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实习报告

更新时间:2023-10-29 16: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 西 师 范 大 学

告九岭山保护区动物实习报08生科一班 0807040076 孙春红 丁老师#2班 九岭山保护区动物实习报告 孙春红 0807040076

摘要:2011年5月下旬,对靖安县九岭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

调查。实习中主要采用样线法,共记录鸟类36种,其中留鸟占69.44%,夏候鸟 占27.77%,旅鸟占2.79%。在鸟类区系类型上,东洋界鸟类占58.33%,比例最大,其次是广布种,占33.33%,最后是古北界鸟类,仅占8.34%。研究中还捕获了两栖类6种,爬行类1种以及蛾、蝶等多种昆虫。

关键字:九岭山、动物、鸟类、多样性

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来作为判断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九岭山保护区生境多样,为多种动物提供了取食和筑巢的优越环境,在该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因此本次动物实习选择在九岭山保护区内,对该地区的鸟类、昆虫、两栖和爬行动物的种类进行调查,并对各物种的种群数量、分布、生境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1 研究区概况:

九岭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西北部靖安县境内,地理坐标为115°03′25~115°24′23″E,28°49′06″~29°03′19″N,总面积11541平方公顷,呈东北—西南走向。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1~17.0℃,年平均降水量 1653mm,年平均蒸发量1053.3 mm,年日照时数1872.6h。由于地形地貌错综复杂,海拔起伏较大,相对高差可达 1000 m,复杂的地形造成该地区丰富多彩的气候资源。谷地、丘陵、山地在温度、降水等方面均有差异,生态环境不同 ,四季差异显著。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2011年5月下旬, 在晴朗的天气中,连续三天主要在8:00-11:30、15:00-17:30两个时间段,选取动物出现频率较高的乡村小路及沿着山脚的公路等路线进行走样线,以1-2KM/h的速度行走,仔细观察视野范围内的动物。

对鸟类,选择用望远镜实地观察,教师指导或结合鸟普及时鉴定,并记录所

见鸟类的名称及数量;对昆虫,选择肉眼观察,对个物种用捕虫网捕捉,再用毒瓶收集,回到住处完成制作标本,进一步鉴定;对两栖类,主要选择在晚上借助电筒照射,徒手捕捉蛙类,放在桶里,带回来分类统计;对爬行类,主要是在走样线时巧遇,从而捕捉回来进行处理鉴定。

2.2 统计分析方法。

综合组员的记录,分类统计;鸟类的分布型、居留型主要参考网络资料。

3 结果

3.1 鸟类的数量与分布。

2011年5月24日至5月27日间,共记录鸟类36种。其中, 留鸟25种, 占该地区鸟类物种数的69.44%,夏候鸟10种,占27.77% ,旅鸟1种,占2.79%。在鸟类区系类型上,东洋界鸟类21种,占该地区鸟类物种数的58.33% ,古北界鸟类 3种,占8.34%,广布种12种,占33.33% (见表1)。

从数量统计来分析,家燕、金腰燕、白鹡鸰、白头鹎、领雀嘴鹎、白腰文鸟、棕背伯劳、[树]麻雀、八哥、丝光椋鸟、珠颈斑鸠为江西省九岭山自然保护区的优势种。

林间共记录鸟类20种。遇见率和数量较高的鸟类包括棕背伯劳( Lanius schach)、丝光椋鸟( Sturnus sericeus)、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等。

农田共记录鸟类20种。遇见率和数量较高的鸟类包括白头鹎 (Py cnonotus sinensis)、 白鹡鸰(M otacilla a lba)、 棕背伯劳、[树]麻雀(Passerm ont anus)、 褐头鹪莺(Prinia inornata)、家燕(Hirundo rustica)、八哥(Acridotherescri statellus)等。

村庄共记录鸟类18种。遇见率和数量较高的鸟类包括白头鹎(P ycnono t us si nensis)、 白鹡鸰、棕背伯劳、[树]麻雀、家燕(H irundo rustica)、 八哥(A c ridotheres cri statellus)等。

湿地共记录鸟类5种。遇见率和数量较高的鸟类包括白鹭(Egrett a garzett a )、池鹭(Ardeo labacchus)等。

表1鸟类数量与分布

种类

数量

林间

湿地

农田

村庄

居留型

分布 型

家燕 (H irundo rustica ) + + + * * 夏 广 金腰燕(H irundo dourica ) + + + * * 夏 广 白鹡鸰(M otacilla a lba ) + + + * * 留 古 白头鹎(Pycnonot us sinensis) + + + * * 留 东 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 + + + * * 留 东 白腰文鸟 ( Lonchuras triata ) + + + * * 留 东 棕背伯劳( Lanius schach ) + + + * * * 留 东 [树]麻雀(Passerm ont anus) + + + * * 留 广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 + + * * * 留 东 丝光椋鸟(sturnuss ericeus) + + + * * * 留 东 珠颈斑鸠(Streptop elia chinensis)+ + + * * * 留 东 白鹭(Egrett agarzetta) + + + * * 夏 东 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 + * 留 东 池鹭(Ardeo labacchus) + + * * 夏 东 鹊鸲(Copsycnus saularis) + + * * 留 东 乌鸫(Turdusm erula) + + * * * 留 东 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 + + * 留 东 大山雀(Parus major) + + * * 留 广 褐头鹪莺(Prinia subflava) + + * * 留 广 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 + + * * 夏 东 灰卷尾(Dicrurus leucophaeus) + + * * 夏 东 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 + + * * 留 古 褐头鹪莺(Prinia subflava) + + * * 留 广 牛背鹭(Bubulcus ibis ) + * 夏 东 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 + * 留 广 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 + * 留 广

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 + * 留 东 星头啄木鸟(Picoides canicapillus)+ * 留 东 三宝鸟(Eurystomus orientalis) + * 夏 广 棕头鸭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 * * 留 广 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 + * 留 广 发冠卷尾(Dicrurus hottentottus) + * 夏 东 松鸭(Garrulus glandarius)

+ * 留 古

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 + * 留 东 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 + * 夏 东 岩鸽(Columba rupestris) + * 旅 广 物种总数 36 20 5 20 18

注: 【留】表示“留鸟”;【夏】表示“夏候鸟”;【旅】表示“旅鸟”;【古】表示“古北界种”,【东 】表示“东洋界种”,【广】表示“广布种”;

【+】表示调查期间偶见的种类;【+ +】表示调查期间经常遇见, 但数量较少;;【+ + + 】 表示调查期间经常遇见, 且数量较多;【 * 】表示在该生境中有分布。

另外,将这些鸟类进行整理,归纳出各鸟所属的目、科(见表2)。由结果可见在九岭山保护区,雀形目的鸟类丰富度比较大。 表2鸟类的分类

雀形目 鹎科 燕科 鹟科 鸫科 鸦科 莺科 椋鸟科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 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 家燕 (Hirundo rustica) 金腰燕 (Hirundo daurica) 褐头鹪莺(Prinia subflava) 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 鹊鸲 (Copsycnus saularis) 乌鸫 (Turdus merula) 松鸦 (Garrulus glandarius) 红嘴蓝鹊 (Urocissa erythrorhyncha) 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 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黑领椋鸟 (Gracupica nigricollis) 伯劳科 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 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nm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