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

更新时间:2024-02-17 10:4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什么是话剧

什么是话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样式。为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

区别,被称为话剧。中国话剧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 ????

新剧时期: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

织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同年,王钟声等

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这种

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以后10年间,上海、

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

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

烈欢迎。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爱美剧时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陈独秀、傅斯年

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推崇介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

剧。1919年胡适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他们主张的代表。同时,陈大悲、

欧阳予倩等人响亮地提出“爱美剧”——非职业戏剧的口号,先后成立民众剧社、

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

女性》(郭沫若)、《一片爱国心》(熊佛西)、《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

(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为中国话剧建立了重要的文学基础。1922年

留美专攻戏剧的洪深回国参加戏剧协社,针对文明戏的不良习气,从剧本、舞台

纪律、导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胆改革,推行男女合演,从而形成完整的话剧艺术体

制。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成立,为话剧人材的培养提供了一块阵地。

田汉主持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最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新兴话剧的精神。1924~

1930年先后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剧目,培养了陈凝秋、陈白尘、赵铭彝、郑

君里、张曙、吴作人等一批艺术骨干。1929~1931年欧阳予倩主办广东戏剧研

究所,出版《戏剧》刊物,组织演出《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欧阳予倩、

洪深、田汉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1928年洪深创意将英文Drama译为“话

剧”,区别已陈腐的“新剧”,中国话剧从此定名。????

左翼戏剧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提出“无

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从此中国话剧进入

以左翼戏剧运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左翼“剧联”总盟设在上海,领导北平(今北京)、

南京、广州、杭州等分盟,建立50多个左翼剧团,演出《血衣》、《乱钟》、《怒

吼吧,中国》、《香稻米》、《回春之曲》等大量进步话剧,涌现出夏衍、于伶、陈

白尘、宋之的等一批新剧作家以及章泯、金山、赵丹、舒绣文等舞台艺术家。1935

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成立,演出《娜拉》、《钦差大臣》、《大雷雨》、《武则天》、

《太平天国》,40年代剧社演出《赛金花》等大型剧目,舞台艺术水平大大提高。

1934~1937年青年剧作家曹禺的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问世;1933

年中国第一个营业性剧团中国旅行剧团诞生并坚持14年之久;1932~1937年河

北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在做话剧尝试;“红色戏剧”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

建等革命根据地十分活跃,演出《二七惨案》、《八一南昌起义》、《我——红军》

等几百个剧目,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战斗士气。1935年在南京成立国立

戏剧学校,以后14年中培养学生千余名,演出独幕、多幕剧近180出,活动遍

及苏、湘、鄂、川等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

发展、大繁荣的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后,戏剧工作者8月7日在上海上演

《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夏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汇聚武汉的进步戏剧工作者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分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组织及抗日根据地的话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城镇乡村,形成空前大普及的壮阔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1939年后话剧运动重心开始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话剧演出剧场化。《一年间》(夏衍)、《国家至上》(老舍、宋之的)、《夜上海》(于伶)、《雾重庆》(宋之的)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1941年成立的中华剧艺社、1943年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带来营业演出的新特点。从1941年至1945年重庆各剧团连续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国春秋》(阳翰笙)、《法西斯细菌》(夏衍)、《戏剧春秋》(夏衍、于伶、宋之的)等剧目150余台。1944年2~4月,广西桂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28个文艺团体演出话剧27台,是一次话剧艺术的大展览大检阅。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大量的文工团、宣传队活跃在农村、部队,《流寇队长》(王震之)、《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等)、《李国瑞》(杜烽)等剧目,突出表现了中国话剧的战斗传统。解放战争时期,话剧活动处于低潮。《清明前后》(茅盾)、《升官图》(陈白尘)、《丽人行》(田汉)的上演是这时期的重要收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7月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话剧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党和政府重视话剧事业的发展,先后成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以及各省、自治区、大军区的专业话剧团。《龙须沟》、《茶馆》(老舍)、《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万水千山》(陈其通)、《马兰花》(任德耀)等优秀剧目大量涌现;焦菊隐导演的《蔡文姬》、《茶馆》显示了话剧的民族化追求,黄佐临导演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介绍了布莱希特的演剧思想;文化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50年代后也出现维吾尔、蒙古、朝鲜、藏语的话剧演出,扩展了话剧艺术领域。随着文艺界“双百”方针的讨论与贯彻,1962年后出现了《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年青的一代》(陈耘)等优秀剧目。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话剧艺术实践荒疏、与观众割断联系的衰败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话剧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在突破旧舞台局限、革新戏剧观念、丰富话剧艺术表现力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戏剧创作上的无场次结构、意念化形象塑造、时空跳跃情节、模糊主题等尝试,舞台艺术上的运用面具、中性服装、几何图形布景道具,激光灯光以及打破第四堵墙,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四面观众等形式革新,引起戏剧理论界的关注,出现了一场戏剧观念与形式革新的讨论,对中国话剧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新时期话剧对外开放与交流也更为宽广,自1986年后成功地举办了莎士比亚戏剧节、奥尼尔戏剧节。北京人艺的《茶馆》多次在欧、美、日、港演出,中央戏剧学院的《俄狄浦斯王》出访希腊,均获得很大成功,是中国话剧走向世界的良好开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样式。为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被称为话剧。中国话剧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 ????新剧时期: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同年,王钟

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以后10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爱美剧时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推崇介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1919年胡适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他们主张的代表。同时,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响亮地提出“爱美剧”——非职业戏剧的口号,先后成立民众剧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爱国心》(熊佛西)、《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为中国话剧建立了重要的文学基础。1922年留美专攻戏剧的洪深回国参加戏剧协社,针对文明戏的不良习气,从剧本、舞台纪律、导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胆改革,推行男女合演,从而形成完整的话剧艺术体制。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成立,为话剧人材的培养提供了一块阵地。田汉主持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最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新兴话剧的精神。1924~1930年先后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剧目,培养了陈凝秋、陈白尘、赵铭彝、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一批艺术骨干。1929~1931年欧阳予倩主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戏剧》刊物,组织演出《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1928年洪深创意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区别已陈腐的“新剧”,中国话剧从此定名。????

左翼戏剧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从此中国话剧进入以左翼戏剧运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左翼“剧联”总盟设在上海,领导北平(今北京)、南京、广州、杭州等分盟,建立50多个左翼剧团,演出《血衣》、《乱钟》、《怒吼吧,中国》、《香稻米》、《回春之曲》等大量进步话剧,涌现出夏衍、于伶、陈白尘、宋之的等一批新剧作家以及章泯、金山、赵丹、舒绣文等舞台艺术家。1935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成立,演出《娜拉》、《钦差大臣》、《大雷雨》、《武则天》、《太平天国》,40年代剧社演出《赛金花》等大型剧目,舞台艺术水平大大提高。1934~1937年青年剧作家曹禺的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问世;1933年中国第一个营业性剧团中国旅行剧团诞生并坚持14年之久;1932~1937年河北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在做话剧尝试;“红色戏剧”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革命根据地十分活跃,演出《二七惨案》、《八一南昌起义》、《我——红军》等几百个剧目,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战斗士气。1935年在南京成立国立戏剧学校,以后14年中培养学生千余名,演出独幕、多幕剧近180出,活动遍及苏、湘、鄂、川等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后,戏剧工作者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夏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汇聚武汉的进步戏剧工作者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分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组织及抗日根据地的话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城镇乡村,形成空前大普及的壮阔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

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1939年后话剧运动重心开始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话剧演出剧场化。《一年间》(夏衍)、《国家至上》(老舍、宋之的)、《夜上海》(于伶)、《雾重庆》(宋之的)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1941年成立的中华剧艺社、1943年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带来营业演出的新特点。从1941年至1945年重庆各剧团连续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国春秋》(阳翰笙)、《法西斯细菌》(夏衍)、《戏剧春秋》(夏衍、于伶、宋之的)等剧目150余台。1944年2~4月,广西桂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28个文艺团体演出话剧27台,是一次话剧艺术的大展览大检阅。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大量的文工团、宣传队活跃在农村、部队,《流寇队长》(王震之)、《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等)、《李国瑞》(杜烽)等剧目,突出表现了中国话剧的战斗传统。解放战争时期,话剧活动处于低潮。《清明前后》(茅盾)、《升官图》(陈白尘)、《丽人行》(田汉)的上演是这时期的重要收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7月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话剧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党和政府重视话剧事业的发展,先后成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以及各省、自治区、大军区的专业话剧团。《龙须沟》、《茶馆》(老舍)、《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万水千山》(陈其通)、《马兰花》(任德耀)等优秀剧目大量涌现;焦菊隐导演的《蔡文姬》、《茶馆》显示了话剧的民族化追求,黄佐临导演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介绍了布莱希特的演剧思想;文化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50年代后也出现维吾尔、蒙古、朝鲜、藏语的话剧演出,扩展了话剧艺术领域。随着文艺界“双百”方针的讨论与贯彻,1962年后出现了《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年青的一代》(陈耘)等优秀剧目。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话剧艺术实践荒疏、与观众割断联系的衰败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话剧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在突破旧舞台局限、革新戏剧观念、丰富话剧艺术表现力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戏剧创作上的无场次结构、意念化形象塑造、时空跳跃情节、模糊主题等尝试,舞台艺术上的运用面具、中性服装、几何图形布景道具,激光灯光以及打破第四堵墙,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四面观众等形式革新,引起戏剧理论界的关注,出现了一场戏剧观念与形式革新的讨论,对中国话剧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新时期话剧对外开放与交流也更为宽广,自1986年后成功地举办了莎士比亚戏剧节、奥尼尔戏剧节。北京人艺的《茶馆》多次在欧、美、日、港演出,中央戏剧学院的《俄狄浦斯王》出访希腊,均获得很大成功,是中国话剧走向世界的良好开端。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篇二: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中国话剧

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中国话剧

随着改革开放历程的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并不断巩固、发展。话剧艺术作为市场经济序列中的一员,和其他行业一样,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自身也具有了商品的属性。 因此,话剧行业今后的走向“商业化”的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 话剧商业化表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话剧不再单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呈现,商业话剧和民营话剧的兴起给话剧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1. 民营剧场崛起

2005年以前,完成一部话剧演出最困难的不是寻找剧本,不是寻找主创人员,而是寻找演出场地,即人艺小剧场。但是,这一现象随着2005年民间资本大量进入话剧行业而发生改变。大量民间资本以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式进入话剧市场,不仅盘活了许多濒临倒闭的电影院,还促使了大量民营小剧场的出现。继蜂巢剧场开门营业并取得不错业绩后,一大批民营剧场如聚敞艺术中心、麻雀瓦舍文艺汇演中心等先后开张。大量民营小剧场的出现也使话剧市场持续升温。

2. 话剧制作人普及

近年来,民间话剧的票房不断刷新纪录屡创新高,中国话剧行业逐渐开启了院团话剧、民间话剧二分天下的局面。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商业剧目普遍采用的现代话剧管理制度——制作人制,即由制作人作为话剧活动的主持人,在总体上统管话剧活动的艺术质量和演出经营。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让话剧产品焕发了活力,但也使我国民间话剧走向了误区,即不考虑艺术质量而盲目压缩成本。

3. 剧院团转型

在市场经济发展之前,我国大多数艺术表演团体是事业性单位,被定性为既有公益性又兼具经营性的社会艺术组织。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展、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我国话剧团也走上了改制改企和创新机制的道路,逐渐向商业化方向发展。

二、 话剧商业化的原因

1. 需求方面

话剧商业化发展是与当代观众的需求紧密联系的。热捧当代商业话剧的观众大多为70后、80后,是现在通常被称为“白领戏剧”的观众。

首先,这与观众的成长背景密不可分。当代话剧的主要观众群体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物资丰富,与世界同步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们需求更加多样化,不再能被传统话剧所满足。其次,当代话剧的主要观众群体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他们身上带有天生的“孤独感”,他们渴望被观众,更可以接受与自身情感问题息息相关的艺术内容。最后,社会压力也加剧了观众需求的变化。社会转型期的一些列问题不仅影响了生活质量,也影响了生活情绪。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使得当代观众更愿意选择轻松减压的话剧剧目。

2. 供给方面

话剧表演团体在自身生存与发展上遇到的困境,使其不得不进行体制、内容创新,进行商业化的发展。

首先,观众需求与话剧剧目的矛盾。 随着年轻人成为话剧市场的消费主体,新时代的观众需求与话剧剧目的矛盾日益突出。其次,话剧团体内部环境与客观经济的矛盾。长久以来艺术表演团体作为事业型单位具有强烈的公有制性质,话剧团体内部管理行政化,演出量大大减少,话剧院团的收入普遍低于所在地人均收入。

三、 如何正确进行话剧商业化

话剧艺术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我们应当对新出现的话剧类型给予重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话剧商业化的发展中,为话剧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1. 端正话剧商业化目的

话剧商业化的目的是在进行好的艺术创作的基础上,使话剧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促使自身不断地完善发展,而不应该把单纯的追

求商业利润作为出发点。因此,在话剧商业化的发展中,我们应当警惕商业的利益使话剧走向媚俗、恶俗,始终端正话剧商业化的出发点。

2. 结合文化体制改革

话剧具有商品的属性,但它与一般的消耗性物质产品不同的是,她是衡量一个民族素质、品格、趣味的重要标尺。话剧的商业化道路应当紧密结合政府的文化体制改革,力求做到使话剧市场兼备经营性和公益性的双赢局面。而这单一凭借话剧团体的力量是不够的,除了话剧团体改企和机制创新的方式外,还要紧密结合文化体制改革,依靠政府力量。

篇三:话剧评分标准

话剧表演评分标准

话剧名称:

表演班级:

表演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75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