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配套练习:第三单元 北魏孝

更新时间:2024-04-29 10: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5·清远模拟)“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北魏实行均田制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解析】 材料的“均富贵”是指抑制土地兼并,A与材料内容无关;B是思想,排除;北魏实行均田制,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C符合题意;D不是政府行为。 【答案】 C

2.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其目的是整顿吏治。

【答案】 D

3.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知识丰富 B.文章写作 C.政治 D.汉族文化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喜欢读《五经》,这说明他对汉文化研究较深,其他几个选项的说法都太片面。 【答案】 D

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前半部分为“分田”,后半部分为“纳调”,体现了耕种国家土地需要承担国家的租役,故选D。A、B、C只是说明分地,且说法都错误,A错在“全部”,B错在“平均”,C错在“出售”。

【答案】 D 5.(2015·临沂高二期末)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解析】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各族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民族融合如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答案】 B 6.《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 C 7.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右图)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人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迁都洛阳后”“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民族的融合。

【答案】 C 8.(2015·青岛模拟)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 ( ) 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解析】 只要知道“路有行馑”的含义就可以直接选定,而A、B、D都反映了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兴盛。

【答案】 C

9.敦煌壁画中有北魏商队的相关内容,反映了北魏商业的发展,下列有关北魏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②货币惯易逐步代替了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

③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 ④北魏统治者放弃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是鲜卑族政权汉化和封建化的过程,孝文帝仿照汉制进行改革,不可能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答案】 B

10.(2015·潍坊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解析】 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而只有B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1.(2015·无锡期末)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答案】

(1)变化: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2)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4)认识: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12.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ns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