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更新时间:2023-03-08 10:00:5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部分 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1.

1.1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国民经济发展

安阳市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人均18100元;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17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697元。

表1-1 安阳市经济发展目标

指 标 项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2005年价格) 经济增长率(%) 人均生产总值(元,2005年价格)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005年价格) 2005年 545 12.8 10200 8900 2010年 1000 12.5 18100 13120 2020年 1765 10 29697 20997 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产业结构

安阳市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3:58:29,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9:44:47。

表1-2 安阳市域经济发展目标

指标项 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 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 2005年 15.4 26.1 2010年 13 29 2020年 9.2 46.5 (3)城市区域发展

以中部崛起为契机,把握区域发展态势,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协作。一方面利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机会,提高安阳知名度,大力发展旅游业。另一方面要利用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和本地良好的产业基础,积极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快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地处国家两大干线交汇的地理优势,主动积极加强与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联系,利用郑州的政治、金融、信息、旅游及技术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加快产业发展,增强城市实力。

加强安阳与邯郸、长治、焦作、新乡等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区联系,建设安阳西向长治、

东向聊城的道路,积极发展产业协作,实现商品、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共同发展。

打破行政区划分割,积极构筑以安阳为中心、濮阳鹤壁为次中心的豫北城镇群。强化三个城市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协调综合交通及公交建设,促进市政公用设施共享共建,优化旅游资源与线路,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共同发展,从而带动区域发展。

1.2 城市空间与土地利用

1.2.1 安阳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

(1)城市性质

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以钢铁、电子、轻纺为主,商贸旅游业繁荣的区域中心城市。 (2)城市规模

远期(2010)人口规模100万人,用地规模100平方公里,用地发展方向为向西发展为主。

(3)城市结构

城市以向西发展为主,建设铁西、铁东、开发区、洹河北区四个组团,形成东西两城、南北两片的组团式结构。

1.2.2 安阳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后边有的地方如P64写的是

2005~2020

(1)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型工业基地,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2)人口规模

安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10年将达到105万人,其中暂住人口约13万人;2020年达到155万人,其中暂住人口约23万人。

(3)用地规模

根据近、远期的发展速度、用地布局和建设特点,规划各阶段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10年,安阳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105平方公里,人均100平方米;2020年,安阳中心

城区城市建设用地150平方公里,人均100平方米。

(4)城镇体系规划

根据市域城镇布局形态,城镇发展的特点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以中心城市为节点,以高速公路和市域主干公路为依托,规划构建“一心两轴网络状”的城镇空间发展结构。

“一心”是指安阳主城区,包括中心城区、安阳新县城、柏庄镇、水冶镇、曲沟镇组成的城市中心,是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市域交通枢纽所在,是未来发展需要重点培育的增长极核,是吸引人口集聚的重点地区。主要承担区域性服务职能,辐射范围扩散到市域以外。

“两轴”:南北向京广城镇发展轴,依托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形成人口、经济、城镇的聚合轴;东西向林州至南乐城镇发展轴,以安林高速公路、安南高速公路、省道301、省道302、省道303、安李铁路、汤濮铁路等构成的复合交通走廊为依托,西连长治,东经濮阳、聊城通往青岛,是豫北区域级城镇发展轴。

表1-3 安阳市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城镇等级 特大城市 中等城市 城镇规模(万人) >100万 20-50万 数量(个) 1 3 城镇名称 安阳中心城区(150万) 林州市区(35万)、水冶镇(22万)、安阳新县城(20万) 汤阴县城(12万)、滑县新县城(15万)、内黄县城(10万) 姚村镇、合涧镇、临淇镇、陵阳镇、东姚镇、2-5万 12 铜冶镇、柏庄镇、宜沟镇、龙泉镇、留固镇、白道口镇、后河镇 小城镇 1-2万 10 河顺镇、横水镇、桂林镇、善应镇、曲沟镇、菜园镇、万古镇、牛屯镇、井店镇、楚旺镇 原康镇、五龙镇、采桑镇、东岗镇、任村镇、0.6-1万 14 石板岩镇、吕村镇、任固镇、五陵镇、高平镇、上官镇、王庄镇、东庄镇、梁庄镇 合计 315万 43 小城市 10-20万 3 (5)城乡协调区空间结构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建设空间迅速扩展,安阳中心城区扩散效应初现,周边城镇如水冶、柏庄、宝莲寺等已经承担中心城区部分工业、物流、市场等职能。本次安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基于殷墟大遗址保护、中心城区城市结构优化、城乡建设协调及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需要提出了城乡协调区这一概念,包括规划期内与中心城区功能协调的地区以及城市建设空间未来连绵拓展到的区域,具体而言包含水冶镇区、曲沟镇区、柏庄镇区、白壁镇区和汤阴县城,定义为安阳城镇集聚区,作为城乡协调区城市建设的主体。

? 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已进入空间跨越阶段,结合行政中心东迁发展东南新区,建设商务中心、商业中心、体育中心,提升服务职能。依托古城区、文峰路、红旗路、铁西路等发展大型超市、百货商场、专业市场,强化商贸职能。结合地形水体等建设公共绿地,创造宜居城市。

? 多组团

白壁组团:结合安阳新县城和京广铁路高速安阳客运站,发展成为既相对独立又与中心城区密切联系的组团,承担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中心城区的科研教育职能。

汤阴组团: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周易起源地和汤阴县城,汤阴组团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较好。保持团块状矩形方正的城市形态和方格网道路格局。随着交通网络升级,汤阴组团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将更为紧密,规划承担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中心城区的部分工业职能。

柏庄组团:现有镇区在用地挖潜整理的基础上,依托107国道以向南、向东发展为主,尽量减少过境交通对镇区功能的影响和干扰。规划形成“一轴两心”集中式的布局结构,其中“一轴”是指以御路沟作为镇区发展的生态景观轴线,“两心”是指将御路沟的东部和西部作为两个中心来发展。

水冶-曲沟组团:水冶组团向东发展为主,曲沟组团向北发展为主,结合起来形成西部工业组团。

(6)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

? 发展方向

以向南、向西发展为主,跨越安阳河适当向北发展,京珠高速公路以东地区结合铁路客运线安阳站和白壁安阳新县城的建设作为城市的东部组团。

? 用地结构

中心城区总体用地空间结构为“一区三片”,由五部分组成。

一区指城市中心区,西起京广铁路,东至京珠高速公路,南起安林高速公路,北至安阳河。作为城市市级中心区所在地,承担城市商务金融、办公、文化博览、教育体育等功能,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城所在地。城市中心区不仅是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同时也是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和管理职能的重要地区。

城市中心区主要由古城、城市商务区、市级行政办公区、市级商业区、教育科研区、市级体育中心、市级文化博览设施和市民休闲广场绿地等构成。

三片指南片区、西片区和殷墟片区。南片区位于安林高速公路南部地区,由安林、京珠高速公路以及107国道、羑河围合的区域。作为安阳市工业产业的重要集聚地,以安阳高新

技术开发区为主体,整合中心城区及市域的一二类工业企业。南片区西部为工业区,以工业企业、仓储物流、对外交通功能为主。东部为生活服务区,以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主,规划为城市南片区的副中心。

西片区位于安林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安林路和南水北调输水线围合的区域。西片区华祥路以西地区为工业物流区,安排城市中心区或旧区改造置换出来的工业企业以及其他二、三类工业,文明大道以南保留以安彩等企业的现状工业用地,并适当留有余地。文峰大道作为西片区的城市副中心,安排区级商业、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等设施。

殷墟片区是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内容,也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地。殷墟片区由殷墟遗址保护区和周边地区组成,西起电厂路东侧,东至胜利路,南起文峰路,北至北外环路。在对核心区进行保护的同时,加强周边地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整体环境的改善。

图1-1 安阳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1.2.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安阳市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阳现有殷墟、文峰塔、羑里城、岳飞庙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为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安阳市政府于198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c9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