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篇文章有感(转载)的相关作文

更新时间:2024-02-05 00:13:01 阅读量: 优秀作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想,把自己的

练就读感功夫

长沙市岳麓区高新博才学校陈学军

我的女儿也是位小学生,前段时间她在读一本书,叫做《时代广场的蟋蟀》。有一天,我看到她吃饭的时候泪眼婆娑,原来是被书中描述的蟋蟀、老鼠、猫之间友谊的故事打动了。我表扬她读书很认真,她还很不好意思呢!

同学们,你们在读书、看电视、看图画的时候,一定也有自己的感受吧?其实,每一位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就赋予了书中人物不同的情感,有的作家写书的时候也为书中的人物感动得流泪呢!而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有时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有时是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有时因他们的快乐而大受感染,有时为他们的错误而愤怒不已……若把自己的这些感受写下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读后感、观后感了。读后感一定是在认真阅读原作并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才写的。所以,写好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大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和辨别能力。不过,写好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哟!

我们先来看一篇读后感。

读《启示》有感

读了《启示》一文,我被深深地震撼。有一位父亲在和邻居谈话时,手不小心被门夹到了。父亲本来想打女儿,可是没能出手。当天晚上,女儿听见父亲说:“我实在是痛得极惨,原想打她一个耳光,但是转念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

夹缝处的,错误在我,凭什么打她?”

有一次,我和妹妹发生了矛盾。妹妹用杯子盖夹到了我的大拇指。当时,我

一阵剧痛,无法忍受。可是这个父亲却能够忍受,我要向这个父亲学习。

看了这篇读后感,你们一定有话要说吧?不过,这样的读后感,

老师们在平时见的可不少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来解

剖一下,这篇文章的毛病究竟出自哪里?

老师以为,有下面几点要改进:

1、题目不新颖。(你们是不是也喜欢就用《读〈XX〉有感》为

题?

2、原文的内容概括得不具体。比如说,父亲手不小心被门夹到

了,为什么想打女儿?概括得太简单了,别人就会不明白。因为,你

要把读者当成没有读过这篇原作的人看。

3、联系实际的事例也太简单,为什么会联系到这件事,也没

有说明白。(在概括完故事后,常犯的毛病就是突然进入到自己要写

的事情。)

4、原文题所说的“启示”到底是指什么?联系实际的这件事

情,感觉还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对于原文的阅读理解似乎还没有到位。

这是我女儿写的一篇读后感的初稿,不好意思,让大家见笑了。

不过,我们母女在深入地读了文章后,围绕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首

先是改进了题目《爱是化解疼痛的力量》,是不是更加符合原文的意

思,更具有震撼力?在如何联系实际上,我们一起讨论了这样几个问

题:父亲的手被夹伤,到底疼不疼?到底是谁的错?为什么父亲会承

担责任?生活中,自己有没有爱化解疼痛的经历?女儿充实了一些事例,就变成了下面的文章,我把它投到了《少年作文辅导》,还在上期发表了呢!(若怕与上期的杂志内容重复,可以不用。让大家自己去看。)

爱是化解疼痛的力量

——读《启示》有感

五九班 唐梓琪

读了《启示》一文,我被深深地震撼。有一位父亲在和邻居谈话时,把手放在了门框边。因为外面的风太大,在门边练字的女儿的大楷本子都被风吹响了。女儿用力去把门关上,可是门又弹回来了。忽然,女儿看见父亲很痛苦。原来,是手被夹到了。父亲扬起手本来想打女儿,可是终究没能出手。当天晚上,女儿听见父亲对母亲说:“我实在是痛得极惨,原想打她一个耳光,但是转念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夹缝处的,错误在我,凭什么打她?”

被夹到手是很疼的,我也有过亲身体验。有一次,我和妹妹发生了矛盾。我准备喝水时,妹妹用力盖杯子,夹到了我的大拇指。当时,我一阵剧痛,无法忍受。于是就对着她吼了起来:“你干什么呀!”并且号啕大哭了很久。

父亲说夹到手是自己的错。真是这样的吗?我觉得这错误并不只是父亲一个

人的,女儿也有错。为什么父亲觉得只是自己的错了呢?我认为,这是因为父亲对女儿的爱化解了疼痛,让他承担了一切责任。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练习骑单车时,不小心踩了妈妈一脚。我知道这一脚是很疼的,可是妈妈却微微笑了笑,说:“没事,不疼。”

爱是化解疼痛的力量,妈妈的爱也可以化解我的疼痛。我很怕打针,可是

只要妈妈在我身边就不怕了。记得要上一年级那次体检,抽血时我闭上了眼睛,但是迟迟不能伸出手来。这时,妈妈拉住了我的手。顿时,我充满了力量,把手伸出来让医生给我打。打针时,我还哈哈大笑呢!

合上书本,我的心潮久久不能平静,原来爱是可以化解疼痛的力量。我也

希望我能给别人一份爱,让我们一起用爱来化解疼痛,用爱创造奇迹吧!

1、 选好“感点”,依此取题。

“感点”就是读了原文后,书中最能引发我们体会的、最值得说

的地方。有时候,一篇文章可能有很多个“感点”,我们不要面面俱到,要学会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感点在题目上显现出来,一下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要想选准感点,原文可要精度读哦!)

如老舍爷爷的《养花》这篇文章,如果想从老舍爷爷养花的经

历来谈体会,可以取题目《劳动的酸甜苦辣》;如果想从他“爱花,所以也爱养花”中谈兴趣的重要性,可以取题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想从文章结尾句“有喜又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来谈学习、生活的其他方面的感受,可以取题目《乐在其中》……

咱们来找找,读过的读后感当中,有哪些题目让我们记忆犹新?

《知错就改的好小子》——观《小兵张嘎》有感

《传播爱的天使》——观《我们手拉手》有感

《你的火柴,我来点燃》——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言必行,行必果》——读《曾子杀猪》有感

《关键在于谁先想到》——读《谁能让蛋竖起来》有感

你也来写两个好的读后感题目吧:

2、 围绕“感点”,拓展联系。

《画蛋》这篇文章老师小时侯就读过,相信大家也熟悉。但是这

篇读后感更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家一起来读读吧!

教者要有方,学者更应不怠

——读《画蛋》有感

有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在不假。依我看,这原因是:一,老师教导

有方;二,徒弟学习不怠。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名画家佛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的一例。

当达?芬奇投师于佛罗基奥时,佛罗基奥没有首先教他创作作品,却要他画

蛋,这是佛罗基奥与凡人不同之处。十几天只是画蛋,达?芬奇自然是不耐烦了,这时,那位名画家告诉他意义所在:他的目的是严格训练学生的细致观察与准确描绘形象的能力。这正是佛罗基奥的“有方”。正是由于这有方,才使达?芬奇日后得以功成。

我也曾有过一位“有方”的老师,不过她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只是一个大

我几岁的女孩子。几年前,我请她教我拉小提琴。她先问我做事有无耐心,我不明白她的意思,自然是回答“有”。开始学习了。她先给我做了示范,看着她那娴熟的表演我真羡慕。可轮到我时,她却让我练习拉空弦。几天过去了,她给我的任务还是如此。她告诉我,拉空弦是基础,只有练到了运弓自如了,才可拉曲子。现在想想,她这话实在有理。是的,她不是什么“名家”,却也是个会做老师的人。

然而,我并没有成功,又拉了几天空弦,我听到的总是那单调的“拉拉”的

声音。哪有一点儿我为之陶醉的乐声呢?我一烦之下,一弓挑断了琴弦,发誓再不学了,于是我的提琴只好休息了。由此我想到,师固然要有方,更重要的是徒要不怠。达?芬奇的成功,关键的一点就在这里。他刻苦地练习,用心学习,正是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而我的失败,恰恰也在这里。怕艰苦,在困难面前懈怠,终究要失败。

篇二:考试之后(读后感)(转载)作文600字

“叮零零”,下课铃发出了悦耳的响声,老师把卷子一一收起,就当我和同学们校对答案时发现自己错了好多题目。我垂头丧气的走在回家的路上一想起爸爸的“降龙十八掌”,妈妈的“九阴白骨爪”我就全身发抖。回到家爸爸笑眯眯地问:“考了几分?”我仿佛得了结巴似地说:“不??.不知??.道。”爸爸又问:“那自我感觉怎么样”。“还可??以。”就这样我总算躲过了一关。第二天,老师把卷子一一发了下来,我一看自己的分数,才91看来这次真的是大祸临头,想躲都躲不了了。我静静地走在路上,一颗石子在我眼前,我狠狠地踢了一脚,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似乎在正在嘲笑我,天上的云朵也不像往常那么洁白,一切都变得那么不顺心。路很平坦,可是我却那么艰难。好不容易来到家门口,我伸出放在口袋里的手,正想敲门,可是一想起迎接我的不是丰盛的晚餐,而是??我又不禁把手缩了回去,就在这时奶奶打来门看见我站在外面奇怪地问 :“你怎么站在外面?快进来吧!”“我??我不敢。”奶奶一下子看出了我的心事就问:“考试考咂了吧 ?”“是。”正在看报纸的爸爸听见了我和奶奶的对话,三步并做两步地走到我面前,举起他那粗大的手,一巴掌落在我的脸上,疼极了,往常这样的动作我一定会实行“报复”计划,可是这次我却并没有实行,因为我知道那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怨不得爸爸,他这样做也是恨铁不成钢。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一想起父母为我付出的一切,又想起我是那么不争气,眼泪一滴一滴地从我脸上掉到地毯上。

篇三: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有感

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有感》

高二(10)班 康丽娜

上周,我们新学了一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很长,但故事挺有趣,读后令人深思。

初读这篇课文时,还没有什么感受,不知道这故事要告诉我什么;等到老师讲解,带领我们深入剖析课文时,我才逐渐明白,然后老师又给我们讲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我彻底领悟了。

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个“别具一格”的人: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总之,他总是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制造了一个套子,与世隔绝。包括思想也是,因为他的偏执,硬是把两个学生开除了。在别里科夫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

他也差点结了婚。在他人的帮助,别里科夫认识了华连卡,并决定结婚了。然而在一个礼拜天,他与同事去郊外时,巧遇了骑自行车的华连卡和他的弟弟,同时也是别里科夫的同事。他认为这不成体统。于是第二天他就去了华连卡家,教导她弟弟,却发生了争执,并被推着滚下楼,这一幕被华连卡的笑声中结束了一切,他的婚事,包括他的生命。别里科夫死了,但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

别里科夫守旧、预付、阴暗、反动、偏执、孤僻怪异、胆怯,几乎所有的反面性格他全占了,然而他这些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当时的俄国正是沙皇专制统治,别里科夫正是在这种统治下,变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

不仅是当时的社会,我们现在的时代也一样。虽然说追求民主,但真的是这样吗?也许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不明显了,但却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当今的法规、校规就是最好的例子。里面规定的一大堆东西,难道就没有套住我们吗?

在中国式的教育,很小就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强制的,把唯一的标准答案强加给了孩子,不再给他们想象空间,让他们一成不变。中国人的创造力就是这样被扼杀了,思想,行为都被装在了套子里。

其实,我们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一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eg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