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更新时间:2023-03-17 11: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形成和展开的,蕴涵着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简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继而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

(1)制度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第三,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就完全搞清楚了。也不等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就能自然而然地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论证出来的,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也不是对资本主义或其他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进行批驳、谩骂中体现出来的,而是要在实践中实干出来的。 (3)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发展和创新的能力。

2.认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引领和行动纲领。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我们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把握,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协调推进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3、联系社会现实、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如何认识并切实抓住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同时中国也以自身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是强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不是追求霸权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战略机遇期的落脚点是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共赢,最终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强调要“大有作为”,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创新发展,强调加强制度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应该切实抓住这个和平的重要时期,努力发展,壮大自己,提升自己的实力,在世界的舞台中站住脚。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强大起来,别国才不敢来侵略我们。生活中的我们也是这样,抓住一切机遇,全面提升自己实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精彩

中国在未来 10年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市场经济体制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结合,符合我国的国情与发展实际,又与世界发展潮流相统一,制度优势加市场优势,既有活力,又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病和在整体上避免盲目性、自发性和激烈波动。

(2)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 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3)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 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平静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这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是实现有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仅只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还包括了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实现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协调推进,由此实现的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

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调整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关系、区域竞争与互补问题。在调整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实行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可以强化生产的需求导向,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产业发展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同带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以信息化促进我国经济由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

3.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已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要保持经济高增长,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只要能够引进外资,就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请谈谈我国要保持经济高增长最根本的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转型过程中的结构调整产生再生生产力;转型对人的主体性的解放;转型使国出现前所未有的创业潮;转型的制度融合。

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对外开放,必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完全高效的开

放型经济体系。

一是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从主要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实现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增强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

二是深化“引进来”。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科技、管理和人才,优化外资结构,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的范围,推进金融、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领域的有序开放,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使之服务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是加快“走出去”战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好和更多地利用国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市场和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扩大国际市场空间。

四是探索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新方式。要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区域自由贸易区战略,最终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理解 共同富裕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果应该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之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走共同富裕道路,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协调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邓小平在92年的南方谈话中讲到:“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近年来,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逐渐成为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怎样更好地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已成为当代中国建设的重大实践课题。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实现实质性的公平正义,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走共同富裕道路,首先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的基础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的前景也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样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从世界的角度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从国情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大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扎实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一定能乘风破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1、 联系实际谈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从法治角度上讲,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因而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既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党领导人民实现现代化,包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法治建设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根本一致、内在统一的。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中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民主与集中相统一,民主与科学相统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2、 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而不搞“三权鼎立”制度?

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 (1) 从历史性依据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模式,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一个国家政治领导集体与全体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结果,照搬照抄别国的民主模式,从来不能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的。

(2) 从现实性依据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国情,是唯一能够实

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巩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有利于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总之,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3) 从未来性依据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前途光明,前景广阔。

中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赢得世界各国的理解和尊重,就必须在思想理论、制度建设、发展模式等方面,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了中国具体实际,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借鉴吸收了世界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并经过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践检验,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模式。可以预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 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和有效路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确立反应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目标,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尊崇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巩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三十矜持练习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四是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联系实际,请谈谈你对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的看法?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质要求、在文化具体制度方面的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是奠定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的重要方面。

一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二是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四是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动文化繁荣发展,需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要贯彻为人民服务、问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质量,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应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2)着力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

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一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要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注重从历史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全球层面等方面说清楚、讲明白,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民啊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民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民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妇幼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过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加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诠释好中国特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ba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