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学校

更新时间:2024-03-13 04: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剑川县民族中学申报省级绿色学校报告

剑川县民族中学是一所在市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下重建的具有现代办学意识的新型初级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1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校舍布局科学、合理、外观新颖、线条明快、色彩柔和、格调高雅,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教育化,并融整体性、艺术性为一体,渗透舒心、冶情的教育作用。

学校建有地面卫星接收站,班级配备闭路电视教育系统,拥有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室、多功能电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以及200米环形塑胶跑道运动场等教育教学设施。学校电教设备、实验器材达国家一类标准。

学校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16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本科率为62%。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办学理念,以“创特色、树名师、育新人、成名校”为办学思路,“把十四中学办成让党和人民高度满意的学校”为办学宗旨,以“加强文明单位建设,塑造一支思想素质好,文明程度高,业务水平精的教师队伍 ”为工作目标,以“ 创新、务实、优质、高效 ” 八字工作方针为重点,通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加强学校的三个文明建设,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围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

环境育人,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形成学校的“生态型教育”特色。 近年来,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四次评为市办学“良好等级”单位,一次评为“优秀等级”单位,获得省、市电教“先进单位”、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爱国卫生运动标兵单位”、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国家“贯彻《全国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条例》良好单位”、市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学校”、市绿色学校、市家教示范校、省家教名校、被国家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聘为“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

多年来,学校围绕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抓教育、抓管理、抓建设,抓师生的环境意识,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创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省绿色学校评估标准,学校对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现将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从2001年就制定了绿色学校的创建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务处、政教处、团总支、少先队、办公室、总务处、教研组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了宣传教育、课内教育、课

外教育、环境建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组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我们还把创建“绿色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计划,制定了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方案。在资金和场地方面也保证环境教育活动的需要,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和日常的环保教育工作的落实。

同时,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培训、派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教职工进行有关环境、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引导教师明确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意义。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自我管理、改进教育手段、降低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在学校建设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们认为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有利于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有利于学校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证。

二.改进方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我们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认识到,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环保能力是建设“绿色学校”的重点。因此,我们在创建“绿色学校”之初就把环境教育作为重点来抓,而且把学科教师渗透环境教育作为主渠道。

为了提高我校师生环保意识,增长环保知识,学校一是对全校师生进行了环保国情、环保知识、环保法规和环保道德伦理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教育,帮助师生逐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课堂是学生每日活动的主阵地。学校对政、语、理、化、生、地等学科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环保教育有计划、有目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把绿色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使之进入教师学生头脑,保证环保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且做到渗透到位,有效果。 二是通过培训骨干或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全校师生系统介绍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使培训与课堂教学渗透相结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理解和环境欣赏能力,促使环保教育进一步制度化、系统化。

我们注意根据各科教材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点,梳理形成学科环境教育渗透系列。如地理学科渗透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人口与城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生物学科渗透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化学学科渗透空气污染、酸雨、钢铁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物理学科渗透振动和噪声污染、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光污染等。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环境教育因素,结合本科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历史、语文教材中涉及了动植物、海洋、河流、城市、名胜、古迹

等,蕴涵了丰富的环境教育因素,教师结合教学,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

三. 抓养成教育与训练,寓环境教育于活动之中

我们把绿色学校的创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计划的安排环境教育活动,配合学校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使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环境、认识环境、欣赏环境、建设环境,发挥学校环境“潜课程”的教育作用。

我们有已坚持了数年的“卫生责任到班”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承包校园净化工作,学生们在这一活动中积极性很高,且富有创意,为我校“市卫生标兵单位”的创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在校园绿地上竖起了“小草美丽,人人珍惜”、“绿草青青、不要践踏”等富有诗意和人情味的护绿口号,它对提高学生的“绿色”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们还利用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3月12日植树节组织师生去神山开展植树活动,4月22日是地球日,开展了专题讲座;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了班级板报的评比,组织了“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朗诵比赛活动。2003年8月,参加市“美好家园杯”暑期夏令营,学校获“优秀营队奖”。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关注地球、关注我们的家园、关心我们身边的环境,在活动中让学生得到真切体验。

在创办学校特色的过程中,我们注意把创“绿色学校”,特别把环境教育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渗透环保的教育,引导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对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编印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十条》,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就一个合格初中生应该具备的行为素质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其中包括学生在爱护环境、卫生习惯等方面应养成的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攀折花木等。对于这些行为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互议,每周一小评、每月一汇总,并且与班级的考核相挂钩。严格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成为自觉维护学校优美环境的“使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环境教育中,我们注意教育的实效性,以具体的行动来教育学生。校领导以身作则,以高尚的爱护环境的行为在学生树立威信,广大教师也深刻认识身教重于言教的真谛,时常弯腰拾起飘落在地上的树叶、纸屑,扶起被风吹倒的小树,领导、教师的这些举动,如春风化雨,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四.加大投入,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

我校在素质教育、终生教育和可持续性发展思想观念的引导下,特别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十分强调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潜在影响,注重用整洁、优美、宁静、高雅的环境感染每一位师生。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校园进行改造,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同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超前意识、科学态度,

围绕“以人为本、环境育人”建设校园文化,在教学楼走道、各教室等显眼的地方悬挂介绍各类环保知识、环境卫生方面的名言警句,在校园各类花草树木上悬挂知识标签,把整个校园建成环境教育的大课堂,使教师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环境保护的启迪和教育。 自2001年8月起,我校加大校园环境建设的力度。2001年8月~2002年6月,学校建成1200平方米综合楼,2002年7月~8月,根据学校实际,重新设计校园绿化规划,建成不锈钢宣传栏、雕塑、道路和约2000平方米的绿化块。2004年改造校运动场,几年来共投入约200万元资金。现在校园布局合理、色彩协调,绿化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覆盖率达30%。形成了四季有鲜花,终年可见绿的优美校园,使校园环境更洁静,给师生创造了一个清新的教育氛围。 对校园环境,教室的卫生,我们有严格的每日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制度,卫生包干责任到班,厕所卫生有专人负责,有完善的节电、节水措施,教室,办公室要求人走灯灭,电脑、开水机有专人负责控制。

在净化、绿化的基础上,我们努力追求校园环境的美化、教育化,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达到环境与教育的和谐,环境与人的和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的办学水平也有了提高,学校被命名为“办学规范”学校。

综上所述,我校对照《省级“绿色学校”评估指标》,经过认真自查自评,认为我校基本符合评选标准。特申报省级“绿色学校”,请予以考评。

川县民族中学

〇一一年四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mn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