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十八大社论

更新时间:2024-02-18 12:5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2015年上半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集锦

?

?

?

?

?

?

?

?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三严三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04月22日 08:09] 人民日报评论员:芦山新模式重塑震区新面貌 [04月20日 09:23] 人民日报评论员:动力强劲,更有增长底气 [04月19日 08:11] 人民日报评论员:结构优化,彰显改革活力 [04月18日 09:15] 人民日报评论员:速度合理,保持发展定力 [04月17日 07:23]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 [04月16日 07:12] 人民日报评论员:香港繁荣稳定的根本保障 [04月04日 08:18] 人民日报评论员:香港繁荣稳定的根本保障——纪念香港基本法颁布25周年 [04月03日

16:10]

?

?

?

?

?

?

?

?

?

?

?

? 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化综合改革 更好服务“三农” [04月03日 08:46] 人民日报评论员:传承弘扬丝路精神 共筑梦想同谱华章 [03月29日 08:35]人民日报评论员:以全面改革优化“创新生态” [03月27日 08:23]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权力清单”推进治理现代化 [03月25日 09:43] 人民日报评论员:共担促进男女平等的责任与使命 [03月08日 08:38] 人民日报评论员: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 [03月01日 08:27] 人民日报评论员:依靠学习 走向未来 [02月28日 08:20] 人民日报评论员:法治让国家治理迈向新境界 [02月28日 07:15] 人民日报评论员:改革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02月27日 07:12]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 [02月26日 07:14] 人民日报评论员: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 [02月25日 07:08]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三严三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2015年04月22日08:0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全面从严治党,贵在驰而不息。在中办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的通知后,4月21日中央又批准召开“三

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态度和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三严三实”,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体现着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明确了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不久,紧接着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是持续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抓手。

从深化作风建设来看,转作风改作风正处于一个关键点、节骨眼上,必须乘势而上;从守纪律讲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来看,进一步明规矩、严纪律、强约束,还要从严上入手、从实处着力;从锻造过硬队伍、推进事业发展来看,也需要大力弘扬严的精神、实的作风。“三严三实”专项教育有的放矢、指向性强,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推进“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同样要强化“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动摇、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宗旨意识淡薄、忽视群众利益、漠视群众疾苦,党性修养缺失、不讲党的原则等问题;着力解决滥用权力、设租寻租,官商勾结、利益输送,得过且过、不负责任、不敢担当等问题;着力解决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党不忠诚、做人不老实,阳奉阴违、自行其是,心中无党纪、

眼里无国法等问题。可以说,教育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教育。

领导带头,才能促进全党积极响应;以身作则,才能推动全党奋发进取。此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刻把握“以上率下、示范带动”的方法要求,带头学习提高、带头查摆问题,努力

当好忠诚、干净、担当的标杆,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让“三严

三实”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修身做人用权律己的基本遵循、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

“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

为”。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造就“三严三实”的干部队伍,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22日 04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芦山新模式重塑震区新面貌

2015年04月20日09:2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730天前,一场7.0级强烈地震,让雨城雅安遭遇重创。芦山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牵动着举国目光。

如今,4月的青衣江畔,一座座新村聚居点错落有致;周公山下,蓝莓、猕猴桃等一片片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初具规模;冷木沟内,一道道拦渣坝崛地而起??短短两年时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150多万雨城人民在巴蜀大地上写下新的重建传奇。

震区新面貌,源于重建新模式。芦山地震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大力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机制创新,探索实施灾后重建的新模式。两年的实践充分表明,从中央直接安排部署向地方负责制转变,芦山新模式有利于增强地方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能力,也标志着我国灾后恢复重建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芦山新模式,见证责任担当。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灾后恢复重建体系,是一个必须回答好的现代化命题。正是出于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央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研

究自然灾害恢复重建体制创新这一“国家课题”,特别是探索“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新路子。两年多来,从中央的顶层设计,到地方的实践探索;从“国家课题”彰显的使命责任,到“地方负责制”激发的主动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芦山震区的面貌,也为灾后重建探索出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新机制。

芦山新模式,彰显以人为本。百姓福祉大于天,实施好恢复重建是最大的民心所向,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从城乡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这“五大重建”,到规划设计、价格谈判、项目实施、资金管理、质量监督的具体环节,恢复重建始终坚持以受灾群众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尊重人民群众在恢复重建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群众的不竭力量得以充分涌流,也为恢复重建营造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使地方负责制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让灾区在恢复重建中展现出无限生机。

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其应对灾难的治理能力;评判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就是看她是否有立足现实的创新品格。从汶川、玉树到雅安,7年时间,我们经历了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也在不懈奋斗中收获了宝贵经验。“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进入高效建设、整体攻坚阶段的芦山地震灾区,必将证明一条永恒的真理:所有打不倒你的,都将使你变得更强大。雅安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20日 06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动力强劲,更有增长底气

——四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

2015年04月19日08:1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动力强劲,更有增长底气——四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

面对部分经济数据的波动,中国为什么如此淡定?这不仅在于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更在于我们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充足强劲。

增长动力从哪里来?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更从创新中来。这是中国经济从理论到实践给出的回答。

放眼世界,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代替旧技术、智能型技术代替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这对我们来说是难得机遇。立足国内实际,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益紧张,低要素成本

的优势一去不返,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这是一个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更将为中国经济稳住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充足强劲的动力。

从总体看,去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个百分点,中国创新指数、循环经济发展指数都有大幅跃升。从微观看,浙江一家鞋企引入扫描技术,能在10秒内完成一个脚型的完整三维尺度测量,生产效率提高三成以上;山东一家建材厂购置3套新设备,回收粉尘并重新利用,提高了产量又减少了浪费,推动传统产业由“制造”走向“智造”。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日渐显现,这正是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个新变化,也是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具有定力和底气的原因所在。“仍有大量低垂的果子可供收获”,经济学家谈及中国创新的空间时,这样形象地比喻。一方面,我国科技贡献率刚到39%,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广阔前景,中西部加快发展的回旋余地,“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改造改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增加供应,都有大量投资需求,更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只要我们继续致力于发挥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依靠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加快培育新业态和新产业,同时更多支持创新型企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那么,我国经济增长与新的动能就将形成,推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实现既定目标。

篇二:人民日报刊发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系列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刊发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系列评论员文章

向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 一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0日 本报评论员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了。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大会通过的报告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宣言,是未来中国发展进步的行动纲领。穿越近百年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站在了承载人民信任、担当历史使命的新起点。

形势在发展、事业在开拓、人民在期待。我们党以什么样的面貌开局起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伟业,国内外高度关注。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面对世所罕见的风险考验,我们党以什么样的作为攻坚克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决定了我们能否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落实到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落实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来,落实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上来,使之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紧紧抓住这条主线,就抓住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紧紧抓住这条主线,就能把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

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紧紧抓住这条主线,就要认真把握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五个深刻领会”——

只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才能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只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关系,才能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根本保障;只有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才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只有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才能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只有深刻领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把人民的信任与重托,转化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行动,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加党的活力、不断提升国家实力。

90多年来,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145次的“人民”二字,标注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红色基线,宣示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我们把握十八大精神的精髓,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我们就一定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赢得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进步的鲜明主题

——二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2日 本报评论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军中,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的十八大以鲜明的主题,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这个主题,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灵魂,事关党的方向、党的生命、党的形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深刻把握十八大提出的鲜明主题。这对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团结奋斗、与时俱进,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十分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深刻把握十八大的鲜明主题,就要全面准确理解大会主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总结党治国理政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以旗帜引领方向,以道路推动发展,以精神鼓舞斗志,以目标凝聚力量,通过鲜明主题,回应时代发展的新命题,回答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只有从实践出发,我们才能把十八大的主题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才能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坚定不移和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深刻把握十八大的鲜明主题,就要将主题贯穿于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始终。十八大报告的每一部分,都与十八大的主题紧密相联。无论是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还是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关系;无论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还是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无不紧密围绕大会主题,无不是对大会主题的全面展开和具体详细论述。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准确理解党的旗帜问题、道路问题、精神状态问题、奋斗目标问题,只有将鲜明主题融会贯通于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才能全面准确把握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实质,才能以十八大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不管是处理身边小事,还是治理国之大事,都需要明确的主张和鲜明的主题,主题确定才能纲举目张、思路明晰。回顾我们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有一个提出和确立主题的问题,这个问题回答和解决得好,就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全党朝着正确的奋斗目标前进。党的十八大很好地回答和解决了主题问题。深刻理解这个主题,牢牢把握这个主题,我们就一定能肩负起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深刻把握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三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6日 本报评论员

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规律,一个国家才能在不断的社会变革中走向进步;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执政智慧,一个政党才能在奔腾的时代潮流中把握方向。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

要深刻把握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不竭动力。

探寻十年奋斗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之所以能够抓住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之所以能够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报告的这段精辟总结,是我们深入理解十年历史成就的核心,也是我们继往开来推进伟大事业的思想武器。

回望十年,我们创造辉煌伟业的奋进历程,也是我们党将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熔铸于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历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提高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新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一个十年,社会主义中国以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巩固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只有深刻把握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们才能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才能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回望十年,我们夺取非凡胜利的艰辛历程,也是我们党面对风险考验、勇于变革创新,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程。置身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我们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化压力为动力;遭遇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开

篇三: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十八大后更新版)

1、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浅议领导干部的学识、见识、胆识.................................. 2

2、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信仰的味道.......................................................................... 4

3、人民日报评论员:勿忘昨天 无愧今天 不负明天——复兴之路启示之一.. 6

4、人民日报评论员:道路决定命运 发展才能自强 ——复兴之路启示之二...... 7

5、人民日报评论员:沿着复兴路 共筑中国梦——复兴之路启示之三................ 9

6、人民日报评论员: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复兴之路启示之四.................... 11

7、论官德.................................................................................................................... 12

8、人民日报评论员:改文风 写新风...................................................................... 14

9、人民日报社论:加快改革创新 激发农村活力................................................ 15

10、人民日报评论员:不要用公款送礼了.............................................................. 17

12、人民日报评论部:有忧患意识,才有清醒头脑.............................................. 18

13、人民日报评论部:有创新意识,才能奋发有为.............................................. 20

13、人民日报评论部:有宗旨意识,才能人民至上.............................................. 22

14、人民日报评论部:有使命意识,才能永葆本色.............................................. 24

15、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高压反腐之“三度”...................................................... 26

16、(人民论坛·新征程 新使命)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实干者有位 空谈者靠

边——凝聚未来中国的力量之九.............................................................................. 27

17、(人民论坛·新征程 新使命)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要自豪,但不要自满

——凝聚未来中国的力量之七.................................................................................. 29

18、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下基层别“没干先吹”.................................................. 30

19、湖南日报社论:坚持稳中求进奋力开拓创新.................................................. 31

20、湖南省委2013年经济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 33

21、以作风正党风 以党风赢民心............................................................................ 37

22、人民日报:下决心改进文风.............................................................................. 38

2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迎接全面深化改革这场大考.......................................... 40

24、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 42

25、人民日报评论员: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43

26、人民日报评论部:2014,你将如何存在?...................................................... 45

27、人民网评:2014,让改革造福中国.................................................................. 47

28、人民日报评论部:如何定义我们的时代气质?.............................................. 48

1、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浅议领导干部的学识、见识、胆识

永 春

2012年11月28日08: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这对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应该看到,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领导干部要具备学识、见识和胆识,并将三者高度统一起来,做到“三识”俱佳,切实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学识,主要是指知识、学问、学养。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做好工作所需的科学文化知识、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必须熟练掌握与工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把术业专攻与博学多才结合起来,把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不断学习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学习新理论、了解新知识、开阔新视野、拓展新领域,为胜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学历是学识的重要基础,要重视学历但不能唯学历,学历并不等同真才实学,因此不能满足于吃学历的老本。增长学识的根本途径在于终身学习,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特别是担当一个地方、一个部门重任的领导干部,在公务缠身、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更要坚持学习、善于学习,惜时如金、广纳博收,真正做一个学习型领导干部,通过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学习掌握自己不熟悉领域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增长本领才干,收到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的成效。

见识,主要是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实质、从微观的具体和局部把握宏观的整体和全局,然后通过客观辩证的分析判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见识既包括党性原则也包括思想修养,既包括素质能力也包括思维方式,体现为正确分析形势、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组织、正确看待群众,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

际,以及个人与组织、下级与上级、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各种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见识大致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密切相关。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见识,学识再多、本事再大,也往往会由于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孤芳自赏、怨天尤人而难以自拔,最终难成大器。历史上贾谊等人物,学问不可谓不大,但胸襟和眼界都有局限,也就是见识不够,最终大业未成身先死,留下千古遗憾。一个人的见识,虽有源于天资的成分,但更多地来自后天的修养和积累,来自“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有机结合,来自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融会贯通。因此,领导干部要善于从个人自身的工作阅历中思考感悟,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驾驭主观和客观环境的能力。

胆识,主要是指胆略和魄力。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有政治智慧、工作勇气、开拓精神、决断能力,能够深刻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判断制约工作、需要突破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及时作出正确决策,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开创新局面。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番话,点出了胆识的重要性,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对我们都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有胆有识的领导干部,无不是思想解放、思路开阔,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抓住关键环节推动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胆识,来自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来自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奉献精神。无私才能无畏,只有心怀坦荡、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在工作中显示出自己的胆识。那些事事先考虑个人得失的,追求的是四平八稳,不得罪人,只能满足于做“门市工作”,谈不上什么胆识、魄力。胆识,来自于实践锻炼、工作历练、困难锤炼。心里有底才能敢于决断。底气不足,就谈不上胆识。因此,领导干部既要经历顺境也要经历逆境,特别是要能经受住挫折的考验;既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工作也要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特别是勇于到基层一线矛盾集中、困难较多的地方进行多岗位历练,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棘手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底气”、培养胆识。邓小平同志之所以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雄才大略,与他一生历经革命斗争锻炼和几上几下的磨练有很大关系。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概而言之,“三识”是包括政治素质、理论修养、政策水平、渊博学识、道德情操、决断能力、创新精神、宽广视野在内的综合素养,是坚定理想信念与出色工作能力的有机统一,是正确世界观与科学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是敢于决断与善于决断的有机统一,是有德有才、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无私无畏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说,“三识”既是一种素质和能力,也是一种精神和品格,更是一种对事业的追求、对人民的情怀、对责任的担当,需要在实践中长期不懈地学习、汲取、积淀和锤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呼唤更多“三识”俱佳的领导干部脱颖而出,在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有更大的作为、取得更大的成就,真正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贡献。

2、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信仰的味道

伍正华

2012年11月27日08: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分享到...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

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

他叫陈望道,他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

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

信仰是朴素的。宋庆龄在写给美国同学的信中说:“孙中山好几次告诉我说??他下了决心,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就为这个理想,他献出了他四十年的生命。”

信仰是无私的。1930年8月27日,临刑前的几分钟,共产党员裘古怀有感于“每一个同志在就义时都没有任何一点惧怕,他们差不多都是像完成工作一样跨出牢笼的”,匆匆写下《给中国共产党和同志们的遗书》,饱含深情地用“满意”和“遗憾”四个字诠释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我满意为真理而死!遗憾的是自己过去的工作做得太少,想补救已经来不及了。”

历史证明,谁守住了这份朴素和无私,谁就能获得人民最可靠、最永久的支持。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那是因为“共产党、红军信仰他的主义,甚至于每一个兵,完全是一个思想”。

91年过去了,嘉兴南湖的红船依旧,而党的实力、中国的面貌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时,我们的党员不过几十人,如今则是拥有八千万党员的大党;那时,我们党哪有什么家当,连开会的路费都是想方设法筹来的。如今,单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

“我们错了!”美国《时代》周刊这句迟来的道歉,也许可以看作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业绩的生动旁注。1995年香港回归前夕,其姊妹杂志《财富》曾作出《香港之死》的错误预判。然而,谁也不得不承认,香港不仅“舞照跳,马照跑”,而且“比殖民地时更繁荣”。

从《财富》杂志的悲观断言,回溯到毛泽东当年带领党中央进京时的“赶考”之说,几十年来,我们党可谓大考不断,小考不停!面对一场场严峻的考试,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被考倒,反而无数次考出了让世界惊叹和震撼的好成绩,让“中国崩溃论”一次次崩溃。世界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一个更加充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4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