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编制说明

更新时间:2024-04-11 19: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震行业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征求意见

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

该项任务是在“活动断层调查与探测系列标准的相关研究项目”课题—“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与实际材料图编制标准”的基础上于2017年重新启动的“活动断层探察标准编制”专题。其目标是在活动断层填图、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以及国际上主要断层研究以及2016年提交的《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标准》验收稿的基础上,完善《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并作为行业标准对外发布。 二、编制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野外地质调查是活动断层填图、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等的重要内容。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989年在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组织下,由邓起东院士主持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工作大纲》,经过三年的实践,于1992年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1:50000)工作规范》。该规范从课题申请、批准和组织,填图工作内容和要求,资料整

1

理和总结、验收等几方面具体、明确地规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的相关技术要求。

1999年,为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由中国地震局胡聿贤院士主持编制了《工程场地地址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2005年又修订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该标准划分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分级,增加了“发震构造”等术语,修订了内容和技术要求,使其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更强。

鉴于城市直下型地震的重大危害,我国开展了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为保障工作质量,中国地震局先后出台了《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 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 2005年颁布了DB/T 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2009年修订为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该标准规定了活动断层探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探测方法、数据管理和产出成果等技术要求。

随着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深入和遥感数据的大量应用,需要对活动断层填图相关工作流程、填图内容、技术指标和成果表达形式等内容做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以确保得到可靠的活动断层参数和统一的填图成果,满足数据共享的需要,为此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DB/T 35-2013《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来,其研究内容

2

不断丰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进步,但至今没有制订出规范化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量要求、 适用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方法与记录内容、记录格式要求、产出成果,也没有制定实际材料图的编制技术、图面格式和标注内容等具体要求。致使在项目验收时经常发现成果库存在相当数量的空缺项,而这些空项有许多是可以通过规范野外观测记录得到完善的。因此,有必要制定“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标准。

在活动断层探测的工作流程中无论是对断层的调查、断层活动性鉴定,还是断层定位,都离不开野外地质调查。野外地质调查记录应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即看到什么记什么,如实反映,不能凭主观随意夸大或缩小或歪曲,但是,允许在记录上表示出作者对地质现象的分析、判断,促进对问题认识的深化。野外地质调查记录既要清晰、美观、文字通达,又要图文并茂。图件是表达地质现象的重要手段,许多现象仅用文字是难以说清楚的,必须辅以插图描述,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质现象,包括原生沉积构造、结构,断层、褶皱、节理等构造变形特征,地层、岩体及其相互的接触关系,应尽可能地绘图表示。好图件的价值大大超过单纯的文字记。因此,规范野外地质调查内容、记录要求是保障活动断层调查、鉴定、定位的基础。

为保障野外地质调查质量,需要规范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流程和内容、工作量,规范野外记录簿上的记录内容、记录格式、成果及数据共享。为此需要制定“活动断层探察--

3

野外地质调查”标准。

国内其他同类行业的地质调查标准一般是依其行业需求规定目的、工作划分、工作方法及精度、资料整理技术要求、报告编制、验收制度等。如: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址编录规程》规定了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工作的固体矿产勘查中实测地质剖面、中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大比例尺化探、探 槽、探井、坑道、钻孔、工程测量、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开采技术条件勘查、野外资料整 理的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是在充分归纳、总结多年来我国以及境外各类工程项目的地质探测中,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的。 三、工作简况

1.自2017年4月专题启动以来,专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领会标准编制要求、编写过程、已颁布标准等。如冯均益研究员关于标准编写中“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的要求和格式的讲座;黎益仕司长2017年5月4日作的 “对标准编制及过程的几点认识”和“标准编制工作电子文档管理规则”报告等。查阅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工作规范(1:50000)(1992)” 、“GB /17741-2005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T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DB/T 15—2009 活动断层探测”、

4

“GB/T18207.2—2000 地震现场工作:第三部分”、“DB/T 53—2013 1:50000活动断层填图”等标准的内容和格式。

2.回顾了过去几十年从事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过程和调

查方法,不同调查区活动断层调查内容,既有华北、西北、西南活动构造强烈的地区,也有中、东部弱活动区。

3.通过入库前若干幅“1:50000活断层分布图和实际材料图”、城市活断层探测中“工作区地震构造图”、“目标区活断层分布图”、“目标区活断层探测实际材料图”的检查评审,获得若干野外地质调查经验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4.调研项目其他标准的编写内容,如“《活动断层探察 槽探》标准”、“《活动断层探察 错断微地貌野外测量》标准”、“《活动断层探察 地震构造图编制》标准”。 四、编制过程

1.《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标准的编制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调研与实践、编写、咨询、修改的过程。

2.2017年4-6月,在2016年提交的《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标准》验收稿的基础上,经历了无数次反复修改、咨询,并在起草人所有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初稿,并与2017年6月26日连同编制说明一起提交震防司。

3.黎益仕司长对《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初稿提出

5

了修改建议:“槽探、断错地貌测量、数据库建设等有专门的标准,本标准不必设计”。杨晓平、于贵华等对如何细化其它内容提了若干具体建议。

4. 2017年7-8月,根据上述修改意见,对《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进一步作了修改。在术语和定义、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流程框图(图1)中删除了“槽探、断错地貌测量、数据库建设”等内容。完成了《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修改稿,于2017年8月30提交震防司。

5. 2017年9月8日,震防司又对《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修改稿中“引言”、“3 术语和定义”、“4 工作流程和野外调查内容”提出了具体修改建议。根据修改建议,对7-8月提交的修改稿做了大的修改,删掉“引言”中第二段、“3 术语和定义”中3.9-3.13,细化了“4 工作流程和野外调查内容”,修改了“图1活动断层野外地震调查流程框图”对“5 技术要求”和“6 成果产出”做了大的修改,增加了“表5.1 野外调查观测点密度表”,“5.6质量保证”条款,删掉“5.2.6 地质地貌长剖面编制”和“附录4、5”。 五、标准规范的对象和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活动断层探察中野外地质调查的工作流程、技术准备、调查区域和内容、技术要求、成果产出。

本标准适用于活动断层填图、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安全

6

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等工作中的野外地质调查。 六、标准编制的原则、主要内容与论据

1.制定原则

本标准制定严格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编写。一是严格按照标准的编制程序进行,二是结合多年来活动断层探察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编写,三是博采众长,听取多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2.主要内容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标准的主要内容是: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工作流程和野外调查内容、5 技术要求、6 成果产出、参考文献、附录。

3.论据

①国内、外几十年活动断层研究理论、成果,活动断层填图、探测、重大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中所取得的经验;②《活动断层探测》(DB/T 15-2009)、《1:50000活动断层填图》(DB/T 53—2013)等标准和规范。

7

七、重要主要技术内容

观测点间距如何确定仍是本标准制定的难点。 5.2.2 观测点密度

5.2.2.1 1:50000活动断层填图:其观测点密度应执行“DB/T53—2013 中4.3.3.1中的规定;

5.2.2.2 大地震现场考察:沿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观测点密度应控制在100m~500m之间,其它调查范围的观测点宜控制在500m~1000m范围内。当破裂现象丰富,应加密观测点,使追索或穿越线上各种破裂类型至少有一个观测点;

5.2.2.3 城市活断层探测目标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场址区调查:沿活动断层的观测点密度应小于500m,其它调查范围观察点密度宜控制在1000m~2000m范围内。当追索或穿越线上地质信息量丰富时,应加密观测点,使沿线各种地质地貌单元、活动断层、活动褶皱等构造部位上至少有一个观测点。 野外调查观测点密度见表5.1。

8

表5.1 野外调查观测点密度表

八、标准实施的措施建议

本标准是“活动断层探察”标准体系中的一个标准。该标准体系已经颁布和实施的有DB/T 53-2013《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DB/T 65-2016《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数据库规范》,预计还有“活动断层探察 遥感调查”、“活动断层探察 古地震探槽”、“活动断层探察 钻探”、“活动断层探察 构造图编制”、“活动断层探察 年代测试”、“活动断层探察 地震勘探”等标准相继颁布和实施。为更好的实施本标准及其相关的系列标准,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标准培训。

标准编制工作组

2017年9月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ac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