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更新时间:2023-10-09 00: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2、城市内部空

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 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

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 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

民点。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

5. 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6.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剩数效应”。 7.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

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8.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三种类型:1、中心地城镇。2交通贸易城镇。3、

专门化职能城镇。中心地城镇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小城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交通贸易城镇是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驿站是这类小城市的雏形。近代随着经济发展,以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基础,促进了这类城市的大量产生和不断发展。专门化职能城镇是为满足某种专门的需要,在积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输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 9. 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1,土地集约化:A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

变)B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C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产业结构高度化:遵循“配第- 克拉克”定律进行,郊区是受城市化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最先影响到郊区。从产业结构看,大城市郊区经济以工业为主,劳动力结构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工业采用“飞地”形式在郊区新建工业卫星城市或工业点,他们对郊区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起了重要作用 3,城市网络化:城市网络化是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各种

不同功能,不同规模模的城镇为基础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体系。

10. 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2城市

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著 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取向是什么 发展乡镇企业,走自上而下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11. 城市化的定义与类型

定义: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类型:向心性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城市型与自下而上城市化

12. 名词解释: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者地域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的人口比值。 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二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很

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占有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

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及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规模等级金字塔。

首位分布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位序规模法则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

体系的规模分布。

13.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P145

1一般描述法: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的类别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

加以命名,在根据自己对每个城市的了解,分别把城市归入各个类别。

2城市类别依然是分类者事先决定的但每一类增加了一个统计上的数量标准。

3统计分析方法用比较客观的统计参数来代替人为确定数量指标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应扣除城市非基本部分以后,在城市基本部分的结构基础上来进行分类。

5多变量分析法 主要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6 新的动态,基于长波理论的城市职能分类思想。

14. 论述我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发展方针的合理性P182 1、违背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在城市化初中期大城市超前发展,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中

小城市)2、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城市规模的表现)3、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大城市病产生的根源是基础设施,交通和环境及社会治安等的投入不够) 四、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需要若干国际性的中心城市,以建立国际经济联系,参与时间经济循环)

15.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空间相互作用--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 相互作用的类型:① 物质和人员的流动,表现为物流。 ② 各种交易过程,表现为货币流。

③ 信息的流动和创新的扩散,表现为信息流和技术流。 2.空间扩散——思想、创新、文化特质和行为模式等从其发源地向外扩展和传播。 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

15.论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p204

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流和服务的地方。 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核心思想可概括如下:

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

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

4)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 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

(1) 市场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 。 (2)交通最优原则 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3)行政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16.什么是城镇体系规划p241 是以城镇为重点的区域规划

1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p246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明确城市发展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8.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三模式p274 ⑴伯吉斯的同心环模

1.中心商业区;2.过渡地带;3.工人居住带;4.中产阶级居住带;5.通勤带

观点:城市人口迁入及其移动导致了城市地域分化,城市是以不同功能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从内向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结构。

评价:局限性:1)忽略了人类除了生物属性之外尚有文化属性。 2)仅考虑芝加哥一市的特点,且划带过多 3)没有考虑交通线

和自然障碍物等方面的影响。贡献:1)方法论贡献(动态、实证)。 2)在宏观效果上基本符合单中心城市的结构特点。

⑵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1.中心商业区;2.批发和轻工业区;3.工人居住带;4.中收入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

观点:城市发展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线或沿障碍最小的路线向外延伸,城市地域呈现出被交通线支撑的扇形组合。 评价:贡献:1)该模式是从众多城市比较中抽象出来的,研究方法较同心圆模式前进一步。2)开始考虑交通、工业等因素的影响。局限性:1)只凭借房租一个指标来概括城市地域的发展运动,影响了模式的典型性。2)仍没有摆脱城市地域的圈层概

念。

⑶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1.中心商业区;2.批发和轻工业区;3.低收入居住区;4.中收入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

观点:城市是由若干不连续的地域所组成,这些地域分别围绕不同的核心而形成和发展 评价 贡献:揭示了城市地域分化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较前两者更具现实性。不足:对多核心之间职能联系和等级差别讨论较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dc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