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正与预防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10 17: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正对策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和农村留守子女的增多,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校教育工作的难点问题。下面,我结合教育部门工作实际,就如何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作一些交流:

一、不良行为表现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有攻击性行为,如打架、斗殴、说脏话、说闲话、恶作剧等;有欺骗性行为,如说谎、抄袭作业、偷窃、作弊等;有破坏性行为,如乱扔垃圾、乱图乱画、故意损坏公私财物等;有惰性行为,如迟到、早退、丢三拉四、不按时完成作业、劳动不认真等;有意识性行为,如自私、霸道、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协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等;有不良嗜好,如抽烟、酗酒、赌博、上网、玩电子游戏,更为严重的是离家出走,自伤自残等等。

二、形成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常见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教育的不利。在家庭,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他们养成蛮横无理、霸道任性的习惯;有的家长采取简单粗暴、专制施压的手段教育子女,致使孩子为了逃避处罚而说谎,或以反抗报复的形式对待成人;还有的家长用歧视、虐待、忽视、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孩子,使他们得不到温暖,因而四处浪荡。在学校,有些教师缺乏耐心,方法简单,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不能因材施教,或工作时松时紧,失去教育信心,甚至歧视学生,使他们厌恶学习,甚至是逃学。

- 1 -

在社会,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容易感染他们,把他们引入歧途,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其次是未成年人的心理原因。一是动机抉择时产生心理冲突,在冲突情况中,不同类型的儿童表现动机斗争不同,行为上就产生了差异。二是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未成年人在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产生矛盾时,正确观念不能占上风,必然会产生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三是挫折容忍力低。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的产生往往是与其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分不开的。

三、矫正与预防对策

在现实生活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监管还存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互脱节的现象,有时甚至是学校讲一套,家长说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一套;教育口径相矛盾、不统一,让未成年人无所适从;有的教育责任不清,工作机制不完善,价值导向扭曲,方式方法不当,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现根据教育部门的所开展的工作,提出以下思考:

(一)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教育失当是导致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加强对家长的引导教育,提高家长素质,增强家教的科学性,从而不断匡正陈旧落后的“成才观”,改变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的错误育人导向迫在眉睫。我县各学校通过成立统一的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利用墙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宣传途径,开展符合实际的、系统化、制度化的家庭教育知识的研讨和宣传,并根据孩子的生理、心

- 2 -

理的成长规律和需求,传授如何进行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等科学教子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效果。目前,我县有一所乡镇中心校(永建)被认定为州级示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创建了2所州级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示范家长学校, 10所州级示范家长学校,这些示范家长学校通过确定一批家教的重点调研课题,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科研活动,帮助家长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抓实德育工作,强化预防措施

学校必须不断改进教育的评价机制和标准,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从根本上扭转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做法。我县教育行政部门在改进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时,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果与学校的考评、学校领导及教师的工作业绩考核挂钩,将德育内容纳入考试内容,并通过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鼓励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行,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另外,各学校还充分发挥德育室的功能作用,积极培养先进典型,大力开展正面宣传教育,通过典型带动、榜样示范、人格熏陶和激励等,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结合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由学校教导处、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牵头,广泛利用广播、影视、图片、宣传栏、黑板报、座谈会、演讲会、文艺表演、征文评选、晨会、夕会、升降旗仪式等宣传途径,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将不良行为的预防矫正融入到革命传统教育中;将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正贯穿于“三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之中;通过开展律师进校园,聘请法制

- 3 -

副校长、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等活动,对严重不良行为进行有效预防。

(三)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环境

当前,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不少学校教育面临着“5+2=0(五天学校教育加上两天周末的社会教育,结果使得学校教育化为乌有)”的尴尬境地。价值取向的扭曲,社会道德的衰退,集体观念的淡漠,社会责任、义务的淡忘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深远影响和极大危害,使他们变得麻木、自私、功利、叛逆……所以,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正应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职能作用,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这个大环境。特别是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更应该积极开发能为青少年欢迎、代表社会主流的精神文化产品,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健康、更便利的网络环境,变单纯的“堵”、“禁”为有效的“疏”、“导”更为治本。当然,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这个大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单靠教育部门就能实现的,但教育部门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如联合公安、工商、卫生等执法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净化校园及周边社会环境。

(四)讲究方式方法,注重实践环节

要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要讲究方式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未成年人具有可塑性 ,某些行为在不利条件下可以变坏,在有利条件下可以变好。不良行为只要还没有定型,在认真、耐心、持久的教育下,是可以预防和矫正的。但矫正教育不是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就能生效的,要在实践中长期反复巩固才有成效。因此,要有打持

- 4 -

久战的思想准备。下面谈谈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的具体做法: 1.抓住征兆,消除萌芽

不良行为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起初总是有苗头、有征兆的。因此,要提高教育的意识,留心观察,细心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师或家长若能对以上苗头明察秋毫,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教育引导,就可以防止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

2.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由于对不良行为的指责、批评、惩罚多于赞扬和鼓励,所以未成年人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和敌意,通常以沉默、回避、粗暴无礼的态度来对待教师或家长的教育,这样的教诲在现实身上就很难生效。为了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必须动之以情,多方面地关心他们,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只有多方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他们是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的。用爱去感化,是转变未成年人的灵丹妙药。 3.善于发现积极因素,坚持正面教育

品行不良的孩子头脑里,并非都是消极的东西,也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闪光点。他们仍然向往美好的未来,喜欢得到表扬、赞许。因此,教师或家长应敏锐地观察到孩子的积极行为,指出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激发孩子积极向上。并通过教给孩子合适的行为标准,使孩子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地比较、区分和识别各种是非、善恶现象,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进行榜样教育,是正面教育的有效措施,是适合学生模仿心理需要的。教师或家长可选择形象鲜明、特点突出、事迹生动、便于模仿的人和事,特别是后进变先进

- 5 -

的人和事,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这更能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4.正确对待反复,逐步提高要求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放荡生活经历。因此,在转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这是难免的。要知道,孩子的进步不可能是直接上升的,而往往是迂回曲折、螺旋式上升的。所以教师或家长要特别谨慎,决不能气馁或放弃教育,应该抓反复、反复抓,找出反复的原因,在反复中前进,在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坚持不懈地工作。

5.锻炼学生同诱因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总是由某些不良诱因引起的。在矫正教育的初期,暂时控制或切断学生与外界不良诱因(如同伙的哥儿们、迷恋的对象、犯错误的场所、作案工具等)的联系是有必要的。但避开诱因毕竟是一种消极的办法,因为孩子很难再新诱因下不犯错误。根本的办法是增强学生在各种环境下抵抗诱因的能力,通过学生自身的道德努力来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因此,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抗拒诱惑的意志力,在帮助学生进步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通过实践考验,使学生受到实际的锻炼。 总之,在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矫正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启发自觉,维护自尊心、荣誉感,要善于抓住时机,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区别情况,因人而异,摸清他们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 6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pc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