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生存的意义,就是赚钱养老婆

更新时间:2024-02-09 06:59: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在“变”中享受人生

在“变” 中享受生活

萧光前

自然创造了曲线,人创造了直线。

在人类历史长河进程中,自然总是以曲线展示自己的美,构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它们各己以开心的心情舒展与延伸自己的肢体。尤其是当它们在舒展与延伸过程中,凡遇到各种阻挡时,它们均能随心随意的以曲线来继续舒展延伸自己的肢体,以此来享受生活。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树叶飘落,却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给人以启迪。然而,人却没有自然之物这样富有灵性。总是不懂曲线创造美自然之定律,甚至常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常常破坏这一定律,与自己的人生抗衡,常常生出不少是非来。从总是说直接的话,伤了人的心,人喜欢做直接的事,结果是坏了人的事。见得最多的,就是“老子来到这个世上,就没打算活着回去。”一个拼命三郎的生存姿态。要知道,人最终都是死着回去的。

聪明的人总是遵循自然定律,并以自然定律作为自己的生存法则,尤其是碰到生存问题时,总是采取“迂回而过,曲线为人。”在人生道德训典里见得最多的是“让人非我弱”、“退一步海阔天空”、“忍得一气之事,免去百日之忧??”

而这些人,总是在自己的生活里,做美了自己的事,做笑了自己的人。

因此,人只有把“自然曲线”与“人之直线”巧妙结合起来才能做出许多美好的事情来,其实人世间成事万物哪一件美的杰作不都是曲线与直线的完美结合呢?!

做父母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长大。现在细想起来,对于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凡走过岁月的人,总是怀念那儿进无忧无虑的生活。因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有父母担着、护着。生活总是充满阳光雨露,有着美美的滋味。

其实,长大就意味着要承担责任,要经受痛苦,然而,现在许多年轻人,他(她)们没有这种思想准备,一旦事故发生总是举手无措。

见得最多的是: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能用“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来回答。现代年轻人的那种冷漠与无知让人心寒。突然觉得,现代年轻人没有什么事可做,倒觉得是“屁”好忙。

空闲时,常和我的学生交流,他们说:有时候,不是不懂,只是不想懂,有时候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说出来;有时候不是不明白,而是明白了也不知道怎么做。“明白了,也不知道怎么做。”这就是目前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种无奈。其实,你们无须去怎样做,懂了,记在心里,不想说,你尽可不说,“保持沉默”是人生最好的智慧。不知怎么做,你暂时不必做,“等待”也是人生最好智慧之一。其实,埋头搞点学习为最佳选择。日后,总是有用得上的时候。我就是一位等待了50年后,才忽然明白,原来人一生生活就是要将我们每一位个体的身上这样的“不平”和那样的“不平”一切磨圆后,才让人顺势滚得更远,才有可能享有幸福康乐的晚年。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有些事不知道就是比知道要幸福的多。

比喻领导的事,黑道上的事,你最好少知道和不知道为好,否则都要给自己带来生活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即使这样,不少人还是往刀尖上走。这就是人简单的生活不过,总是把自己搞得很累,受了伤,也不知道撤退。哪怕是天使的翅膀化成了水,都还以为是幸福的泪。见得最多的,就是那些依着自己性格,依着自己观点,依着自己眼晴见到的事实办事的人。

生活中,人人都盼美好,然而,美好总是来得太少,而你不希望发生的事,远比你希望发生的事要多得多。

这几年,我们都在期盼长点工资,然而工资就是不涨,而我们期盼不长的物价,却天天在涨。尤其是房价翻倍、十倍、百倍的涨。有些人是几代人的付出,也很难买得起一套房。

即使这样,也不要怨天尤人,因为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如今有钱人也有很多,不让他们高消费,市场经济运作就很难达到平衡。

腐败是大家都痛恨的事。然而一切腐败大都滋生在建设中,建设越多,腐败也多,建设越大,腐败也越大,因为一切建设都为腐败的产生滋生了必然的条件。

你就不能因为有腐败就不搞建设了吧,也不能企盼搞建设就没有腐败,那都是不切生活实际的。所以,腐败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

改革开放几十年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及美好,它是永远超过腐败、假冒等丑恶现象的。人类还是好的东西多,美的东西多,这也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事实。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走平衡木的艺术。

人要学会借助事物外力,不断调整自己人生运行姿态,否则随时都有可能从“人生平衡木”上掉下来。

这也是由事物的两面性确定的,如“好人与坏人”,交好人这肯定没有错,然而只交好人就与坏人分离了吗?那是永远不可能的,不是你不去交坏人,但偏偏是坏人常常看上了你。你摆脱得了吗?所以你必须在“坏人与好人”这根平衡木上平衡自己。

学过生物的人都知道:人类就是一条生物链。它是由万事万物互相牵扯、平衡,而持续发展并延续人类。

如果哪一天某一生物链没了,人类就有可能遭到毁灭性打击。这里提一个简单问题,人类假如没有了水,人类万物还能生存吗?

由此可见,维持人类生态平衡,是人类人们必须认知并掌控的微妙艺术。

它就像数学里的一条数学曲线,它随着复杂性而上升,然后又向着简单下降,再上升到复杂,又下降到简单,并且无限延伸下去。

也正如人间春、夏、秋、冬,总是这样周而复始,隔一段时间后又均衡变换。

如果发生在时间轴上,就像乐曲在演奏过程中起伏变化一样;如果在空间轴上,就像欣赏绘画一样,随着眼光掠过图像,体验也跟着改变。

美前田约翰说:“人世间万事万物一切都讲求平衡,如果你处于两者之间,你必须向两端移动,来回摆动一下,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确定处于中间。”

其实,有时身处中间也可能迷失,因为你不知道你是否在适合的位置上。

现代科技使我们的生活更为丰富,却也使我们“丰富”到不舒服的地步。

如电脑让我们知晓天下之事,让我们游戏人生,却也让我们头昏脑胀,甚至视力减退??

权力之大使人得意忘形,失去自我,甚至走犯罪道路。

佳肴之美,使人阳光酒醉,精神焕发,却也使人伤肝伤肺,坏了肠胃。

生活中,最基本的平衡,就是男人与女人的平衡。谁能说得清,在生活中,是男人重要,还是女人重要。是男主外重要,还是女主内重要,是男赚钱重要,还是女持家重要??其实,男人女人生理结构不同,心理结构不同,社会分工不同??在社会生活体系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强调谁重要,谁不重要都是不切实际的,更是没有道理的。难道,男人女人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最终达到人人快乐,男人女人大家共同快乐,不是更好吗?

我认为各占50%为好,这样才是最好的平衡。不过一定要有一个好心态,尤其是包容的心态去看各自不足的50%,用欣赏的心态去呵护各自占优势的50%。

如果人到中年,能修炼到这个心境,那他(她)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的,也是令世人羡慕的。

然而,男人、女人之间总是有太多的不平衡。

一般男人赚钱后想和老婆离婚,一般男子赚不到钱后老婆想和他离婚。结果不仅使自己失去了平衡,更是害人害己,乃至企业破产,个人入狱。

因此,世界的每一分子都有它生存的价值和理由。

一株花的幽香,一丝清凉湿润的气息,或者黑暗中的点点光亮,一片凋零的落叶,一处枯黄的原野,抑或一颗微尘,都会让我们感到生活的富庶。当我们走出自我的狭小圈子,放眼世界,拥抱的也许是整个春天。

因此,只有拥抱自己50%,也拥抱别人.50%人,才是个人真正春天到来之时。 “人到三十六,方知弯弯曲。”这是许多人的感悟。

其实,人真正要达到醒悟的境地,还需再经过十多看的打拼实践论证,才能真正知道一些事情的真真假假,正正反反,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这里,我之所以这样说,是要强调每个人的人生路实践的全方位性。

因此,生活之中的人们,凡没有全面性地享受过生活的人,千万不要随意说,自己什么都懂了,更不要轻言自己什么都明白了。俗话不是这样说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就是说的这个理儿。

当然,这里的“老人”不仅是指年长的人,而是要指那些饱经生活沧桑的人,那些在生活中品尝过甜、酸、苦、辣??多味的人。

其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年长的人,他们一生重复地做着一件相同的事,并重复着一咱既定的思维,他们从不改变,即使是历史改变了,环境改变了,人也变换了,他们仍坚守自己的思维的人,这些人,他们是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老人”。充其量,也只能算一位年龄上的老人。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些事情不太懂的时候,最好还是以沉默无语为好。因为多听一听,看一看,总能听、看出一些事情的原由来。

我认为在很多时候,无语是一种素养,是一种睿智,是一种品位。反之,对任何自认为高明而其实并不深懂的事都要表态,都要发言,都要自显其能,这不仅是浅薄无知,而且是庸俗无聊。

必须明白,我们对很多事情不懂之处太多了。有时,虽说有千万个人,有千万个理由乃至千万个说法。然而,社会现实总是“天下太平,庸人自扰。”

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自作聪明还不如自等平凡更好些。

因为,中国人的处世智慧最高境界是:“大盈若冲,大成若缺,大辨若纳,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你放下一点,就快乐一点。”

我也一直以为穷人最缺钱的。其实,不尽然。我有一个表叔,穷人,待弄土地,修理地球。我还有一个表舅,富人,开了一家大厂子,身价百万。因为亲戚家办喜事,他们聚集到一起。一天,表舅不断的接电话,打电话。大体内容都是收款,入帐,要钱之类的声音。表情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笑不得。整天没有一点休闲。倒是表叔一天对客人规规矩矩迎来送往,全天没有说出一个钱字。那一天,我觉得富人比穷人好像更缺钱,而且日子过得更辛苦。

其实人的不幸根源,就在于人相信,事物真的就是自己所认定的东西。且不知道,人生是复杂的,但又是有一定定律的。谁的生活也别想逃避这些定律。人干点好事,总想让鬼神知道,干点坏事儿总认为鬼神不知道,我们太让鬼神为难了。

人总是喜欢验证别人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却很少去验证自己给自己许下的诺言。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错。这也难怪,因为眼睛都是长在脑袋前面,只知向前看,而不会向后看。看别人,也看自己这样才会公平,才符合生活运转定律。

人一生,原来不是自己要做什么,也不是为自己而做,而是要为别人而做。然而,怎样为别人而做,也是很难的。遇副说是“锋芒太露”;不说是“城府太深”;私下里说,则是“两面三刀”。办事,不办是“不给面子”;办了,办不成是“骗人”,实情相告是“推托”。

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说得更实际。“如果你结婚你就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也会后悔,嘲笑世俗愚蠢,你会后悔,为之哭泣,你也会后悔,信任一个女人你会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后悔??这就是一切哲学的总和和实质。

因此,有人说:“三个中国汉字可涵盖人生”;“尖”能大能小,“斌”能武能文,“卡”能上能下,这是人生所需的人生。顺从自然,顺从生活,适者生存。

所以,哲人萧伯纳说:“讲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讲理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所以,一切进步得靠不讲理的人。”这听起来,是否有点荒唐可笑,然而历史发展轨迹确实如此。

陈胜吴广举义旗,“王候将相勿有种乎?”毛泽东“人定胜天”开创一个新纪元。都在历史上定格成为铁的事实。

因此,人总是凭自己的努力可做成很多事情。但又不是凭努力可以做成“所有”的事情。这就是不少人长叹,为何我努力了,付出了,还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今,生活对一些假的东西往往是认可的。仅假论文这一项,2009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收费达近三个亿。它不仅使不少人升迁晋级得到实惠,更使经济的流通得到发展。而那些不追随假生活的人,往往是生活质量没有多少改变。可见追随假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更是事情中的一个特别的“所有”。

过去,一个处室,一个主任,七个办事员,如今七个主任,一个办事员。很多人对这个不理解,其实,它也是生活发展的一个必然。因为,一个领导安排一个人不为多,每个领导都安排一个人这个结果也就成了必然。

相恋之人往往只看对方长处,夸人总样样好,于是两人走上了结合。

结婚之人往往只看对方短处,毁人总是处处差,于是两人走上了分离。

所以,生活中的那些分分离离你不必抱怨太多。

因为人总在自己的圆圈内画圆,而很难走进别人的圆圈里画圆,要知道,每个人的圆是不一样的,能容别人画圆之人,它的圆会越画越大,越画,越有个性,并创造一个新圆。而只知道画自己圆的人,它的生活不会改变。随着生活的变迁,它的圆还可能越画越小。世界上其实没有悲剧与喜剧之分,如果你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沉迷其中,那它就是悲剧。

上坡路和下坡路其实也是同一条路,不同的,仅仅是心的感觉。有的人似“上坡路”为“下坡路”,有的人以“下坡路”为“上坡路”。因此,人一切困境的源头其实在人的心里。所以,心态是人灵魂的核按钮。

这个世界什么问题都没有出,只是我们长大了,儿时一切都是美好的。人长大了,心也长大了,心长大了,就什么毛病都有了,这就需医治,需要人科学的看生活,享生活。人生一场实质,就是一次旋转,就是黑暗与黎明,永恒的交替,没有这个交替,就无所谓人生。也失去了人生的趣味,因为,冬天失去了的东西,春天一定会还给你。

人是一切都按照自身的定律运转,因此,这个世界没有可以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我们心情。

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每一样,谁能甩得掉,改得了。因此,人要过得满意,就得找点提神的,加点开心的,多哄哄自己,使自己的生活轻松一些。

人一生不要争什么,也不要较量什么。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有的人与社会,与人争不到什么,较量不了什么时,甚至连乌龟也不放过。见得最多的,就是那句骂人“乌龟王八蛋”的粗话。其实,这是在嫉妒乌龟的长寿。然而人在龟面前折腾几千年,龟还是长寿,而人寿命难过一百。因此,这就是命中注定的事情,羡慕下还可以,却绝对嫉妒不得。否则,只能是自己生气伤身体而已。

每天,大街、车站、机场、人来人往,谁能说得清,谁是在前进,谁是在后退?每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路上行的,谁能说得清,谁是快乐的,谁是忧愁的?每天,坐在办公室办公的,在岗位上做工的,谁能说得清谁是幸福的,谁是悲伤的?人一生能让心灵快乐散步,就是人生最富有的人。

人永远不要从自身出发,而要从自己生活的世界、社会出发,人离开了世界,社会一切都是零。所以要说世界的话,做社会的事。

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是暂时的,而看不见的东西才是永恒的。

一张百元纸币,无论你怎么处置,它均有百元的价值(除非粉粹不可再用即死亡)。 这就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可能会被抛弃,受挫折,甚至遭受沉重的打击,然而,每个人的身价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也不会因为周围的人如何看待我们而发生改变。

篇二:关于日本动漫的一种文化考察

关于日本动漫的一种文化考察

作者 徐渭

内容提要:日本动漫自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作为日本文化的直接产物,同样存在浓重的文化痼疾。透过日本动漫中的一些经典作品,人们可以发现日本文化中与军国主义幽灵相关的“强者的专制”、“无根的偏执”、“极端与矛盾”、“救世与物哀”等特点。

关键词:日本文化 动漫 军国主义

动漫是战后日本流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不仅畅销全球,成为财源滚滚的经济支柱之一,而且已经担负起对外推销日本文化、改善日本国际形象的重要使命,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漫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四倍。广义的动漫产业实际上已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十多个百分点,已经成为超过汽车工业的赚钱产业。日本拥有43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培养了一批国际顶尖级的漫画大师和动漫导演,还有大量兢兢业业工作在第一线的动画绘制者。据《朝日新闻》2005年4月10日报道,日本外务省已决定利用“政府开发援助”中的24亿日元“文化无偿援助”资金,从动漫制作商手中购买动漫片播放权,无偿地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电视台播放。日本外务省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向海外推广日本的动漫文化,还可以扩大日本动漫片在外国青少年中的影响,培养更多的“知日派”,一举多得。① 如此成熟的文化工业,影响广泛且有官方大力扶持,要说没有深层的原因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最可怕的是,日本动漫通过源源不断的流水线制造了一个“现代神话”,一个将文化痼疾包装得美轮美奂的美丽谎言。观众在欣赏美丽的画面、动人的情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某种军国主义文化逻辑的侵蚀。这种把“现实”与“神话”的缝隙弥合得天衣无缝的特点,正是哈日一族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从一度以夸张变形名世的动漫来管窥日本文化,好像不太名正言顺,但滑稽可笑的“哈哈镜”的背后,总有一些影像是实在的,扭曲之后的影像反倒可能凸显平时注意不到的真实。日本动漫就是这样一面哈哈镜,可以通过它们看到日本文化或民族性格的某些重要侧面。 日本动漫的积极意义不容抹杀,有它骄人的市场效益和热情洋溢的动漫迷可以作证,可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意在指摘日本动漫中幽灵般显现的文化痼疾。

一 强者的专制

青少年们倾心于日本动漫,甚至把某些超人气的动漫人物奉为偶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觉得其中蕴涵着非常积极的进取精神。这正是青涩少年的单纯可爱处。其实日本民族的“进取精神”远不止这么简单——那在很大程度上是“武士道”的现代流行版。

近代以来,日本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计代价、凶悍坚忍。在笔者看来,武士与忍者也许是最好的图腾或文化象征。对一个喜欢村上春树、黑泽明和浮世绘的人来说,做出这样的评价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这并非因为日本政客反对的“爱国主义教育”,而是来自成年之后读到二战史料时的震惊:屠杀平民、强征慰安妇、剖腹的士兵、被处决的伤员、同归于尽的神风战机、冲绳岛守军“玉碎”的惨烈??无论对内对外,奉行的都是以强凌弱的强者逻辑,弱者根本没有起码的生存权,更谈不上尊严感。

总有人反复强调战后日本的民主化进程,主张军国主义阴魂已成过去,笔者对此始终抱有疑问。哈日、反日不如知日,人们要看的是证据,而不是任何冠冕堂皇的旗号。至少日本动漫表现得并非如此。《灌篮高手》曾风靡一时,讲的是湘北高中篮球队的一群少年,为实现一个崇高目标而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虽败犹荣的故事。表面看完全是个非常好的主题。可问题在于,这个激励篮球队奋勇前行的“崇高目标”不是球技上的炉火纯青,而是“称霸全国”!为一群高中的孩子设立这样“伟大崇高”的目标的人,我们能说他什么呢?再

来看篮球队内部组成:“大猩猩”赤木刚宪面如黑铁、口鼻朝天,但他强壮剽悍又沉稳威猛,是县内超一流的强力前锋,所以是队长;樱木花道疯疯癫癫、狂妄可笑,拥有被50个女生抛弃的光辉历史,是个标准的问题男孩,可他是篮球天才,所以可爱;流川枫冷峻沉默,拒人于千里之外,但他是高中篮球界“全能型”的超级新星,所以有众多疯狂的美女追捧者;三井寿一度放浪不羁、颓废自弃,甚至勾结校外的流氓到篮球队闹事,但他毕竟曾是国中篮球联赛的最有价值球员(MVP),所以篮球队的大门始终向他敞开??

他们之间不乏矛盾,却能在赛场上表现出相当的默契和团队精神,所以然者何?实力相当而已。你见过樱木花道和流川枫这种自恋狂对不如他们的人平等相待吗?他们的进取合作、绝不放弃都是基于一种极为功利的精神力量,而一向被忽略的安西教练若隐若现的存在恰恰是解释这种力量的关键所在——很显然,没有他就没有湘北篮球队后来的辉煌战绩:他很宽容也很神秘,虽然不是主角,出场也不多,但总是大智若愚、成竹在胸,最意味深长的是我们从来看不到他的眼睛,那副金丝眼镜遮住了一切泄漏灵魂秘密的可能。绝对神秘而不动声色地主导一切的的人,不正是日本人心目中的“神”吗?所谓的全国争霸赛,不正是大东亚圣战的现代动画演绎吗?

军国主义是一种“舍我其谁”的霸道行径,在赤裸裸的利益要求下以惊人的默契和团体精神进行战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至于道德是非,在“神”的旗帜下如此微不足道,连起码的“妇人之仁”都算不上。这种巧妙伎俩在《圣斗士星矢》中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在北欧和古罗马神话的外衣下,隐藏着神道教和武士道的不灭幽灵:威风八面的圣斗士们是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武士,同样保卫雅典娜而有所谓青铜、白银、黄金的不同,则是日本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的表现;统治陆地而又“爱好和平”的雅典娜是神的化身,她当然代表正义,战争是海王波塞冬、冥王哈迪斯等人的错。错在哪里?他们竟敢对最强大的雅典娜不服,竟然挑战雅典娜的威严!战争是严酷而艰难的,而圣斗士们只要念及雅典娜立刻精神百倍,从早已垂死多次的残躯中焕发新的力量,能杀死比自己强大十倍、百倍的敌人,比什么咒语都管用。即便战死也是青史留名,而且日后会在雅典娜的光辉照耀下复活;雅典娜既是神的化身,自然永生永在、灵魂不灭,偶尔活得不耐烦了就转世一次,让无所事事的圣斗士们有献身立功的机会??

简单地讲,在日本某些人的精神世界里,以“天皇崇拜”为精神支柱的武士道与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的根基之深厚、影响之广泛超乎一般人想象,连意在娱乐休闲的动漫也不曾幸免。他们的进取精神与武士道、军国主义关系如此密不可分,而许多人却对此麻木不仁甚至鼓掌喝彩,怎不让人忧心忡忡?

二 无根的偏执

穷兵黩武,往往是因为缺乏自信而又内心贫瘠。日本人的勤奋举世闻名,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同样举世闻名。他们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唯恐稍有懈怠就被对手淘汰。他们对失败者冷酷无情,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一旦失败别人同样不会稍假颜色,在那个“强者专制”的社会氛围内也确实如此。因此,他们待己如人,经年累月一味严苛。日本三四十岁的居家男人只怕是地球上压力最大、精神负担最重的一群。正如网上有关评论所言:“《蜡笔小新》是一部成年人的童话,而小新则是三四十岁压力沉重的日本男人的缩影。他做尽了一个成人男子想做却不能做的事,但因为他只有五岁,所以所做的一切都可以得到原谅和包容。小新的举止行为很可笑,但在好笑之余我们又能隐隐感到日本成年人的无奈与悲哀。”情郁其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平日呆板规矩的日本人一旦完全放纵起来,往往无所不为得近乎变态。二战期间日军残暴骄横,与他们孤悬海外没有社会约束、又自感生命朝不保夕不无关系。

但战争这种靡非斯特式的狂欢并不多见,在日常轨道中日复一日地煎熬着度过一生是普

通人的宿命,放纵只能存于幻想。漫画家却可以把所有等而下之的“白日梦”融入作品,日本动漫中的最恶俗低劣那部分就是这样产生的。《蜡笔小新》可谓集恶俗之大成。作者臼井仪人说,之所以会创造出小新这个形象,是因为他在观察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发现小孩子的想法往往非常独特。这当然是事实,但《蜡笔小新》的意义绝不止此。它还是日本人“精神幼稚”、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的集中表现:小新天资平平又其貌不扬,几乎没有任何吸引眼球的先天条件,按道理讲他应该非常自卑然后发愤图强,靠内涵取胜。然而他却洋相百出,通过近乎恶谑的手法置同龄竞争者和父母老师于哭笑不得的尴尬境地,在事不关己的旁观者的半鼓励半嘲笑的哄笑声中俨然成了胜利者而洋洋自得。这是一个绝顶聪明而又精神懒惰,不肯脚踏实地,只想浑水摸鱼的投机者的形象。投机者起初总能获得实际利益,但时间一长难免露出马脚,为人不齿。小新好色、懒惰、胆小、贪婪、手段卑劣、损人利己、鬼话连篇??是个众人皆知的小流氓,但他非常乖巧,几乎全凭着直觉游走于自身利益和外界惩罚之间。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成年人,那必是千夫所指、万人声讨的无赖和浑蛋,但当这一切发生在动漫中一个几岁的小孩儿身上,而且用一种漫不经心的戏谑的口吻来讲述的时候,大家就很自然地把他当作一个活宝,一个不会损害我们而只会使我们快乐的超级笑星了。人们总是对优秀完美者心存忌惮,而对迟钝蠢笨者反倒容易亲近而无须防备,这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的情况相同。

《蜡笔小新》大获成功的秘诀不过是哗众取宠,用一种貌似天真的口吻和语气掩饰骨子里的丑恶与卑劣。这种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的“糖衣炮弹”之所以是“日本制造”也是渊源有自,它总让我想起十余年前读过的那个叫“桃太郎”的日本民间故事来。当时我读到的故事原貌大体是这样的:??桃太郎身材非常矮小,不过他非常聪明,当他要到对岸去除掉那个凶恶的妖怪的时候,是充分利用自己的身材优势,藏在一个中空的棒槌里面漂过海去的。妖怪睡觉以后,桃太郎就悄悄爬出来杀死妖怪,把他聚敛的财宝全部带回家去,其貌不扬的桃太郎从而一举两得:既获得了大家的称赞,又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据说日本现在还可以买到这种藏在棒槌中的小人玩具。在笔者看来,这个故事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日本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可现在网上的诸种版本与之相去甚远:有的版本还算忠实保留了桃太郎幼年时期的懒惰习气,而最“健康”的版本中他却身材魁梧、力大无比,而且是面对面毫不取巧地战胜了妖怪,并把所有的金银珠宝都分给了乡亲们,从而获得太守的嘉奖和女儿作老婆。民间故事版本众多本不足奇,可从早先靠聪明大胆侥幸发家的海盗摇身一变,成了除暴安良的无私超人,这个反差未免太大。不过,某些日本人连历史都可以毫不脸红随意涂改,一个小小的民间故事又何足道哉?相信这是一个民间故事逐渐雅化、道德化的演绎个案。毫无疑问,早先的版本更符合日本人的性格,“野原新之助” (小新)小朋友与“桃太郎”何其相似乃尔!有人或许喜欢引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分析日本这个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而笔者更倾向于从地缘政治和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理解。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天下无道,唯有力者居之”,这恐怕就是倭寇、海盗们的道德逻辑了。有些人声称如果当年日本并吞中国成功,现在我们早就成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分子了!这种人除了甘当亡国奴的寡廉鲜耻之外,一厢情愿的愚蠢更令人叹服:日本当年实行“三光”政策、拼命往东北移民,不是摆明了要地不要人吗?

从文化传统来说,日本最初仿效中国、后来学习西方,确实都卓有成效而跃居世界强国之列,然而它的文化选择同样是在“强者专制”的功利思维之下做出的,其他因素根本不予考虑。可以肯定,日后西方文化没落之后,日本必然毫不犹豫地拜倒在新的“文化偶像”之下。这种选择标准注定了他们文化传统上漂移无着,永远只能是文化课堂里的“优等生”,永远当不了“先生”。没有对任何一种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固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积淀,有的不过是力争上游的狠劲、巧取豪夺的偏执,所以至今处于“无根的状态”:一方面拥有出众的危机意识,一方面念及先天不足而自己成绩可观,因而自豪无比;时而自卑自怜,

时而自大自恋,总是在这两种极端心理之间来回摇摆。五岁的小新如此,高中的樱木花道如此,始终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心理位置、始终不知如何与邻国相处才算得体的日本同样如此。

三 极端与矛盾

极端的心理状态往往导致行动上歇斯底里般的极端色彩: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其间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和过渡,有时甚至几种极端并存,那就是矛盾了。“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①这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的一段话,她因这本书被称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顾名可以思义,作者用“菊”与“刀”这两个至刚至柔的意象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或日本文化中尖锐冲突而又奇异和谐的两极。他们极其看中名誉和道德,却同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变态的色情产业。日本女性以温柔贤惠闻名于世,日本女星却有著名的“20岁现象”,即她们在20岁之前几乎毫无例外地以当年山口百惠那种清纯扮相出现,一到20岁就迫不及待地拍写真集,以性感撩人的“饭岛爱”(日本著名AV女演员)形象示人了。

同样不再局限于早期儿童片的范畴,迪士尼动漫在把好莱坞大片中英雄美女终成眷属、善恶有报的大团圆俗套融入动漫的同时,几乎滤去了所有不适合儿童欣赏的成分,只保留了一些擦边的噱头。无论早期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还是最新的《狮子王》、《海底总动员》等怎样追逐打闹,都不会有真正的血腥出现,给人的感觉是一贯以热闹欢快的节奏和饶有趣味的动作、情节取胜。而日本动漫不同,它们是完全成人化的,虽然根据读者分为“少年动漫”、“少女动漫”和“成人动漫”三种,但实际差别日益缩小,暴力、血腥、色情这些完全刺激性的元素在无声无息中逐渐占领了这块原本属于孩子们的乐园。《北斗神拳》展现了一个蛮荒的世界,没有法律,没有道德准绳,在作者虚构的人类文明衰亡的环境里,友情、亲情??一切理智下建立的秩序都需要由力量来维持,唯有力量是生存的根本。主人公健次郎背负着沉重的宿命,在一次次生死搏杀的同时体验着人生的悲欢离合——明明是个世纪末救世主的传说,所到之处却必然血肉横飞;红极一时的《蜡笔小新》充分迎合了人们的“情色”口味,不仅在作品中对女性的身体特征加以夸张地刻画与设计,更让本应天真烂漫的黄口小儿与诸多的成人话题、细节搭边,美其名曰“一部成年人也可以看的动画片”;《一骑当千》可谓集暴力与色情于一体,将著名的三国人物曹操、孙权等都设计成了身材火辣露着底裤的巨乳少女,清风一过立即春光乍泄,甚至宣称,三国人物转世后都成了日本人。 最能体现极端倾向和矛盾特征又堪称精品的,是《浪客剑心》。这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幕府末期的日本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某日,五六岁的绯村心太和几位同样命运悲惨的姐姐在被拐卖的途中遇到一伙强盗,心太曾说过会尽全力保护她们,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们惨死于强盗刀下,几位姐姐临死前为保全他的性命而向强盗苦苦哀求的创伤记忆深深刺痛了他。忽然一道冰冷的剑光闪过,心太面前出现一位衣着飘逸、威风凛凛的年轻剑客——飞天御剑流第15代传人比古清十郎。心太面上并无泪水,只是坚强地说了一句话:“我要以剑救人。”比古清十郎将美酒浇在坟墓上,也只对心太说了一句:“你跟我走吧,心太这个名字太软弱,以后你就叫剑心吧!”剑心学成之后一心以剑匡世,因而投效维新派,愿为冲锋陷阵的马前卒,却被组织相中了他绝猛的剑术,成为执行“天诛”的刽子手“拔刀斋”。剑心内心依旧善良,“假若,在这染满鲜血的刀以及成为牺牲品的背后,有个谁都可以安心生活的新时代,我会——替天行道、仗剑杀人”、“不动刀而天下太平的日子以后或许会有??”。以暴抑暴是支撑他的唯一信念,或许也是日本文化崇尚武力的基本逻辑。这种逻辑的可怕之处在

于,明知使用武力后患无穷,但完全不相信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既然同样不完美,还不如一开始就动刀来得爽快利落。

然而,日复一日杀人无数,世道不曾太平分毫,还不断误杀造成了自己和其他善良的人们不必要的痛苦。“剑是凶器,剑术是杀人的伎俩,无论用多么美丽的借口来掩饰,那,始终是事实”。剑心终于在又一次误杀之后销声匿迹??

相形之下,剑心的师父比古清十郎就活得潇洒多了。“时代和人心都有毛病,在这个每日都动荡不安的时代,即使拥有强大的力量,也不能阻止这个时代的洪流。”孤高傲立、从不过问世间俗事,这是个身着武装的世外高人形象。再加上理想主义者时雨泷魁和野心家志志雄真实的话,《浪客剑心》展示了几种社会观、人生观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称之为“给维新志士的安魂曲”并不为过。“浪客”就是日本浪人,在日本指无领主的武士,有丧家沦落之意。剑心失业是因为他炒了明治政府的鱿鱼,本来高官厚禄可任意享用,他却选择了一条自我放逐的道路。“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此情此景,哪有酒不好喝呢?若还是觉得难喝,便是那人有毛病了。”事先不知道的话,你能想象得到这是以杀戮为主题之一的动漫中的台词吗?清幽的竹林中闪耀着凌厉的刀光,樱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在殷红的鲜血之上;红发俊容、十字伤疤,冷峻的杀手背后,是纯真少女柔情似水的等待??

再来看看如醉如痴的追捧者怎么说吧——“是什么使剑心脸上的伤疤在止不住地流血?樱花开放的时候,在雨中,剑心杀了女人的未婚夫,但脸上留下了伤疤。剑心爱这个女人,从此他脸上的伤疤就止不住地流血。剑心冰冷的面容上伤疤痛成了剑花与爱。剑客永远是故事的主题。犹如禅公案般在故事里起着隐喻的作用。剑心就是这么个剑客,他成了唯美的牺牲者”①。情爱与仇杀交错而至,政治理想与私人恩怨纠缠不清,《浪客剑心》几乎把乱世所有的矛盾都推到极致。

从粗鄙的《一骑当千》到精美的《浪客剑心》,对暴力、色情的迷醉渲染与对和平、爱情的向往执著和谐得近乎诡异。平心而论,这些人性的先天阴暗与后天理想同样无国无之,可在同一时期把两个极端都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却独此一家。这到底只是商业目的的运作,还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真实流露?

四 救世与物哀

当然,这些都是旁观者的冷眼。“日本人的种族意识之强,举世莫出其右,他们自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这种强烈的“种族优越感”在霍布斯鲍姆看来,实际上不过是“东方式封建思想外带帝国式国家使命”罢了:“法西斯的种族思想,来自19世纪末期,后达尔文主义遗传科学的杂家学说??妄想借用节选淘汰的过程,选留优种,剔除劣种,创造出一支超级的优秀人种”,而“日本极为狭隘的种族意识”来自所谓万世血统纯正的虚荣。①一句话,他们自以为是神的子孙,是生来优秀的,有时甚至自恋到匪夷所思的地步:《灌篮高手》中的高中生动辄一米八九,对身材不高的日本人来说,简直有点自欺欺人了。

从这种虚妄的“种族优越感”出发,统治别国、奴役其他民族都是理所应当的。因此,二战后一些原先的侵略者一直十分委屈,自以为“进出”乃是拯救亚洲各国于西方列强的慈善事业,是在输出现代文明甚至改良各国的低劣人种;直到现在,日本政坛人物、学界精英中仍有人宣称:日本客观上促进了亚洲各国的现代化!至于日本政府的殖民统治、日本军队的烧杀掳掠,他们的奇怪逻辑是:亚洲各国当时是殖民地,日本是从西方列强手中夺取的,跟亚洲各国无关。这种诡辩的“高明”之处是不露痕迹地把亚洲各国视若无物,或没有独立资格的劣等民族。近代以来一些日本人口口声声“脱亚人欧”,说白了就是羞于与亚洲这些“低贱、劣等”的民族为伍。如果科技发达到真的可以排山倒海的程度,相信日本会不惜代价把那几个小岛挪到欧美去。

篇三:浅析小说祝福与电影剧本祝福

浅析小说祝福与电影剧本祝福

杨文龙

【内容摘要】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除了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对祥林嫂的毒害和摧残以外,还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这个丧偶的媳妇的压迫。然而造成祥林嫂悲苦命运的主要的社会根源正是这封建宗法制度。在银幕上再现鲁迅名著,1955年春夏之交,经有关领导研究决定,将鲁迅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祝福》改编成电影,夏衍改编剧本,对自己提出了三点要求:一、忠实于原著的主题思想;二、力求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三、为了使没有读过原著,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人情风俗缺乏了解的观众易于接受,而作一些通俗化的工作。

【关键词】

鲁迅 夏衍 祝福 祥林嫂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的笔端时时触及社会现实,贯穿着始终如一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对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鲁迅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对千万这些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鲁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挖掘,表现出作家对妇女问题的深切关心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在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等一系列小说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鲁迅正是通过描写众多妇女形象的作品,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历史时代。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除了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对祥林嫂的毒害和摧残以外,还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这个丧偶的媳妇的压迫。后者往往被评

论家所忽视。然而造成祥林嫂悲苦命运的主要的社会根源正是这封建宗法制度。

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一)被“四权”绳索捆缚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根据生活的若干真实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其一是单妈妈,她是个寡妇,却又有同居的男人;其二是乌石山上看坟的女人,儿子在门口剥豆被马熊拖去吃了;其三是宝姐姐,山里人来抢亲,宝姐姐逃走,失足落水,被捞起带走。祥林嫂的形象比原型更集中更概括,是旧中国贫苦农妇悲惨命运高度典型化的体现。[1]

祥林嫂的悲剧显示了“四权”绳索对农村劳动妇女的捆缚。

1﹑ 族权,不允许祥林嫂守节。祥林嫂的前夫祥林比祥林嫂小十岁,丈夫死后,祥林嫂不愿再嫁,宁可辛勤劳动养活自己,所以她逃到鲁镇做工。她的全部希望和渴求,便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存的权利。所以当她来到鲁家做工时是“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的??到年底,扫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鲁家)竟没有添短工”[2]。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2]”。但是,好景不长。在鲁家做工不到半年,她婆婆恃凭着族权的威势,不但把她像逃犯一样抓回去,且逼她嫁到深山野坳里。因为要用卖她所得的钱,买一个女人给她叔子做老婆。祥林嫂始终没有挣到一个“人的资格”,却像一件赚钱的货物一样被卖掉了。

2﹑夫权,要祥林嫂守节。在旧社会依照旧礼教,“女子一而,不得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祥林嫂在她前夫祥林(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死后,不肯再嫁;被婆婆抓回去逼嫁贺家坳,“在花轿上,她一种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花轿,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是夫权要祥林嫂守节造成的后果。再婚后,丈夫死于伤寒,她又要为后夫守节,只能跟儿子阿毛相依为命。

3﹑神权、政权要惩罚祥林嫂不守节。祥林嫂再嫁虽非自愿,但毕竟是再嫁了,就是“不守节”。“不守节”就是大逆不道,罪孽深重;不是小罪,而是“大罪”,就要受到惩罚。柳妈因受了封建迷信(神权)的影响和毒害,无意之中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她那有关“阴司”的话(“这种人活着要受苦,死后还要受刑:阎罗王

将她锯开,分给前后两个男人[2]”)使祥林嫂在精神上蒙受极大的压力。而政权的逼害尤烈,“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是政权的化身,他支持或利用其他三种权力逼上梁山害祥林嫂。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时,鲁四老爷知道她是寡妇后就“皱了皱眉”,不愿意留她。但祥林嫂凭着自己的刻苦耐劳、能干,还能分配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当祥林嫂再婚再寡后,即第二次来鲁镇做工时,她的遭遇就大不一样了:她不但不能再碰那“神圣”的酒杯和筷子,而且成为人们日常的笑料;更为甚者,当她到土地庙捐了门槛,神气舒畅、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喝道:“你放着罢,祥林嫂![2]”一句话彻底地对祥林嫂“判了刑”,令到“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看着。直到四叔来上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可见,此时的祥林嫂所受到的打击是何等之巨大!这就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鲁四老爷代表的地主阶级迫害得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最后倒毙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封建“四权”的绳索有如千斤铁链,紧紧地捆缚着祥林嫂戕害着祥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罚她的“不守节”。这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鲁迅抨击的予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二)﹑鲜明的独创性,体现在鲁迅刻划了祥林嫂的几个“不甘于”:

1﹑祥林嫂不甘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得做人的资格;

2﹑祥林嫂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但也撞到头破血流,结果在额头上留下了一个“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

3﹑祥林嫂不甘于百般受人歧视,捐门槛以“赎罪”。为了“捐门槛”,祥林嫂用了在鲁家的全部劳动所得十二元银洋;

4﹑祥林嫂不甘于死后受阎王惩处,临死时怀疑灵魂的有无。她希望没有鬼,死去不用锯开身子来分给两个丈夫,但她又希望有鬼,死去可以在阴间见到惟一亲爱的儿子阿毛,可以一家人团聚。这四个“不甘于”是祥林嫂自发反抗精神独特而鲜明的体现。祥林嫂反抗了族权、夫权,怀疑神权,惟独对压在头上的掌握政权的地主阶级没有明确的反抗表现,这是祥林嫂反抗的局限性。[3]

(三)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见证者,现实社会特性的体现者——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把祥林嫂从一个火炕中推到另一个火炕,看其在火炕中挣扎而无动于衷。她势利,冷默,麻木,不但丧失了感受别人痛苦的能力,而且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别人的不幸。[4]在给四婶讲述祥林嫂再嫁的事情时,卫老婆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卫老婆子对此事很赞赏:一是她认为祥林嫂交了好运。卫老婆子对四婶说:“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坳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二是她夸奖祥林嫂的婆婆倒是个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把祥林嫂嫁到深山野坳里去,赚了不少钱,为二儿子娶了媳妇。三是对祥林嫂闹婚,持否定态度。四婶问祥林嫂竟肯依,卫老婆子说:“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厉害??”由此看出,卫老婆子自己虽然也是女人,但也不把女人当作人看待,把女人当作物品可以买卖,把女人当作强者手里的玩物。因此,卫老婆子集中体现了现实社会的特性。

二﹑夏衍剧本中的祥林嫂

在银幕上再现鲁迅名著,是我国进步电影工作者很早就有的愿望,但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能实现。1955年春夏之交,经有关领导研究决定,将鲁迅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祝福》改编成电影,在翌年10月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时公映。这一任务落到了正从上海来到北京走马上任的夏衍头上。虽然改编名作被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对昔日曾与鲁迅有过并肩战斗之谊、如今又身为主管电影的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来说,这是难以推辞的,更何况他对改编名作有兴趣也有经验。

夏衍认为,将一部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剧本,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有好的思想内容,对观众有教育意义,有比较完整而紧凑的故事情节,有一到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而《祝福》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中恰恰是具备上述改编条件的、比较理想的作品。此外同是浙江人,对《祝福》所描绘的二十年代浙东农村的社会情景和人物关系比较熟悉,也是夏衍所以同意接受这一嘱托的缘由。将鲁迅的传世之作改编为电影,毕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而且又被列为全国性的纪念活动的重大项目,夏衍“把它看作一件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对自己提出了三点

要求:一、忠实于原著的主题思想;二、力求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三、为了使没有读过原著,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人情风俗缺乏了解的观众易于接受,而作一些通俗化的工作。为此,他一方面在改编中努力做到保持原著的深刻思想及独特风格,另一方面又针对原作短小精炼的体裁特点和社会时代的变迁差异,精心而审慎地进行了必要的丰富、增补与改动,以适应将原作再现银幕的需要。

与原著相比,改编本根据可以允许的范围,在人物、结构和情节、细节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丰富和创造:

(一)由于银幕上表现的需要,改变了原作用“我”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让人物自己出场,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介绍人物关系。

(二)新增加了卫老二和阿香这两个人物,前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封建宗法制度和邪恶势力迫害妇女的代表,后者的出现则意味着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许多妇女同样面临着祥林嫂那样的命运。

(三)原作关于祥林嫂被“抢亲”之后,对贺老六从激烈反抗到被迫成婚的一段描写,被改写成为一场有所创新的戏:祥林嫂反抗受伤,但从贺老六的充满友善的态度中,感受到了同是受苦人的真正同情和温暖,因而改变初衷,自愿与贺老六和解成婚。

(四)原作描写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依然受鲁家歧视,再度被辞退,剧本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增加了祥林嫂发疯似地用菜刀砍土地庙门槛以示有所觉醒的情节。如剧中的新年祝福重场戏,有个细小的“失手掉鱼”动作:祥林嫂听了柳妈的话去捐了门槛回来,满以为自己的“罪孽”赎清了,高高兴兴地去端福礼,却被鲁四老爷一声喝斥“放下”。导演设计此时祥林嫂应该愕然一惊,失手将所端的鱼掉在地上,演员却提出不应该这样表现,理由是祥林嫂花了那么多心血争取来作为一个人的权利,是不会轻易放弃的。经在场人员再三加以推敲,最后形成共识:祥林嫂再回鲁家就已经不被当作一个人看待,即使捐了门槛仍然如此,这是对她精神上最大的摧残,完全可能发生巨大震动,手中捧的鱼掉下地是必然的,但演员的感觉也是值得考虑的。于是导演集思广益,又设计出另外一种处理方案,将掉鱼的过程适当延长,由鲁四老爷一喊就突然掉下,改为祥林嫂申辩以后,鲁四老爷仍然不把她当人看,她才觉得花了十吊钱的门槛白捐了,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r0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