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半张纸》课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更新时间:2024-01-04 01:3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半张纸》

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目标 :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词语;了解有关作家、作品。 二、能力和方法目标 :体会小说以小见大的结构技巧。

三、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 :感悟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命运无常中对幸福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小说以小见大的结构技巧。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传授学习现代派小说的技巧,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并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墙上的斑点》导入。

在《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通过墙上的一个小小的斑点,引发了她脑海中关于生活、文化、历史、秩序、生命等广泛的思考,最后我们发现,原来那个斑点只是一只小小的蜗牛。可见,蜗牛虽小,但在伍尔夫那里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要接触另一样微不足道的小事物——半张纸,半张纸在我们手中能做些什么呢?折飞机、打草稿……它在我手里估计就是写上今天的语文作业,然后给课代表。那么,半张纸落在瑞典的作家斯特林堡的手中,不知道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会不会像那只蜗牛在伍尔夫那里一样,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作者简介

斯特林堡,瑞典戏剧家、小说家、诗人。

他是继易卜生之后的又一位北欧戏剧大师,仅剧作就有60多部。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奥洛夫老师》(1872)、《父亲》(1887)、《借方与贷方》(1892)、三部曲《到大马士革去》(1898)、《古斯塔夫·瓦萨》(1899)、《厄里克十四》(1899)、《一出梦的戏剧》(1902)、《鬼魂奏鸣曲》(1900)等。斯氏是位具有独创性的戏剧家,对现代欧美戏剧有广泛的影响。他的主要剧本已有中译本,并被搬上中国舞台。

斯特林堡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一直被视为怪人和疯子。与世长辞后,他的作品和功绩才渐渐受到重视,在瑞典出版了七十五卷本的斯特林堡全集。然而他复杂神秘的人生,随着“2005斯特林堡在中国”活动的举办,以及《斯特林堡文集》五卷本的推出,再次掀起了一股飓风。尼采发疯前在致发疯前的斯特林堡的一封信中谈到,个性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标志,没有个性的人等于零。同样是他俩朋友的评论家勃兰兑斯说,无数个没有个性的人加在一起还是等于零。这种天才论以大众为死敌,毫无沟通的可能——斯特林堡正是一个太有个性而使世人难以理解的“人民公敌”。尽管如此,斯特林堡如是说,“我是瑞典最炽烈的火焰”。那种压抑、愤怒得快要爆炸的气息一直荡漾在他身体内部。

像斯特林堡这样一位天才作家,由于他的作品打破了瑞典当时的制度,致使其生前被人

描绘成“怪人”和“疯子”,所以没有获得诺奖。瑞典文学院也因为当年没有将诺贝尔奖颁给斯特林堡,因而多年来一直受着舆论的谴责。瑞士戏剧家杜伦马特的一句话经典地总结了斯特林堡在国际戏剧界的地位,他说:“截止到目前,还没有一个人能成功超越《鬼魂奏鸣曲》第二幕的高度。”萧伯纳曾用自己的诺贝尔奖金来赞助人们翻译瑞典作品,表达他对以斯特林堡为代表的瑞典作家的崇敬。至于易卜生,尽管不喜欢斯特林堡,却还是在案头放着他的照片,并附言:“这儿的一位,必定会比我强”。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毫不掩饰地多次承认斯特林堡对他的巨大影响,将斯特林堡誉为“当今舞台一切现代性的先驱”。斯特林堡逝世距今已近百年,但他的作品的现代、思想的尖锐超越了时空的距离,仍然令人惊异。20世纪的表现主义、荒诞主义、存在主义、容格神话的阐释———均可以在他的作品种寻到印记。恰如卡夫卡所说:“我们是斯特林堡同时代的人,同时我们也是他的后继者。”“如果你是瑞典人的话,斯特林堡就生活在你的内心。”

二、阅读话题内容

抽一生朗读文本,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小说来分析结构的内容。 三、分析小说 1、主题:

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指著追求。

这篇小说虽短,主题却比较复杂和微妙。半张纸在作品中,不仅是年轻房客两分钟内情绪发生转换的契机,也对主题的深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主人公未注意到电话机旁墙上的半张纸以前,面对空空的房间,想到就要离开这里,一种人去楼空的失落感袭上心头,他徘徊着,顾盼着,寻觅着,给作品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使主人公决心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他决心要忘却这一切。但是,当他发现了这张纸条,取下纸条,只用了两分钟就读完半张纸上的十几个电话号码一一重又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之后,作家笔锋陡转,作了这样的描述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此时这张险些丢弃的半张纸,竟成了年轻房客弥足珍重的纪念物。他吻着这淡黄的小纸,实际上是吻着他的爱人和婴儿,是吻着逝去的生活。半张纸给了他那么多的人生欢乐,给了他那么多精神慰藉,他不能抛弃它,不能忘却它,他要把它深藏在心底。他将带着半张纸给他的人生启迪,去开拓新的人生之路。正因为这一个原因,他才能在离开公寓时,不垂头丧气,不徘徊惆怅,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这精妙的结尾,不但与开头呼应,而且一扫两分钟前的哀愁,半张纸使得主人公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奋然前行。

2、结构分析:

(1)学生分析,师生共同讨论。

(2)明确:小说《半张纸》结构艺术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家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作品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段,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深化作品的主题。半张纸成了小说中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成了小说的灵魂。

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被注意,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饶有新意。小说开始于搬家车辆的离去,男主人公被独立留在曾经的家里,作最后的一瞥。作家以哀婉平缓的笔调,描写主人公即将离开这居住两年的房间时的复杂心情:哀婉留恋,若有所失。它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男主人公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仅仅是如此吗? 也许更深的,还是对这里的眷恋,故意找个借口再待一会儿; 马上一转,说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连续重复,暗示主人公的故作镇定,这是写浅层心理;接下去,叙述他决定再也不去回想在这里的往事决定一词,更是显露出他心理上的脆弱,如果真的可以不去回想,还需要如此郑重其事地决定吗? 往事就像无孔不入的空气,又岂是一个所谓决定能够阻挡得了的; 下面,用一个但是,把镜头转向我们更本质的主人公那半张记录电话的纸条。这样简单的几句话,表面上波澜不惊 ,而内里却意义摇曳,语言非常有层次感。

在只有一千多字的小说中,作家却不惜笔墨,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半张纸便凸现出来,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而主人公也被这小小的纸头强烈刺激着,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因为那上面浓缩了他一生中两年里的最美好的时光。然而爱之愈切,痛之愈深,竟然使他决定要忘却。

3、讨论练习三: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持续了多长时间? 这种安排有什么意义 ?

引导学生理解半张纸作为结构的要点,使得小说的叙述时间和主人公的记忆闪回时间发生较大的交错,从而得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明确:《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从外部而言只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但是从内部深层而言,持续了两年的时间。这使得人生如梦、人世无常的主题得到有效表达。

四、作业:

完成《创新设计》有关作业。 附板书设计:

半张纸 斯特林堡

主题 :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 肯定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指著追求。

结构 倒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pw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