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统计

更新时间:2024-05-21 13: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产业划分:1.第一产业——农业:植物栽培业(种植业、林业); 动物饲养业(畜牧业、渔业)2.第二产业——工业:采、制、建、煤气、电、水;建筑业:建筑、安装、开荒、水利工程。3.第三产业——流通部门:运输业(含电讯)、商业(含饮食);服务部门分为(1)生产生活服务部门:金融、保险、房地产等;(2)居民素质服务部门:科、教、文、卫、体等;(3)公共需要服务部门:机关、团体、政党等 农村经济统计学:是以农村地区为范围, 对农村中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及发展过程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的区域性综合统计学。

农村经济统计的内容:1.要素统计(人口、劳动力统计;土地利用统计;农村资产统计)2.生产统计(农业生产统计 ——农、林、牧、渔;农村非农产业生产统计)3.综合统计(农村社会总产值统计、农村生产总值统计、农产品成本与价格统计、农村住户调查、农村经济收入分配统计、农村经济效益统计)

农村经济条件统计基本条件: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系列的条件,除阳光、空气、水份等自然条件外,劳动力、土地和资产构成了农村经济的最基本条件.

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统计:我国人口按生活地域分为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 统计意义 农村人口是农村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体。它提供劳动力资源,创造各种物质财富;同时作为社会产品的最终消费者,要求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 农村人口:指农村一定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总数。包括外出的民工、工厂合同工及户口在家的在外学生,但不包括户口在家领取工资的国家职工。 总人口指标:在统计上可分为两种,即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在常住地公安机关进行了户籍登记的人口。因各种原因暂时外出,或常住外地,或已搬迁但尚未办妥户口迁出手续者,都应在统计时点上统计为常住人口 现有人口:是指在统计时点上居留在本地的全部人口。凡常住人口暂外出者不统计在现有人口内,因投亲访友、旅游和因公在本地居留者.不论其居住在何种场所,皆应计入现有人口之中。

农村户数:指居住在乡村的常住户的总数,不论其职业如何,家庭户和集体户,均作为农村户来统计。

人口构成:分为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是将人口按性别分组,分别统计不同性别的人口数,并计算反映男、女性别构成的统计指标,性比重和性比例。(1.性比重是男性人口数或女性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各占的比重.性比重=男性(或女性)人口数/人口总数×100%2.性比例是男性人口数与女性人口数之间的比例.通常以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性比例=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性比例指标可分为普通性比例和出生性比例。)

年龄构成——当前我国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几种年龄分组如下:学龄前儿童组、学龄儿童组、有劳动能力组、被抚养人口组、法定婚龄起点组、有生育能力组、义务兵役组、有选举权组 人口变动原因:一是由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而引起变动,称为人口自然变动;二是由于迁出、迁入而引起人口变动,称为机械变动(或称迁移变动)。 出生人口数和出生率:出生的确切概念是活产。出生人口数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活婴数之和。出生率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 (一般为年平均人数)对比的相对数。千分数。人口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死亡人数:指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疾病、人身事故等)而失去生命的人数之和(不包括死产)。为了比较和评价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上的人口总体的死亡水平(死亡程度),需要计算人口死亡率指标。

死亡率:是把某一年的死亡人数和该年的平均人数相比的相对数。人口死亡率(‰)=年内死亡人数/年内平均人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数: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后的余数。为了反映和评价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需要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人口自认增长数/年平均人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国家或地区(市、乡)之间的移动。 迁出人口数:指一定时期内本地区迁到外地的人口; 迁入人口数:指一定时期外地区迁入本地的人口。

人口迁移差额:指一定时期迁入人口数减迁出人口数之差额。

迁入率:反映该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迁入人口的相对规模。迁入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迁出率:反映该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迁出人口的相对规模。迁出率=年内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 净迁移率:是某地区一定时间内人口迁移差额与该地区同一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净迁移率=年内迁移差额/年平均人数×1000‰=(年内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1000‰

人口增长数:是反映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增长变动的绝对量,又称净增人口数,其变动因素有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迁移增长。净增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数十人口迁移差额

人口增长率: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如五年、十年等)人口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又称人口增长速度指标。人口增长率=(报告年人口数-基年人口数)/基年人口数×100%

年人口增长率:要了解某一年份的人口增长程度,需要计算年人口增长率。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初人口数×l000‰

农村劳动力统计包括农村劳动力资源统计、农村劳动力数量统计、农村劳动力构成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

农村劳动力资源统计:1.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 指在劳动年龄人口(男16—60岁、女16—55岁)总数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和虽不足或超过劳动年龄,而实际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数,包括待业人员和其他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却未参加劳动的人口数。不包括现役军人、在押犯人和因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数,也不包括户口在农村的领取国家工资的职工人数。2.劳动年龄内的人口数 指农村劳动年龄(男16—60岁、女16—55岁)内的人口总数。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但不包括军人、在押犯人、户口在农村但领取国家工资的职工。3.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数 指在劳动年龄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有残疾但能参加劳动的人不包括在内。4.不足或超过劳动年龄而实际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口 指男女在16岁以下及男在60岁以上女在55岁以上而实际经常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

农村劳动力:是指农村人口中经常参加乡村集体(包括乡办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副业生产劳动的整半劳动力。凡是由乡村分配劳动任务或承包乡村各种生产任务,并从乡村直接取得实物、现金收入和从承包的生产任务中获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劳动力,不管他从事何种劳动,都要统计为乡村劳动力。国家向乡村调用的民工;由集体经费支付工资或补贴的乡脱产管理干部;乡村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而收入交乡村,并从乡村取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合同工、临时工、亦工亦农人员;自行外出但户口没有转出的劳动力,都应包括在内。PS十六岁以上的在校学生和由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都不应统计为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资源构成图 农村总人口数 适龄劳动人口(男16-60,女16-55) 现役军人 社会可能利用适龄劳动人口 残疾服刑早休人口 适龄劳动力能利用人口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 家务劳动 在校学生 待农村劳动力 业人口 农业劳动力 工业劳动力 建筑业劳动力 运输业劳动力 商业劳动力 服务业劳动力 其他劳动力 其他人口(学龄前、学龄、老年) 不足龄劳动力 超龄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数量统计

—定时点上的劳动力数量:是一定时点上劳动力的实际规模,是研究劳动力构成、变化和编制劳动力计划的基本指标,也是用来计算—定时期内平均劳动力数量和分析劳动力合理利用情况的重要依据。

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劳动力数量:是用来表明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力平均规模,研究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重要依据。这个指标的具体计算可采用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在计算时,根据所掌握资料的连续性和间隔期是否相等区别对待。

农村劳动力构成统计:1.按性别分组 分为男劳力和女劳力两组,分别计算男女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说明劳动力性别构成的现状。2.按劳动力的强弱分组 分为男整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女整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男女整半劳动力年龄界限的规定是男劳动力 16—60岁;女劳动力16—55岁3.按从事劳动的生产部门分组 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金融保险业、乡(镇)经济组织(社务)管理及其他劳动力。4.按文化程度分组 分为文盲、小学、初中、农中、高中和大专程度等。也可以按其相应的学习年限分组。 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①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②后备劳动力逐年增长;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1.抽样推算法 先算抽中户劳动日总天数,然后计算各业劳动力占用天数,年终算出全年实际用工天数,最后用下面公式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数×300—各业生产占用的劳动力天数)÷300;2.算大帐法 先算出某地劳动日总天数,然后算出各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劳动日总天数进行推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数×300—各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天数)÷300○公式中300(280)为365天减法定假节日之近似值 第二节 农村土地及利用统计

土地概念:广义 由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及以上和以下一定幅度的空间中自然物和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立体概念)包括陆、水、矿、植、阳光、雨露、空气等。狭

义 地球表面的陆地和除海洋以外的水域。(平面概念)

土地属性:1自然属性 位置固定、数量有限、质量差异、不可代替 2经济属性 功能永久、变更困难、报酬递减、后果顽固

土地面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个生产单位管辖范围内的全部面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陆地面积和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积。通常用平方公里表示,农业中用市亩表示。(1平方公里=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15亩)

土地的自然形态分类1.陆地 按地形分为平原、盆地、丘陵地、高原、山地等。按土质分为黑土、黄土、红土或沙土、粘土、盐碱土等。2.水面 可分为江、河、湖、池、港湾、水库、渠道等。

土地按用途和开发利用情况分类:1.已利用土地 可分为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工矿用地、城市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疗养用地等)。2.未利用土地 可分为可利用土地(如可垦荒地、可养殖水面等)和不可利用土地。

土地按占有和使用权限分类:1.国家所有 城市的土地一般属于国家所有。2.集体所有 农村和市郊的土地,除法定用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均属集体所有。宅基地和承包土地、承包山地属集体所有。

按使用者经济类型分:1.国营农业使用。2.农村合作经济统一使用。3.农民承包使用。4.农民自留地、自留山。5.其它 土地综合分类

土地资源(1)已利用土地:农业用地(耕地、园林、林地、牧草场、养殖水面、其它农业用地);非农业用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特殊用地(国防、名胜))(2)未利用土地:可利用土地(可垦荒地、可养水面);不可利用土地(沙漠、戈壁、寒漠、荒漠、雪山、冰川、石骨山地)

目前我国试行的土地基本分类 根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复盖特征等综合标志进行划分的。具体分类如下:1.耕地2.园地3.林地4.牧草地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交通用地7.水域8.末利用的土地 农业用地数量与构成统计

农业用地:直接或间接用于农业生产及农业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苗圃、草地、养殖水面、可垦荒地以及其它农业用地(如农田水利建设、田间道路及其它生产性建设物占用的土地)。

农业生产用地:农业用地中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土地,即耕地、园地、林地、苗圃、牧草场、养殖面积等。

耕地面积:指种植农作物的田地面积。包括熟地、新开荒地等。

耕地分类 :1.按灌溉条件分为水田、旱地,其中水浇地2.按土壤类型分为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盐碱地3.按地势分为山地、坡地、平地等。

耕地数量变动 面积增减 (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利用结构变动 各种农作物占用耕地比重;耕地质量变动 有机质、灌溉情况、土地生产力。

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指标:土地开发程度指标、土地利用程度指标、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指标、农业用地利用效果指标

土地利用:指土地资源在生产上、生活上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的总称。包括土地的用途、采用耕作制度和土地保护、改良措施等。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使土地的用途与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相适应,充分地参加生产循环,使土地利用获得最佳效果,并得到保护。 土地利用包括的内容:一是对土地面积的利用,即可以利用的土地,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二是对土地实行集约经营,增加对土地的投资,实行精耕细作.增强土地的生产能力,提高

土地生产率。

(一)土地开发程度指标:各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1.国土利用系数 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它是已利用土地面积与全部面积之比。 国土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面积之和/土地总面积×100% 2.农业用地开发指数 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用地占全部土地面积比重的指标。农业用地开发指数=农、林、牧、渔业用地面积之和/土地总面积×100% 3.垦殖指数 是耕地面积占全部土地面积比重的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种植业的发展情况。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4.森林覆盖率 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程度的指标。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利用程度指标:反映各类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 可计算各类农业生产用地占该类农业土地资源的比重。

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农业生产用地面积/农业土地资源总面积×100% 草地利用率=已利用牧草场总面积/草地资源总面积×100% 可养殖水面利用率=实际养殖水域面积/可养水域面积×100% 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草场载畜量=放牧牲畜总头数/草场面积×100%

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指标:标志土地集约经营程度的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或耗用的)生产资料和用工的数量。通常反映耕地集约经营程度的主要指标有:机耕化程度指标=机耕面积(亩)/耕地面积(亩)×l00% 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公斤)/耕地面积(亩)×100% 每亩耕地耗电度数=种植业生产用电总度数(度)/耕地面积(亩)每亩耕地固定资产总值=农业固定资产总值(元)/耕地面积(亩) 每亩耕地用工量= 中止业年用工总量(工日)/耕地面积(亩) 每亩耕地农机动力拥有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千瓦)/耕地面积(亩) (上述指标是以耕地为例反映耕地集约经营的程度。对其他农业用地集约经营的分析,可将有关指标作相应的改动) 农业用地利用效果指标

土地利用效果主要有两类指标:一类是按产品实物量表示的有关农业生产用地的生产率指标,另一类是按价值形式表示的土地综合利用的效果指标。反映农业用地经济效果的指标有:每亩农业用地农产品产量=农产品总产量(公斤)/农业用地面积(亩) 每亩农业用地农业产值=农业总产值或净产值(元)/农业用地面积(亩) 每亩农业用地收入=农业总收入或纯收入(元)/农业用地面积(亩) 农村资产统计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分类: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农村资产:农村中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易价值的财物,能以价格来表示,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流动资产统计:1.流动资产数量和构成统计2.流动资产利用统计

非流动资产统计:1.固定资产数量和构成统计 2.农业机械设备数量及利用统计 流动资产: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特点:流动性大、周转期限短、不断改变实物形态,且其价值一次性消耗或转移或者实现。 流动资产数量指标:一是时点指标,反映某一时点(如期末)全部流动资产总额;二是平均指标,反映某一时期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如流动资产月平均余额、年平均余额。

流动资产构成:是指每一项流动资产占流动资产总额的比重。包括现金及存款(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停留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包括:库存现金、活期存款和其他相当于现金的即期或到期票据,如:现金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本票等。)、短期投资(指各种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指应收而未收的或预先支付的款项。农业企业的应收及预付款项,主要包括应收票据、

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货款、待摊费用等。)、存货(指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生产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农业企业的存货,按其在生产中的不同用途,可分为:原材料、农业用材料、修理用材料和零件、燃料、润滑油、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幼畜和育肥畜、产成品和商品等九类。)等。流动资产构成=某项流动资产数额/流动资产总额×100% 流动资产利用统计

流动资产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合理利用流动资产,加速流动资产周转,用较少资金办较多的事情

指标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指标;另一类为流动资产占用水平指标。 流动资产周转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周转额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①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计算期内流动资产周转额/流动资产平均额 ②流动资产周转率(天数)=就算期天数/计算期内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第①式计算的结果是流动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周转的次数;第②式计算的结果是流动资产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

流动资产占用水平:可用每百元产值所占用的流动资产表示,也可用每百元销售收入所占的流动资产表示。每百元产值占用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年均占用额(元)/全年总产值(百元)每百元产值占用的流动资产越少,说明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越好;每百元销售收入占用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年均占用额(元)/全年销售收入(百元)反映经营成果的流动资产占用水平。占用水平低,流动资产利用效果好,实现积累高。

流动资产报酬率:指一定时期内净利润与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反映流动资产利用综合经济效益。流动资产报酬率(元/百元)=净利润(元)/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百元)每百元流动资产创造的利润越多,说明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终是以纯收益的多少来衡量的,因此,流动资产报酬率,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计算:流动资产报酬率(元/百元)=农业纯收益(元)/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百元) 非流动资产统计

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长期投资:是指不可能或者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种费用,包括开办费、购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

其他资产:是除以上各项以外的资产,包括特种储备物资、银行冻结存款、冻结物资、涉及诉讼中的财产等。

着重介绍固定资产的统计。 (一)固定资产数量和构成统计 1、农村固定资产的概念 农村固定资产:指农村生产经营单位所拥有的劳动资料,也就是农村生产经营单位固定资金的实物形态,如机械设备、牲畜、房屋及建筑物等。 固定资产的特点:①单位价值比较大②使用的时间比较长③能多次使用,不改变其实物形态④价值随着使用而逐渐磨损,以折旧的形式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通过产品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⑤最终失去生产效能后,才需要在物质形态上进行全部更新。

实际工作规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使用年限在规定时期以上(2)单位价值在规定的限额以上,(乡镇企业规定为200元以上,时间为一年以上;集体所有制农业生产单位为

100元以上,时间为两年以上〕。不同时具备两条件的劳动资料,一般划为低值易耗品。 2、农村固定资产数量统计

固定资产数量:可分为实物量和价值量两种统计指标。

固定资产实物量按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和自然单位统计。可以表明同类固定资产的数量,如房屋多少平方米,拖拉机多少台/马力,牲畜多少头等 固定资产价值指标:有固定资产原值和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原值:指购买和建造各种固定资产时实际支付的金额及以后改建、扩建所追加的投资金额。

固定资产净值:是固定资产原值减去历年提取折旧费后的余额。表明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农村固定资产构成统计:按所有制形式分组(分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所有)、按经济用途分组(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生产用固定资产指参加农村生产过程和直接服务于农村生产的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指与农村生产无直接关系,用于非生产活动的固定资产,如招待所、幼儿园、学校、俱乐部、医务室、浴室、理发室等使用的固定资产)、按使用状况分组(分为使用中的、未使用的和不需用的三类:使用中的固定资产正常发挥机能的固定资产,包括正在使用的、备用的、因季节原因或因修理暂时末使用的。未使用的固定资产指尚未开始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因生产的变更而末使用或正在改建、扩建中的固定资产。不需用的固定资产是指不适合本单位生产需要,多余闲置或准备出售转让的固定资产。)

农村固定资产变动统计: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磨损而逐渐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称为“折旧”。衡量固定资产转移价值大小的指标是固定资产折旧额。固定资产的损耗,有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的价值,由于使用而磨损的部分。无形损耗是指由于科技进步,使新固定资产比旧的有更高的生率和经济效益,而使旧设备提前报废的损耗。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有单项折旧、分类折旧和综合折旧三种。单项折旧是按每件固定资产分别计算的折旧,又叫个别折旧。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收入)/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分类折旧是每类固定资产按照一个折旧率来计算折旧,它是在单项折旧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固定资产分类年折旧率=该类固定资产年折旧额总数/该类固定资产原值合计;综合折旧是现行企业提取折旧的主要方法。它是将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按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规定的综合折旧率来计算折旧额的。

农村固定资产利用统计

(1)每百元固定资产产值表明每百元固定资产所提供的产值。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固定资产利用得越好。每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全年农村总产值(元)/年平均固定资产原值(百元) (2)每百元产值占用的固定资产表明每生产一百元产值所需要的固定资产价值。指标数值越小,表明固定资产使用的越好。每百元产值占用的固定资产=年平均固定资产原值(元)/全年农村总产值(百元);(3)每百元固定资产的利税反映固定资产利用的经济效果。每百元固定资产利税=全年利税总额(元)/年平均固定资产原值(百元) (二)农业机械设备数量及利用统计 1、农业机械设备数量统计

农业机械设备拥有量指农业生产单位在统计调查时 (一般为年末)实际拥有的农机具数量。 农业机械设备数量 一般是计算某一时点上的数量和一定时期内的平均数量。 2、农业机械设备利用统计

拖拉机利用情况统计①拖拉机完好率②拖拉机出勤率③拖拉机班次时间利用率④拖拉机作业量⑤拖拉机的工作效率⑥平均标准每亩耗油量 第四节 农业现代化统计

农业机械化水平统计:1、农业机械使用的普遍程度指使用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单位占全部生产单位的比重。2、农业动力资源机械化程度反映用机械动力代替畜力的程度。农业动力资源机械化程度=农业机械动力总量(马力)÷农业动力资源总量(马力) 3、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动力装备程度4、农业生产工作机械化程度=使用农业机械完成的作业量÷全部作业量×100%

农业电气化统计:1.农村电力规模及其普遍程度 2.农村用电量和用电普遍程度 3、农业电力装备程度4、农业生产工作电气化程度。某一项农业作业电气化程度=某项作业使用电气设备完成的工作量÷该项作业全部工作量×100% 农业化学化统计

农业化学化是指在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塑料薄膜、生长激素等化工产品,促进和保护动植物生长,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农用化肥使用量 是指年度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农用化肥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以及复合肥。施用量一般是按实物量和折纯量两个口径计算。 平均每亩耕地(或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指在生产过程中为育苗和作物生长防寒、保温、保湿使用的各种塑料簿膜。包括棚膜和地膜。

农药使用量指用于防治农林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化学药物数量。包括 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及其他化学农药,不包括土农药和各种兽药、禽药。农药使用量按实物量计算。

第二章 农业生产统计

农业:广义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各业;狭义农业专指种植业。

农业生产的特点:根本特点是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表现在生产方面(季节性、地域性、周期长依赖性、综合性);表现在经济方向(单位多、分布广、形式多、管理差)

农业部门包括植物栽培业(农作物、果茶桑、淡水植物栽培-----农业即种植业;人工营造林、天然林栽培--------林业)和动物饲养业(陆生动物饲养业--畜牧业;水生动物饲养、海洋植物养植捕捞--渔业) 第一节 种植业生产统计 一、种植业的概念和分类

种植业:指栽培农作物和果茶桑以取得其产品的生产部门,即狭义的农业。

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园艺作物及果茶桑的生产。 种植业生产:是以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资料,利用农作物及果茶桑自身的生活机能,摄取、蓄积和转化太阳能,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农作物及果茶桑产品。

农作物:指人工栽培的草本植物,是相对于野生植物和木本植物而言的。在日常习惯上,农作物仅指大田栽培的作物,即我国俗称的“庄稼”,但种植业中的农作物还包括园艺作物。 农作物分类:1.按产品主要经济用途分类分为粮食作物(食用作物,用作口粮,包括稻谷、小麦、杂粮、薯类、大豆等)、经济作物(技术作物, 工业原料,包括棉花、油料、糖料、烟叶、药材等)和其他作物(粮经作物以外作物的统称,包括蔬菜、瓜类、饲料、绿肥等)三大类;2.按作物播种季节分类分为春夏播作物(指春季和春夏之交播种的作物,如春荞、早稻等)、夏秋播作物(指夏季和夏秋之交插秧的作物,如晚稻、大豆、棉花等)和秋冬播作物(指冬季和秋冬之交播种的作物,如油菜、小麦、蚕豆)三大类;3.按作物收获季节分类分为夏收作物(是上年秋冬播种当年夏季收获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蚕豆、豌豆、油菜、草籽等)和秋收作物(是当年春夏和夏秋播种当年秋季收获的作物,主要是稻谷、玉米、棉花、烟叶、芝麻等)两大类。

4.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农作物分类

农作物分类目录:1.粮食作物--(1)夏收粮食作物(小麦、杂粮、薯类);(2)秋收粮食作物(稻谷、杂粮、暮类、大豆);2.经济作物 --(1)棉花(2)油料作物(3)糖料作物(4)烟叶(5)麻类(6)药材(7)其他经济作物;3.其他作物--(1)蔬菜(2)瓜类(3)饲料(4)绿肥(5)其他 农作物面积统计

(一)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栽有农作物的土地面积,通常用市亩或公顷表示。①反映农业生产规模②耕地的利用情况③各项作业劳动量④生产资料投入量⑤总产量。

农作物季节播种面积:在每个播种季节结束以后;按各类作物实有面积计算。①不论面积大小,②不论是种植在耕地上还是非上③也不论计划内外、合同内外④经济类型,均应如实统计。

特殊情况,按下列规定计算播种面积:1.补种、改种的面积 播种季节结束之后补种或改种,原种植面积仍计算播种面积,新补种或改种作物按复种作物计算播种面积。2.作物秧苗生长不齐(不全)时的面积 作物秧苗疏落不齐或缺苗断垄,不论是否补植(补苗),均按全部面积计算播种面积。3.移植作物的面积 需要移植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叶等,应按移植后的面积计算播种面积,原秧畦(秧田) 不应计算为播种面积。4.非耕地上种植作物的面积 在非耕地上种植或间种作物,要按实际情况计算播种面积。在园地、林地的空隙地上间种的作物,播种面积可按用种量折算或估算。5.间的、混种作物的面积 指在同一块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同一亩耕地间种、混种不同作物, 各作物播种面积之和只算一亩,要根据所占面积的比例分别计入各该作物播种面积内。6、复种、套种作物的面积 复种是指在同一年内,在同一耕地上,先后种植两次或两次以上作物。套种是指在同一块地上,第一种作物收获之前种植第二种作物。复种或套种作物应各算一次播种面积。7.多年生作物的面积 指播种一次连续多年生长、多次收获的宿根性草本植物,如苎麻、大黄、元参、苜蓿等。两种计算方法:按实际播种时间计算全年总播种面积时,只计当年各季新植面积之和;按收获产品时间计算全年总播种面积时,等于当年新植面积,加上留存在当年成活面积之和。 8.再生作物的面积 指作物收割后,从根茎上再度萌发生长的作物,如再生稻、再生烟、再生高粱。再生作物即使有产品收获也不另算播种面积。9.蔬菜作物的面积 专业性菜园或固定菜地上种植的蔬菜面积单独统计。单种或套种的蔬菜,按实际播种面积计算;韭菜等多年生蔬菜,年计算一次播种面积;间种或混种的蔬菜,按占地比例分摊或按用种量折算。蔬菜和大田作物套种或轮种,播种面积分别计算。

1.全年实际播种的总播种面积是按实际播种时间计算的全年总播种面积,凡在本日历年度内实际播种的农作物的播种面积都包括在内。全年实际播种的总播种面积=当年春夏播种面积+当年夏秋播种面积+当年秋冬播种面积

2.全年收获产品的总播种面积是按收获产品时间计算的全年总播种面积,凡在本日历年度内收获产品的农作物的播种面积都包括在内。全年收获产品的总播种面积=上年秋冬播种面积+当年春夏播种面积+当年夏秋播种面积 全年收获产品的总播种面积,在时间范围上与全年总产量一致,为计算单位面积产量创造了条件。统计规定,在上报播种面积和计算单位面积产量时,全年播种面积要按收获产品时间计算。

(二)农作物收获面积

农作物收获面积指在播种面积中实际收获产品的面积,也用市亩或公顷表示。

收获面积的计算 一般是收获一次, 计算一次收获面积;但对再生作物,只计算一次收获面积;对分期分批收获产品的同季作物 (如甘蔗),亦不能重复计算收获面积。全年总收获面积 就是本日历年度内各个季节农作物收获面积之和。全年总收获面积=全年收获产品的总

播种面积-失收面积

失收面积包括:(1)受灾减产九成以上的面积(2)因基本建设或其他人为原因毁掉的面积(3)当年未收获产品的多年生作物的播种面积。 三、农作物产量统计

(一)农作物总产量:指实际收获的农作物产品总量。通常用市斤、公斤或吨表示。总产量是衡量农作物生产成果的主要指标,也是编制和检查计划、安排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据。

农作物总产量统计原则:1.农作物总产量是指全社会的总产量。不论产量多少、计划内外、合同内外及经济类型,也不论是商品量还是自用量,都要统计产量。2.农作物总产量只能是某种或某类作物的总产量。必须按产品的经济用途和《农作物分类目录》进行分类统计。3.农作物总产量一般是晒干、扬净、入库的实际总产量。只能收获新鲜产品的作物(如蔬菜),则按新鲜产品计算产量,未入库的产量(如尝新、卖嫩的产量),要加以匡算。

农作物总产量指标:1.季节总产量 是每个收获季节所取得的某种或某类农作物总产量。2.全年总产量 是年内某种或某类农作物各个季节总产量之和。

三、农作物产量统计:1.农作物总产量 指实际收获的农作物产品总量。通常用市斤、公斤或吨表示。总产量是衡量农作物生产成果的主要指标,也是编制和检查计划、安排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据。

农作物总产量统计原则:1.农作物总产量是指全社会的总产量。不论产量多少、计划内外、合同内外及经济类型,也不论是商品量还是自用量,都要统计产量。2.农作物总产量只能是某种或某类作物的总产量。必须按产品的经济用途和《农作物分类目录》进行分类统计3.农作物总产量一般是晒干、扬净、入库的实际总产量。只能收获新鲜产品的作物(如蔬菜),则按新鲜产品计算产量,未入库的产量(如尝新、卖嫩的产量),要加以匡算。

农作物总产量指标:1.季节总产量 是每个收获季节所取得的某种或某类农作物总产量。2.全年总产量 是年内某种或某类农作物各个季节总产量之和。 (二)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简称单产,指每一单位面积上收获的农作物产品数量,通常用市斤/亩或公斤/公顷表示,前者又称亩产。单产是衡量农作物生产效益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能够综合反映耕作技术水平、田间管理质量及耕地利用效果。

农作物单产指标:1.按播种面积单产=农作物总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2.按收获面积单产=农作物总产量/农作物收获面积3.按粮食耕地每亩年均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粮食占用耕地面积

粮食占用耕地面积有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计算法。

直接计算法:根据当年粮食作物种植情况,由基层生产单位逐块核实,逐级上报、层层汇总来确定粮食占用耕地面积。间接计算法:利用统计报表资料,由综合统计部门根据经过调整的耕地复种指数,反推出粮食占用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绿肥面积)/总耕地面积;粮食占用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附中指数 粮食耕地亩产=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占用耕地面积

五、果茶桑生产统计:果树、茶树、桑树在植物学上属于木本植物,但其生产集约化程度很高,现行统计制度规定,果、茶、桑生产属于种植业生产。1、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 (1)果园面积 是指成片种植果树的土地面积。按调查时实有面积计算,包括原有的、垦复的和当年新植定株的面积;不包括苗圃面积;零星果树不计算面积。(2)水果产量 是指从果树上采摘的全部水果产量。不论自食还是出售,一律统计在内。水果产量按鲜果重量计算,已加工成干果的,如葡萄干、柿饼、桔饼、干枣等必须折算成鲜果产量。2、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 (1)茶园面积 是指成片种植茶树的土地面积。按调查时实有面积计算,包括原有的、垦复的和当年新植定株的面积。不包括苗圃面积;零星茶树也不计算面积。(2)茶叶产量 指从茶树

上采摘的全部茶叶产量。包括从茶园和零星茶树上以及荒芜未垦复的茶树上所采摘的茶叶。茶叶产量按干毛茶重量计算。3.桑园面积和桑叶产量 (1)桑园面积 指成片种植桑树的土地面积。按调查时实有的面积计算,包括原有的、垦复的和当年新植定株的面积,也包括以桑造林、水土保持桑林面积和以收桑为主的桑林面积。零星桑树不计算面积。(2)桑叶产量 指从桑树上采摘的全部桑叶产量。由于桑叶采收量大、采收次数频繁,不便于直接统计产量,可根据单位鲜茧产量耗用桑叶量和桑蚕茧总产量进行推算。 第二节 林业生产统计 一、林业的范围和分类

林业:是从事林木栽培和林产品生产的生产部门。包括林木的栽培、保护和林产品的采集,以及对成熟林木的采伐和利用。统计制度中的林业,主要指林木的栽培和林产品的采集;也包括村及村以下的竹木采伐。

林业的分类:森林资源总面积包括天然森林面积和人工经营森林面积。具体分类如下:1.按经济类型分类(国营造林、合作造林、集体造林和个人造林)2.按主要经济用途分类(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其他林)3.按造林方式分类(人工造林和飞机播种造林) 4.按树龄分类(幼林和成林) 二、林业再生产统计 林业再生产:是指林业生产循环的过程。一个林业再生产周期,要经过采种育苗、植树造林、林木抚育、森林采伐等生产环节。

(一)采种育苗:1.采种量 指为植树造林所采集或收购的种子数量。食用和工业原料用的林木果实,不应计入采种量。2.育苗面积 指为了造林或林木更新培育苗木而占用的苗圃面积。包括当年新育面积、移植面积和留床面积;

(二)植树造林:1. 造林面积 指在荒山、荒地、沙丘等一切可以造林的土地上,采用人工播种、人工植苗、飞机播种等方法新植的成片乔木林和灌木林,经验收符合“造林技术规程”要求的株数,成活率在85%及以上的面积。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植树如一侧在四行以上,连续面积在一亩以上,应统计在造林面积内。造林成活率=成活数目株数/种植树木株数×100%;零星植树株数 是指四旁植树、不符合造林面积统计标准的林木,及耕地上的零星植树株数。零星植树按报告期末实际成活株数计算3.迹地更新面积 经采伐或遭受火灾后达不到疏林标准的林地,称为迹地。迹地更新面积是指在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或林中空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而恢复的森林面积。人工更新面积指迹地上靠人工播种、植苗等方法造林,成活率在85%及其以上的面积。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面积指在留有母树林的采伐迹地上,依靠天然下种,辅以人工措施促进种子传播、发芽、生长从而更新的林地面积。迹地更新率=当年迹地更新面积/上年采伐面积×100%;4.低产林改造面积指对树种不符合经营要求,林分质量差,生长慢、产量低,无培育前途或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人工林和次生林进行改造的面积。包括部分或全部清除原有乔木和灌木,引进目的树种进行新造、补播、补植的面积。

(三)林木抚育:1.幼林抚育面积 幼林抚育,是为了促进幼林生长,进行的中耕、除草、灌溉、防寒等抚育工作。幼林抚育面积有实际抚育面积和抚育作业面积之分。实际抚育面积指实际进行抚育的幼林地面积。报告期内不论重复作业几次,都只按实际林地面积计算一次。 抚育作业面积:指实际抚育面积与抚育次数乘积之和,用亩次表示。2.成林抚育面积指为调整林木相互关系 ,提高林木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对成林进行间伐、修枝、松土等抚育工作的面积。按被抚育林木的实际面积计算,同一林地不论抚育几次,均只计算一次面积。 (四)森林采伐:1.森林采伐面积是指实际采伐的森林面积2.竹木采伐量指实际采伐的竹木数量。统计制度规定,只有村及村以下的竹木采伐量才作林业成果统计。 三、林业产量统计

(一)林业总产量:1.人造林木生长量指人工营造林木随着树高和树围的增长而增加的材积量。可以通过专门调查直接测算,我国目前在计算农村社会总产值时才间接估算2.林产品产量 指从人工栽培的林木上,不经砍伐竹木而取得的各种产品数量。包括各种林木的籽实、叶片、枝条、皮层、树液等,按实际采收量计算3.竹木采伐量指村及村以下各种经营方式采伐的竹木产量。不论是自用量还是商品量,均包括在内。

(二)林业产品率:1.单位林地面积产量指每单位林地面积生产的某种林产品产量。单位林地面积产量=某种林产品总产量/林地面积2.单株产量指某种经济林平均每株生产的某种林产品产量。单株产量=某种林产品总产量/林木株树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统计 一、畜牧业的范围和分类

畜牧业:是从事陆生动物饲养以取得畜产品和提供役用牲畜的生产部门。(水生动物以外的一切动物,包括地上跑、空中飞和土里藏的动物)

畜牧业分类 :1.养畜业(大家畜 牛、马、驴、骡、骆驼;小家畜 猪、羊) 2.养禽业(鸡、鸭、鹅)3.其他动物饲养业 兔、蚕、蜂、皮毛兽、宠物

○进一步分类如下:1.按性别分类 牲畜可以分为公畜、母畜和去势畜2.按年龄分类 牲畜可以分为仔畜、幼畜和成年畜3.将性别年龄结合起来 可将畜群分为种公畜、能繁殖母畜(基本母畜)、后备幼畜、当年生仔畜及育肥畜等。

2.按牲畜的主要经济用途分类:1.役畜 是以使役为主要用途的牲畜。主要包括役用的牛、马、驴、骡、骆驼等大牲畜2.产品畜 是以生产畜产品为主要用途的牲畜。包括猪、羊及生产畜产品为主的牛等。产品畜还可以按生产方向进一步分类(猪群可分为繁殖猪群、育肥猪群;羊群可分为产毛羊群、产肉羊群和毛肉兼产羊群;牛群可分为乳用牛群、肉用牛群和乳肉兼用牛群)

二、牲畜头数统计

牲畜头数:反映畜牧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成果的基本指标。

牲畜头数统计范围包括农村与城市的全部牲畜头数。不论性别、大小、品种、用途,一律包括在内。不包括(1)科研用牲畜(2)军马(3)商业库存或运输中的活牲畜。

牲畜头数常用指标:1.存栏头数 指调查时点上实际存在的牲畜头数。常用年末或年中头数,也可统计月末、季末或某一时点上的头数。2. 平均头数 是指报告期平均每天牲畜的存栏头数。牲畜平均头数=报告期每天存栏头数之和/报告期日历天数3.饲养头数 是指报告期内曾经饲养过的牲畜头数。牲畜饲养头数=期初存栏头数+期内增加头数或=期末存栏头数+期内减少头数4.出栏头数 是指报告期内出售、屠宰的全部成年牲畜头数。从头数角度说明畜牧业生产成果,也反映牲畜出栏规模。出栏头数一般只就肉用牲畜计算,我国主要是计算肉猪出栏头数5.标准头数 是以某种成年性畜为标准,将各种牲畜的自然头数按一定折合系数折算为标准牲畜以后的头数。它是计算饲料需要量、研究草原载畜量的依据。牲畜标准头数=Σ(各种牲畜自然头数×折合系数) 三、畜群再生产统计

畜群再生产过程的两种形式:1.由于繁殖、购入、出售、屠宰、死亡等原因,导致牲畜总头数发生变动;2.由于牲畜由低年龄组转向高年龄组、由一种用途转为另一种用途,导致牲畜头数结构发生变动。

畜群再生产指标 :1.牲畜繁殖情况2.牲畜增长情况

(一)牲畜繁殖情况:1.能繁殖母畜的比重 指已到生育年龄,并且具有生育能力的母畜头数与畜群总头数之比。能繁殖母畜的比重=年内能繁殖母畜头数/年内蓄群总头数×100%;2.种公畜的保证程度 以每头种公畜所负担的能繁殖母畜头数表示。种公畜的保证程度=年内能繁殖母畜头数/年内种公畜头数×100%;3.繁殖成活率 是当年出生成活的仔畜头数与

能繁殖母畜头数之比。繁殖成活率=年内出生成活的仔畜头数/年内能繁殖母畜头数×100%;繁殖成活率=母畜繁殖率×仔畜成活率=母畜配种率×受胎率×正产率×产仔率×仔畜成活率

(二)牲畜增长情况:1.牲畜出栏率 是年内牲畜出栏头数与年初牲畜存栏头数之比。牲畜出栏率=年内牲畜出栏头数/年初牲畜存栏头数×100%;2.牲畜殁失率 是年内死亡和丢失牲畜头数与年平均牲畜头数之比。牲畜殁失率=年内死亡和丢失牲畜头数/年内平均牲畜头数×100%;3.牲畜总增率 一定时期繁殖头数减死亡头数表示牲畜总增头数。牲畜总增率=年内牲畜总增头数/年初牲畜存栏头数×100%;4.牲畜净增率 一定时期期未存栏头数与期初存栏头数之差,就是牲畜净增头数。牲畜净增率=全年牲畜净增头数/年初牲畜存栏头数×100% 四、畜牧业产量统计

(一)畜禽总产量:1.畜禽体重产量 是指畜禽繁殖的仔畜和增长、增重的体重。(1)饲养牲畜活体重 指某种牲畜通过仔畜繁殖、幼畜成长和成年畜育肥而增长的活体重之和。全年饲养牲畜活体重,可以首先根据畜群周转表中有关头数资料和平均每头牲畜活体重推算出各组牲畜活体重,然后根据下列方法计算(A收入法 饲养牲畜活体重=繁殖仔畜体重-殁失牲畜体重+(转入牲畜体重-转出牲畜体重)B支出法 饲养牲畜活体重=年末牲畜体重-年初牲畜体重+出售牲畜体重+屠宰牲畜体重-购入牲畜体重)(2)出栏牲畜活体重 指已经出栏的某种肉用牲畜活体重之和。主要计算肉用牛、猪、羊的出栏活体重。①直接计算②出栏头数乘以平均每头出栏牲畜活体重来推算。○出栏牲畜活体重与饲养牲畜活体重的计算范围不同,指标涵义也不同。前者可能包括上年饲养增长的体重,而后者则完全是当年饲养增长的体重。(3)出栏牲畜胴体重 指已经出栏并经屠宰,去掉头蹄、毛皮和内脏以后的某种肉用牲畜的肉产量。主要计算肉用牛、猪、羊的出栏胴体重。①直接计算②出栏头数乘平均每头出栏牲畜胴体重推算。(4)家禽体重总产量 指某种家禽繁殖、增长、增重的体重之和。全年家禽体重总产量可按下式计算:家禽体重总产量=(年末家禽只数-年初家禽只数+年内出售屠宰家禽只数)×平均每只家禽体重2.畜禽再生产原始产品产量 指从活的畜禽身上所取的各种产品产量。(1)奶类产品产量 分别统计牛、马、羊等乳畜的奶产量。凡从乳畜身上挤出的奶产品,不论用途如何,均应计算,仔畜吮吸的乳汁不予计算。奶产量可据产奶记录直接计算;根据牲畜头数和挤奶率推算。(2)毛类产品产量 包括绵羊毛、山羊毛、山羊绒、驼绒以及马尾、马鬃等。不但要按品种分别统计,而且要按品级分别统计。毛产量可按产毛原始记录直接计算,或按牲畜头数和剪毛率推算。(3)蛋类产品产量 分别按鸡蛋、鸭蛋、鹅蛋等禽蛋统计。专业饲养单位根据产蛋原始记录直接计算;农民家庭零星养禽的蛋产量,根据农村住户调查的有关资料推算,也可根据商业部门的收购量、农贸市场的销售量及农民家庭的自用量匡算。 (二)畜禽产品率

畜禽产品率:简称畜产率 ,指平均每头(只)畜禽生产某种畜禽产品的数量。是反映畜牧业经济效益水平的基本指标。畜禽产品率=某种畜产品总量/畜禽头(只)数

1.按生产产品畜禽头(只)数计算的畜产率 生产产品畜禽的畜产率=某种畜禽产品总量/生产产品的畜禽头(只)数;2.按全部饲养畜禽头(只)数计算的畜产率 全部饲养畜禽的畜产率=某种畜禽产品总量/全部饲养的畜禽头(只)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全部饲养畜禽的畜产率=生产产品畜禽的畜产率×(生产产品畜禽头只数/全部饲养的畜禽头只数) (三)其他动物饲养业产量:1.养蚕业产量 养蚕业包括桑蚕、柞蚕、蓖麻蚕、木薯蚕等的饲养。养蚕业的规模以全年饲养蚕种张数表示,产品产量指标有全年蚕茧总产量和平均每张蚕种收茧量。各种蚕茧产量,桑蚕茧、柞蚕茧按鲜茧重量计算;蓖麻蚕茧、木薯蚕茧按茧壳重量计算。2.养蜂业产量 养蜂业的主要产品是蜂蜜和蜂蜡。养蜂业的生产规模以养蜂箱数表示,产品产量指标有全年蜂蜜 (蜂腊)总产量和平均每箱蜂的产蜜(蜡)量。3.养貂业产量 貂是一

种珍贵毛皮兽,其产品产量指标有全年貂毛产量和貂皮产量。 第四节 渔业生产统计 一、渔业的范围和分类

渔业:是养殖和捕捞水生经济动植物的生产部门。渔业包括水生动物及海藻的养殖和捕捞,不包括淡水中的水生植物(加莲藕、菱角、菖蒲)的种养。

渔业分类:1.按渔业生产的性质分类(1)养殖业 是利用水域养殖水生动物和海藻以取得其产品的生产行业,包括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2)捕捞业 是直接在水域捕捞天然水生动物和海藻的生产行业,包括海水捕捞和淡水捕捞。2.按产品的生产水域分类(1)海水产品包括海水渔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2)淡水产品 包括淡水鱼类、虾蟹类和贝类。 二、渔业生产规模统计

(一)养殖面积:指人工投放苗种,并进行人工饲养管理的水域面积。它是反映水生动物和海藻养殖规模的指标,也是反映水产资源利用程度的指标。1.海水养殖面积指利用海滩、浅海、港湾放养水产苗种以养殖鱼、虾、贝、藻等水产产品的人工养殖海水面积。2.淡水养殖面积指利用池塘、湖泊、水库、沟渠放养水产苗种并进行人工饲养管理的淡水面积。不包括网箱养鱼、稻田养鱼和陆地水生植物栽培的面积。

(二)捕捞规模:反映捕捞规模的指标有参加捕捞作业的渔船、渔具和劳动力的数量。1.机动渔船指用机器作动力进行捕捞作业的船舶。按总吨位计算,总吨位是按全部容积计算的吨位2.非机动渔船指专门从事渔业生产但不用机器作动力的渔船。非机动渔船吨位按载重量计算。

三、渔业产量统计

(一)渔业总产量:指实际捕捞的人工养殖和天然生长的某种水产品总量。凡报告期内捕捞的水产品产量,不论经济类型,不论自食出售,也不论养殖方式(如网箱养鱼、稻田养鱼) ,均统计在内。统计渔业产量应注意的问题:1.渔业产量一律按实际捕捞的产量计算。虽已养成而未捕捞者不统计产量2.渔业产量一般按日历年度统计。渔船出海捕捞至12月底末归,可将产量统计在下年度产量内3.渔业产量要求按所属地统计。外地捕鱼,外地销售,其产量应统计在本地产量内。

(二)渔业产品率:1.单位养殖面积产量= 实际捕捞的养殖产品总量/养殖面积2.单位捕捞规模产量 单位渔船吨位产量=实际捕捞的天然水产品总量/渔船吨位 第三章农村非农产业生产统计 第一节 农村工业统计

一、农村工业统计的范围:农村工业、采掘工业 、加工工业

工业与其他行业的区别:1.工业与农业 【农业劳动对象有生命而工业没有,农业生产周而复始而工业不是。天然水生动植物捕捞和农户的工业生产活动,划入农业。】2.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产品可以移动,建筑产品是固定的;工业生产场所固定,建筑业生产场所经常变动。建筑部门附设的工业企业,只要能单独核算,就列入工业;临时性生产,如铁工、木器等,作为建筑业。机械设备安装由工厂生产工人完成,作为工业统计,建筑部门负责的安装工程列入建筑业范围】3.工业与货物运输业 【工业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货物运输业只能使物质产品发生空间运动,增加产品的价值。 “厂内运输”,由专业运输单位承担划入运输业,否则划归工业;运输部门的工业性生产,如机务、汽车保养等,划入运输业;石油管道运输划入运输业,工业电力运输划入工业】4.工业与商业【 商业也不创造物质产品,只增加物质产品的价值;厂家直销划入工业;商家分类、包装、安装、修理等,划入商业。商业的饮食业与食品工业不同,直接销售,储存性小,现场消费。】 二、工业产品产量统计

工业产品:是农村工业企业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直接有效成果。【分类】1.工业产品按物质

形态分:实物产品 、工业性作业 2. 工业产品按完成程度分 :成品 、半成品 、在制品 工业产品产量统计的方法:(1)工业产品产量:是符合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或外部特征,并能体现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物单位来计算的产品数量,又称工业产品实物量。(2)计量单 位:实物单位。【如煤炭以吨表示,原木以立方米表示,发电量以千瓦时表示,电动机以台/千瓦表示。】(3)统计意义:工业产品产量能够具体反映各种工业产品的使用价值量,直接说明生产成果,是计算总产值、劳动生产率、产品成本等指标的基础。(4)统计原则①计算产量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质量标准。废品、次品、等外品均不能计入产量。②报告期工业产品产量,必须是报告期内生产完成、已包装入库或办理入库手续的全部产品产量。③工业产品的名称、计量单位、分组序列、计算方法等,必须按照《工业产品目录》的规定进行填报或计算。工业产品标准产量的计算1工业产品产量【一般是指把名称相同、用途相同但规格或含量不同的同类产品,按其实物单位直接相加所得的总产量,即混合产量。】2工业产品标准产量 【是把不同规格或含量的某类工业产品产量,按一定的折合系数折合成为某一标准规格或含量的产品产量。】 某类工业产品标准产量=Σ(各种工业产品产量×各该工业品折合标准品系数)式中:工业品折合标准品系数=产品的实际规格或含量/标准品的规格或含量

三、工业产品质量统计1工业产品质量是国家有关法规、质量标准以及订货合同所规定的对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性的要求。2产品质量标志 a内在质量标志: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等。b外观质量标志:光洁度、色泽、造型、包装等。c经济性标志:动力和燃料消耗以及保养维修费等。3质量水平指标(1)产品质量特征:用主要质量特性的平均值来反映其质量水平 (2)产品质量分数 有些产品如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用一个平均质量特性指标,不能反映其质量水平,而用几个平均质量特性指标,又不能作出总的评价。这时就可以采用质量分数指标,首先规定某种产品的各种质量特征标准和应得分数,然后分别检查该种产品的各种质量特性并评定分数,最后将各种质量特性的分数相加,用总分数综合评价其质量水平。(3)产品等级指标 在机械、纺织、化工、轻工及建材等工业部门,均根据产品质量标准将合格品再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各等级品的多少来评定产品质量好坏。产品等级指标可以用等级率表示,即计算各等级品产量占合格品产量的百分比,如一等品率、二等品率、三等品率:也可以用平均等级指标表示。 某种产品平均等级=∑(各产品等级*该等级产品产量)/个等级产品 产量之和 生产工作质量指标1合格率=合格品数量/全部检验品数量 ×100%2.废品率 =废品数量/全部检验品数量的比重×100%3.返修率 =返修品数量/全部检验品数量的比重×lOO% 第二节农村建筑业统计

一、农村建筑业统计的范围1农村建筑业指农村中从事房屋和构筑物的建造、机械设备的安装,为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和维护固定资产的生产活动。包括农村建筑企业(要符合乡镇企业统计条件)从事的建筑业生产活动,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自筹自建的建筑业生产活动。2统计范围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筑队在农村从事的建筑安装工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筹自建的建筑安装工程;农户自筹自建的房屋;农村自筹自建的农田水利工程;农村投资开垦成片荒地。】3建筑业特点 一是建筑产品位置的固定性,建筑生产场所以及队伍、机械设备的流动性;二是建筑产品结构和形式的个体性、多样性;三是建筑工程的长期性和阶段性。4建筑业与基本建设 :前者包含大修理,后者包含购置。 二、农村建筑业产品统计

(一)建筑产品的分类1.建筑产品按表现形式分类 (1)物质产品【指建筑工人运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为社会提供具有新的使用价值的各种物质产品。如新建的各种房屋、道路、桥梁、水塔等】(2)生产性作业 【 指建筑生产活动成果,不为社会提供具有新的使用价值的产品,而是对原有建筑物的修理,或者为某些工业产品发挥作用提供的安装】2、建筑产

品按完成程度分类 (1)竣工产品 【指施工单位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务,验收合格,达到竣工要求的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2)已完施工【指完成了施工图预算定额规定的工作内容,达到中间结算标准的工程】(3)末完施工【指除竣工产品和已完施工以外的其它产品】(二) 建筑产品实物统计1成品实物量【 如竣工房屋建筑面积数,竣工道路通车里程数等】2实物工程量 【指建筑安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各种工程量,如完成土方工程的立方米数,混凝土工程的立方米数和抹灰工程的平方米数等。以物理或自然计量单位表示】【建筑产品是由多种分部分项工程构成的,所以实物工程量的内容十分复杂,在统计上只计算主要实物工程量指标,目前国家统计制度规定填报的主要实物工程量有:土方工程量;石方工程量;打桩工程量;砌砖工程量等20项工程量。】(三)建筑产品质量统计1建筑产品质量【指建筑产品结构坚固耐用,功能齐全,造形、装饰的美观程度】2评定依据和标准【 一是国家或主管部门规定的建筑安装工程验收规范、施工操作规程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二是设计图纸,施工说明及有关设计要求,三是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及设备的质量验收标准】3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等级 【 划分为“合格”和“优良”两级】4施工企业生产质量a.优良品率 指单项工程和房屋建筑面积优良品数与全部验收鉴定品数之比。b质量事故【1指由于违反基建程序或勘探设计要求,或因施工错误、材料设备预制构件不合格等原因,越出施工技术验收规范或安装质量标准允许的偏差范围,需要作返工加固处理的故事/2质量事故统计 (返工损失金额 返工损失率 )

三、房屋建筑面积统计1房屋【指有顶有墙,可防风避雨、御寒保温,供人们生产、生活和储藏的场所。包括钢铁结构、混凝土结构、混合结构、砖木结构和其他结构等房屋类别】 2房屋建筑面积【指房屋的全部平面面积。从外墙线算起,包括结构和地下室占用面积,不包括天井、室外楼梯等占用的面积;多层建筑按各层面积总和计算。】a.房屋开工面积 指在报告期新开工的房屋建筑面积。b.房屋施工面积 指报告期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开工面积、上期跨入本期继续施工面积及复工面积。c.房屋竣工面积 指报告期内竣工可供使用的房屋面积。按设计要求全部完工、并经验收合格的房屋建筑面积。3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 是报告期内房屋竣工面积占同期房屋施工面积的比重。

第三节农村运输业统计一、农村运输业统计的范围1农村运输业【指农村中利用各种运输设施和工具,从事货物和旅客运输的活动。】2运输业分类 【从组织形式看,包括集体运输队和个体运输队;从运输对象看,包括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从运输方式看,主要是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3基本特征【第一,使有形的物质产品或旅客发生空间运动,为完成社会产品再生产过程创造条件;第二,不增加运输对象的数量,但是无论是货运还是生产性客运,均会增加物质产品的价值;第三,运输工具一般与运输对象同时运动(管道运输除外),要以特定的运输工具、运输设施以及装卸、仓储活动为条件】二、运输业工作量统计(一)运输量 指运输企业运送的货物和旅客总量。【1.货物运输量 指报告期各种运输工具运送的货物总重量,一般用吨表示。为装卸而进行的距离不足一公里的搬运量和倒载、转堆等作业量,不计入运输量。2.旅客运输量 指报告期各种客运工具运送的旅客总数量,以人表示。按持票旅客人数计算,半票、优待票、免票乘客也按一人计算,不足购票年龄的儿童不算。】(二)周转量指运输企业的货运量或客运量与相应的运输距离的乘积。全面反映运输业工作量的总规模和总水平。1.货物周转量 指报告期货物运输量与其相应的运输距离的乘积,以吨公里或吨海里表示。2.旅客周转量 指报告期旅客运输量与其相应的运输距离的乘积,以人公里或人海里表示。(旅客运距按客票的起讫港(站)间实际距离计算。) 三、运输业分析指标(一)平均运距 指运输企业实际运送货物或旅客的平均距离。以公里/吨 (人)或海里/吨(人)表示。 货物(旅客)平均运距=货物(旅客)周转量/ 货物(旅客)运输量(二)货运密度 指平均单位营业线路里程通过的货物吨数,通常用吨公里/公里表示。货运密度=某段营业里程货物周量/该段营业里程(三)运输效率 即运输业生产率,通常用单位运输设备数量或能力

所完成的货物或旅客周转量来表示。例如:汽车平均每辆货物(客)周转量=货物(旅客)周转量/运行货客车辆数(四)运输系数 反映货物运输业与工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指标。 运输系数=货物运输量/产品生产量 第四节 农村商业统计

一、农村商业统计的范围 1农村商业 就是农村中通过市场,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的商品流通活动。包括农村商业企业从事的商品流通活动,农村生产单位、社会集团和居民从事的商品流通活动。2商品流通特征:其一,必须是物质产品的转移。理发、照像、文娱、医疗、交通等方面活动,虽通过货币结算,但不是物质产品的转移,不属于商品流通。其二,必须通过买卖行为。自给性的产品分配、无代价的商品的赠送、企业内部的商品移库,虽然是物质产品的转移,但没有通过商品交换形式,也不属于商品流通。 ◆自来水、煤气和电力等,通过管道或线路供应消费,不能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所以不包括在商业统计范围之内。

二、商品流转过程统计

商品流转 包括商品购进、商品销售和商品库存三个基本环节。 期初商品库存+期内商品购进=期内商品销售+期末商品库

1.农村商业企业商品购进 指农村商业企业为了转卖或加工后转卖而购进的全部商品。包括从工农业生产者购进的商品,从国营和其他商业企业购进的商品,从其他部门和个人购进的商品。

2.农村商业企业商品销售 指农村商业企业销售的全部商品。包括售给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饮食业、工业和其他行业作转卖和生产用的商品;售给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售给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

3.农村商业企业商品库存 指农村商业企业库存或寄放它处的商品,挑选、整理、包装中的商品,已记入商业企业具有所有权的全部商品。包括店堂、仓库、货场中存放的已购进而尚未运达的商品,代其他单位购进而尚未交付的商品。 三、农村商品零售统计

商品零售 指商品从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进入生活消费领域的最后流通环节,其流通的对象是生活消费品。社会商品零售除售给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以外,还包括售给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

社会商品零售额 指商业和其他部门通过各种流通渠道售给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以及售给农民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值总量;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是社会商品零售额与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商品零售额之和。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包括: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工业等部门直接售给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国营农场直接售给职工和职工食堂的产品;报社、出版让、集邮公司等直接售给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报纸、图书、杂志、邮票等;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工业等部门直接售给农村集体单位和农民家庭的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直接售给城镇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等。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不包括:农民与农民之间买卖的商品以及农村集体单位分配农民的产品; 售给非农业乡镇企业的生产资料;售给国营农场、拖拉机站、排灌站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燃料;售给工业、运输业、建筑业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建筑材料;售给饮食业加工用的主食、副食品、调味品、燃料等,售给商业、服务业、修理业、公用事业等单位直接用于业务经营活动方面的设备、工具、器材、原料、材料、燃料和印制各种票证用的纸张等;售给各种经济类型商业作为转卖用的商品;各项服务业的营业收入。

农村主要商品零售量 按某一种商品通过农村各条流通渠道售给居民生活用和社会集团公共消费用和售给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用的数量。

四、农村饮食服务业统计

(一)农村饮食服务业统计范围

农村饮食业 指农村合作经济饮食单位和个人从事食品烹调、零售活动的机构。如各种饭店、小吃店、茶馆、酒馆、冷饮店等,但旅店、招待所、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不对外营业的内部食堂,不作为饮食业统计。

农村服务业 指农村合作经济单位或个人对外提供劳动服务活动的机构。例如,旅店、理发店、浴池、照相馆、洗染店等行业,另外物品出租、复印、缮写、停车场、包裹存放等也属于服务业范围。 (二)农村饮食服务业主要统计指标

农村饮食业总产值 一般按营业额计算。 农村饮食业净产值 第四章阐述。

农村服务业增加值 指农村服务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向社会提供劳动服务应得的增加价值。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全部营业收入减去向其他企业购买营业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的全部支出后剩下的纯收入;另一种是把服务业的工资、补助工资、福利费、税金、折旧以及各项费用中支付给个人的部分相加,即为服务业增加值。

第四章 农村社会总产值统计

农村社会总产值是从价值量的角度反映农村物质生产总成果的综合指标。

第一节 农村社会总产值统计概述

一、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概念和统计范围

农村社会总产值: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农业、农村工业、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农村商业(含饮食业)所生产物质产品总量的货币表现。 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意义:综合反映农村物质生产的总成果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计算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资料。

农村社会总产值的统计范围:包括:①在行政区划范围内,乡(镇)、村及村以下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从事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活动所生产的产值。②国营农、林、牧、渔场以及机关、团体、学校、厂矿、部队、农业科研单位所从事农业生产的产值。③凡厂址在农村,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或生产用房进行生产的集体和国营联营企业所生产的产值。 不包括:①在农村的国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饮食业的产值; ②国营农场和县镇的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饮食业的产值;③农民在县城以上(包括县城)的城镇办企业,从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饮食业活动所生产的产值,暂不记入、另作附记统计。

二、农村社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农村社会总产值计算:分别计算的农业、农村工业、农村运输业、农村建筑业、农村商业、饮食业在当年所生产的产值,进行加总而求得的。根据各生产部门的不同特点,产值计算方法也不相同,

基本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 产品法 产品法:以产品为单位计算总产值的方法。将当年生产的每一种产品的全部产量都计算产值(用产品产量乘以各种产品的价格),不扣除当年生产又用于生产消耗的中间产品。 产品法是计算农业总产值的基本方法,因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社会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结合,每一种农产品都有其相对独立的生产过程,而且每种农产品一经生产出来.就具有完备的形态。

※用产品法计算农业总产值,会产生一定的重复计算。 (二) 工厂法

工厂法:是以企业为单位计算产值的一种方法,所以亦称企业法。它是按照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产值,在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即不包括企业当年生产又用于生产消耗的中间产品。

○工厂法主要用于农村工业和农村建筑业产值计算。因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不同,农业生产中每种产品都有相对独立的生产过程,而工业生产却具有连续性,直至生产过程全部结束才能有最终产品。企业是工业的基本生产单位.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企业生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应以每个企业生产的最终成果确定产品和计算产值。

?重复计算:用工厂法计算产值,可以反映本企业最终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产量,但从全社会再生产看,各企业之间具有相互利用产品的连续性,因此,用工厂法计算产值也存在着重复计算,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愈来愈细,重复计算也将随之增多。 三、农村社会净产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农村社会净产值是农村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新创造的价值。

?净产值不包含产品的转移价值,即扣除了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因此它比农村社会总产值能够更确切地反映我国农村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综合反映农村社会生产的发展速度、规模、生产成果、经济效益。

农村社会净产值的统计范围和农村社会总产值的统计范围完全一致。是农业净产值、农村工业净产值、农村建筑业净产值、农村运输业净产值和农村商业净产值之和。 农村社会净产值的基本计算方法是生产法和分配法。根据我国农村统计情况,农业净产值主要采用生产法计算,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的净产值则更多地采用分配法计算。 (一) 生产法

计算方法:按净产值形成过程,从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中的物质消耗价值。即:Σ(c十v十m)-Σc=Σ(v十m) 物质消耗计算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在计算方法上必须与总产值保持一致。工业总产值按“工厂法”计算,物耗就要以工厂作为判断标准。只限于从厂外购买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农业总产值按“产品法”计算,生产中耗用的各种生产资料,不论来自何方,不论生产或外购的,都要计算物质消耗。

第二,在范围上只限于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在生产过程以外的物质消耗,如用于职工文化生活,公共福利的物质产品,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磨损等,不能算作物质消耗。

第三,在计算口径上必须与全社会国民收入的计算相适应,避免重复和遗漏。生产性劳务费用,凡是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的就是物耗;反之,就是非物质消耗。 根据以上原则,物质消耗包括以下三部分:①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对象,如原料、材料、辅助材料、外购燃料和动力、种籽、饲料、照料等;②生产性固定资产的磨损,即固定资产的折旧费;③为生产产品而对外支付的生产性劳务费用,如货物运输费、邮电费、外部加工和修理费、租赁费等。 (二) 分配法 基本方法:根据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项目倒算生产部门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总量。这些

新创造的价值通过初次分配以后,形成劳动者的原始收入和社会纯收入两部分, 具体表现为工资、职工福利基金、利润、税金、利息支出、其它支出等六部分。 农村社会净产值=工资+职工福利基金+利润+税金+利息支出+其它支出 四、产值指标的计算原则 (一) 国土原则

国土原则:领土原则, 以本国领土(本辖区)作为计算范围,凡是在本国领土(本辖区)范围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不论由谁经营,归谁所有,由谁提供,都要记入本国 (本地区)

的产值;反之、超出本国领土(本辖区)范围,即使为本国 (本地区)所有,也不计入本国(本地区)的产值。 (二) 国民原则

国民原则:凡本国国民经营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不论在何地生产,均应记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相反,外国国民在本国经营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则要记入外国国民生产总值。 这里本国的居民即本国的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住外国的本国公民;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外国居民。 五、产值指标的计算价格

1、现行价格:也叫实际价格,指报告期在市场交换中实际执行的价格,它反映报告期产品实际价值量及其价格比例关系。如,工业品的实际出厂价格,商品的实际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等等。

现行价格产值:能准确反映报告期社会产品生产的实际规模和水平。 农产品现行价格:是各种农产品产地当年出售的平均价格。一般是农产品产地国家收购部分、农民集市出售部分和自产自用部分产品的综合平均价格。

现价计算遵循的原则:第一,凡是国家统购、收购(包括合同定购、议购部分)的产品,以收购的平均价格为现行价格。第二,国家收购、统购以外的农产品,应以产地初级市场大量上市时期的平均价格为现行价格。第三,有一些农产品,没有市场价格,一般采用生产成本代替现行价格。 2、不变价格 不变价格:可比价格或固定价格,指在一定时期内全国统一按某一固定年份的价格作为计算产值的价格。 意义:按不变价格计算总产值可以消除产值动态对比时价格因素的影响。如不变价农业总产值,可以消除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价格变动的影响,使农业总产值指标在时间、地区间有可比性。 方法:农产品的不变价格是由国家统一编制,全国统一使用。国家编制目录中未包括的产品,由各地编制补充目录,报国家统计局备案。 编制全国通用不变价格,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编制不变价格应选择农业生产发展比较正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代表性的年份。第二,每次编制的不变价格,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应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如五年或十年)要重新编出新的不变价格。

第二节 农业部门产值统计

一、农业总产值统计

(一)农业总产值的概念和统计范围

农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农业生产部门全部产品的总量。 意义:是反映农业生产总成果、发展水平和速度,分析农业内部结构,研究农业与工业比例关系的重要综合指标。 统计范围:农业总产值是农业生产部门全部产品价值的总和,统计范围和农业生产部门的范围一致,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业产品的产值。

统计方法:一般按行政区划进行统计,在行政辖区范围内,不论经济类型,凡当年生产的农产品产值,均包括在内。既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农村合作经济、农民个体经济等单位所生产的农产品,也包括非农业生产单位所生产的农产品。但不包括农业科研单位专门用作试验研究的部分和军马。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农业总产值通常是按日历年度计算的。 (二)、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产品法,首先用农产品的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求得每一种农产品的产值。然后分别加总求出各业的产值,最后将农、林、牧、渔四业产值加总即为农业总产值。

计算方法:有生产法和分配法两种,

分配法:即在运输总收入中支付税金、利息、集体提留和个人收入的总和。 生产法:即在总收入中扣除物质消耗。

物质消耗:包括燃料、材料、电力、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及船舶修理费等。 四、农村商业及饮食业产值统计 (一)农村商业及饮食业总产值统计

1.农村商业及饮食业总产值的概念和统计范围

农村商业总产值:指农村商业企业,在商品采购、保管整理和销售等活动中追加到产品中的价值。

农村商业总产值统计范围:包括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办的商业企业(包括农村供销社)产值和个体商业产值两部分。

饮食业产值统计范围:与农村商业相同。

2.农村商业总产值的计算:按“企业法”计算。以独立核算的商业企业为对象,按每个商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商品附加费)计算产值,在商业企业内部不得重复计算。 (1)按商品流转费、税金和销售利润的总和计算

商业总产值=商品流转费用十商品经营利润十商品销售税金-运杂费 ?商品流转费主要包括:支付给商业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支付商品流转过程中的服务费用,如运输费、搬运费等;支付商品流转中的物质消耗,如固定资产折旧、家具用品等的摊销;商品流转中的商品损耗价值及其他支出,如银行贷款利息等。 ?为避免流通过程的重复计算,计算总产值时在商品流转费中应扣除支付给运输企业的托运费及装卸搬运费。

(2)用毛利率方法计算:部分商业搜集资料比较困难,可以用商品零售额乘以毛利率再减去托运费和装卸搬运费进行估算。

商业总产值=商品零售额×商品销售毛利/商品销售总额-运杂费 3、饮食业总产值:按营业额计算,即按加工、销售食品全价计算。 农村商业、饮食业总产值目前只要求按现行价格计算。 (二)农村商业、饮食业净产值统计

农村商业、饮食业净产值:指农村商业单位和饮食业在组织商品购销活动和食品加工、销售活动中新创造的价值

农村商业净产值:通常采用分配法计算,即工资、经营利润、销售税金、福利基金、利息支出及其他支出费用之和。其他支出主要有保险费、手续费、培训费等。

农村饮食业净产值:常用生产法计算,即从饮食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饮食业的物质消耗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消耗和水电费、家具器皿折旧及管理费等

第五章 农村生产总值统计

东西方经济理论、统计理论不同,核算体系有别。 第一节 MPS和SNA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物质平衡表体系(MPS) (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1ances)东欧国家、马列理论,称东方核算体系,主要观点有:1.物质生产部门才是生产部门,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2.社会生产成果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从使用价值来看,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三个部门的产品;从价值来看,还包括商业、运输业活动在产品上追加的价值。3.反映产值的基本指标有:社会总产值及各部门的总产值国民收入及各部门的净产值。 ○社会总产值包括五个生产部门的产值。总产值扣除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后就是净产值,各部门的净产值之和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二、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资本主义国家、西方扩展生产理论,西方核算体系,主要观念为:1.所有能够提供效用的社会劳动,不论是物质生产劳动,还是非物质生产劳动,都创造一定的价值2.社会生产的成果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劳务。○社会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是按扣除中间消耗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产值确定。※各部门生产总值和生产净值,称为部门增加值和净增加值。?增加值的计算是按各部门生产的全部产品(或劳务)的总值扣除中间投入产品和劳务价值,即为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或劳务)的产值3.反映产值的基本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内生产净值 (NDP),国民收入(NI)等。 补充解释

?关于生产性劳动①有人的劳动和资本参加②直接、间接地满足人们的需要③有成本价格和销售价格任何在市场上能够通过价格取得货币收入的经济活动都是生产性劳动。

?SNA体系除农工建运商外,还包括四个方面①营利性服务企业 理、洗、旅、客运②非营利性社会事业 医院、宗教团体、学校、慈善机构③为家庭和个人提供的服务 家教、佣工、厨师④为国家统治和安全的机构 官员、军警、法官、律师 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国民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净额=国民收入

国外净要素收入:指本国常住居民在国外的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收入减去外国在本国的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差额。

间接税净额:指企业间接税与政府对企业津贴之间的差额。企业间接税指因产品、劳务的生产、销售、购买、使用而向企业(生产者)课征的税。津贴指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净额或=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十津贴 两种核算体系的总量指标的比较

物质生产部门 中间产品价值 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 税金 工资利润 利息租金 非物质生产部门 工资利润 税非生产性固购买经营物品价利息租金 金 定资产折旧 值(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的中间产品) 社会总产值(MPS) 国民收入(MPS) 国民生产总值(SNA) 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或最终产值(SNA) 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或最终产值(SNA) 国民生产净值(SNA) 国民收入(SNA) 第二节 农村生产总值及其统计 一、农村生产总值的概念和统计范围

(一) 农村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内农村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值。采用 SNA方法计算,是反映农村物质生产和劳务活动总成果的综合指标。

(二) 统计范围:以农村地区,包括乡村和镇两部分地区。

(三)农村产业的分类:1、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划分(1)物质生产部门指通过劳动将自然物和自然力转化为适应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包括农业、农村工业农

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货运)和农村商业企业。(2)非物质生产部门指为社会提供各种劳务的产业。包括农村客运业、农村金融、保险、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服务和生活服务.以及文

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2、三次产业的划分(1)第一产业农业, 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2)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自来水等。(3)第三产业分为流通和服务两大部分,四个层次A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等B第二层次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和技术服务。C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和广播电视、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事业和福利事业。D第四层次 为公共需要服务部门。(国际口径)包括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四)生产总值的统计原则:①生产收入原则不论在物质生产部门还是非物质生产部门中从事生产和劳务所得的收入,都是统计内容。②市场交易原则通过市场交易所得的收入,都是生产收入。如:家务劳动,佣人则算、自干不算。特例:“臆测收入”“虚拟收入”:一如农民自产自用产品,不经交易,但计产值;另如自有房屋,要臆测租金。③合法性原则没按规定登记批准的交易行为(如走私),违法活动(如抢劫),有碍社会道德风化行为(如赌妓)不计生产总值。○零星分散的个体活动,私人的商品和劳务交易,因少而难,不计产值。 二、农村生产总值计算 农村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农村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值,它等于农村总产出扣除中间消耗后所余部分。 (一)农村总产出 农村总产出:指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农村企业、事业单位和农户所生产的全部物质产品和劳务总值,它是反映农村物质产品生产和劳务活动总成果的综合指标。根据商品交易的原则,以实现的产品销售和营业收入为基础计算。农村总产出=中间消耗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十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价值 (二)中间消耗 中间消耗:指一定时期内在产品生产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所消耗的产品和劳务。中间消耗分为中间物质消耗和中间劳务消耗。

中间物质消耗:又称为中间产品消耗。包括: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办公用品等物质产品和支付给生产部门的运输费、邮电费、修理费、仓储费等。但不包括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 中间劳务消耗:包括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差旅费、保险费、广告费和利息净支出等。※计算中间消耗的产品和劳务,必须是外购产品和劳务 (农业包括自给性部分),并已计入总产出的价值。同时,也必须是本期投入并一次性消耗掉的产品和劳务。 (三)农村生产总值

计算内容:包括农村企业、事业单位和农户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使用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总量。包括:1.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品和劳务价值2.农村社会集团消耗的产品和劳务价值3.投资产品,即用作固定资产的产品价值4.增加储备和库存的产品。包括各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价值5.调出与调入(包括出口与进口)产品和劳务价值净额

农村生产总值:是农村总产出扣除中间消耗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四)农村生产总值计算方法 三个角度 生产方面 分配当面 使用方面 表现形态 新增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得到的收入总额 个人、企业和政府购买产品和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三种方法 生产法、部门法、增加值法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分配法、收入法 劳务的支出总额 1、生产法 1、生产法:将农村各部门增加值加总计算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优点是一方面要计算各部门的总产出,另一方面又要计算各部门的中间消耗。因此按生产法计算,就能了解农村各部门增加值和中间消耗的情况。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及其变化,研究农村产业之间的联系及农村各产业的经济效益提供资料。 农村各部门增加值:是根据各部门的总产出减去中间消耗的产品和劳务价值计算。农村各部门增加值=各部门总产出-各部门消耗的产品和劳务价值 2、分配法

分配法:又称为收入法,是根据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农村企业、事业单位和农户分配形成的收入计算产值的一种方法。分配收入包括:农村生产总值=各项分配收入十固定资产折旧十大修理基金。(1)劳动者报酬指农村劳动者因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在分配中所得的劳动收入。不包括由福利基金、公益金、利润、公积金等支付的工资、奖金、生活补助和救济金等。(2)福利基金(或公益金)指根据国家或集体有关规定提取并计入成本的福利基金(或公益金)。(3)利润(或提留)指产品销售利润或经营利润。提留是农村合作经济收入分配中按一定比例由集体提取留用部分。(4)税金指向国家交纳生产销售和经营环节的各种税金。不包括从留利中交纳的所得税、调节税和奖金税等。(5)其他指上列各项分配收入以外的收入部分。#上述 “分配法”与计算农村社会净产值用的“分配法”不同。 3、最终产品法 最终产品法:又称为支出法,是根据农村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而计算农村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优点 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农村生产总值,能反映农村最终产品和劳务使用的去向及其构成情况。

最终产品和劳务包括下列各项:(1)固定资产投资(2)流动资产增加(3)农村社会消费(4)农村居民消费(5)调出,由农村调进城市或出口(6)调入,由城市调入农村或进口。 农村生 产总值 = 固定资 产投资 + 流动资 产增加 + 农村社 会消费 + 农村居 民消费 +调出+调入 第三节 农村各部门增加值统计

增加值:指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经营和劳务活动追加在劳动对象(即中间产品或劳务)上的那部分价值,又称追加值或附加值。 统计意义:增加值对企业或生产单位来说,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和劳务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现行统计指标,建立农村第三产业统计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的计算

以农业为例,介绍农村物质部门增加值的计算。 (一)农业增加值的统计范围 农业增加值:就是农业生产单位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追加在劳动对象上的那部分价值。是农业生产单位(或农户)为社会所做的贡献。 统计范围:包括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内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各种经济类型的生产单位。包括集体农业生产单位、个体农户和国营农业企业。不包括农业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非独立核算的农业生产单位和农业科研试验机构及部队的军马场。

农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1、按生产法计算生产法是从农业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总产出)中,扣除外购产品和劳务价值等中间消耗计算农业增加值的方法。农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出-农业中间消耗(1)国营农业企业农业增加值按生产法计算 国营农业企业农业增加值统计是以农、林、牧、渔场为调查单位和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对

有关会计项目进行调整、分解和转换后进行计算。①农业总产出指报告期内,国营农业企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提供劳务总成果的货币表现。国营农业企业农业总产出可按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A按收入法计算是以企业会计报表中利润表的产品销售收入为基础.从时间、范围上进行调整核算后计算。农业总产出=农产品销售收入+其他销售收入±产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的增减额±畜禽存栏期末期初增减额-已计入销售收入的出售役畜收入B按支出法计算是以生产过程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如税金、利润之和进行计算。农业总产出=生产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及农业税+销售费(含其他销售费)+ 教育附加+产品销售利润及其他销售利润②农业中间消耗指农业生产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投入或消耗的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中间消耗分为农业中间物质消耗和中间劳务消耗。A中间物质消耗指国营农业企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物质产品价值,如外购和计入总产出的自给性物质产品消耗。如种籽、种蛋、饲料、外购肥料、燃料、农药、用电量和农、林、牧、渔具购置及办公用品等物质产品。以及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费用如运输费、邮电费等。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B中间劳务消耗指在生产过程中支给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各种劳务费用。如农业贷款利息支出、畜离防疫费、广告费、畜禽配种费、职工教育费、农业技术咨询费、机耕费、机收费、自来水费、差旅费(不包括其中个人补贴)、会议费和交主管部门的管理费,以及在市场自行出售农产品向有关部门缴纳的管理费、交易费等。综上所述,农业生产中间消耗包括以下四个部分:①农业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劳动对象 如种籽、肥料、农药、饲料饲草、燃料、动力等。其消耗是先计算出每一种劳动对象的实际消耗量,再乘上各自的价估。即得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劳动对象的价值。②对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支出 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当年实际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的费用,如邮电费、农机修理费以及外雇运输费等。③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支出 指农业生产过程当年实际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费用。如银行利息、保险费、广告费等。④其他物质消耗 指以上三大项目以外的各种物质消耗,如购买办公用品、帐册等费用支出。○第①、②和④项为中间物质消耗,第③是中间劳务消耗(2)农户和集体农业生产单位增加值按生产法计算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农户和集体农业生产单位计算农业增加值;其具体计算方法是①农业总产出 农业总产出是农户和集体农业生产单位当年生产的农业总产值。它是由农、林、牧、渔业各产值组成 (详见第十三章农业总产值部分)。②中间消耗 指农户和农业集体生产单值当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外购或已计入总产出的自给性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各种中间物质产品和劳务支出的总价值其计算口径范围与国营农业企业基本上是一致的。 2. 按分配法计算

分配法是根据国营农业企业、集体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户分配中所形成的各种收入再加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增加值的一种方法,亦称为倒算法。计算方法 按其构成要素直接逐项相加计算。其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报酬十福利基金十利润十固定资产折旧十大修理基金十其他收入(1)国营农业企业增加值按分配法计算①劳动者报酬指列入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中的工资。包括按规定支付给固定职工工资和临时人员以及农民进行生产的劳动报酬。②福利基金指成本中按工资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基金和销售费用中的福利基金。不包括企业留利和利用归还贷款中提取的福利基金。③利润指产品销售利润和其他销售利润。④税金指向国家缴纳的各项税款。包括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屠宰税、牧业税、渔业税、农副产品销售税、教育附加等。不包括与农业生产无关的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利后交纳的所得税、调节税和奖金税。⑤固定资产折旧及大修理基金指按照固定资产折旧率和大修理提存率分别提取的基本折旧基金和大修理基金。⑥其他指上列五项之外的增加值。例如支付的生活、交通、出差等补贴和职工探亲费以及用于非生产性支出的工会经费、民兵训练费、文体宣传费、上交管理费等(2)农户和集体农业生产单位农业增加值按分配法计算 ①劳动报酬指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的劳动报酬或纯收入。不包括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由国家提供的救济和补贴。农业

纯收入=农业收入-农业生产费用支出-税金-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上交集体提留-各种规定费用②福利基金是集体农业生产单位为兴办集体福利事业从当年纯收入中提取的公益金。③税金指应向国家缴纳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屠宰税、渔业税、牧业税和销售税等。④利润是农户上交给集体部分以及农业集体生产单位公积金扣除折旧后的余额。⑤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及大修理基金指农户和集体农业生产单位按规定提取的折旧基金。⑥其他指上列五项未包括部分。例如活立林木蓄积量、牲畜存栏价值等。 3.按分配去向计算

○分配去向法计算农业增加值,可以反映增加值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其计算公式:农业增加值=支付给个人十支付给国家十留给本单位十支付给其他单位 (1)国营农业企业农业增加值按分配去向法计算:①支付给个人(职工)指增加值构成项目中的福利基金和农场留利中支付给个人部分以及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②支付给国家指增加值中分配给国家部分。包括:应缴纳的利润税金、能源交通建设基金、地方水电附加、教育经费附加等。财政包干补贴以负数冲减。③留给本单位指增加值中分配后留给农场的部分。包括:农场留用的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工会经费和企业利润。此外,还包括以利润弥补以前年度包干亏损和以利润弥补遭灾损失。④支付给其他单位指增加值中分配给上级主管部门及其他单位的部分。包括:交给主管部门的折旧费和利润、上交工会经费、交其他部门的电费加价、劳动保险费以及其利润。其他单位转来利润则用负数冲减。

(2)农户和集体农业生产单位农业增加值按分配去向法计算:①支付给个人指农户的农业纯收入加农户固定资产折旧以及从集体农业生产单位取得的收入和各种补贴。②支付给国家指农户和集体农业生产单位向国家缴纳的各种税金。③留给本单位(集体)指包括农户上交集体部分、集体提留(扣除分配给农户的各种补贴)和集体农用固定资产折旧及大修理基金④支付给其他单位指增加值中分配给上级主管部门及其他单位部分。包括上交主管部门的各种费用、交其他部门的电费加价等。其他单位转来利润用负数冲减。 ○以上农业增加值计算的三种方法,我国主要是采用“生产法”和“分配法”。 (三)计算农业增加值应注意的问题

计算农业增加值的价格:可以采用现行价格,也可采用不变价格。一般采用现行价格。1.用生产法计算农业增加值,必须先计算农业总产出和中间消耗,然后计算增加值。现价计算农业总产出,可以反映在报告期价格水平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实际成果和各种劳务之间的比例关系。中间投入的物质和劳务价值,都是当时的实际支出。2.用现行价格计算农业增加值,可以如实地反映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用不变价格计算具有可比性,能消除不同时期价格变动影响。。由于流通渠道不同,进入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实际销售的价格也不一样。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现行价格的确定,按国家合同定购、农民在市场上出售和农民自产自用的综合平均价格。

二、农村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统计

农村非物质生产部门:分为赢利性和非赢利性单位两大类。

赢利性单位: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营业收入,其支出主要来源于经营收入。包括农村金融、保险、生活服务等。非赢利单位 指提供社会服务或福利的单位。单位经费全部或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不赢利,不缴纳税金。包括教育、社会福利事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 (一)农村金融增加值计算

农村金融业:指主要从事信贷、结算、信托等业务的部门。它的经营收入包括营业收入,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和其他收入。其收入来源主要是手续费和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是从事结算信托等业务而取得的服务报酬。利息收入是指从事信贷业务而得到的利息差额,即利息收入减利息支出的净额。

农村金融业的总产出等于营业收入加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和其他收入减去金融机构往来支出

和利息支出。

增加值:总产出减去中间消耗就是农村金融业的增加值。

○农村金融业的利息收入,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就是其他部门的利息支出。其他部门的利息支出已计入该部门的增加值。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在农村各部门增加值累计计算农村生产总值时,应扣除农村金融部门的利息净收入。 (二)农村保险业增加值计算

农村保险部门总产出:等于保险收入加手续费等业务收入减保险支出和退保金。保险部门的增加值:等于总产出减业务活动的中间消耗。 (三)农村居民生活服务业增加值计算

农村居民生活服务业:包括旅馆业、理发业、浴池业、照相业、修理业等。服务业总产出等于服务营业收入加附营业务净收入。 服务业增加值总产出减中间消耗就等于服务业的增加值,增加值=从业人员×平均每一从业人员的增加值;平均每一从业人员的增加值 参照相近行业平均每一从业人员的增加值来确定。

个体服务业增加值=(个体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每-从业人员净收入)十缴纳税金

(四)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增加值计算:1.基本特点:社会公共福利服务部门,为非赢利性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这些部门提供的劳务,没有市场价格,难以直接计算其服务总值和增加值。2.计算方法:用劳动者收入代替“劳务价值”作为其增加值。用经常性业务支出项目来计算总产出。总产出=经费实际支出十预算外支出十固定资产虚拟折旧。A经费实际支出包括工资、福利费、公务费、修缮费、业务费和其他费用;B预算外支出指单位自收自支的费用C固定资产虚拟折旧非赢利性部门基本上不提固定资产折旧,为了使增加值的计算口径一致,计算固定资产虚拟折旧。

增加值:总产出扣除经费支出和预算外支出中的中间消耗后的余额;中间消耗:包括工资和福利以外的各种经常性支出。如公务费、修缮费、业务费和其他费用等。在计算中间消耗时,不包括经费支出和预算外支出中的设备购置和基本建设投资。

第六章 农产品成本与价格统计

农产品成本和农产品价格是影响农产品效益的一对变量。 农产品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主要依据和最低经济界限。

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农业积累,影响农业再生产和工农关系。

第一节 农产品成本统计

主要任务:搜集整理农产品成本资料,分析研究农产品成本的社会平均水平及其变化情况,为制定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提供可靠依据,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提供指导,为提高经济效益寻求途径。

农业总产值 W=C+V+m 农业净产值 W-C=V+m 农产品成本 Z=C+V=W-m 一、农产品成本的概念和特点 (一)农产品成本的概念 农产品成本:是以货币表现的生产农产品所消耗的物质资料费用与人工费用之和。农产品成本包括①物化劳动的价值(C)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料的价值。②农业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即补偿劳动者个人及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和劳务价值之和, C十V就是农产品成本。

成本分类:有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之分。

个别成本:是各农业生产单位的农产品生产成本。反映该单位农产品生产的费用水平,是表明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 社会成本:是生产某种农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消耗,即生产某种农产品所需的社会平均成本。社会成本是制定和调整农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

(二)农产品成本的特点

与工业产品成本比较,农产品成本具有如下特点: 1.农产品成本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活动,自然条件好的年份,土壤肥力高的地区,农产品产量高,成本就低。

2.农产品成本应以劣等地,中等经营管理水平的产品成本为基础为了保证经营劣等土地的农业生产单位也能顺利地进行再生产,作为制订价格依据的农产品成本,应以耕种劣等土地的中等经营管理水平的农业生产单位的成本为基础。

3.农业生产周期长并有较强的季节性,一般要在一个农业生产年度或一个生产过程结束后才能进行。大型的农建工程需要在各年度之间或各种农产品之间分摊费用。

4.活劳动消耗的计算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国营农业企业职工的活劳动消耗可以按工资标准计算。集体和农民家庭自营农业的劳动报酬采用以下方法核算。

(1)用国家统一工价计算用工折价:有关部门规定全国统一工价,在较长时期内作为计算用工折价的标准。(如84年为1.5元,91年调整为2.9元)全国统一工价计算农产品成本较准确地反映农产品的社会成本水平为制订价格提供依据。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单位和不同农作物品种的成本水平。

(2)用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费用作为计价标准: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费用是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必要生活资料的费用支出。包括:①为恢复劳动者体力、脑力消耗所必要的生活资料费用②劳动者所赡养的家庭人口的必要生活资料费用支出;③为提供熟练劳动者所必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用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费用除以劳动日数,即得每工工价。

每工工价=平均每个农民生活费支出×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日历日数-节假日) 二、农产品成本的内容及其调查 (一)农产品成本的内容 农产品成本:A物质消耗费用a直接生产费用(直接物耗费)b间接生产费用(间接物耗费)B人工费用(活劳动消耗费用)a直接生产用工费b间接生产用工费 以种植业为例,说明农产品成本的基本内容和项目 1.物质消耗费用

(1)直接物质消耗费用:可直接计入作物生产成本中的费用。包括: ①种籽和秧苗费:指实际使用的自留和外购种籽、种苗、秧苗等支出。外购按实际价格计算,自产按收购价格计算。

②农家肥和化肥费:农家肥,参照农民投肥作价。化肥及其他商品肥,按实购价格计算。自治茵肥,按成本作价绿肥,按种植成本分摊计算。

③塑料薄膜费:指生产过程中耗用的塑料薄膜,按购入价格计算。 ④农药费:购买的按购进价格计算,自产的按成本作价。 ⑤畜力费:用畜力工价乘以耕畜使用天数来计算。

畜力工价=[耕畜总支出(饲料、饲草费十耕畜医疗费十饲养用具和套具购置及修理费十耕畜折旧费十饲养用工作价十……)-耕畜总收入(畜类作价十繁殖幼畜作价十……)]÷耕畜出勤总天数(属于种植业作工出勤天数) ⑥机械作业费:雇用机械作业的,按实际支付费用计算;自有机械作业的,按实际成本计算。公式为:农业机械作业费=自有农业机械总支出(机械折旧费十零件购置及修理费十燃料及润滑油费十其他支出)-其它作业应摊费

⑦排灌费:由排灌站供水的按支付水费计算,由本村排灌机械抽水的,按实际开支计算,并按各种农作物用水情况分摊。

⑧初制加工费:指轧花、茶叶加工、烘烤烟叶、生麻沤制等项开支。

⑨棚架材料费:指塑料大棚、黄瓜架等的架材费。

⑩其他直接费用:指发生的以上项目未包括的直接物耗费用。 (2)间接物质消耗费用

间接物质消耗费用:指与多种作物有关,需分摊计入成本的费用。

①固定资产折旧费:固定资产按统一折旧率计算折旧费,先在各部门分摊,再在各作物中分摊。

②初期生产费用分摊:指山林作物在成林、结果之前,没有收入的幼树管理阶段的费用。按各种作物不同的收益年限分摊计入当年产品生产成本内。

③小农具购置修理费:指农民自购的,单价在50元以下且使用年限在2年以下的农具、工具、用具的费用。根据实际情况一次或分期计入产品成本。修理费指修理农机具、生产设备和生产用房等费用。

④管理费及其他间接费用:指用于经营管理方面的开支,加办公文具、帐册及差旅费等。其他间接费用指上述各项目外的开支,如借款利息等。 ⑤销售费用:指为销售农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2.活劳动消耗费用

(1)直接生产用工报酬:指与农产品生产过程直接有关的用工报酬。包括:播种前翻耕、整地用工、种籽准备与播种、施肥、排灌、田间管理、农产品收获、初制加工等用工和其他用工。

(2)间接生产用工报酬:指与几个生产部门或几种作物有关,需要分摊的用工报酬。具体包括:

①初期生产用工分摊:指与“初期生产费用”相对应发生的用工。按各种作物不同的收益年限分摊记入成本。

②积肥用工:指沤腐杂草、挖塘泥等耗用的工时。根据各种作物施肥量分摊。 ③经营管理用工:指对村干部、农业技术员补贴用工等。 ④其他间接用工:指农具修理、水利工程维修等用工。 ⑤农产品销售用工:指为销售农产品而耗费的工日。 工日:指一个中等劳动力出勤一天所完成的工作量。

人工费用:用各种用工乘每工工价即为农产品生产人工费用。 (二)农产品成本调查方法

1确定调查品种:调查品种应是当地生产较多,国家收购量较大品种调查与粮食有比价关系的经济作物的生产成本时应当同时调查当地主要粮食的生产成本,以便进行全面的观察比较。

2选好调查点:①代表性。根据不同的调查品种,选择自然条件、经营管理、产量收益能代表上、中、下水平的调查户或单位。②数量要适当。各地调查点的具体数目,要根据需要和力量,因地制宜地确定。③稳定性。对调查品种,调查点从长远考虑,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以便保持连续性和可比性。④被调查单位或调查户人员素质要符合要求。有能力承担资料登记和简单核算工作,如实反映情况 3采取科学的调查方法

(1)一次性调查:根据所需调查的品种,调查人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单位和农户,在年终分配或收获完毕后进行资料核算和座谈访问,一次性取得资料,计算成本。

(2)经常性调查:在选定的农产品成本调查点上建立农产品成本的经常登记制度,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把各项用工和费用支出及时登记下来,使农产品成本调查建立在比较准确可靠的基础上。

4.科学设计农产品调查表:科学统一的农产品调查表是准确计算农产品成本的重要方面。

下面列出种植业产品物质费用和用工计算表形式。 三、农产品成本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农产品成本资料整理

农产品成本资料整理: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审核、核实和计算,得出代表调查点成本水平的个别成本,并在个别成本的基础上汇总整理出县以上各级的社会成本。

整理过程①根据各种原始凭证,通过与农民座谈,算帐等方式,逐笔查对核实农产品成本费用登记单上记载的各项开支。②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分类,算出各项费用金额。③对各项间接费用,按规定分摊方法,算出分摊到成本中的费用金额④对各种农事活动前用工量,要核实用工登记单记载的劳动时间,计算出各项活劳动的用工日数⑤按照用工项目分类汇总出各项费用的工日数;⑥对间接用工,要根据规定的分摊方法,计算出分摊的工日数。⑦以一个调查点内调查户的平均成本作为调查点的个别成本,即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代表调查点成本水平的每公顷物质费用和每公顷人工费用。⑧由个别成本平均求得社会成本。 (二)农产品成本的主要统计指标

1.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和单位产品生产成本

单位面积生产成本:指每公顷农作物所消耗的费用。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指每公斤或每百公斤农产品所消耗的费用。 每公顷生产成本=每公顷物质费用十每公顷用工折价

每公顷主产品成本=每公顷生产成本×每公顷主产品产值/每公顷主副产品产值 2.单位面积含税成本和单位产品含税成本

单位面积含税成本:指每公顷农作物生产成本与应缴纳税金之和。

单位产品含税成本:指每公斤或每百公斤农产品生产成本与应缴纳税金之和。 每公顷含税成本=每公顷生产成本十每公顷负担税金

每公斤或每百公斤主产品含税成本=每公斤或每百公斤主产品成本+每公顷负担税金/每公顷主产品产量(公斤或百公斤)

3.单位面积纯收益和单位面积成本纯收益率

单位面积纯收益:单位面积总产值扣除产品生产成本和税金后就是单位面积纯收益。 单位面积成本纯收益率:单位面积纯收益与产品生产成本的比率,就是单位面积成本纯收益率,它反映每投入一元(或百元)成本能取得多少纯收益,它是一个衡量农产品生产经济效益高低的相对指标。

每公顷纯收益=每公顷总产值-每公顷成本-每公顷农业税

每公顷成本纯收益率=每公顷纯收益(元)/ 每公顷生产成本(元或百元) 4.每百元产值物质费用或生产成本

每百元产值物质费用或生产成本:每公顷物质费用或每公顷生产成本与每公顷总产值的比率,就是每百元产值物质费用或生产成本,它反映每生产一百元产值,需要耗费的物质费用或生产成本。

每百元产值物质费用=每公顷物质费用(元)/ 每公顷总产值(百元) 每百元产值生产成本=每公顷生产成本(元)/ 每公顷总产值(百元) (三)农产品成本资料分析

1.农产品成本构成分析:农产品成本主要由物质费用和用工折价两部分构成。每部分又由若干具体项目构成。研究农产品成本的构成,寻求节约开支,降低成本的途径,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农产品成本动态分析:计算单项农产品成本动态指标(zl/z0×100%)和综合农产品成本动态指标(Σzlql/Σz0ql×100%)来进行动态分析。

3.农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计算单项农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百分比(zl/zn)与综合农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df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