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世界的本质1

更新时间:2024-04-08 03: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级 高三政治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 编号:052 使用日期:2012.12.06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题:探究世界的本质

编制:许翠花 审核: 包科领导: 【课标考纲解读】

课标分解 考纲细化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高考命题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世界的本质这一主线,重点考查物质概念、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等知识点 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启示类、措施类为主。选择题往往以名人名言、诗词典故、漫画等为载体,立足于信息的解读,考查对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启示类、措施类主观题考查为主 ①图1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1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11、图12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11、图12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基础知识】

5、(2011·江苏单科T24)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2011·江苏单科T26)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7、(2011.浙江文综T27)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8、(2011·全国文综T30)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 )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 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10·全国新课标卷高考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 ) - 1 -

1、 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 ★物质的含义。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3、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应反对哪两种错误倾向?

4、 什么是静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应反对哪两种错误倾向?

5、 什么是规律?规律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人在规律面前是不是无能为力的,为什么? 6、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这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3)总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考真题剖析】

1、(2012安徽卷)10.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

此寓意相近的是 (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2、(2012浙江卷)27.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2012福建卷)36.图11、图12蕴涵的哲理有

2010级 高三政治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 编号:052 使用日期:2012.12.06 班级 姓名 学号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0·江苏卷高考24)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双百”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这表明 ( ) 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11、(2010·江苏卷高考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1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13.生物进化论指出,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动物慢慢发展到高级哺乳动物,进而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这说明( )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自然界是本来就存在的物质世界 ③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④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2010年1月15日,本世纪首场日环食在天空中上演,这是近22年来首次在中国发生的日环食。日环食从中非西部开始,15点01分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16点55分左右,日环食在中国胶东半岛“带食日落”。根据天文学家的预测,下次出现更长时间的日环食,可能要等到2034年。日环食这一天象奇观说明( )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地理环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

16、

17、(2011·上海崇明县高三模拟)37、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为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提出了七个方面的“不变之变”: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转变;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产业发展的体系要拓展;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收入分配的关系要调整;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文化产业的建设要提升;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变,整体推进的力度要加强;加强党建的主线不变,科学执政的能力要提高;治国方略的大政不变,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增强。 请运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分析说明。

18、

- 2 -

2010级 高三政治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 编号:052 使用日期:2012.12.06 班级 姓名 学号

探究世界的本质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以古诗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相关哲理解析古诗词的能力。题干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A项体现了拼搏进取的人生观;B项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等;C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D项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故正确答案是D。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 2、【答案】A

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正确。①说法错误;④说法绝对化,木星探测实践能否如期成功取决于能否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0、【解析】C 本题为综合考查。《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结合。A、D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表述错误;B、C从哲学角度分析,考查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答案】C 11.A

12、【答案】B

【解析】物质不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排除A。C缩小了物质的外延。D扩大了物质外延。 13、【答案】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并没有体现人类社会是如何向前发展的,故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含①的选项,故选A。 14.【答案】C 【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统一的,②和④错误,故选C。 15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经济学与哲学的有机结合,②说法不对,量变与质变有本质区别。③与题意无关。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①④说法正确。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规律和联系。 4、

5、【答案】选D。【解析】本题以名人名言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名言中可看到,名言包含的哲理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符合这一说法的只有D;A、B与材料无关;C项说法不准确。

6、【答案】选A。【解析】本题以常见的生活现象为背景考查哲学知识,角度新,体现了高考立

足生活实际的理念。静止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这体现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项最合适。

7、【答案】选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利用生活事例入题,体现教育

生活化的特点。解题关键是明确“这”指代什么。“这”指代海水溶盐浓度保持稳定,关键字眼是稳定,这样不难选出③④项,其他都不符合题意。

8、【答案】选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应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牧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促进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①不符合题意。该地农牧民发挥自觉能动性,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从实际出发发展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不是为了完整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②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所以选D。

9、【答案】B 【解析】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

- 3 -

17、(1)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

静;相对的静中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2分)①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1分)。世情、国情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因此,要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也需要调整与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1分)。②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1分)。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科学发展的主题、经济政策的思路等的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1分)。③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做好今后五年工作,要做到“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2分)。

各种题型都要训练。本题主要是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上来考查的。

【答案】(1)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要倡导节约环保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公共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10级 高三政治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 编号:052 使用日期:2012.12.06 班级 姓名 学号

- 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xr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