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究方法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26 20: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材料研究方法习题答案

? 光学显微分析

1.如何提高光学显微分析的分辨能力?

①选择更短的波长,如紫外光、X射线、电子束等; ②采用折射率很高的材料,如采用浸油显微镜;

③增大显微镜的孔径角,如采用复合透镜以加大显微镜物镜的孔径角。

2.阐述光学显微镜分析用光片制备方法。

(1)取样:光片的取样部分应具有代表性,包含研究对象并满足特定要求;

(2)镶嵌:对一些形状特殊尺寸细小而不易握持的样品需进行镶嵌; (3)磨光:去除样品表面损伤,获得光滑样品表面; (4)抛光:去除细磨痕以获得无暇镜面,并去除变形层; (5)浸蚀:使不同组织,不同相位晶粒以及晶粒内部与晶界处各受到不同程度浸蚀,形成差别,从而清晰的显示出材料的内部组织。

3. 电磁波谱的主要参数

波普区域 Y射线 X射线 紫外光 可见光 近外光 微波 射频 波长范围 波数/cm-1 2×1010~7×107 106~1010 106~2.5×104 2.5×104~1.3×104 1.4×104~3.2 0.0032~3.2 频率/MHZ 光子能量/ev 0.5~140pm 10-3~10nm 10~400nm 400~750nm 730~3.1×106nm 6×1014~2×1012 3×1010~3×1014 3×1010~7.5×108 7.5×108~4×108 4.1×108~9.7×104 2.5×106~8.3×103 1.2×106~1.24×102 124~3.1 3.1×106~3.1×109nm 1~1000m 10-5~0.01 97~9.7×104 0.3~300 3.1~1.65 1.7~4×10-4 4×10-4~4×10-7 1.2×10-9~1.24×10-6 (1)σ=1/λ=1/(0.5×10)=2×10cmσ=1/λ=1/(140×10)=7×10cm

(2)σ=1/λ=1/(10-3×10-7)=1×1010cm-1 σ=1/λ=1/(10×10-7)=1×106cm-1

-10

10

-1

-10

7

-1

v=c/λ=(3×108) /(10-3×10-9)×106=3×1014 MHZ 、

v=c/λ=(3×108) /(10×10-9)×106=3×1010MHZ

E=1240/λ=1240/10-3=1.2×106ev E=1240/λ=1240/10=1.24×102ev

(3)λ=c/v =(3×108) /(3×1010×106)=10-8m=10nm

λ=c/v =(3×108) /(7.5×108×106)=4×10-6m=400nm

σ=1/λ=1/(10-6)=106cm-1 (400×10-5)=2.5×104cm-1

σ=1/λ=1/

E=1240/λ=1240/10=124ev E=1240/λ=1240/400=3.1ev

(4)σ=1/λ=1/(400×10-7)=2.5×104cm-1 σ=1/λ=1/(750×10-7)=1.3×104cm-1

v=c/λ=(3×108) /(400×10-9)=7.5×1014HZ =7.5×108MHZ v=c/λ=(3×108) /(750×10-9)=4×1014HZ=4×108MHZ

E=1240/λ=1240/400=3.1ev E=1240/λ=1240/750=1.65ev

(5) v=c/λ=(3×108) /(730×10-9)=4.1×1014HZ =4.1×108MHZ

v=c/λ=(3×108) /(3.1×106×10-9)=9.7×1010HZ =9.7×104MHZ

λ=hc/ E =1240/E=1240/1.7=730nm λ=hc/ E =1240/E=1240/4×10-4=3.1×106nm

σ=1/λ=1/(730×10-7)=1.4×104cm-1 σ=1/λ=1/(3.1×106×10-7)=3.2cm-1

(6) λ=hc/ E =1240/E=1240/4×10-4 =3.1×106nm

λ=hc/ E =1240/E=1240/4×10-7 =3.1×109nm

σ=1/λ=1/(3.1×106×10-7)=3.2cm-1 σ=1/λ=1/(3.1×109×10-7)=0.0032cm-1

v=c/λ=(3×108) /(3.1×106×10-9)=9.7×1010HZ =9.7×104MHZ

v=c/λ=(3×108) /(3.1×109×10-9)=9.7×107HZ =97MHZ

(7) σ=1/λ=1/100=0.01cm-1 σ=1/λ=1/1000×102=10-5cm-1

v=c/λ=(3×108) /1 =3×108HZ =300MHZ

v=c/λ=(3×108) /1000=3×105HZ =0.3MHZ

E=1240/λ=1240/10-6=1.24×10-6ev E=1240/λ=1240/(1000×10-6)=1.24×10-9ev

? X射线衍射分析

1.试述X射线的定义、性质,连续X射线和特征X射线的产生、特点。 ①定义:X射线是由高速电子撞击物质的原子所产生的电磁波。 ②性质:1)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2)X射线波长:10-2~102 ?;

3)X射线的波长、振动频率和传播速度符合λ=C/ν; 4)X射线可以看成具有一定能量E、动量P、质量m的光流子;

5)X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能力,可以穿过黑纸和许多对于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

6)X射线肉眼不能观察到,但可以使照相底片感光,在通过一些物质时,使物质原子中的外层电子发生跃迁发出可见光; 7)X射线能够杀死生物细胞和组织。 ③连续X射线

产生条件:高速运动的电子流或其他高能辐射流被突然减速而产生。 特点:强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构成连续谱。X谱强度随X射线管的管电压增加而增大,最大强度所对应的波长变小,最短波长界限减小。

④特征X射线

产生条件:原子层内电子跃迁产生特征X射线。

特点:波长一定、强度很大的特征谱只有当管电压超过一定激发电压时才产生,只取决于光管的阳极靶材料,不同靶材具有其特有的特征谱线。

2.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会产生物理、化学和生化过程,引起各种效应。

1)X射线可使一些物质发出可见的荧光; 2)使离子固体发出黄褐色或紫色的光;

3)破坏物质的化学键,使新键形成,促使物质的合成; 4)引起生物效应,导致新陈代谢发生变化;

5)X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物理作用可分为X射线散射和吸收。 3.试述X射线粉末衍射法物相定性分析过程及注意的问题。 分析过程:

1)样品制备:在加工过程中,应防止由于外加物理或化学因素而影响试样原有的性质。

2)检测,通过粉末照相法或粉末衍射仪法获取被测试样物相的衍射图样。

3)数据分析:通过对所获衍射图样的分析和计算,获得各衍射线条的2θ、d及相对强度大小Ι/Ι1 ,要求对2θ和d值进行高精度的测量计算。

4)使用检索手册,查寻物相PDF卡片号:一般采用Hanawalt索引检索,用最强线d值判定卡片所处的大组,用次强线d值判定卡片所在的位置,最后用八条强线d值检验判断结果。若八条强线d值均已基本符合,则可根据手册提供的物相卡片号在卡片库中取出此PDF卡片。

5)若是多物相分析,则在4)步完成后,对剩余的衍射线重新根据相对强度排序,重复4)步骤,直至全部衍射线能基本得到解释。 应注意的问题:

1)对试样分析前,尽可能详细了解样品来源、化学成分、工艺状况,观察外形、颜色等性质,对物相分析的检索工作提供线索; 2)尽可能根据试样的各种性能,在许可的条件下将其分离成单一物相后进行衍射分析;

3)尽可能避免衍射线重叠,提高粉末照相或衍射仪的分辨率; 4)d值处理精确度要求高,检索时只允许小数点后第二位才能出现偏差;

5)特别要重视低角度区域的衍射实验数据;

6)多物相混合实验时,应耐心检索,力求全部数据都能合理解释; 7)物相定性分析过程中,尽可能与其他的相分析实验手段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互相印证。

4.试推导Bragg方程,并对方程中的主要参数范围的确定进行讨论。

d:晶面间距 Θ:半衍射角

D

B

F

n:衍射级数

由光的干涉原理可知:当两束相干光源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即为2n·时,干涉加强;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即为(2n+1)

?2?2时,干涉减弱。晶体相邻晶面原子对同一束光的衍射光为干涉光,由图可知,同一束光经相邻晶面原子衍射后,光程差δ=BD+BF,且BD=BF=dsinθ,所以δ=2dsinθ。因此只有当δ=2n·,即2dsinθ=nλ时,X射线经晶体衍射后才能被晶体反射,此即布拉格方程。 对于一定面间距d的晶面,由于sinθ≤1,因此,只有当λ≤2d时才能产生衍射,但是,λ/(2d)≤1时,由于θ太小而不易观察或探测到衍射信号,所以,实际衍射分析用的X射线波长与晶体的晶格常数较为接近。

?2? 热分析

1、分析氢氧化钡八水合物Ba(OH)2·H2O的热过程

1. 1)DTA曲线125℃左右有明显的吸热峰,说明样品产生吸热效应;

TG曲线表明样品发生吸热反应时,失重率约40% ,

315×0.4=126,126÷18=7 (有7个水分子)

??? Ba(OH)2·H2O+7H2O↑ 2)反应式: Ba(OH)2·8H2O ?吸热2. 1)DTA曲线160℃左右有明显的吸热峰,说明样品产生吸热效应;

TG曲线表明样品发生吸热反应时,失重率约5.7%, 315×0.057=18,18÷18=1,说明失去一个水分子

??? Ba(OH)2+H2O↑ 2)反应 Ba(OH)2·H2O ?吸热3. DTA曲线400℃左右有明显的吸热峰,说明样品产生吸热效应,为

Ba(OH)2晶型转变所致;

4. 1)DTA曲线610℃左右有明显的吸热峰,说明样品产生吸热效应。TG曲线表明样品发生吸热反应时,失重率约5.7%, 315×0.057=18,18÷18=1,说明失去一个水分子 2)反应 Ba(OH)2→BaO+H2O

2、分析硫酸亚铁水合物FeSO4·7H2O的热过程

1. 1)DTA曲线75℃左右有明显的吸热峰,说明样品产生吸热效应。 TG曲线表明样品发生吸热反应时,失重率约20% 278×0.2=54 54÷18=3 失去了3个水分子,

???FeSO4·4H2O+3H2O↑ 2)反应FeSO4·7H2O?吸热2. 1)DTA曲线125℃左右有明显的吸热峰,说明样品产生吸热效应

TG曲线表明样品发生吸热反应时,失重率约20% 278×0.2=54 54÷18=3 失去了3个水分子,

???FeSO4·H2O+3H2O↑ 2)反应FeSO4·4H2O?吸热3 1)DTA曲线300℃左右有放热峰,说明样品产生放热效应,说明此过程FeSO4·4H2O为氧化过程

2) DTA曲线740℃左右有吸热峰,说明样品产生吸热反应。 TG曲线表明样品发生吸热反应时,失重率约30%,

278×0.32=89,1个FeSO4·4H2O分子失去氧化分解生成一个Fe2O3

分子,质量损失90。

氧化反应和热分解反应方程式:

? 2Fe2O3 + 4SO3↑+ 4H2O↑ 4FeSO4·H2O + O2 ??

? 紫外

5-10现用相同的比色皿分别在475和670nm处,测定了三种溶液的吸光度:(1)含有化合物a;(2)含有化合物b;(3)a与b的混合溶液 其中有关数据如下,试计算混合物中a和b物质含量各为多少?

化合物 a b a和b 浓度 0.01 0.01 - a(475nm) 0.9 0.15 1.65 b(670nm) 0.70 0.65 1.65 解:由式A= ε·b ·c,可得ε=A / b·c,故在475nm处,a、b两物质的

摩尔吸收系数分别为:

εa =Aa / b·ca = 0.9/0.001=900 εb=Ab / b·cb =0.15/0.01=15 混合物在475nm处的吸光度之和为: Aa+b = εa·b ·ca + εb·b ·cb

则有 1.65 = 900ca + 15cb

(1)

同理,在670nm两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分别为: εa =Aa / b·ca = 0.20/0.001=200 εb =Ab / b·cb = 0.65/0.01 = 65 混合物在670nm处吸光度之和为: 1.65 = 200ca + 65cb

解(1)式和(2)式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得: ca = 1.48 × 10-3 mol·L-1

(2)

cb= 2.08 × 10-2 mol·L-1

5-11 取2.00ml含2mol/L NH3的Cu2+溶液放入1.00cm的吸收池中。测得在某一确定波长的吸光度为0.600。然后取0.0100 mol/LCuSO4溶液1.00mL添加到第一个吸收池中,再测得的吸光度为0.800。试指出第一个溶液中Cu2+的浓度为多少?

解:设第一个溶液浓度为c,根据A???b?c,则有

2?c?1.00?0.0100 30.603c第一溶液/第二溶液 = = 0.802c?0.0100对第二个溶液有:0.80?a?则 C=0.005mol?L-1

5-12 钴、镍离子与2,3-双硫苯骈嗪形成络合物,其摩尔吸收吸收如下:

波长(nm) εCo εNi 510 36400 5520 656 1240 17500

现将0.376g的试样溶解后,稀释到50.00mL容量瓶中。从其中取出25.00mL处理,以除去杂质干扰;加入2,3-双硫苯骈嗪,在将其稀释至50.0mL。用1.00cm的吸收池,在510nm和656nm处测得吸光度分别为0.476及0.347。试计算试样中钴、镍的相对百分率。 解 由公式:

a?b(?1)?b?cb A???a(?1)?b?ca??b1a?b(?2)?b?cb A???a(?2)?b?ca??b2在510nm处:0.467=1.00×(36400cCo?5520cNi) (1) 在656nm处:0.347=1.00×(1240cCo?17500cNi) (2) 由(1)式得: cNi=

0.467-36400cCo (3)

5520由(3)式代入(2)式,得: 0.347=1240cCo+17500× cCo=1.02×10-5mol?L-1

由(4)式代入(3)式,得:

0.467-36400?1.25?10-5 cNi==1.91×10-5mol?L-1

55200.467-36400cCo

5520由MCo=58.93,MNi=58.70

可得 :Co% =

cco?50?(50/25)?10?3McoW?100%

1.02?10?5?50?2?10?3?58.93?100% =

0.376 =0.016% Ni% = cNi?50?(50/25)?10?3MNiW?100%

1.91?10?5?50?2?10?3?58.70?100% =

0.376 =0.03%

5-13 简述用双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干扰严重两混合物原理。

解:为了消除干扰阻分的吸收,一般采用作图法,以确定干扰组分的等吸收波长。图5-1是混合试样中A、B两组分的吸收曲线。其中A为主要干扰阻分,B为待测组分,在用作图法选择波长时,可将测定波长?2选在被测组分B的吸收

峰处,而参比波长?1选择,应考虑消除干扰物质吸收。即使A组分在λ1的吸光度等于它在λ2的吸光度,根据吸光度的加和原则,混合物在?1和?2处吸光度分别为:

A?1?A?1(A)?A?1(B) (1)

A?2?A?2(A)?A?2(B) (2)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输出信号:

?A?A?2?A?1 (3)

?A?A?2?A?1?A?2(A)?A?2(B)?A?1(A)?A?1(B)(4)由于双波长分光光度计使用同一光源,即

?1及

?2强度相等,

?A?1(A)?A?2(A) ,所以(4)式可写成

?A?A?2(B)?A?1(B)?(??2(B)???1(B))?b?c?A (5)

从(5)式可以看出,输出信号

与干扰组分无关,它正比于B组分

的浓度C,从而消除了干扰组分的影响。

5-16据报导米蚩酮的络合物反应是测定Pd的最灵敏呈色反应之一,其摩尔吸收系数高达2.12 ×105 L·mol-1,若最小可测吸光度为0.001,使用吸收池的光程长度为10cm,试问用分光光度法测定Pd的最低摩尔浓度是多少?如果吸收池的容积为10ml,可以测定最小Pd量是多少?(Pd硫代米蚩酮络合物的分子量为106.4) 解:由朗伯特比尔定律A= ε·b ·c,可得浓度: εa =A / b·c

=0.01 / (2.12 × 105 × 10)

=4.72 × 10-10 mol·L-1

则可测得最小钯量为:

W = 4.72 × 10-10 × 106.4×10-2 = 5.02 × 10-10 g

? 光谱分析

1.产生红外吸收的原因是什么?阐述分子振动的形式和红外光谱振动吸收类型。

(1)原因:a、辐射具有刚好满足物质跃迁时所需的能量 b、辐射与物质之间有相互作用 (2)形式:

1)伸缩振动:对称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

2)变形弯曲振动:a、面内变形振动:包括剪式振动和面内摇摆振动 b、面外变形振动:包括面外摇摆振动和扭曲变形振动 (3)类型:a、X-H伸缩振动区 b、叁键和积累双键区 c、双键伸缩振动区

d、X-Y伸缩振动区和X-H变形振动区 2.试比较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异同。

异:1)拉曼效应产生于入射光子与分子振动能级的能量交换,是光经过分子散射后发生了频移。红外光谱是由于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同时伴随转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是光的吸收。

2)分子的对称性愈高,红外与拉曼光谱的区别就愈大,非极性官能团的拉曼散射谱带较为强烈,极性官能团的红外谱带较为强烈。

3)拉曼可以测试水溶液,并可以使用玻璃样品池,而红外不可以。 同:在许多情况下,拉曼频率位移的程度正好相当于红外吸收频率,即同一物质的拉曼曲线和红外光谱曲线的峰位一致。

3.试推断化合物 C8H7N 的结构,熔点 29.5℃。

1.答:

1)Ω=1+8+(1-7)/2=6 > 4,可能有苯环。

2)3030cm-1为=C-H或苯氢的伸缩振动,结合第三峰区的相关峰1607cm-1、1508cm-1的苯环的骨架伸缩振动,可能有苯环。 ? 3)2920cm-1为-CH3的碳氢伸缩振动,1450cm-1和1380cm-1为-CH3的弯曲振动,可能有-CH3。

4)817cm-1苯环上相邻两个氢的面外弯曲振动,表明是对位取代苯。

(?分)

5)2217cm-1为C≡N伸缩振动,可能有C≡N。 综上述分析,化合物的结构为

4.试推断化合物 C7H5NO 的结构。

解:?Ω=1+7+(1-5)/ 2=6 > 4,可能有苯环。

?3100cm-1为≡C-H不饱和碳氢伸缩振动,结合1601cm-1、1510cm-1、表明有苯环。

?751cm-1,为苯环上单取代, ④2260cm-1、2242cm-1为-N=C=O

综上述分析,化合物的结构为C6H5-N=C=O 5.分子式 C6H14,红外光谱如下,推导其结构。

(1)Ω = 1 + 6 +

0?14= 0,为饱和烃类化合物; 2(2)3000-2800cm-1为饱和C-H伸缩振动,1461cm-1与1380cm-1表明有-CH2、-CH3;

(3)775 cm-1为-CH2平面摇摆振动,该振动的吸收率随-(CH2)n 中n值的改变而改变,n值增大,波数降低,775cm-1(n=1)表明该化合物 中无n>1的长链烷烃存在,只有-CH2CH3存在(乙基中-CH2平面摇

CH3 摆振动为780cm-1) 综上所述,化合物的结构为:CH3-CH2-CH-CH2-CH3

6.分子式 C4H6O2,红外光谱如下,推导其结构。

(1)Ω = 1 + 4 +

0?6= 2,分子式中可能含有C=C、C=O、C≡C; 2(2)3070cm-1表明有=C-H或≡C-H,结合1659cm-1处有-C=C说明该化合物存在烯基,该吸收带吸收强度正常,VC=0谱带强大,说明该双键与极性基团相连,此处应与氧相连,该谱带波数在VC=0正常范围,表明VC=0不与饱和基C=C、C=O相连。

(3)1760cm-1、1230cm-1、1140cm-1表明分子中有酯基(COOR)存在,VC=0(1760cm-1)较一般酯(1740-1730cm-1)高波数位移,表明诱导效应或环张力存在,此处氧原子与C=C相连。 (4)1365cm-1CH3与C=O相连

O

综上所述,化合物结构为:CH2=CH-O-C-CH3

7.化合物分子式 C10H14S,红外光谱如下,推导其结构。

①Ω=1?10?0?14?4,可能有苯环。2

②3050cm-1可能为苯氢的伸缩振动,结合1600cm-1、1500cm-1附近的苯环骨架振动,认为有苯环存在。

③810cm-1为对位取代苯中相邻两个氢的面外弯曲振动。 ④2900cm-1附近为饱和C-H伸缩振动。

⑤1450cm-1、1390cm-1、1370cm-1为-CH3、-CH2的弯曲振动,低频谱带裂分为双峰且1370cm-1谱带稍强,由此判断分子中有叔丁基存在。 ⑥2550cm-1处为S-H伸缩振动。 综合以上分析,化合物结构为:

? 核磁共振

1、产生核磁共振三要素:处于静磁场中、核自旋不为零、频率等于核自旋进动频率的射频

2、分析核磁共振谱图的三个条件:

(1)化学位移:由于氢核具有不同的屏蔽常数σ,引起外磁场或共振频率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化学位移越大,氢核的屏蔽常数越小,说明相邻原子的电负性越强。

(2)自旋偶合裂分峰数目:由于邻近核的耦合作用,NMR谱线发生分裂。裂分峰数目遵守n+1规律——相邻n个H,裂分成n+1峰。 (3)吸收峰的积分面积:吸收峰的积分面积体现了吸收峰的强度,与产生该吸收峰的质子数呈正比。

1. 在核磁共振波谱法中,常用 TMS(四甲基硅烷) 作内标来确定化学位移,这样做有什 么好处?

[答] 1) 通常用四甲基硅烷 (TMS) 作内标物质来确定化学位移,这样做有许多好处。首先,这一化合物中的 12 个质子是等同的,只产生一个峰。由于其屏蔽常数比大多数其它质子的屏蔽常数大,一般化合物的峰都出现在 TMS 峰的左侧。此外, TMS 是化学惰性的,它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沸点只有 27℃,测量完毕后只需加热,即可将其除去,使试样获得回收。

2. 某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88, 元素分析结果其质量组成为: C: 54.5%; O: 36;H: 9.1% NMR谱图表明:

a组峰是三重峰, ?≈1.2, 相对面积=3; b组峰是四重峰, ?≈2.3, 相对面积=2; c组峰是单重峰, ?≈3.6, 相对面积=3; (1) 试求该化合物各元素组成比

(2) 确定该化合物的最可能结构及说明各组峰所对应基团 [答] 1) 组成比

54.5 36.4 9.1

C:O:H= ── :── :── =4.54:2.27:9.1 12.0 16.0 1.0 = 2:1:4

2) 据相对面积说明该化合物含有8个H 所以分子式为C4H8O2

结构为: CH3──CH2──COO──CH3

? : 1.2 2.3 3.6 三重峰 四重峰 单峰

3. 当采用90MHz频率照射时, TMS和化合物中某质子之间的频率差为430Hz, 这个质子 吸收的化学位移是多少?

[答] ? =?? / ?o×106 =(430×106)/(90×106) =4.78

4. 在使用200MHz的NMR波谱仪中某试样中的质子化学位移值为6.8,试计算在300MHz 的NMR仪中同一质子产生的信号所在位置为多少Hz? [答] ?=?? /? 0 ×106 ??=?·? 0 ×10-6 不同仪器的?相同

?? =6.8×300×106×10-6=2040Hz

5. C4H8Br2 的核磁共振谱峰数如下: ?1 = 1.7 ,双峰 ?2 = 2.3 , 四重峰 ?3 = 3.5 ,三重峰 ?4 = 4.3 ,六重峰

这四种峰的面积比依次为 3 : 2 : 2 : 1 .

试写出该化合物的结构式,并用数字 1、2、3、4 标明相应的碳原子, 并作简明解释。 答: ?11.7 峰为甲基受相邻一个质子偶合的双峰。因相邻碳上连有溴原子,故 ?2增大。?22.3是亚甲基受到相邻碳上三个质子的偶合 (- CH - CH2- CH2- ),故为六重峰,小峰谱图中无法显示,因此谱图中只有四重峰。?33.5 是亚甲基受相邻碳上二个质子的偶合(- CH2- CH2- ),故为三重峰。因同碳原子上带有溴原子,其化学位移位于 ?2.3 处的亚甲基。 ?44.3 是 CH的峰。因受到相邻碳上 5 个质子 ( CH3 和 - CH2- ) 偶合故分裂成十二重峰,小峰谱图中无法显示,因此谱图中只有六重峰。因碳上连有 Br,故?值增大。

Br H ┃ ┃ CH3- C - CH2- C - Br 1 4┃ 2 ┃3

H H

6. 判断下列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图(氢谱)。

BrCH3CH2BrCCH2Br

答: BrCaCH3bCH2BrCH2Br

两组峰均为单峰 , Ha 高场 Hb 低场 峰面积比 a : b = 3 : 4

画图:

?

7. 5 分

化合物C3H6O21H-NMR谱图如下 (1) 有3种类型质子 (2) a. ?=1.2 三重峰 b. ?=2.4 四重峰 c. ?=10.2 单峰

(3) 峰面积之比 a:b:c =3:2:1 请写出它的结构式, 并解释原因. [答]a. 甲基 -CH3 b. 亚甲基 -CH2- c. 羧基 -COOH

∴是丙酸 CH3CH2COOH

8. 分子式为C5H11Br有下列NMR谱数据

? 质子数 信号类型 0.80 6 二重峰 1.02 3 二重峰 2.05 1 多重峰 3.53 1 多重峰 该化合物结构是什么?

[答] 6个H 双峰 说明含 (CH3)2CH- 3个H 双峰 说明含 CH3CH- 该化合物为 (CH3)2CHCH(CH3)Br

9. 试推测分子式为C8H18O在NMR谱中只显示一个尖锐单峰的化合物结构.

[答] 在NMR谱图中仅显示单峰说明该化合物没有自旋-自旋裂分, ∴全部质子是等 价的再结合分子式故该化合物为: (CH3)3C-O-C(CH3)3

10化合物(a), (b), (c)分子式均为C3H6Cl2, 它们的NMR数据如下, 试推测(a) (b), (c)的结构. (a) (b) (c) ? : 5.3 1H 三重峰 2.8 2H 五重峰 5.0 1H 多重峰 2.0 2H 多重峰 1.6 4H 三重峰 3.2 2H 二重峰 1.0 3H 三重峰 1.6 3H 二重峰 [答] (a) CH3CH2CHCl2 (b) ClCH2CH2CH2Cl (c)

11. 化合物A,分子式为C5H11Br.NMR: 6H,二重峰, ? =0.80, 3H, 二重峰, ? =1.02,1H, 多重峰, ? =2.05,1H,多重峰; ? =3.53. 请写出该化合物结构. [答] (CH3)2 CH CHBr CH3

CH3CHCH2ClCl

↑ ↑ ↑ ↑ 6H 1H 1H 3H 双峰多重峰多重峰双峰

12. 写出分子式为C4H8O2且与下列核磁共振谱相符的化合物结构式.

答:[答] O ‖

CH3COCH2CH3

13. 分子式为C4H7Br3的化合物在1H-NMR 图上在?=2.0与3.9处, 有两个单峰其峰面积之 比为3:4, 请写出结构式。

BrCH3CCH2答:

CH2BrBr

14. 一个卤代烃, 分子式为C5H10Br2,测得1H-NMR谱图如下: (1) 有三种类型质子

(2) 化学位移 峰裂分 a:δ=1.3 多重峰 b:δ=1.85 多重峰 c:δ=3.35 三重峰 (3) 峰面积之比 a:b:c=1:2:2 请写它的结构式, 并进行分析。

答:本化合物C5H10Br2, 可看出用氢取代溴则符合CnH2n+2 , 为饱和脂肪烃. 由峰面积之比 可知质子数a(2H), b(4H) , c(4H), 末端为CH2Br, 两个末端完全一样. 结构式为BrCH2CH2CH2CH2CH2Br (c) (b) (a) (b) (c)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bn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