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42影评

更新时间:2024-02-17 08:4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电影1942观后感(共4篇)

篇一:电影《1942》之影评

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

——电影《1942》之影评

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

关键词:1942 悲剧 冲突

一、引言

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二、冲突

(一)贫民与财主

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

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 李蕤《豫灾剪影》)。面对饥荒,财主老范,不再是一向温和的老东家,粮食成了他最为关切的宝贝疙瘩,他反复叮嘱家仆要仔细看护好自家的粮食;地主的儿子也不再是常态下的公子哥儿,少许的粮食使他成为了引诱民妇的资本;贫民则不再是一向温顺的小绵羊,饥饿使得他们丧失理智、难念旧情,即便是曾经有过的救命之恩。

(二)避难与逃亡

所有的人都走上了逃荒之路,因为战争,更因为饥饿。一无所有的农民们携家带口,带上祖宗的牌位,带上自己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走上逃亡之路,正如李蕤在《豫灾剪影》里描述的那样: “朝西去的大路上就充满了从洛阳出来的缓慢蠕动着的人群,有的步行,有的乘大车、人力车、排子车、汽车??人们的叫骂呼喊传到远处的田地里,混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低沉的音响,像只受伤了的野兽把血淌进一条长河时的沉吟”。即便是穿上出嫁时花衣裳也丝毫掩饰不了逃亡者的命运与悲哀。硕果仅存的财主老范带着银元和粮食,带着家仆,带着母亲和女儿,带着身怀六甲的儿媳,走上的是一条他自认为充满希望、优越感极强的避难之路,正如他对女儿星星所说的“人家是去逃荒,我们是去避难” 。离家十五天后,地主老范继续优越着,还能在别人饥寒交迫无粮可食时拿出余粮喂养女儿星星的宠物猫,还能在瞎鹿母亲病重的时候拿出一些粮食给与救济,还能依然自得地拥有并指挥着仆人栓柱。但在若干多天后,地主老范的优越地位开始出现崩塌。

俯冲、活像一群马蜂在折腾一只鼹鼠”、“这城市就像个把木板拿开而现出原形的蚂蚁窝,人们在连滚带爬地乱跑”。在这恍然一梦中,财主老范成了一个象想向他求助救济一些粮食的佃户、想向他请求帮助的同村人一样的一无所有的避难者,“这下,咱也成为逃荒的啦”,他的“避难”之路成为了真正的“逃亡”之路。

(三)信仰与肉体

在普通民众看来,饥饿和逃亡是由于战争和饥荒,然而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看来,所有的受难是由于他们没有得到主的庇护,他们是异教徒,没有皈依主。善良的乡村牧师安西满竭尽所能告诉难民们要皈依主,竭尽所能地为活着的人减去一丝伤痛,让死去的人们闭上双眼。但现实是,不管如何,活着的难民们面对的依然是饥饿、依然是死亡。他们不仅仅面

对着日本军队的狂轰乱炸,还面对着国民党军队的溃败、掠夺和欺凌。

(四)尊严与苟活

人都是有尊严的,但河南大饥荒逃荒之路上的人却没有了尊严。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放弃尊严。为了挽救病入膏荒的母亲,瞎鹿已无法再顾及父女之情,他下定决心打算卖出自己的女儿,尽管经过妻子花枝的强烈阻挠,没有能卖成女儿,但对瞎鹿而言,为了生存已无所谓父亲的尊严。为了换取五斗小米,曾经读过书、曾经花枝招展、曾经义气风发的星星决定卖出她自己,她告诉老东家,“爹,你把我卖掉吧,给我一条活路”。面对五斗小米,没有谁能挽留得住女儿的尊严。为了卖出自己,花枝决定把自己嫁给栓柱,拜堂后的第二天她就离开了,她告诉栓柱,嫁给他之后两个孩子就有了着落 。为了生存,谁也无法留住花枝作为一个妻子的尊严。

(五)希望与绝望

踏上逃荒之路的初期,无论是谁,都还充满着希望。老东家不停地安慰着家人:“咱们就是去避难,过了个把月,就会顺利回来的。”花枝也穿上了出嫁时的红衣服,打算出门见喜撞个吉利。栓柱心里默默喜欢着向往着星星,在老东家的沉诺里暗暗期盼着星星能嫁给他的那一天。可现实远不及他们所预料的那么美好,路越走越远,粮食越来越少,死去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遇到的不是好运气,而是日本人飞机的轰炸、国民党溃逃的军队、车马粮食的被抢夺。当瞎鹿看着自己年迈的母亲病入膏荒、奄奄一息,他却不能给她找来一点食物的时候,他彻底绝望了。当老东家看着自己的好儿媳产子不久被活活饿死的时候,他绝望了。当栓柱看着星星为了挽救家人也是挽救自己而自愿以五盆米被卖入妓院的时候,他伤痛欲绝,却只能在心里呼喊。面对死去的远离的亲人,他们没有哭天抢地,他们只是轻轻的合上亲人的双眼,告诉亲人同时也是告诉自己,“死了好,早死早托生,来世别再投胎到这里来啦”。

(六)真相与谎言

有的人在掩饰真相,有的人在揭露真相,有的人在真相面前无能为力,有的人在真相面前左右为难。谎言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大局,为确保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为维护政府的国际形象,政府公报河南饥荒死亡1063人、人吃人的现象绝不存在,“灾情是有的,但没有那么严重。” “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 “政府统计1063人。” “实际呢?”“300万人。”上报灾情时表示饥荒不严重、河南本省能够克服困难,甚至政府还休刊整顿《大公报》以停止真相揭露,而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休德却不顾生命危险,躲过新闻审查,深入灾区一线了解事实真相,更可贵的是他回到重庆后通过重重渠道一定要将此事告知政府高层领导,他拼命找宋庆龄、孔祥熙、何应钦、蒋介石等告知自己在灾区的所见所闻、告知河南灾情的真实情况,以推动国民党政府赈灾、缓解灾民受困问题,同时也帮助中央政府解决问题。

(七)救国与救民

河南这场灾荒是一场特殊历史时期下的大饥荒,特殊之处就在于中华民族正陷于日寇的疯狂侵略之下。为了抗击日寇,几百万中国军队正在包括河南在内的每一寸土地上殊死抗争。为了保证战斗力,政府必须从农民那里筹集大量军粮。为了救济早已断粮的难民,政府必须向灾民拨出大量的救济粮。这无疑是一对矛盾。对于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而言,他深知灾民之不易,并试图想向蒋委员长提出赈灾请求,但在重庆他看到的是蒋委员长正忙着处理缅甸前线战事、来自华盛顿的最新消息、即将举行的开罗会议的动向等“救国”大事的焦头烂额。当他向第六战区蒋鼎国司令长官要求减免军粮任务时,他又遭到了“救国”与“救民”孰先孰后的质疑与困扰。在中央政府看来,河南是个包袱要甩给日本人,以获得政府在战争中的优势。

(八)无助与阴谋

面对成批死去的大量难民,面对人吃人的惨状,羸弱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即便有心也无能

为力。中央政府本想将河南作为包袱甩给日本人,在被美国记者曝光的情况下不得已给予一些所谓的资助。陕西等地方政府为了保存自己岌岌可危的暂时的安全,在容纳了一部分难民之后也显得“无可奈何”。他们能做的就是用枪指着驶往陕西的列车,要求他们立马回头,喝止难民进入城内。也有人伸出了“援手”给了难民粮食,那就是凶残的日本人。利用“这些灾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的理论,日本人采用独特的“增兵”办法“仁慈”地用粮食赈济河南灾民,吸纳中国人作为日军的后援力量。他们看似仁慈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只有六万兵力,而中国军队有四十万兵力。他们狡猾地向难民散发食物,使难民在无形之中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在进攻时形成了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局面,在防守时形成了中国人被中国人打的场景。

(九)良知与利益

同时也由于李培基一次次的上书,中央政府终于了解了河南饥荒的严重程度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巨大的国际影响,他们决定调拨粮食救济灾民。面对这批救济粮,一部分的官员表现出了应有的良知,但地方利益的驱使也使得一大部分人丧失了理智、出卖了良心、,他们一边贪污腐败、接受贿赂,中饱私囊、大发国难财,做出天理不容的恶心事,一边假慈悲的说着“是不是有点过分”。有的官员潜心于研制“吃一粒管一天”甚至“吃一粒管七天”的仙丹式食物,企图骗取救济资金。有的官员不顾整体利益,只顾自己管理的那块区域,拼命地争吵、攫取与阻挠。

三、结语

通过讲述1942年河南大灾荒这个悲剧,电影《1942》充分揭示了战争与饥荒大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国民性与民族性。在那个悲剧时代,信仰与肉体相斗争,尊严与苟活相矛盾,良知与利益相纠结,真相与谎言相充斥。正如作者刘震云所说:“这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一个时刻,同时又是最温暖的时刻”。黑暗之处就在于肉体趋于泯灭、苟活几为真理、利益尘嚣于上、谎言不绝于耳,温暖之处在于终会有一群有信仰的人、终会有一群有尊严的人、终会有一群有良知的人、终会有一群相信真相并揭示真相的人。

地址:

身份证号:320219197706305023

篇二:电影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曾经对我,只不过只是一个数字罢了。

??一个令我们心酸的年代,影片追诉了一个小小的家庭的经历,老东家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着万贯家财,可却因为避灾被迫逃离了家乡.一路上,多少坎坷,妻儿的离世,粮食的被毁,以及被迫卖掉女儿??种种因素,使他在那一年,失去了太多太多.

这场学校组织我们看的电影,不算太长,却意义深远.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里,他们颠沛流离,他们有着对食物,对和平的渴望.

在影片的最后,老东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母亲饿死的小女孤儿,从此,他们相依为命?? 看完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息.一年的灾荒,却因战争,成了愈来愈深的问题.可这是有能力改变的呀!可最后,还是一名外国记者站了出来.中国的人都不理中国事了吗?

历史是真实的,是无奈的,是辛酸的.那时候,离现在是多么的遥远,又像是历历在目.这,是一笔血红的历史,多少人死于在这1942!尘封的历史,却是无言的诉说??

篇三: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在逃荒的路上,饥饿是压垮道德伦理的一座大山,在连吃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我们看

到了1942年逃荒路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灾难期间人命贫贱,影片中瞎鹿与人讨价还价卖掉自己的小孩,只为换得2升米给病重的老娘煮碗粥;张涵予饰演的传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爱的神父边帮他包扎边和他对话,信仰坚定的传教者眼神已经开始变得迷茫,直至最后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赢不了魔鬼,那还信他个求!”;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儿自愿“卖身”换米,用“再也不见”来换取父女俩人的活路时,老范噙着泪水,仰天长叹:“我老范辱没祖先!”;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 在影片的另外一条救援主线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

还死掉了唯一的儿子吗?如果国家富强,那场对日本的战争在一个月内打赢了,逃荒大军早早回家,还会有影片后面令人发指的情节吗?所以说,国富方可民安,落后就要挨打。目前,我国周边国际形势动荡,菲律宾、日本等国蠢蠢欲动,意图侵犯我国领土,而美国等国态度暗昧,我国再次站在了风浪的尖头之上。

影片只有2个小时就结束了,看完这部影片,我深深的受到了触动,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科技的发达,科技的发达离不开教育的普及,而我作为一名教师,作为国家教育体质中的一颗螺丝钉,我更是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牢牢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才是对无数先烈们最好的回报。

篇四:电影1942观后感

电影《1942》观后感

3120103925 刘恒

首先第一感觉便是当时人民生活之艰辛,处于战争年代的人们,他们并没有过错,但是却要遭受天灾与人祸的双重蹂躏,如果现在让我回到那个时代,估计怕是怎么也活不下去。不禁感慨历史的残酷,古语有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处在那个独特的历史时期的人们更是如此,影片真实反映的一些历史事实,以人换米、饿殍遍野、狗吃人人吃人种种,都让人切身体会到生存的不易。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人口密集,河南是中国的心脏,陕西是中国的脊梁,很庆幸这脊梁没有弯掉。纵然是在逃荒的过程中,即使是被农民仇视的地主东家也会把米借给瞎鹿来侍候其母,也会有长者呵护幼者,也会有乡里乡亲间的相互扶持,也会有拴柱甘愿一死也要保住孩子的风车。日寇虽然占据了我们的土地,但是却没有消灭我们的文化。在周围一片血腥的情况下,我们仍然看到了中国人的孝悌之义,还有善良的本质。影片在再现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强调了对人的关怀。

除此之外,对于建国前的历史走向我也有了一些认识。为什么国民党最后被赶出了大陆,为什么蒋介石的国军内战时败给了解放军,其实从抗战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影片中蒋鼎文的部队一直在向河南方面索要军粮,甚至讲出“饿死民,国还在,饿死兵,国就会亡”这样的话来,其实个人认为,蒋介石的部队打仗需要大量的军饷其实是非常致命的。内战后,前线的军需和国民党财力已经不能搭调,以至于后来发行金圆券,财政垮塌。

介石的军事头脑和战略战术思维是不能和毛主席相抗衡的。此外,国军内部的贪污腐败现象也是非常严重,这是他们最终失败的内因,军队纪律也是极差,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了国军内部一些败类如同土匪一般,抢掠人民的财物怎么能得到人民的拥戴。

看完这部作品,心情是非常沉重的,对生活、自身和历史都认真思考许久,既有悲哀也有亢奋,谈不上百感交集,但心情很复杂,难以平静。

篇二:《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一、作品背景

《一九四二》是由冯小刚虔诚导演、精心制作的鸿篇巨制的一部电影,而且《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它展现了旧中国的饥荒灾难,具有深邃的思想、宏大悲壮的场景、精湛鲜活的表演、低沉暗淡的光色。这部影片来源是冯小刚导演根据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发表于1993年,小说内容主要是以1942年发生在中原大地河南的一场大饥荒为故事背景。小说中讲述的是中国人民的苦难,拥有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地域特征。但刘震云在写作原作小说时,也介绍了当时的世界背景:宋庆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据史料称,1942年夏到1942年春,河南发生大灾难,情景令人触目惊心。当时,河南全省夏秋两季大部分绝收。大旱之后,河南又遇到了蝗灾。“水旱蝗汤”袭击了河南省110个县,当地农民饿死了300万人,有3000余万人逃难。原籍河南的刘震云为此创作了这部纪实色彩强烈的小说,大胆的言辞极大地刺痛了读者的道德神经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冯小刚看到了这篇小说后有很大的触动,从而使得冯小刚想拍一部可以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作为题材改编成的电影。《一九四二》该部影片是由冯小刚从1993年看中剧本到如今拍摄完成,共筹备18年,横跨7地,历时135天,共耗资2.1亿。这部影片是由华谊兄弟公司出品,于2012年11月29日上映。

二、作品简介

《一九四二》这部影片是在1942年我国河南省发生的一次大灾难---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人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这样的一些事:宋庆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 。当时,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也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我国河南省地区发生了大旱,千百万民群众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影片中的全景展现出大时代背景下,天灾人祸的众生相。在本部影片中的故事主要从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在逃荒的路上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廘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在逃荒路上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另一条线索是以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无能、他们对人民的藐视从而推动和加深了这场大灾难,但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的命运。随着浩浩荡荡的逃荒队伍,冰天雪地中满载灾民疾驰的列车、日本飞机空袭逃荒的灾民、重庆轰炸等电影画面的首次曝光而层层递进,影片最后在蒋介石沉重的回首中落下帷幕。《一九四二》这部电影贯穿全片的根本就是吃的问题,同时也记录了一个民族最不应该忘却的一次灾难。

三、 作品人物分析

在本部影片中对白的方言化和副语言比较的丰富。人物操持着河南话、陕西话、重庆话等地方话,使得语言朴实而有趣。人物有着丰富的副语言。影片中通过丰富的语言展现了人物遭遇或命运的转化。 东家范殿元。在影片中,他复杂多变,善恶兼备,能屈能伸,懂

得变通。他也有义气,游说栓柱保护星星,为赎卖栓柱给法庭送白面。当瞎廘因卖女而夫妻大闹时,他舀出一满碗米准备救急时,左顾右盼发现他身后有很多的灾民在围观,急忙说:“这么多穷人,我也救不起啊。”再把碗里的米拂的平平的,“别想着卖孩子,给你娘熬碗粥喝,灾过了还我”。瞎廘的母亲被炸死,范家的财物被炸、被抢之后,他的心灰的说:“啥都没有了,那小米真该借你一袋!’显示出了她同情弱者的性格。在影片的最后老范对孤儿说:“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我们可以从这些话中体会得到老范的这份温情能给人一种无限的希望。

花枝。通过影片中的对话,我们可知她的身价一路下跌,为女儿不惜将自己低价沽售。起初少东家以两升小米和两个核桃为报酬非礼她,她不从。在逃荒的路上人贩子告诉瞎廘:她值五升小米。栓柱欲想用饼干为由诱惑亲抱星星,星星拒绝后跑开。花枝看过后凑前说“没弄成吧?人一喝墨水,就是条喂不熟的狼。给我饼干,我给你睡。”在洛阳,她力争向人贩子推销自己:“买一大的,捎俩小的孩子!特划算。”结果遭到痛斥,花枝被推倒在地,贱卖不成。为孩子有托,她改嫁栓柱,再以四升小米的价位将自己卖给牛贩。临别前,她对栓柱说,“千万不能卖孩子,我的裤子好一点,咱俩换换。”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花枝用完最后一袋小米的时候,饥饿离人们的距离开始变得那么的接近,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场面。孩子需要养活、刚出生的婴儿需要奶吃、生病在床的母亲需要买药,人们含着泪水卖掉自己的孩子、曾经一起患难的妻子,换来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

米,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值钱,但当生存遇到威胁的时候,它又是那么的值钱,人们无奈的只有用亲人去换取救命的小米。

瞎廘。瞎廘在影片中是一个油滑而又传统的男人,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瞎廘面临自己的母亲重病之时,他的第一选择就是卖掉自己的女儿,有这样的一段瞎廘和买主之间的讨价还价的情景,买主给他的老婆和他的女儿都标了价,可瞎廘断然的拒绝了。瞎廘的女儿曾经问过他,说:“啥叫逃荒啊?”。他用直接而又简短的话告诉自己的女儿:“出门找吃的,就是逃荒”。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瞎廘也是个粗线条的男人,当他面临困境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有把盘算的,而孝顺在他的心里是无价的。

老马。在影片的对话中,我们体会得到他的身份在不断地变化,也显示乱世中求生的智慧。他世故利己,不乏善良本色,见风使舵。“一辈子最大的荣耀就是给省长做饭”。坐在逃荒的马车上,伙伴说:“老马,多亏了这次灾祸,才有战区巡回法庭,要不然,你一个县衙的伙夫,怎么会轮到你当庭长呢?他自鸣得意总结发迹经验,梦想着发战争财,“一场灾祸下来,咱们都是官”。在影片的最后,老马为认日本人当差,力劝栓柱保命!栓柱被刺死后,他舔着日本人尖刀上的肉,眼里噙着泪水,谄媚地说“辣”,从他的言情中,传神地展示了他屈辱求生,老马为了果腹,高尚和卑微里的他都能寻找到那丝求生出存的夹缝。

四、观后感

《一九四二》这部电影贯穿全片的根本就是吃的问题。1942年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这一年里河南发生了旱灾和蝗灾,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了生存,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始了一次惨烈浩荡的逃荒之旅。电影中有很多触动我内心深处的场景,让我感慨万千。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生活在现在的这个年代,我们真的很幸福!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里很少体会得到真正“饿”的感觉。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这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都为了活着尝尽苦楚,却没有一个人选择自杀,他们都卑微地生存者,财主的读过书爱小猫的女儿宁愿自己被卖到妓院,只因想吃饱想活命,佃户愿意卖掉小女儿,徐帆在给孩子一个托付后自己把自己卖掉,如此凄凉,但他们都没有选择死。我们更能从中体会得到河南的普通农民也非常的坚强。选择走下去,活下去,似乎就有了活的希望。当生存和信仰发生冲突的时候,活着永远是普通人的第一选择。

《一九四二》这部电影的拍摄是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事情。刘震云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一直被以为是不可能翻拍成电影的,难度太大。但是,冯小刚以为如果去做一件“可能”的事情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做就要去做看上去“不可能”的事。冯小刚导演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的事,这一切都是他心中的梦想指引着他拍完《一九四二》源源不断地动力来源。在剧本创作中,冯小刚导演坦言,自己与编据刘震云选择用最“笨”的方式——重走1942年灾民的逃荒路。我们从中体会更能体会得到要想拍一部比较成功的电影真的不容易。看了《一

篇三:电影1942观后感

电影《1942》观后感

电影1942讲述了地主范殿元一家和佃户瞎鹿一家往陕西逃荒的故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和碌碌无为的政府,直接加速了日帝对中国的侵略速度。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饥荒和战乱,但却透过这部电影看到当时1942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剧中有这样一句话:善良的人们,为什么要遭受战争的威胁,饥饿的恐惧?如果斗不过魔鬼,信主有什么用?传教士安西满一心想带领受灾的难民逃离苦海,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在政府腐败的大背景下,注定他的大志是一场空。在这场灾荒中,所有人物的性格、脾性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自然灾害是对人性的又一场挑战,饥饿、逃难、抢劫、买卖人口、甚至于人吃人,一件件触碰道德底线的事件在上演着。

因为导演冯小刚是喜剧大师,所以拍这种深沉题材的片子,难免会遭人诟病。有人说整部电影是部流水账;有人说片子太沉重,看不下去;也有人说这部电影假、大、空。但是我从这部片子里却是看到了一段历史、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段我们不曾了解过的历史。 电影看完时,我唏嘘不已,随之震惊:这就是当年的中国啊!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真正的了解过我们的祖国,原来她受过这么多苦,流过这么多血。她经历的磨难,都是我们这些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所不能体会的,那么我们有什么借口不去努力奋斗呢?

对于苦难的历史我们要铭记,对于未来我们定要憧憬美好! ZP8 陈新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w5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