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案例评析二

更新时间:2023-10-23 02: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案例评析二

案例名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 《唯一的听众》 (第二课时)

评析教师:蒋秀云(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高级) 张雪莹(北京慧忠北里二小,小学高级) 张 琳(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小学高级) 金立颖 ( 北京南湖东园小学,小学高级 )

【评析文本】

金立颖:

老师们,大家好!今天参加评课交流的老师有《唯一的听众》的执教者、北京市骨干教师、朝阳分院中学高级教师蒋秀云老师;有北京市骨干教师张雪莹老师,区骨干教师张琳老师;我也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北京南湖东园小学副校长,兼职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金立颖。能和全国的老师们一起交流我们倍感荣幸,下面就请大家各抒己见。 张琳: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课标版第 11 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落雪,在编入人教版教材时有删改。同时这篇文章也被收入到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和沪教版教材第十册,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几乎没有删改。蒋秀云老师在讲本课的时候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但是蒋老师最后把删去的原文又呈现给了学生,并且还在这删减处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我感觉蒋老师把教材用的很足,而且在课下做了很多关于文本的工作,所以在课堂上才能出口成章,游刃有余。整节课始终给人以一种平心静气的与学生交流文本的氛围,像好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感觉。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放松,很自然的随着老师走进文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蒋老师 , 您先谈谈您对教材的解读吧。 蒋秀云:

谈不上解读,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唯一的听众》是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爱”的主题中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本文在写作方面颇具特色:以“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为外在线索,穿插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并用大量笔墨描写“我”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老人带给我的是怎样的一种独特而美好的情感体验。全文就像一曲优美的散文诗,轻轻叩击着读者的心扉,让读者在平缓而内敛的情绪情感抒发中不知不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受到一次美的洗礼。文章对主要人物——唯一的听众只有短短的几处语言描写和始终如一的“平静地望着我”的神态白描。它不同于小学阶段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文章:老人帮助“我”的这件事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作者也没有在叙述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过程中展现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刻画,这样学生就不容易从文本外显的描写中找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突破口。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时,需要从更广的视角构建文本阅读理解的策略,从看似天衣无缝统一和谐的描写与叙述中寻找到内在的矛盾,通过补白、比较、联想、想象等途径,力求展现真实的生活图景,通过揭示深层矛盾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众所周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篇文章无不是经过了作者立意、构思、选材、组材、剪裁等一系列加工过程后的主观“产品”,是观念化、价值化了的。面对同一事件由于视角不同,不同的作家可能会写出完全不同的作品。而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不一定都在作品中找到痕迹,因此需要借助想象在作者呈现的内容中寻找“蛛丝马迹”,把事情发展过程的“原生态”还原出来,揣摩、推测出作者没有写出来、又是真实发生的符合生活逻辑的内容,这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这类作品深处的重要方法。

由于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需要换个视角读懂“我”。作者叙述描写的着力点都在自身,对老人的描写多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来衬托的,所以从老人的视角观察我、审视我的一举一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老人为什么要帮助“我”?难道仅仅是因为她有着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吗?绝不仅仅是这样。文章在写“我”遇到老人之前,用了不少笔墨来渲染“我”的小提琴拉得糟糕的程度,然后又浓墨重彩地渲染我离开家来到小树林练琴时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环境描写更烘托出人物此时内心的欣喜。如果说以上内容都不难理解的话,那么接下去我的举动就让人费解了:“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练琴吗?这分明是一个出色小提琴手即将面对观众演奏时才会有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呢?跟下文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就是那个与“我”素不相识的老人,看到这里,没有听到我的琴声之前,会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提琴手?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都是基于这个与现实生活中的练习拉琴相矛盾的外在表现的深入追问。于是我们明白了:家人的冷嘲热讽,并没有浇灭我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啊!所以我的举动让老人看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难。这一点深深的打动了老人,也是老人决定帮助我的重要原因之一。接下去,当我发现老人的时候,我的局促不安、羞愧又说明我的敏感自尊以及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性。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说来,好不容易离开家人的讥讽,终于轻松了,在不想让任何人看见自己的

窘态时却偏偏又遇到了人,在这种情况下对“打扰”自己的人有一种怨,也不是不能理解,然而“我”内心却为自己难听的琴声打扰了别人而深深的自责。这样的举动怎能不让人感到人性的善良呢?这么好的年轻人,怎能不帮他呢?这也许正是对老人内心世界比较符合情理的还原。文章没有写,但是我们通过对“我”的描写的分析,得出了这样合乎逻辑的推测。

于是在以课题入手明确了老人的真实身份后,直接追问:为什么在音乐领域有着如此深造诣的人会帮助“我”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呢?又是怎样帮助“我”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装作耳聋是多么独特而又充满智慧的方法啊!装作耳聋可以只看见了“我”的举动——感觉像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正准备演奏,因为听不见,所以断定琴“一定拉得非常好”就显得如此合乎情理;装作耳聋可以让“我”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装作耳聋可以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装作耳聋“我”才会相信她所说的一切,帮助才能最终实现——一切都与下文照应得天衣无缝,这正是作者构思的精巧细腻之处。 张琳:

蒋老师对文本的研读十分下功夫,这在整堂课的设计上都能体现出来。本篇课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蒋老师正是抓住文本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比如对“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句话的设计,为了达到使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循循善诱,首先让学生读出这个句子的优美,然后思考这是属于什么描写,最后抓住“沙沙、悠悠”这两个叠词,体会这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营造出一种仿如音乐的优美韵律,从侧面反映出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对音乐有着深深的挚爱,还巧妙地解决了老师在课的开始提出的疑问:“为什么一个音乐学院的老教授会帮助我这样一个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拉琴又像锯床腿的人”。此处的设计,紧紧抓住文本,又前后勾连,使听者有茅塞顿开之感。我想蒋老师的作用正是这样不留痕迹的为学生指点、解惑。类似的设计还有对老教授这句话的理解“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诗一般的语言”,蒋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并运用课件调换语序让学生对比朗读,从而体会出诗意般的语言就是充满韵味,短小而充满节奏的。 蒋秀云:

是的,老人一共讲了三次话,话语中包含的鼓励是显而易见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通过删减比较、调换位置比较,一切不言自明:“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去掉“每天早晨”可以吗?或者把“每天早晨”放在句子中间表达上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一来,看似不经意说出的“每天早晨”,含义就没那么简单了:状语置后的强调作用凸现了;强调背后的督促与要求浮出水面;放在

最后句子缩短了,诗意盎然。比较是深入理解内涵的绝好方法。再看“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这种彬彬有礼背后实际上暗含着挽留,其言外之意:你如果走了就说明介意我的存在,这是自尊敏感的“我”不可能做的,所以挽留的如此巧妙,不留痕迹,令人回味,诗意也自然蕴含其间。那么为什么要挽留我呢?试想:如果老人没有留住我,我溜走了,会怎么样呢?由此想象开去:也许我再也不会拿起心爱的小提琴了,因为家里没法练,出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竟也没逃得过人的目光,我绝望了??后果不堪设想,老人的良苦用心就在这简练却不简单的语言中了。对老人语言内涵的深度挖掘,是走进老人内心世界的重要渠道。对诗一般的语言的体味使得对文本深藏的内涵显现出来。这种比较、联系生活实际的合理想象都是深度解读文本的方法。 张雪莹:

是的,我也由同感。在以往的阅读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发现少,结论性解释多,剥笋性解释少。学生有好多的形成解释,在于只停留在搬套文中已有内容的基础上。缺少个人理解的言语,缺少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深层的发现。在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层层推进,剥笋式的帮助学生对文章形成深层地发现。如在理解老人语言的这个环节中:

蒋老师引导:老人的语言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从自卑到自信,老人的语言是对“我”的鼓励(这些理解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读出来)。蒋老师接着又问:这些话里还有别的内容吗?学生抓住了“每天早晨”,知道了老教授每天早上都希望他来练琴,老人是在挽留他。

师:(继续引导)如果没有这个“每天早晨”意思有什么不同?

学生理解到“每天早晨”也是老人对“我”的一个要求,而且这个要求提的又是这么的委婉、含蓄,让人容易接受。蒋老师再次引导,如果把“每天早晨”放在句子中间可以吗?从语言的韵味、节奏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对比,终于体会到了这样的语言像诗一般。 金立颖:

我感觉蒋老师在教学中,抓文中的三个“平静”,使文章主题深化得非常自然。第一个“平静”是在老人见到“我”拉琴之前装聋,这是善意的谎言,她已经听到“锯床腿”的声音,看到了“我”的沮丧,这个平静中有爱,平静中有对“我”热爱音乐而又苦于不得要领的理解,她是一个懂得人心理的教授。蒋老师引导学生读懂了老教授关爱中透出的为人善良;第二个平静是出现在“我会用心听”,以此慰藉这个年轻人,不让人尴尬,是对人的尊重。“我会用心听”是如诗之诚,如诗之美,是心灵的沟通,是心灵的鼓励让这个年轻人毫无负担充满自信地去拉琴,这是懂得教育的教授对人的真心。学生的表达也让我感受到学生们体会到了

是老人坚定年轻人的信心、尊重中透出她待人的真诚;第三个平静出现在“我”从树林回到家中苦练之后,在“我”拉琴时,她说“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而“我”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在教授悄悄拍打节奏中,他们的心在琴中相通。此处的平静是教授仍在掩盖善意的谎言,但眼神深如潭水,说明一个艺术家对得意弟子的技艺由衷地赏识。平静中有赞许、有欣慰,这是艺术家成功者的仁慈之爱。在听课中,不由得让我们的听课者都能看出学生能自主发现老人慧眼识人的欣喜,在爱的眼神中透出艺术家育人的美德。

由此,我想到善良就是善解人意;真情就是为人之道;美德就是艺术家的德艺双馨。三个“平静”可以透出身俱琴手、指挥、教授三个身份的艺术家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这是融为一体的人格、品格。

蒋老师的课堂通过“抓关键,想意图” 理解重点词语,中心句子,重点段落,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达到了领悟事件隐含的目的,弄清“为什么而写”。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蒋老师教学《 唯一的听众》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老教授爱护、 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 感激之情; 在教学中,蒋老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老教授神态的句子并加以体会,从老教授“平静的眼神”“我”感受到什么?进而理解“我”对老教授的感激之情。 蒋秀云:

文章三次描写老人“平静地望着我”,这始终如一的神态,背后的内涵却大不一样。第一次是在“我”拉琴声音像锯床腿的时候,第二次是经过一段较长时间,每天听“我”练琴时,最后一次是我的“琴艺”明显提高时。由此想象开去: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每天听着像锯床腿一样难听的声音是一件多么折磨人的事啊?可是老人却能忍受这样的噪音如此长的时间,背后的内涵不言而喻;接着“我”的琴艺提高了,那如“深深的潭水”一般的平静就包含着深深的期待了??看来这平静之中蕴含的深意还真是值得品味一番呢!老人一如既往的不变的平静背后却是“我”的巨大变化:心理由自卑变得自信了;练琴的态度由随便变得刻苦认真努力了;琴艺由锯床腿一样难听到奏出了真正的音乐。这些变化文章中都有较具体的描写,这些外在的看得见的变化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老人不变的平静中蕴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这样的写法表面上波澜不惊,却让我们的内心泛起阵阵涟漪,老人平静的神态带给我们的是无法平静的心湖的荡漾。这一静一动、不变之中的巨变的对比就是作者写作高明之处。

在教学设计中,将老人神态的变化与“我”的变化联系起来,揭示出内在的关联,教学流程自然、流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次平静背后的深意用一段诗意的语言来表达也暗合了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只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或许提示在明确些,或者将句式呈现在大屏幕上,能够对规范学生的语言起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d3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