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更新时间:2024-03-20 23: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 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 C、 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A、辩证法 B、 历史观 C、 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9.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0.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A、实现共产主义

B、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客观性 B、实践性 C、历史性 D、社会性 1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 )

A、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激化以及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 B、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C、德国古典哲学

D、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研究

16.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是( ) 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7.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8.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9.从(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A、创造者 B、继承者 C、主要内容 D、阶级属性 20.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 2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22.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 )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2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2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27、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8、“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是( )说的。 A.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共产党宣言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七月革命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E、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改良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E、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谢林 E、费希特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亚当·斯密 B、威廉·配第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E、大卫·李嘉图

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托马斯·康帕内拉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E、昂利·圣西门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辩证法

B、资本积累理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E、劳动价值论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E、科学性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A、邓小平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公平正义观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E、李大钊的理论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E、哪些是必须改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

1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是(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 理论联系实际 D.改革开放 E.与时俱进 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包括:( )

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D.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E.经济危机的周期发生

13、大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系到:( ) A.新一代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B.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

C.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D.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E.国家的长治久安

14、马克思主义是( )

A.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B.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C.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D.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E.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15、理论联系实际就要( )。

A.用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就立即用什么 B.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C.联系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 D.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E.一切从实际出发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椎进哲学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正确方法

E.马克思主义哲学能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 )。

A.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B.提高理论思维水平

C.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D.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E.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 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E.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三、分析题

1.下面是江泽民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一段论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大家必须牢牢记取。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根据以上论述分析回答:

(1)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2)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下面是一组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关系的不同看法的材料。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2)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参见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你怎么评价第一种的观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指的是(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出(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A、涨潮和退潮 B、日蚀和月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

1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 A、我思故我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万物皆备于我 19、《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曰:“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是( )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无关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21、汉代董仲舒所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22、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23、一切唯物主义都是( ) A、反映论 B、唯实论

C、可知论 D、辩证法

24、“我思故我在”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5、哲学是 (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8、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29、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30、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31、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2、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 33、“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4、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 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

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 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

35、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36、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37、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 A.激变论 B.循环论 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

38、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39、“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40、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的认识方法是( ) A.联系的方法 B.发展的方法 C.实事求是的方法 D.矛盾分析法 41、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

A.可知性 B.客观性 C.偶然性 D.随机性 4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A.社会规律的历史性 B.自然规律的不可重复性 C.社会规律的间断性 D.自然规律的盲目性 43、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44、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提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这是根本错误的,原因在于( )

A.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 B.人的理性受到情感的作用 C.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D.人的情感也为自然立法

45、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 )

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 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46、有人说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人的活动是受到他们各自的目的、理想和愿望等因素支配的,因此不存在社会规律。这种说法违背了( )

A.社会规律的可知性 B.社会规律的属人性 C.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D.社会规律的差异性

47、“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 )

A.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 B.人的个体差异性 C.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 D.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48、“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这是( )对马克思哲学的功能说明。 A.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4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质量互变的观点 C.辩证否定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50、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 A.本质必然的关系 B.现象偶然的关系

C.直接的关系 D.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1、中国的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变化发展的观点

C.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52、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孤立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53、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 )。 A.机械的条件决定论 B.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C.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D.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54、第一次将系统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的是( )。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马克思 D.贝塔朗菲

55、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 )。 A.整体是部分之和 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整体决定部分 D.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56、对于事物的联系,唯心主义者的主要错误在于否认( )。 A.联系的客观性 B.联系的普遍性 C.联系的条件性 D.联系的多样性 5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

A.整体可以代替部分 B.部分支配、决定整体 C.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 D.整体是部分的总和 58、发展的实质是( )。

A.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B.事物数量的增减

C.事物位置的移动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9、区分新旧事物应该看它( )。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形式是否新奇 C.力量是否强大 D.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60、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6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6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63、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 ) A.运动是根本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

B.运动包括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则是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 C.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

D.运动是位移,发展是新陈代谢 64、辩证矛盾是指( )。

A.思维中前后不一致 B.主观上发生错误

C.不同事物的对立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6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A.次要和主要的关系 B.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C.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D.条件和根据的关系 6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推动事物的量变 B.实现事物的质变 C.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D.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 67、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

A.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而转化的基本趋势 B.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C.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D.维持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68、唯物辩证法认为,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 )。 A.根本原因 B.不可缺少的条件 C.决定性因素 D.动力和源泉

69、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对外开放方针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B.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70、正确认识具体事物的基础是分析(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7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是( )。

A.矛盾分析的方法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72、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73、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B.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辩证统一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74、主要矛盾是指( )。

A.在复杂事物的许多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 B.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C.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D.在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75、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

A.主要矛盾决定的 B.内部矛盾决定的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7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中坚持( )。 A.两点论 B.均衡论 C.重点论 D.一点论 77、事物的质是指( )。

A.事物自身的同一性 B.某物与他物的区别性 C.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保持事物存在的数量界限 78、质与事物的存在( )。

A.不是直接同一的 B.是直接同一的

C.有时直接同一,有时不直接同一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分离 79、事物的度是指( )。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范围 B.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程度

C.事物内在的规定性 D.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 80、《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 )。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8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82、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就会导致( )。

A.庸俗进化论 B.冒险主义 C.激变论 D.诡辩论 83、质变的复杂性表现为( )。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中包含着量变 D.事物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质变 84、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不确定的,因此( )。

A.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 B.同一种现象在不同的联系中既可以是原因又可以是结果 C.同一种现象只能是原因 D.同一种现象只能是结果

85、在社会生活中,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又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这主要说明原因和结果( )。

A.是相互对立的 B.是相互作用的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

86、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把一切都着作是必然的,就会导致命运决定一切的( )。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唯物主义决定沦 D.无神论

87、“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 )。 A.机械决定论 B.神学目的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沦 88、抽象的可能性是指( )。

A.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B.不可能性

C.坏的可能性 D.具有一定根据,但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89、内容和形式是( )。

A.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 B.现实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 C.现实事物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和不确定的趋势 D.现实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和外部特点 90、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这是( )。

A.折衷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91、本质和现象的统-,说明( )。

A.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B.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C.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D.没有必要通过现象达到本质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E、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E.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第一性的

4、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指(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只有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E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5、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者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C、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D、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E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D 推动事物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7、下列哪些说法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拽着胡子打秋千——上脸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E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8、“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认了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肯定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E 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之间的绝对对立 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 C、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D、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E、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E、不变论

11、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来看,可分为两大思潮,这两大思潮是( ) A、人本主义 B、唯意志主义

C、实用主义 D、科学主义 E、后现代主义 12、哲学和世界观的区别是( )

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 B.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 C.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零碎的观点 D.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 E.前者是哲学家所具有的,后者是普通大众所具有的

13、“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有力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D. 人类可以创造新的物种 14、新事物是( )

A.在时间上最新出现的事物 B.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 C.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D.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事物 E. 最终会取得胜利的事物

15、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突出表现在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意识可以脱离物质独立起作用 B.意识的目的性

C.意识还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D.意识能够调节人们的生理活动 E.意识的创造性

16、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方法的有:( )

A“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B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C“尚和去同” D 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 E“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7、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人类社会是由物质组成的,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E.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

1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 )。

A.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B.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 C.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 D.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E.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过程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条件问题上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下列各项属于在条件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或辩证法观点的有( )。

A.承认条件的客观性 B.承认条件的主观性 C.承认条件的复杂性 D.承认条件的可变性

E.承认条件的随意性

20、下列活动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有( )。 A.公安人员办案 B.渔民出海捕鱼

C.农民培育新品种 D.运动员比赛 E.教师教书 21、“实事求是”体现了( )。

A.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辩证法革命精神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E.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22、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

A.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B.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C.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D.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E.肯定和否定都是绝对统一的 23、从起源上说,意识是( )。

A.理念创造出来的 B.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社会发展的产物 D.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D.所有物质都有的

24、列宁的物质定义的伟大意义在于( )。

A.回击了唯心主义的攻击,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

B.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层面上,揭示了物质对意识的第一性和根源性 C.坚持物质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D.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指出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25、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有( )。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阶级斗争规律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E.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6、质变和量变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是指( )。

A.质变和量变没有严格的界限 B.质变过程中有新质因素的量的扩张 C.量变后引起质变 D.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E.质变后引起新的量变

27、割裂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的机械决定论( )。 A.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是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混为一谈 C.把因果联系与偶然关系混为一谈

D.表面上抬高了必然性,实际上是把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

E.把一切现象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28、人工智能的伟大意义在于( )。

A.人类在解决没有感觉的物质同有感觉能力的物质发生联系问题上向前迈进一大步 B.电脑的功能在各方面都远远超过人脑

C.电脑应用生产和生活过程,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D.电脑部分代替和节省了人的脑力,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了人的脑力 E.电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整个世界深刻巨大的变化 2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因果联系的有( )。

A.凡是在前的就是原因,在后的就是结果 B.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C.因果关系是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联系 D.“在此之后”不等于“由此之故” E.因果关系是一种现象产生另一种现象的联系 30、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是( )

A.内容决定形式 B.形式决定内容量

C.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D.当形式与内容适合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E. 当内容与形式不适合时,对形式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 )。 A.它做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B.它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现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C.它使得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它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E.它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

32、有人说,我们可以像消灭\天花\那样消灭癌症,这是( )。 A.现实可能性 B.抽象可能性 C.不可能性

D.主观臆想的可能性

E.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33、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 )。

A.肯定条件客观性和联悉的条件性的观点 B.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E.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34、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 ).

A.精神、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B.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C.从微生物直到人类本身都是物质的存在 D.精神、意识是非物质的,但它根源也归于物质 E.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35、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B.事物在它则刚形成时没有矛盾

C.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D.每一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 E.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36、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

A.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不平衡节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平衡

C.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不平衡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E.形式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不平衡

3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它的主要构成部分有(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E.历史唯物主义

38、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表现在( ). A.现象表露于外;本质深藏于内

B.现象是感官直接感知的;本质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C.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点西 D.现象是多变、易逝的;而本质则相对稳定的 E.真象表现本质,假象则不表现本质

3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当作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它( )。

A.认为原子的质量是不变的 B.把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C.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D.认为原子没有广延性,是不可分割的 E.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混为一谈 40、唯物辩证法认为,看不到联系的中介就( )。

A.不能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B.会忽视间接联系 C.会使人们在认识上陷入片面性和表面性 D.会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E.会在实践中遭受挫折

41、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 A.庸俗进化论 B.激变论

C.改良主义 D.诡辩论 E.冒险主义 4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需要用( )。

A.人类自身的发展来证明 B.具体科学的长期和持续发展来证明 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来证明出 D.哲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 E.世界运动的规律性来证明

4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或核心,这是因为( )。 A.它揭示了普遍联悉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C.它是理解唯勃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D.它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此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4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明显的局限性是( )。 A.机械性 B.肤浅性

C.形而上学性 D.直观性 E.不彻底性 45、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要错误在于( )。

A.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

C.认为否定是对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 D.认为肯定就是绝对肯定,否定就是绝对否定 E.认为肯定与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46、质变的基本形式有( )。

A.跳跃式飞跃 B.爆发式飞跃

C.曲折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E.暂时的倒退 47、脱离了人体的手就变成了没有生气的、死的东西,这是( )。

A.形而上学片面、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系统论的观点 E.部分受整体决定和制约的观点

48、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唯心主义一元论 三、材料分析题:

1、对于世界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

说明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3.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

A.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 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5.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共同点是( )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 B.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

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D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 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9.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1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2.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客观物质性的优点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 )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D.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14.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15.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工具的改进发达 D.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

16.感觉、知觉、表象是(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1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从实践中得出可靠的结论

19.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这说明真理具有( ) A.客观性 B.绝对性 C.全面性 D.相对性

2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 )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普遍性 C.能动目的性 D.社会历史性

2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22.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

A.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B.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C.真理是对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具有绝对性,谬误具有相对性

23.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 ) A.被大多数人承认 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C.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D.对事物有新的认识

24.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基本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实践——认识——实践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26.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27.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28.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根本分歧在于( ) A.真理是否有用 B.真理是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C.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D.真理的形式是不是主观的

2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0.认识的客体是( ) 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 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31.“公说公有理气”、“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 )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B.否认真理都是发展的 C.主张真理都是绝对的 D.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

3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3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 A.社会实践的需要

B.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共同作用

34.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3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 A.发现真理 B.认识世界 C.改造世界 D.创立新理论

36.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3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要受到历史条件制约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38.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主体对客体均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39.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40.在真理观上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41.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是( ) A.从物到感觉到思想 B.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C.认为物和思想同时产生 D.反映论 E.先验论

2.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 ) A.抽象性 B.间接性 C.直接性

D.内在规定性 E.形象性

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 ) A.感性认识不可靠

B.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 C.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联系 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依赖 E.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促进

4.人们所获得一切知识来源于( ) A.天资聪慧 B.抓住灵感 C.社会生产实践 D.科学实验实践 E.改造社会的实践

5.下列现象中属于理性认识的有( ) A.“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B.蹲点调查,掌握材料 C.调查研究,制定政策 D.总结经验,制定政策 E.政策妥否,实践检验

6.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是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7.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这是因为( )

A.逻辑证明是实践之外的辅助标准 B.实践检验的结果还靠逻辑证明来判决 C.逻辑证明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指导

D.逻辑证明是与实践检验互补的一种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方法 E.认识的形式决定的

8.在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统治者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经过实践反复证实的就是真理 E.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就是真理

9.下列各项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 )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C.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可以有效地改造世界

1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11.下列选项中,属于正确实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条件的有( ) A.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C.把关于事物的认识和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E.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2.头孢曲松钠这种临床应用广泛的抗生素,如果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的现象,在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时曾出现病人致死的案例,医学上称之为配伍禁忌。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没有禁止这种药物的使用,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上写清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说明。这一事例说明( ) A.认识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 B.认识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C.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D.认识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E.应该在普遍联系中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 13.教条主义( )

A.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B.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C.重视感性经验,重视实践

D.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 E.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1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有( ) A.相对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绝对真理 B.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C.绝对真理是由元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 D.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是绝对对立的

E.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真理观的表现形式 15.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 ( ) A.分析和综合 B.情感、意志、欲望

C.幻想、灵感、直觉 D.归纳和演绎

E.猜测、顿悟、想象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表现有(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它( ) A.认为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联象在一起的

B.认为不仅有从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而且有从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 C.认为认识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是一次完成的

D.认为认识是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等一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 E.只看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 18.割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将会导致( ) A.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 B.辩证唯物的相对主义真理观 C.相对主义真理观 D.实用主义真理观 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 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E.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0.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 ) 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部分

B.无穷的绝对真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C.过去实践业已达到认识成果 D.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

E.是认识过程的一个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 21.解放思想就是( )

A.从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 B.从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中解放出来 C.从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D.从那些落后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 E.从僵化的教条的来缚中解放出来 22.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在于( ) A.二者是基本相同的 B.二者是绝对对立

C.自由不能脱离必然而独立存在 D.自由是从必然转化

E.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3.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 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 B.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E.从摹写到创造的过程

24.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的有( ) 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推理 E.表象

2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经验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理论

E.唯心主义认识论

三、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一个有关调查研究的材料。

一家在不同城市拥有几十家连锁超市的大型销售企业,欲在N市某小区附近设立新店,于是决定公开招聘销售部主任。招聘启事一公布,应者如云。通过几轮选拔,候选人只剩下10人。最后一轮考试,公司的考题是:在3天时间内调查清楚小区的购买力情况,时间段、信息准确者受聘。求职者的调查方法五花八门,有的采取抽样调查法,有待采取电话调查法,有的采取直接

询问进出小区住户的方法,而最早完成调查(仅用4小时)并最后被任命为销售部主任的应聘者,虽然用时短但结论与其他人基本一致。这位应聘成功者在阐述自己的方法时说:我没有接触小区的任何一个人,只是对小区里的所有垃圾箱进行了查看,根据垃圾的数量、包装、品种,从而得出这个小区总体消费水平的大致数字。(摘编自2007年3月12日《扬子晚报》)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这位成功应聘者调查方法的基本要点有哪些?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2.下面是丁肇中关于科学研究的体会的材料。

2002年5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冬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明,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误的,还有第4种夸克。有了第4种,就可能有第5种、第6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基础是指( )

A. 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 一定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 一定社会生产利分配关系的总和 D. 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 A. 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 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 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 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3.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 )

A. 社会主体人的发展状况 B. 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C. 社会的阶级关系 D. 生产力发展水平 4.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前提是( )

A.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C. 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D. 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5.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 A.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C.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D.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

A. 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C. 它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 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7.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

A.政治斗争 B.思想斗争 C.经济斗争 D.暴力革命 8.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 )

A.一般的政治斗争 B.思想斗争

C.经济斗争 D.夺取政权的斗争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 )

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10.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物与物的关系 11.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2.社会革命( )

A.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B.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C.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D.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 13.国家是代表( )

A.统治阶级利益的 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 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 D.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 14.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精神文明的发展史 C.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D.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15.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16.“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发展过程 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

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D.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不受意识影响的过程 1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是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18.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

A.人和人的关系 B.人与工具的关系 C.物和物的关系 D.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19.检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搞得好不好的标准归根到底在于( )。 A.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是否没有市场 B.政治局面是否稳定

C.人民内部矛盾是否得到解决. D.是否有利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 20.阶级的实质是( )

A.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专政 B.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D.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 21.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是( )

A.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哲学指导思想 2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 )

A.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2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24.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25.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6.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们改造社会的过程 2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28.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29.社会存在是( )

A.社会环境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社会生活精神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31.上层建筑结构中的核心是( )

A.国家元首 B.意识形态 C.国家政权 D.政党 32.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前进的、上升的 B.周而复式的循环 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 D.不可认识的 33.生产关系的根本内容是( )

A.分配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参加生产劳动与否 34.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社会的政治制度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社会精神文明的程度 35.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它是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无关的因素 D.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36.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D.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关系

37.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 )

A.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B.发展生产力

C.搞好阶级斗争 D.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的成分 38.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 )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 39.人民群众的主体( )

A.是体力劳动者 B.是进步的知识分子

C.是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40.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 ) A.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B.不存在矛盾

C.是完全适应的 D.存在对抗性矛盾 41.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 )

A.社会主体人的发展状况 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C.社会的阶级关系 D.生产力发展水平 42.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体系,包括( )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传统

C.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D.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二、多项选择 1.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均三种社会形态,它们分别是(A.人的依赖性社会 B.物的依赖性社会 C.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私有制社会 E.公有制社会

2.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在于( )

A.前者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后者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 B.前者一般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后者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

C.前者一般是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后者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 D.前者不触及生产关象;后者触及生产关系 E.前者只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后者涉及各领域 3.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的表现有( ) A.空气污染严重 B.世界性水源危机 C.森林惨遭毁灭 D.物种不断减少 E.臭氧层变薄

5.下列各项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容的有(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C.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E.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决定、相互促进

6.下列各项中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有( )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杰出入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 ) A.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 B.能改造历史发展规律

C.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D.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

E.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 8.下列各项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有(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E.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多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1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为( )

A.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E.社会意识是人天生就有的 11.人民群众( ) A.是一个历史范畴 B.仅仅指劳动人民

C.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D.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中的总和 E.主体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12.当代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的表现有( )A.由科技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C.科技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逞现加速度的趋势 D.科技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E.科技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 13.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劳动( ) A.把自己仅仅当作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 B.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选择

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 D.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E.纯粹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14.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主要表现有( ) A.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去 C.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D.它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E.它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15.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 A.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它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和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量变的动力 C.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解决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 E.它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16.社会改革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 )

A.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B.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

C.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D.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更 E.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7.生产关系包括(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E.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18.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在于(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C.它能被群众所掌握 D.它有相对独立性

E.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的制约

19.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分别是( )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思想斗争 D.军事斗争

E.罢工斗争

20.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阻碍作用表现在( )。 A.它会使生产力遭到显著的破坏 B.它会使生产力陷入完全停牛状态 C.它会消灭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

D.它能把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E.它使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达到可能有的规模和速度

21.地理环境之所以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其原因有( ) A.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它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D.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E.它对社会发展的加速或延缓不起作用

2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 )

A.经济基础的变更会立即引起整个上层建筑发生根本变革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具有独立性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E.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3.历史前进的车轮终究是不能倒转的,这是因为( ) A.历史进步的深刻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之中 B.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C.社会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过程

D.社会的发展是不容许有停滞和倒退的 E.历史进步是符合人民的心愿的 24.社会历史的发展( ) A.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 B.是直线式连续发展的

C.要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来实现

D.是由社会内部矛盾所决定和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

E.其曲折发展的辩证性质和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是互不相容的

2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 A.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椎动社会历史前进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者 E.人氏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6.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内容的有(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组织形式 E.经济基础总是随着上层建筑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27.人的依赖性社会包括(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共产主义社会

2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内容的有( )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存在 E.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29.下列各项属于检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的有( )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把个人的收入提高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E.是否有利于“两个文明”一起抓

30.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的不同点的表现有( ) A.前者是主动的、自觉的;后者是被动的、自发的

B.前者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的;后者从根本上说是从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 C.前者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后者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D.前者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后者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E.前者不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后者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 31.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是( ) A.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 B.更应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攫取

C. “回到原始状态去”,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E.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利用和支配 32.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A.对历史发展起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B.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印记 C.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D.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 E.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涵义有( ) A.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B.科学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或超前作用 C.科学技术在任何时代对物质生产都具有主导作用 D.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E.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要素

三、材料分析题:

1.在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上,不同思想家有不同理解。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马克思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下面是一组关于人民群众的材料。

材料1: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首次对群众观点进行了系统总结:第一,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第二,就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三,就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四,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材料2: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材料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材料2、材料3的共同点是什么?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萌芽于( )

A.14世纪 B.14世纪末15世纪初 C.14-16世纪 D.17世纪

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3.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5.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8.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9.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0.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货币的本质是( )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 12.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3.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14、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

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 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 15.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商品的不等价交换 B.小生产者有人身自由

C.资本的原始积累 D.劳动力成为商品

1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抽象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D.脑力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 ) A.平等互利的关系 B.互利互惠的关系

C.劳动雇佣资本的关系 D.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18.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 ) A.社会化大生产 B.国际化大生产

C.剩余价值生产 D.现代商品生产

19.剩余价值( )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20.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资本在剩余价值实现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B.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D.资本的价值补偿方式的不同 21.商品的二因素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交换价值和价值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2.剩余价值率是(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 B.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之比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 D.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23.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

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 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 D.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24.资本家获得绝对剩余价值是( ) 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 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 D.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25. 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2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27.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28.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周转是从( )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29.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30.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 )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3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D.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3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B.价值补偿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 D.实物补偿问题 33. 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竞争和信用 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D.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3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 A.生产不足 B.生产相对过剩 C.消费不足 D.失业增加

36.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 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

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

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 37.资本主义地租是( )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3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 )

A.为世界和平服务 B.为世界稳定服务

C.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 D.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39.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40.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 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 41.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4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

)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4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 ) A.私有制的出现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E.阶级的形成

2.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B.用暴力手段掠夺小生产者的工场 C.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D.用暴力手段掠夺商人的财富 E.用暴力手段掠夺贵族的财富 3.商品的价值是( )

A.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D.交换价值的基础

E.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要素有( ) A.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C.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D.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 E.自然条件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

A.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的投资价值

C.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D.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E.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6.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 ) A.内涵扩大再生产 B.外延扩大再生产

C.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D.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E.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7. 加快资本周转对资本增值的影响表现在( ) A.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B.剩余价值率的降低 C.年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D.预付资本量的增加 E.预付资本量的节省

8.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 A.成本 B.工资 C.利润 D.利息 E.地租

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 A.资本主义民主

B.资本主义法制 C.资本主义国家政权

D.资本主义选举制度 E.资本主义政党制度

10.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E.所有制就是所有权

11.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E.世界货币 1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E.私人劳动

13.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 不能成为商品 C.没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

D.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E.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14.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有( ) A.商品价值的变化 B.货币价值的变化

) C.供求关系的变化 D.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E.剩余价值率的变化

15.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B.使用价值和价值互为基础和内容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E.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 A.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B.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原则

C.价格与价值往往不一致,价格经常背离价值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E.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7.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条件包括( ) A.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B.劳动者的平均年龄 C.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

D.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E.劳动的复杂程度

18.产业资本正常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资本家有足够的预付资本

B.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时间上继起 C.不发生个人罢工和经济危机

D.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并存 E.与商业资本保持适当的比例

19.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看,其构成包括( ) A.不变资本的价值 B.可变资本的价值 C.剩余价值

D.固定资本的价值 E.生活资料的价值

三、材料分析题:

1、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

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2、下面是关于经济危机的一组材料。

[材料1]儿子:妈妈,现在天气这样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 妈妈:家里没有煤。 儿子:为什么不去买呢?

妈妈: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钱买煤。 儿子: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 妈妈: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材料2]自从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每隔一定时期就要爆发一次,主要先后经历了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29年、1973年、1990年、2000年、2008年等多次危机。

[材料3]恩格斯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 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中这段对话表现了经济危机怎样的实质? (2)材料2、3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3)思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3.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5.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7.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8.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 A.国有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资本 D.资本输出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11.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 ) A.发展缓慢不稳定 B.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 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 )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 )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1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 )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 ) A.“代理制” B.“个人联合” C.“企业联合” D.“参与制”

19.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殖民地和宗主国

20.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 ) 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ro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