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学习起点”

更新时间:2024-05-23 13: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注“学习起点”

——“迈进”有效课堂的“第一步”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建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着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仅仅从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对知识的理解等“主观愿望”去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而忽视了成长中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以至于让课堂教学在游离学生实际需求的“道路”上艰难行进??

【问题与困惑】

“5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1.情境导入

师:请大家在白纸上描出自己的小手。

(学生描手,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手指? 生1:5,10,15,20,25。 生2:用乘法数。

(教师马上打断说:我们还没学过) 生3:10,20,25。

(教师带学生一起5个5个地数,并板书:5→10→15→20→25) 师:这样5个5个加太麻烦,所以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新办法。 (揭题:“5的乘法口诀”)

2.教学新课

师:1个5算式怎样表示? 生:1×5=5,5×1=5。(师板书) 师: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生:1个5是5。

师:1个5是5可以编一句乘法口诀。 (板书:一五得五) 师:一五得五表示什么意思? 生:1个5是5。

师:那算2只手的手指根数,怎么列式? ??

【思考与对话】

关注学习起点,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自然流露”出的真实的“学习起点”,然后灵活调整教学活动,那么此时的课堂,将会是尊重学生、正视“学习起点”、关注课堂生成的有效课堂。然而,在本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却很让人失望。

1.忽视了“学习起点”

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按照课前预设的计划开展了一步步教学活动。尽管教师精心创设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描一描自己的小手”,但此时的活动,已经成为失去真实价值的“表面活动”,因为此时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情况。在没有关注学习起点的基础上,冒然开展的活动,不是一场“失败”,就是“失去真实价值”。

2.泯灭了“课堂生成”

面对一名学生的“用乘法算”,这位教师用“我们还没学过”迅速打断。这不仅表现了教师忽视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更让人感到他是在泯灭课堂生成。课堂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应冷静地面对,机制地筛选,巧妙地运用,而绝对不能对其“一棍子打死”,心里只想着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

3.缺失了“生命关怀”

课堂,是师生智慧共生、情智交融、生命对话的“圣地”。期间,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更有生命的“对话”。然而,本案例中,教师积极为完成“知识传递”而“不懈努力”着,却忽视了他所面对的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生命的学生。置学生已有的知识于度外,面对学生早已掌握的乘法口诀予以回避,这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尊重,更是对他们个体生命关怀的缺失。

当然,“5的乘法口诀”确实是一节比较难上的课,大多数教师还会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流程之中,即“创设生活情境—列出5的乘法算式—说算式意义—编乘法口诀—巩固口诀”。这一流程,虽然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在计算教学中应用很广,但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再注入一些“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关注课堂中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目标因素,以求让课堂更加实在一些、厚实一些、有效一些。

【案例与场景】

“5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1.谈话导入新课 师:你知道乘法口诀吗?

生1(琅琅上口):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生2:七七四十九、九九八十一。 师:你怎么会那么多乘法口诀? 生:爸爸妈妈教我的,铅笔盒上看的??

(结合学生回答,师揭题:“5的乘法口诀”) 2.教学新课

师:5的乘法口诀谁会背?

(学生很流利地从一五得五背到五五二十五。) 师:背得太快了,慢一点好吗? (师板书口诀)

师(指着“二五一十”这句):表示什么意思? 生:2个5是10。 师:谁能用棋子演示出来? (两个学生演示摆。)

师:谁看明白了,他们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5颗,摆2行。

师:表示什么意思?(生说师板书:2个5相加) 师:“一十”是什么意思? 生:一个10。

师:现在请与同桌合作,挑选一至两句口诀,摆出棋子,写出算式,说说意义。 (学生活动,反馈) ??

【评析与感悟】

上述两个案例,让教师感受到关注“学习起点”的重要性,同时也促使教师来深入思考和认识“学习起点”。

1.“学习起点”的内涵是宽泛的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自然人,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同时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站在这样的角度,教师可以更宽泛地认识“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已有储备。

2.关注“现实起点”,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就知识基础而言,学生的学习起点应包括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传统的教学,往往从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出发,按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内容的逻辑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教学。而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则应充满人文关怀,密切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将会是经济的、有效的、实在的。

3.关注学习起点,迈好有效课堂的“第一步”

只有充分尊重并完全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课堂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课堂上开展的各项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第二个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就很有意义,他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状态,面对课堂生成——部分学生已能熟练地背诵九九乘法口诀中的部分口诀,教师灵活机智地调整了教学程序,把“编出5的乘法口诀”这一环节提前。为了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又引导学生用棋子摆出口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在操作中真正把握了每句口诀的意义。最后教师又大胆放手,让学生同桌合作,挑选一至两句口诀,摆出棋子,写出算式。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合作、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

那么,如何更好地关注学习起点,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教师应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1)拿起放大镜“看”学生。现代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书籍、网络、长者、同伴??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很大帮助,都会影响着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同时,尽管每个人都有八种以上的智能,但他们每个人的智能结构却各不相同,都需要教育者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全面把握,也只有真正把好每一位学生跳动的“脉搏”,教学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更有效,因此,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学生交流,为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可能。 (2)“蹲下身来”备课。在把握了学生之后的备课环节,教师除了系统研究教材,把握好所要教学的内容的逻辑体系,更应“蹲下身来”,站在学生的高度,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要素,他们在课堂中的需求和学习之后的变化,是每节课所必须面对追问的。只有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学中多融入一些关注学生的情怀,课堂才会更加有效,才不至于出现学生面对教师深奥而系统的“精彩”讲解却“望而生畏”、一无所获的场面。 (3)把握个体学习起点。我们可以采取课前问卷、学生访谈和布置一些课前作业等形式展开调研,从反馈中了解个体学生的起点。

(4)“机智”地面对课堂。尽管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入研究,对学生也有了全面把握,但这些“周密的准备”还要灵活应用于课堂。面对活生生的课堂,面对有思想、有认识、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还应灵活、机智,尤其是面对课

堂突如其来的“生成”,教师要能机智地作出抉择,积极引燃每一颗即将迸射的创造“火花”,冷静面对不该发生的每一次“尴尬”。

【资料链接】

吴正宪老师在一次报告中谈到: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要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面对课堂实际,吴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学生面对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二是,为什么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关键原因是教学离学生实在太远了。吴老师给教师指出了对策: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可从以下三方面具体操作:

(1)课前调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2)抓准切入点。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

(3)亲历过程。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实践与拓展】

“学习起点,是有效学习的关键;关注学习起点,更是迈进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堂突如其来的“生成”,教师要能机智地作出抉择,积极引燃每一颗即将迸射的创造“火花”,冷静面对不该发生的每一次“尴尬”。

【资料链接】

吴正宪老师在一次报告中谈到: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要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面对课堂实际,吴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学生面对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二是,为什么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关键原因是教学离学生实在太远了。吴老师给教师指出了对策: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可从以下三方面具体操作:

(1)课前调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2)抓准切入点。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

(3)亲历过程。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实践与拓展】

“学习起点,是有效学习的关键;关注学习起点,更是迈进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75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