口之间的一段塑料熔体的流动通道。分流道应能满足良好的压力传递和保持理想的填充状态。其作用是改变熔体流向,使其以平稳的流态均衡地分配到各个型腔,分流道的长度应该尽可能短,折弯少,尽量减少流动过程中的热量损失与压力损失,节约塑料的原材料和降低能耗。由于分流道中与模具接触的外层塑料迅速冷却,只有内部的熔体流动状态比较理想,因此分流道表面粗糙度值不要太低,一般取Ra为1.6 m,本设计选择圆形截面的分流道,d=2.5mm,采用流道布局如图4所示:

图4 流道布局

第 14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4.2.3浇口的设计

侧浇口普遍用于中小型塑件的多型腔模具,一般开设在分型面上,一般塑料熔体从外侧充填模具型腔,其截面形状多为矩形。 4.2.4冷料穴的设计

主流道的末端需要设置冷料穴以往上制品中出现固化的冷料。因为最先流入的塑料因接触温度低的模具而使料温下降,如果让这部分温度下降的塑料流入型腔会影响制品的质量,为防止这一问题必须在没塑料流动方向在主流道末端设置冷料穴以便将这部分冷料存留起来。

冷料穴一般开设在主流道对面的动模板上,其标称直径与主流道直径相同或略大一些,这里取为2.5mm,最终要保证冷料体积小于冷料穴体积。冷料穴的倒扣形式有多种,这里采用Z倒锥形的冷料穴拉出主流道凝料的形式。它与推杆配用,开模时倒锥形的冷料穴通过内部的冷料先将主流道凝料拉出定模,最后在推杆的作用下将冷料和和主流道凝料随制品一起被顶出动模。如图5:

图5 冷料穴及拉料针

4.3 分型面的设计

将模具适当地分成两个或几个可以分离的主要部分,它们的接触表面分开时能够取出塑件及浇注系统凝料,当成型时又必须接触封闭,这样的接触表面称为分型

第 15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面,它是决定模具结构的重要因素,每个塑件的分型面可能只有一种选择,也可能有几种选择。合理地选择分型面是使塑件能完好的成型的先决条件。

选择分型面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分型面应选在塑件外形最大轮廓处; 2)使塑件在开模后留在动模上; 3)分型面的痕迹不影响塑件的外观; 4)浇注系统,特别是浇口能合理的安排; 5)使推杆痕迹不露在塑件外观表面上; 6)使塑件易于脱模。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根据本模具制件的外观特点,采用平面分型面,并选择在塑件的最大平面处,开模后塑件留在动模一侧,如图6所示。

图6 分型面的选择

4.4 成型零部件的设计

模具闭合时用来填充塑料成型制品的空间称为型腔。构成模具型腔的零部件称成型零部件。一般包括型腔、型芯、型环和镶块等。成型零部件直接与塑料接触,成型塑件的某些部分,承受着塑料熔体压力,决定着塑件形状与精度,因此成型零部件的设计是注射模具的重要部分。

第 16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成型零部件在注射成型过程中需要经常承受温度压力及塑料熔体对它们的冲击和摩擦作用,长期工作后晚发生磨损、变形和破裂,因此必须合理设计其结构形式,准确计算其尺寸和公差并保证它们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良好的表面质量。 4.4.1成型零部件结构

成型零部件结构设计主要应在保证塑件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从便于加工、装配、使用、维修等角度加以考虑。

型腔是用来成型制品外形轮廓的模具零件,其结构与制品的形状、尺寸、使用要求、生产批量及模具的加工方法等有关,常用的结构形式有整体式、嵌入式、镶拼组合式和瓣合式四种类型。

本设计中采用嵌入式型腔及型芯,其特点是结构简单,牢固可靠,不容易变形,成型出来的制品表面不会有镶拼接缝的溢料痕迹,还有助于减少注射模中成型零部件的数量,并缩小整个模具的外形结构尺寸。不过模具加工起来比较困难,要用到数控加工或电火花加工。

4.4.2成型零部件工作尺寸的计算

成型零部件工作尺寸是指成型零部件上直接决定塑件形状的有关尺寸,主要有型腔和型芯的径向尺寸,型腔的深度尺寸和型芯的高度尺寸,型芯和型芯之间的位置尺寸,以及中心距尺寸等。

在模具设计时要根据塑件的尺寸及精度等级确定成型零部件的工作尺寸及精度等级。影响塑件尺寸精度的主要因素有塑件的收缩率,模具成型零部件的制造误差,模具成型零部件的磨损及模具安装配合方面的误差。这些影响因素也是作为确定成型零部件工作尺寸的依据。

由于按平均收缩率、平均制造公差和平均磨损量计算型芯型腔的尺寸有一定的误差(因为模具制造公差和模具成型零部件在使用中的最大磨损量大多凭经验决定),这里就只考虑塑料的收缩率计算模具盛开零部件的工作尺寸。

塑件经成型后所获得的制品从热模具中取出后,因冷却及其它原因会引起尺寸减小或体积缩小,收缩性是每种塑料都具有的固有特性之一,选定ABS材料的平均收缩率为0.5%,刚计算模具成型零部件工作尺寸的公式为:

A=B+0.005B 第 17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式中 A — 模具成型零部件在常温下的尺寸 B — 塑件在常温下实际尺寸 4.4.3模具强度与刚度校核

普通意义上的模具强度包括模具的强度、刚度。模具的各种成型零部件和结构零部件均有强度、刚度的要求,足够的强度才可以保证模具能正常工作。

由于模具形式较多,计算也不尽相同且较复杂,实际生产中,采用经验设计和强度校核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强度校核来调整设计,保证模具能正常工作。

模具强度计算较为复杂,一般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计算时采取保守的做法,原则是:选取最不利的受力结构形式,选用较大的安全系数,然后再优化模具结构,充分提高模具强度。为保证模具能正常工作,不仅要校核模具的整体性强度,也要校核模具局部结构的强度。

整体性强度主要针对型腔侧壁厚度,型腔底板厚度,合模面所能承受的压力等几个方面,实际选用尺寸应大于计算尺寸并取整。校核时应从强度与弯曲两个方面分别计算,选取较大的尺寸。

4.5 侧向抽芯机构类型选择与设计

4.5.1侧向抽芯机构类型

一般指的模具的行位机构,即凡是能够获得侧向抽芯或侧向分型以及复位动作来拖出产品倒扣,低陷等位置的机构。

下图7列出模具的常用行位结构。

从作用位置分为下模行位、上模行位、斜行位(斜顶) 从动力来分,为机动侧向行位机构和液压(气压)侧向行位机构

第 18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图7 侧向抽芯机构类型

1.滑块的设计

滑块设计的要点在于滑块与侧向型芯连接以及注射成型时制品尺寸的准确性和移动的可靠性,滑块分为整体式和组合式两种。滑块材料常用45钢或T8、T10等制造,要求硬度在HRC40以上。 2.导滑槽设计

导滑槽与滑块导滑部分采用间隙配合,一般采用H8/f8。滑块的滑动配合长度通常要大于滑块宽度的1.5倍,而保留在导滑槽内的长度不应小于导滑配合长度的2/3,导滑槽材料通常用45钢制造,调质至HRC 28~HRC32, 3.滑块定位装置设计

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后模行位的形式,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采用行位压板的方式,主要作用为固定与导向作用。

第 19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4.楔紧块设计

楔紧角β应比斜导柱的倾斜角α大2°~3°。 5.斜导柱抽芯机构的结构形式

斜导柱和滑块在模具上因安装位置不同,组成了抽芯机构的不同结构形式。 1)斜导柱在定模上、滑块在动模上的结构

A、设计时必须注意,滑块与推杆在合模复位过程中不能发生“干涉”现象。所谓干涉现象是指滑块的复位先于推杆的复位致使活动侧向型芯与推杆相碰撞,造成活动侧向型芯或推杆损坏。

B、如果发生干涉,常用的先复位附加装置有弹簧先复位、楔形滑块先复位、摆杆先复位等多种形式。

2)斜导柱在动模上、滑块在定模上的结构 3)斜导柱和滑块同在定模上 4)斜导柱和滑块同在动模上

4.5.2侧向抽芯机构主要参数的确定 1.抽芯距S

型芯从成型位置到不妨碍塑件的脱模推出位置所移动的距离叫理论抽芯距,用S′表示。为了安全起见,实际抽芯距离S通常比理论抽芯距离S′大2~3mm,即

S = S′+(2~3)mm

本次设计中S′=0.8mm,所以S=0.8+2≈3mm。

2.斜导柱倾斜角?

导柱倾斜角?是决定斜导柱抽芯机构工作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不仅决定了开模行程和斜导柱长度,而且对斜导柱的受力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决定倾斜角大小时,应从抽芯距、开模行程和斜导柱受力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实际生产中,一般取

?=12°~22°。

本次设计取?=16°。 3.斜导柱直径d

斜导柱直径计算公式为

第 20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d?310FtHw [?w]cos2?式中:d——斜导柱直径,mm;

Ft——脱模力,N;

Hw——侧型芯滑块受的脱模力作业线与斜导柱中心线的交点到斜

导柱固定板的距离,mm;

[?w]——斜导柱所用材料的许用弯曲应力,MPa; ?——斜导柱倾斜角。

本次模具设计中,计算如下:

d?3取d为6mm。 4.斜导柱的总长度Lz

斜导柱总长度计算公式为

Lz?10FtHw=5.13mm 2[?w]cos?d2hdStan???tan???(5~10)mm 2cos?2sin?式中:Lz——斜导柱总长度,mm;

d2——斜导柱固定部分大端直径,mm; ?——斜导柱倾斜角; h——斜导柱固定板厚度,mm; d——斜导柱工作部分直径,mm; S——抽芯距,mm。

本次模具设计中,计算如下:

Lz?d2hdStan???tan???(5~10)mm=57mm 2cos?2sin? 第 21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图8 侧向抽芯机构

4.6 脱模及推出机构

4.6.1脱模力

脱模力的产生范围:

①(脱模)塑件在模具中冷却定型时,由于体积收缩,产生包紧力。 ②不带通孔壳体类塑件,脱模时要克服大气压力 。 ③机构本身运动的磨擦阻力。 ④塑件与模具之间的粘附力。

初始脱模力,开始脱模进的瞬间防要克服的阻力。

相继脱模力,后面防需的脱模力,比初始脱模力小,防止计算脱模力时,一般计算初始脱模力。

脱模力的影响因素:

a. 脱模力与塑件壁厚,型芯长度,垂直于脱模方向塑件的投影面积有关,各项值越大,则脱模力越大。

b. 塑件收缩率,弹性模量E越大,脱模力越大。 c. 塑件与芯子磨擦力俞大,则脱模阻力俞大。

d. 排除大气压力和塑件对型芯的粘附等因素,则型芯斜角大到,塑件则自动脱落。

第 22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4.6.2推出机构

塑件从模具上取下以前有一个从模具的成型零部件上脱出的过程,使塑件从成型零部件上脱出的机构称为脱模机构。主要由推出零件,推出零件固定板和推板,推出机构的导向和复位部件等组成。

脱模机构按其推出动作的动力来源分为手动推出机构,机动推出机构,液压和气动推出机构。根据推出零件的类别还可分为推杆推出机构、推管推出机构、推板推出机构、推块推出机构、利用成型零部件推出和斜滑杆侧抽芯机构等。

脱模机构的选用原则:

(1)使塑件脱模时不发生变形(略有弹性变形在一般情况下是允许的,但不能形成永久变形);

(2)推力分布依脱模阻力的的大小要合理安排;

(3)推杆的受力不可太大,以免造成塑件的被推局部产生隙裂; (4)推杆的强度及刚性应足够,在推出动作时不产生弹性变形; (5)推杆位置痕迹须不影响塑件外观;

考虑到塑件的特征等要求不高,决定选用简单推出机构中最简单、使用最广泛的推杆推出机构。推杆将塑件从动模的型芯推出脱模,由于设置推杆的自由度较大,而且设计推杆截面为圆形,这样制造、修配方便,容易达到推杆与模板或型芯上推杆孔的配合精度,推杆推出时运动阻力小,推出动作灵活可靠,推杆损坏后也便更换,因此选择推杆机构推出是最合理的。

该塑件采用了2.5mm 推杆,其分布情况如图9所示,这些推杆的作用,使制品受推出力从而脱模。采用台肩形式的圆形截面推杆,设计时推杆的直径根据不同的设置部位选用不同的直径。推杆端平面不应有轴向窜动。推杆与推杆孔配合一般为

H8/f8或H9/f9,其配合间隙不大于所用溢料间隙,以免产生飞边,ABS塑料的溢料间隙为0.04~0.06mm。

第 23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图9 推出机构

4.7 冷却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注射模的温度对于塑料熔体的充模流动、固化成型、生产效率以及制品的形状和尺寸精度都有影响,对于任一个塑料制品,模具温度波动过大都是不利的。过高的模温会使塑件在脱模后发生变形,若延长冷却时间又会使生产率下降。过低的模温会降低塑料的流动性,使其难于充模,增加制品的内应力和明显的熔接痕等缺陷。由于各种塑料的性能和成型工艺要求不同,对模具温度的要求也不相同。一般注射

??到模具内的塑料粉体的温度为200C左右,熔体固化成为塑件后,从60C左右的模

具中脱模、温度的降低是依靠在模具内通入冷却水,将热量带走。对于要求较低模

?温(一般小于80C)的塑料,仅需要设置冷系统即可,因为可以通过调节水的流量

就可以调节模具的温度。 4.7.1冷却水道设计的要点

a.冷却水孔的数量越多,对塑件冷却也就越均匀。

b.冷却水孔与型腔表面各处最好有相同的距离,即将孔的排列与型腔的形状一致。

c.塑件局部壁厚处,应加设冷却装置。当设计冷却孔直径为D时,它的孔距最

第 24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好为5D,孔与型腔的距离为3D。

d.当大型塑件或薄壁零件成型时,料流较长,而料温越流越低,可以适当地改变冷却水道的排列密度。

e.冷却水道要避免接近塑料的熔接痕部分,以免熔接不牢,降低强度。 f.冷却水道不应穿过接缝部分,以防漏水。 g.冷却水道内不应有存水或产生回流的部分。

h.浇口部分由于经常接触注塑机喷嘴,是模具上最热的部分,应加强冷却,有时应考虑进料嘴单独冷却。

i.进出水水嘴接头,应设在不影响操作的方向,尽可能设在模具的同一侧,通常在注塑机操作的对面。

j.如果型芯太长,冷却水道无法开设,则可以选用热导系数较大的材料,在型芯下部采用喷水法进行冷却。

4.7.2冷却水道在定模和动模中的位置

冷却水道的位置取决于制品的形状和定、动模板的厚度,原则上冷却水道应设置在塑料向模具热传导困难的地方,根据冷却系统的设计原则,冷却水道应围绕模具所成型的制品,且尽量排列均匀一致。不少小型模具的型腔时直接在模板上加工而成的(也可以采用拼镶结构,但是由于模具尺寸较小,所以型腔与型芯的镶件尺寸更小),对于这类模具,可以直接在模板上设置冷却水道。

在模板上直接设置冷却水道,同样应遵循冷却系统的设计原则,使冷却水道尽量靠近型腔表面和尽量围绕型腔,使制品在成型过程中冷却均匀。

本设计中型芯型腔各一组冷却水回路, 此方式冷却快速, 塑件冷却均匀, 确保尺寸变形一致。冷却水路排布如图10所示:

第 25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图10 模具冷却水路图

4.7.3冷却水道的计算

冷却计算:单位时间内进入模具应除去的总热量Q,可以用参考文献中的公式计算[5]:

Q=W1 × a

式中 W1—单位时间内进入模具的塑料的重量g a—克塑料的热容量(J/g)

经计算:Q=61.8265×1.1÷1.6×130≈5525.74J 则带走上述热量,所需的冷却水量按下式计算:

W?W1?a

K(T3?T4)式中 W—通过模具冷却水的重量(g/h) T3—出水温度℃ T4—入水温度℃ K—热传导系数; 经计算 W≈378.997 g/h

由下式可以计算出冷却水道的直径:

d?W

??L?? 第 26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式中 ? —冷却液容重kg/cm3 ?=0.001 kg/cm3, L —冷却水道长度cm L=17.4cm d—冷却水道直径cm 经计算d≈5.128 cm,取6mm

4.8 排气结构设计

排气是注射模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在注射成型中,若模具排气不良,型腔内的气体受压缩将产生很大的背压,阻止塑料熔体正常快速充模,同时气体压缩所产生的热使塑料烧焦,在充模速度大、温度高、物料黏度低、注射压力大和塑件过厚的情况下,气体在一定的压缩程度下会渗入塑料制件内部,造成气孔、组织疏松等缺陷。特别是快速注射成型工艺的发展,对注射模的排气系统要求就更为严格。

在塑料熔体充模过程中,模腔内除了原有的空气外,还有塑料含有的水分在注射温度下蒸发而成的水蒸气、塑料局部过热分解产生的低分子挥发性气体,塑料中某些添加剂挥发或化学反应所生成的气体。常用的排气方式有利用配合间隙排气,在分型面上开设排气槽排气,利用推杆运动间隙排气等。

由于本次设计中模具尺寸不大,本设计中采用间隙排气的方式,而不另设排气槽,利用间隙排气,以不产生溢料为宜。

4.9 模具与注射机安装模具部分相关尺寸校核

1.模具长宽尺寸

模具长宽尺度必须小于注塑机拉杆间距,本设计选用机台拉杆间距为320×320,模具长宽为180x200,经核算机台选用合适。 2.模具厚度(闭合高度)

模具闭合高度必须满足以下公式

Hmin?H?Hmax

第 27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式中 Hmin--注射机允许的最大模厚 Hmax--注射机允许的最小模厚

本设计中模具厚度为200mm 150

模具开模后为了便于取出制件,要求有足够的开模距离,所谓开模行程是指模具开合过程中动模固定板的移动距离。

注塑机的开模行程是有限的,设计模具必须校核所选注射机的开模行程,以便与模具的开模距离相适应。对于卧式注射机,其开模行程与模具厚度有关,对于单分型面注射模应有:

Smax>S= H1 + H2 + H3 + C

式中 H1--模具厚度 H2--顶出行程

H3 --包括浇注系统凝料在内的塑件高度 C – 安全距离

本设计中Smax=570mm H1=200 mm H2=27mm H3 =60mm C取100mm 总的开模距离需要S=387mm以上. 经计算,符合要求。

第 28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5 结语

本次模具设计课题,通过对塑件的工艺分析,确定模具的总体设计,并进行各个子系统的设计。所设计的模具能满足其工作状态的质量要求,使用时安全可靠,易于维修,在注塑成型时有较短的成型周期,成型后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具有合理的模具制造工艺性。

通过以上工作,我对一套模具从设计到加工的全过程有了清醒而直观的认识,了解了注塑模的工作原理,对模具中型腔等主要零件的设计及精度的确定具备了一定的经验知识,能够对模具设计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法,能够正确地选取注塑机、确定模架的结构及尺寸、确定型腔数、选择分型面、设计浇注系统、抽芯机构等。由于知识及实践经验的缺乏,在设计过程中,零件加工精度的确定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还有待改进。

第 29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致谢

在设计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基础知识的重要,通过这次设计我又重新温故,受益非浅。在设计中对Auto CAD等绘图软件的应用更加熟悉,但是对于某些方面还是运用不够灵活。在模具设计中,参照模具设计手册,设计出了较为合理的模具,但在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上仍欠缺考虑,掌握了简单零件的分型,对于比较复杂的平面的模具设计仍需要继续学习。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待设计的严谨,工作态度的严肃认真。

设计中承蒙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设计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设计和方向、设计思路,以及模具结构原理方面的知识,在此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因本人工程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有限,时间较短,设计过程中难免存在错误,恳请广大老师不吝批评指正。

第 30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参考文献

[1]陈孝康,周兴隆.实用模具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彭建生.模具设计与加工速查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申开智.塑料成型模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刘守勇.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张铮.模具制造技术[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6]丁闻.实用塑料成型模具设计手册[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7]李志刚,夏巨谌.中国模具设计大典[M].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03. [8]潘宝权.模具制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李益民.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11]李云程.模具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2]黄诚驹,李鄂琴.逆向工程项目实训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3]刘彦国,严慧萍.注塑成型模腔数量的择优确定[J].电加工与模,2006. [11] J.J.Jia,Z.H.Ge,Y,Li .On deformation of the injection mold core.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44-46 (2008) pp 85-89

[12] Kailing Li,Jing Geng,Guiheng Bai .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3D injection mold design system. Proceedings of e-ENGDET2006.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Engineering&Digihal Enterprise Technology

第 31 页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参考文献

[1]陈孝康,周兴隆.实用模具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彭建生.模具设计与加工速查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申开智.塑料成型模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刘守勇.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张铮.模具制造技术[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6]丁闻.实用塑料成型模具设计手册[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7]李志刚,夏巨谌.中国模具设计大典[M].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03. [8]潘宝权.模具制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李益民.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11]李云程.模具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2]黄诚驹,李鄂琴.逆向工程项目实训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3]刘彦国,严慧萍.注塑成型模腔数量的择优确定[J].电加工与模,2006. [11] J.J.Jia,Z.H.Ge,Y,Li .On deformation of the injection mold core.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44-46 (2008) pp 85-89

[12] Kailing Li,Jing Geng,Guiheng Bai .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3D injection mold design system. Proceedings of e-ENGDET2006.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Engineering&Digihal Enterprise Technology

第 31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m0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