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更新时间:2023-03-08 06:04:55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大唐繁华留胜迹

——西市遗址

西市遗址位于唐长安城中部偏西,在今西安城西南一公里多的糜家桥与东桃园村之间。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经1959年、1960和2006年三次考古发掘,目前已大致廓清其基本情形。

西市约占唐代城坊的两坊之地,合今1600亩。市内有四条主要街道,还有两条与西市东侧永安渠通连的水渠及多条排水支渠。考古发掘证实:唐代西市建筑密集,人口众多,水陆交通便利。 遗址一: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

西市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31米、东西广927米,埋藏于现今地表下1.8-2.5米处。市内有南北向与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由此形成西市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四街交叉成“井字”形,街道宽约16米。四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将整个市内划成九个长方形版块,每个版块四面临街,街面遍布店铺,商家数以千计。 遗址二:东北“十字街”北侧石板桥遗迹

2006年,曾对西市东北的“十字街”进行过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街之北侧发掘出一处桥梁遗迹:此桥东西长5.5米、南北宽1.75米,是为“十字街”北侧东西向路沟上部供行人通行之用的“石板桥”,亦为此处之过水涵洞。石板桥的石板间用铁卡固定,下部有石条或石板支撑。其做工考究,结构牢实。 遗址三:排水沟道遗址

在西市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土筑和砖砌两类排水沟道。土筑水沟

时代较早,沟宽0.3米,沟壁贴有木板,板外竖有立柱,以防沟壁坍塌。砖砌水沟时代较晚,系早期沟道改造或移位而建,沟底约1.1米,沟口残存1.2米,沟深0.65米。唐长安城八水环绕,引水入西市,既通水运,又解决了供水问题,这是西市繁荣的基本条件之一。 遗址四:古井遗址

在2006年的考古工作中,发现唐代永安渠流经西市东部,当系西市用水之主要来源。在大部分坊址中,多发现水井遗迹,分吃水与窖水两类。井深4-6米,直径约1米,砖砌井壁。另发现有楔形石构件,应是石质井台构件。 遗址五:道路与车辙遗迹

在西市南大街东端路南发现上中下三层路面。第三层路面距地表1.8-2.7米,属盛唐时期。路基填石子后经夯打,极为坚硬,路宽16-18米,车马道宽14米。路两侧各有一条宽30厘米的明沟,其外侧又有1米宽的人行道。在路面上发现若干条车辙遗迹,宽度约为1.3米。发掘的道路如此坚实,车辙如此明显,足见当时西市交通繁忙的盛况。 焦木:

唐代末年,社会动乱、群雄纷起,长安城不断遭到火灾和战乱的破坏,公元904年,朱温劫持唐昭宗东行时,拆毁长安的建筑,将木料投入黄河送往洛阳,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从此灰飞烟灭,西市也未能幸免于难。您看到的这些焦木便是西市经受火灾之后遗留下来的。 大石臼

具体用法是将稻谷放入臼中,用石杵不断捶捣把稻谷外壳去除,

经过加工的稻米做出的饭食,不但口感细腻,而且利于人体吸收。西市的一些手工业加工也需要捣碎原料,像染料、药材、末茶等。这也正是西市出有很多小石臼的原因。还有石磨石碾也是粮食加工工具,主要用来碾磨面粉。西市有不少的食店卖的各种炊饼,就是用这种粮食加工工具磨制成的面粉制成的。 陀罗尼石经幢

经幢是刻有佛的名字或者经咒的石柱,这一石经幢,为八棱柱形,是在2009年夏季,大唐西市项目施工建设时,于西市遗址附近出土。上刻文字12行,每行51字,从经幢的铭文来看,是唐宪宗李纯元和十四年间的遗物。此时佛教信仰在社会上极为普遍,信众广泛,西市附近出土石经幢,证明它是社会公众活动的重要场所,周围有佛教寺院。 白石莲花座

莲花图案的意义一是代表建筑等级高,二是可能与佛教有关,总之不是一般人随便使用的;莲花台座上面原可能用于安放佛像,也可能是房屋木柱的柱础。 石宝珠顶:

宝珠在佛教里代表光明和智慧,很多佛教法器上都有它的造型。这件石宝珠顶很可能是石灯的顶部。

(二)万里丝路由此启

——西市概况

段首文字:

矗立在关中平原的长安城,自西汉建都后,先后被七个王朝沿用为都城,几经兵燹,残破不堪。隋文帝于此修建大兴城,始定宫城、皇城与外廓城,并建街坊及东、西两市。唐承隋制,保留了两市格局。

西市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开市,至唐代末年遭到破坏,维持了320年的繁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西市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源头,起到了货物中心集散地之重要作用。

10 .西市模型 根据考古资料和史料记载复原西市模型,西市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占地1600亩。市内有南北向的和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街道的宽度均为16米。四条街纵横交叉,将整个市内划成九个长方形,每方的四面都临街,当时的店铺就设在各方的周围。西市除陆路交通之外,还有比较发达的水运系统。模型中展示的水渠即是贯通西市的漕渠和永安渠。西市行肆众多约有220行,绢行、茶阁、金店、卜肆等。其中一些行肆的经营模式为前店后厂,即店铺的后面为作坊。当时西市中外商贾云集、尤其以西域胡商居多,是名副其实的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中心。

11 .建筑材料一组

西市遗址出土了很多带字砖和手印砖,意义重大。这种做法从战国时期就有了,反映了当时的生产责任制:即在制成的砖背后刻字或压手印。这块砖一旦有了质量问题,刻名字或按手印的人就要承担责任。由于这种责任制简单明了,所以在制作时谁也不敢马虎大意,使制成的砖质量很高。

西市遗址发现的瓦当,多为莲花纹样,完整的瓦当其实是个筒状,套在建筑物的椽子头上,起保护椽子和美化建筑的作用。

兽面砖上面印有兽面,取吉祥如意和辟邪的用意,寄托了人们希望建筑长久平安的愿望。

12.胡俑一组

这些骑马俑、背货俑多为胡人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不畏险阻长途跋涉,

奔波于丝绸之路的各国商旅身影。丝路遗存、文化交流都是双向的,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这些胡人,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传向西方,西域的音乐、中亚的舞蹈、罗马帝国的琉璃、非洲的象牙和香料也纷纷传入唐朝。

13.骨器

2006年考古发掘发现,西市西大街中部偏南的东侧不远处,不仅出土了一些精美的骨器,还发现有相关加工骨器的遗址等。专家推断,此处可能是西市一处加工、制造和出售骨器的店铺遗址。这里展出的有骨梳、骨簪、骨饰原料等。

14.西市交易时间管理 开市鼓、闭市钲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商业属阴,故“日中为市”,据说这是商代即有的习俗。唐代西市沿此,史料记载西市每天中午12点击鼓三百声表示开市,日落前一个时辰击钲三百声表示散市。展出的这两件鼓和钲分别就是代表西市开市的鼓和闭市的钲。

15.度量衡管理 铜尺

唐(618-907) 长:31cm 宽:2cm

度器。一共两枚,整体呈窄长方形。铜质坚硬,上有刻度,錾金刻花,此尺为研究唐代度量衡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铜秤

唐(618-907)

直径:17.6cm,盘高:4.7cm,杆长:43.4cm

衡器。称体呈浅盘型,平底,三兽蹄形短足,盘口沿上置三个均与分布的铜环。细长圆柱形秤杆,无星码,其间铸一圆环,与三条索状链条相接,链末端有钩,正好勾在盘口的三环之上。此秤为研究唐代的衡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尺和秤是市场管理中重要的尺度,凡在市场交易中使用的度量衡器,都要符合官方定制并且要按时校对,经官府用印之后,才可以使用。不合规定的要负法律责任,而对私自制造度量衡器者也要严格处罚。展线上展出的斗、升、石权等

十日终于西市。在父亲去世不久,鲁谦因过度伤悲,不久之后也离开了人世,当时他年仅十八岁。这通墓志是他的叔父鲁球在鲁谦死后亲自为他镌刻的,鲁球是当时西市著名的刻字匠,一直专门为人镌刻碑石墓志。从鲁谦墓志可知,当时长安西市虽然商业气味浓厚,但读书习文,依然受到重视。并且从墓志也可知在长安西市已开设有碑刻铺。

(四) 十字井街汇东西

——文化交融

段首文字:

丝绸之路宛若一条充满财富的通天商路,令无数商胡为之魂驰

梦想,而西市,正是他们的淘金及圆梦之地。这些外商在带来西方文

明良种的同时,也携去了东方文明的菁华,异地之花,交相盛开在异地。

域外传来的奇装异服、奇食异味、奇乐异舞、奇珍异物,令喜好新鲜事物的唐人为之倾心,而大唐的万种风情,也征服了异域来宾。此时此刻,西市舟车辐辏,商旅接踵,笙歌曼舞,盛极一时。

52. 彩绘戴帷帽骑马女俑

上身内穿紧袖绿色长衫,外穿圆领半臂,下着红色条纹长裙,足穿尖头鞋,骑着一匹红斑纹黄马,正勒缰前视,神情悠然,端庄贤淑,显得十分高贵文雅。女子胡服骑乘再现了盛唐胡风流行的状态。而且骑马还可以反映出唐朝是一个宽松、开放和自由的时代,妇女摆脱礼教的羁绊,思想开放,大胆吸收外来服饰文化来装饰和美化自己。

53 .绿釉持物男立俑

隋唐时期的着装受西域风格的影响,所以生活习俗具有开放性,服装式样也呈现多样化。通过这些陶俑的服饰,我们可以对唐朝胡化的服饰有进一步的了解,显示了唐代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在衣着上好穿胡服胡帽的风气。这件绿釉持物

男立俑头戴黑色幞头,面目俊秀,身穿翻领窄袖胡服,腰系蹀躞带,左边配有盘囊,足穿尖头紧腿靴。双手握于胸前似执一物,斯文含蓄。衣衫施绿釉,间有黄色斑点,当为俑中精品。

54.焚香料具 五足熏炉

中国香料的使用源远流长,主要是植物香料。汉代开通丝绸之路以后,固体、液体香料与焚香器具逐渐传入,至唐时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和一种时尚。西市外来香料贸易十分红火,而与它同派用场的焚香器具也随之发展,越发精巧可人。这件熏炉由三部分组成,下层为圆盘状炉身,有五个兽蹄形足,五足之间分别置五环相套的链条;中层是束腰形炉身;上层为炉盖,盖面镂刻出三层如意云纹。中层与下层合口处焊接有三朵如意卷云形卡口,起固定作用。熏炉整体造型舒展大方,风格凝重典雅,是观赏性很强的一件室内熏香用的银器。

55 .一组银制片形发饰:唐代是一个开放、浪漫、生活多样化的社会,贵族妇女中流行云鬟高髻,讲究发髻的造型,为此还作出各种各样的义髻即假发插戴在头上。头部装饰则有梳、钗、簪等,这些装饰的质地有金、银、玉,造型也各不相同。展线上展出的这一组银制片形发饰多是镂空的薄片,类似剪纸的效果。纹饰既有中国传统风格,也有西方传来的神话形象。种类丰富,形象生动,充满健康活泼的艺术魅力,洋溢着唐代特有的时代风采。它们插在精心梳理的高髻上,不仅华贵美观,而且是一种身份等级的象征。至今,我们从传世的唐代著名人物画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及唐代壁画中还可以领略到其迷人的风采。

56. 胡服四件套

这里展出了唐代男女胡服各两件。胡服是对中国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民族的服装的统称,胡服最初流行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到了开元前后男子着胡服已司空见惯。它们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唐代妇女所穿的“胡服”,领子、袖口和衣襟等部位多缘以一道宽阔的锦边。

57.异域宗教 铜佛头

唐代社会海纳百川、政治开明。除了本土道教备受尊宠外,外来宗教同样享

有自由传教的权利,如佛教、景教、摩尼教、祆教等在长安城祠寺众多,信众广泛。佛像、经幢、法器等宗教用品拥有极大的市场,以此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伴随而生的雕塑、绘画,则是留给后世的艺术瑰宝。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印度,大约在西汉时期,由中亚经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新疆地区,东汉末年进入长安。由于魏晋以来的封建割据和民族纷争,使得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于是佛教作为一种能够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外来文化因素,迅速成为当时社会上的重要思想潮流,在唐代发展到了高峰。佛头面相丰满,神情和善。塑造准确、技法娴熟。

58.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

此碑现藏碑林博物馆,是碑林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石。唐代长安城内除佛教之外还有新传入的景教、祆教、摩尼教,称为“三夷教”。 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到京师长安拜谒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景教的过程。景教当时称为“大秦景教”或“大秦教”。大秦,是唐朝人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一般认为“景”有大、昭著、光明的意思;景教系基督教的支派,又称东方基督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而当时的西市是外国人聚居最多的地方,所以也是景教传播最广泛的地方,不过景教在武宗会昌灭佛时,因是外域异教,连同佛教一同被禁止。此后,也就逐渐衰落了。

59.骆驼俑一组

骆驼及胡人俑的大量出现,与唐朝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据史料记载,唐王朝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骆驼成为当时最得力的行旅坐骑和运输工具。此外,骆驼作为土贡、战利品及商品,也不断地进入唐朝境内。回鹘、吐蕃、于阗等地均向唐朝中央政府进贡过骆驼。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东来橐驼满旧都”,“羌女胡儿制骆驼”。这是对骆驼和驭驼胡人在唐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的生动概括。这一组骆驼俑则体现了丝绸之路上胡商提缰启程、运输繁忙的景象。

60.汉白玉力士像

西市遗址出土,通高40CM,站立的力士,身体微微前倾,身穿盔甲,头戴虎

头冠,双目圆瞪,张口怒吼,右臂弯曲紧握拳,威风凛凛。虽然左臂和双腿残失,但肌肉的线条依然清晰有力表现了力士的威严勇猛,堪称中国维纳斯。

61.小沙弥

这两件小沙弥头像平均高16CM。面目丰满而偏方,五官端正,嘴微张,一个憨态可掬,一个面带微笑。小沙弥是佛教中对年龄不足20岁,或其他初级出家男子的称呼,沙弥是梵语,其地位低于比丘。相应的女性出家人称为沙弥尼。

62 . 彩绘人物戏狮纹釉陶扁壶

西市遗址出土,此器身两面纹饰相同,以浮雕的手法展现,主图案为胡人戏双狮纹样。双狮蹲坐在莲花台之上,头仰起,双耳向脑后舒展,给人一种即畏惧又可爱的神情。戏狮人身材魁梧,腰系短裙,赤裸上身,肚脐外露地站在两狮之间,右腿微抬,双手高举放在了狮子张开的血盆大口之中,泰然若定,充分体现了戏狮人勇敢无畏的精神。这种西域生活文化与中国陶器制作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63 .三彩胡旋舞鸡首壶

鸡首壶的形制应该是仿波斯铜壶而作,三彩形制的鸡首壶比较少见。此壶腹 部主体纹饰为一胡人舞伎左腿盘于右腿之上,右腿微屈,立于舞毯之上似跳胡旋舞,天宝年间, 人人欲学胡旋转, 此舞风靡一时。唐代跳胡旋舞最为出名的当数杨贵妃以及善于察言观色的安禄山。据说,安禄山虽然体重三百多斤,腹垂过膝,但跳起胡旋舞来却捷如旋风、恍若浮云。

64 .异域饮食 唐花式点心五件

隋唐是中国文化与国势强盛时期,使得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进一步交流融合。展出的点心就是一些饼食的代表,即用面以花模印成漂亮的形状及花样。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代墓葬发现有许多精美的花式点心,造型各异,有蝴蝶式、四角形、麻花形等,它为我们认识唐代点心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反映了新疆地区也受中原饮食的影响。

65.胡乐胡舞 琵琶

唐朝胡乐乐器流行, 最流行的当数琵琶。唐代琵琶名家辈出, 高手如云,其

中还有一个典故:有一年长安大旱,皇帝命人在东西两市中祈雨,东西两市成“斗音”之势,东市请胡人康昆仑奏一曲《绿腰》,西市请僧人善本, 装成女人的模样, 与康昆仑比试。善本弹的也是《绿腰》,但是他的弹奏非常让人入神,善本的琵琶绝技连康昆仑都感到很惊骇,于是就拜善本为师。可见汉人的琵琶技艺也是很高超的,而东西两市祈雨, 以琵琶相斗, 也可见当时人们对琵琶的喜爱程度。

66. 吹排箫女俑

这件女俑手中紧握、放置嘴边吹奏的乐器为排箫。排箫是我国古老的编管乐器,形制美观,富有民族风格。它同编钟、编磬一样,是非常受欢迎的乐器。1956年8月,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确定以排箫的图案,作为中国的音乐标志—乐徽,用以代表我国悠久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此后,在我国音乐界向外国友人赠送的纪念章和礼物上,就常印有排箫的图案。

67.黄釉舞伎俑

唐代西域的音乐与舞蹈风行长安。士大夫宴乐, 往往以跳胡舞助兴,民间也广为流行。长安街头,“奏胡乐”、“跳胡舞”成为一种时尚。这两件黄釉舞伎俑头梳双髻,蛾眉杏目,面带微笑。身着圆领半臂,下着曳地长裙,左肩披帛,系于右侧腰际,身体左倾,左臂抬起,长袖飘拂,舞姿优美。唐代乐舞盛行,官僚贵族府中常供养歌舞伎。这对舞俑可能是对墓主人生前享乐生活的写照。

68. 彩绘陶埙

西市遗址出土。陶埙是我国最早的吹腔乐器之一,陶埙的声音悠远空灵,非常好听。这件埙为女子头状,内腔空,头顶和两颊处有三个小孔。在埙的正面刻画出一古代女子的面部形象,头发中分,柳眉杏目,面带微笑,造型写实,形象逼真。

69燕乐舞俑

唐太宗贞观年间乐舞分“立部伎”和“坐部伎”,同属宫廷乐舞。“坐部伎”在堂上即室内演出,特点是规模小、人数少,舞蹈比较精致,表演者的水平较高。“立部伎”大多在堂下演出,规模大、人数多,讲究排场,气势雄伟。从这组乐舞的情况看,应是和“坐部伎”类似的小型乐舞。

70.弹阮女俑

此女俑手中抱的乐器为阮,是一种弹拨乐器,源于中亚,通过龟兹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在汗时称为秦琵琶,晋代阮咸擅弹此琴得名于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形象的描绘阮的音色纯厚圆润。如珠玉落盘那样悦耳动听。在唐代的《清商乐》中,阮也是主要的乐器之一。

71.西物东渐 白玉石狮

狮子原产于非洲和西亚。张骞出使西域后,狮子和雕刻狮子的工艺也沿丝绸之路传入长安。狮子除了在陵墓前陪葬之外还作为中国的镇宅吉祥之物,石狮能在西市发掘出土,则可以想象当年西市有大型建筑物的存在。

72 .彩绘描金白石榻

葬具,石榻本来是汉代的坐具,以它作为葬具是北朝时旅居中国粟特人特有的葬俗。石榻挡板正面的浮雕反映的是粟特墓葬尸床中最普遍的内容:火坛、祭祀以及粟特的神祗、伎乐。生活在中亚地区的粟特人,以擅长经商而著称于世。粟特地区是东西交通的枢纽,中国与西方的相互往来,许多都是通过粟特人进行的,故中国文化更多地融合进了粟特的丧葬文化。粟特贵族信仰的宗教为祆教,祆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波斯人所创立的宗教,主张善恶二元论,其祭祀的主要特点就是露天的祭台上燃放圣火,在石榻的中部就绘制有祭祀的场景。我们看到有一火坛,底座由相缠的双龙组成;左右各一祭司,戴口罩、裸上身,鸟尾,鹰爪,手持拨火棍。火坛上左右各一飞天,头梳高髻,身带双翼,手捧果盘,披帛,衣裙轻薄飘逸,具有典型的隋唐风格。粟特人认为通过崇拜圣火可以与神沟通,故又称拜火教。长安西市内波斯人很多,祆教便有许多信徒。管理祆教徒的机构称萨宝府,其长官称“萨宝”,即粟特语“骆驼商队队长”一词的音译。这具石榻为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特别是旅居中国的粟特贵族的服饰、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葬俗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五) 盛世千秋续商魂

——西市佳话

段首文字:

在绵绵岁月里,西市犹如一个硕大的聚宝盆,创造过无尽的财富。同时,西市又像是一处职业的演练场,成就了无数的商业人才。西市留给后世的,不仅属物质财富,还富含精神遗产。

在一些中外商人的成功背后,寓有足令今人深省借鉴的商业智慧与商业道德,而一缕商魂,嗣承不绝。西市这个大舞台上曾经演绎过的一幕幕故事,早已成为商场佳话,流传千年。

73 .“窦义买坑”的故事

窦乂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寄居在舅舅家中,后因与表哥不和离家出走,自谋生路。

他来到西市经商,从卖花饰到卖材薪,再到买洼地致富,处处体现了他务实的商业态度和准确把握商机的智慧。

窦乂在西市南面花了三万钱买了一片无人问津的低洼地,每天雇人做好饼,在场中央立起一根高杆,声明要是有人能用石子击中高杆顶端的绣球,就有免费的饼吃,多少不限。消息传播出去后吸引了不少长安城的闲人,由于杆子很高,很少有人能击中,这更增加了大家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投石击球的人越来越多,没几天就把这片洼地给填平了。窦乂就在此盖了二十几家铺面出租,每天能收租金几千钱,一时间传遍整个长安城。

我们复原的这个场景,表现的就是窦乂买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唐代成功的商业地产项目。 74. 酒胡捐款

古人云“无商不奸”,但是在西市历史上豪爽慷慨,为了人民大众一掷千金的义商王酒胡却以不争的事实证实了这句话的偏颇

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战败后,整个长安城满目荒凉,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战争毁掉了城内大部分宫殿建筑,于是唐僖宗决定修复朱雀门,但国家财政困难,因此朝廷要求京城百姓每户缴纳钱财二贯,用作朱雀门的建设费。这天,西市二十余家的百姓正聚在一起为此事发愁,王酒胡恰好在这里搭粥棚向穷困百姓和难民施粥,听到这件事后,第二天一早,王酒胡便带着车队进了官府,之后京城百

姓才知道,原来王酒胡马车里装的是三十万贯钱。他按长安城百万人口十五万户计算,每户二贯,总共三十万贯,他一人就缴纳了。一时间全长安城都为之沸腾,到处都在盛传他的义举,连唐僖宗都大吃一惊。

不久后朝廷又下令重修安国寺,这次为了筹集资金唐僖宗召集文武百官进行有奖募捐:撞一下钟捐一千贯。皇上首先撞了十下,也就是捐献给寺院一万贯钱。接着文武百官相继上前,但撞钟的次数都没有超过十次的。唐僖宗见状又传下圣旨:商贾士兵等普通百姓也可来撞钟,这时身为富商的王酒胡一连敲了一百下,敲完后第二天就向寺庙捐献了十万贯。

王酒胡的豪爽气概正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回馈社会,报答社会。 75. 胡商鉴宝

在各个行业、各项买卖中,胡商以经营珠宝生意最为显赫,几乎成为波斯等胡商的主业。胡商能够识宝,钱易《南部新书》己部称:“西市胡人贵蚌珠而贱池珠。蚌珠者蚌所吐也,唯胡人识之。”这给他们经营珠宝生意以很优越的条件。唐人笔记小说里记载很多关于胡商识宝、求宝的故事。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5《寺塔记》载长安僧人携带长数寸、形如朽钉的宝骨至西市出卖,商胡主动出价一千万买之。《续玄怪录》“刘贯词”记,刘贯词在苏州见蔡霞,霞托刘携书抵洛,霞妹以罽国碗授刘,贯词“执鬻于市,有酬七百、八百者,亦酬五百者。”前后经历岁余,“西市忽有胡客固视之,大喜。”遂以百缗买去。这类故事载唐人笔记小说中屡见不鲜,说明胡商经营珠宝生意确实不少。 76.宋清卖药.

唐顺宗时长安西市出现了一位著名的药商宋清。柳宗元曾盛赞他是以诚信为本的药材商。宋清在西市的药市里经营药材,凡是从山泽来采药人都愿意把药材卖给宋清,原因是宋清会以十分优惠的价格买他们的药。长安医行的医生们都愿意拿宋清的药配自己的药方,并齐口赞誉宋清。就是因为他出售的药材质量很好、信得过。宋清对来药铺求药的顾客,无论是贫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热忱欢迎,绝不怠慢,而且对所有来药铺求药的人,都以礼相待,对症下药。宋清对那些没有现钱付药款的病人也一视同仁,并允许他们赊账,从不登门催债。即便是不认识的人或居住很远的人赊账,也不推辞。就是对拖欠银钱的客户,宋清也从不与顾客翻脸、紧紧相逼,而是到年终如还是还不了账,他就烧毁赊券,一笔勾销,

再不提这件事。他这样做,很多商人都不理解,都讥笑他痴枉。但是,宋清这样做带来了更大的利益。他开药铺前后四十年,被他焚毁欠条的欠债者有百数十人,有的甚至是大官。但是,受他恩惠的人们并没有忘记他的厚道,一旦自己扭转了局面,会以更大的馈赠给予宋清。宋清在整个经营过程中本着诚信的原则,从长远利益出发,“取利远,远故大。”因而宋清是个十分成功的商人。 77.乱世义举

安史之乱中,叛军洗劫长安,大肆屠戮,民不堪命。京城守将崔光远率军与叛军激战于西市。唐军召唤民众参战。西市居民一呼百应,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使叛军在西市留下了数千具尸体。西市百姓大多为商人,在国家面临危亡之时,表现出了凛然大义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8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