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资料

更新时间:2024-02-17 18:5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保护水资源宣传资料

1.世界上淡水资源很少

许多人把地球想象为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其71%的表面

积覆盖水。其实,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是淡

水。

在淡水中,将近70%被冻结,其余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

分或深层地下水,难以开采供人类使用。江河、湖泊、水库及

浅层地下水等较易于开采供人类直接使用,但其数量不足世界

淡水的1%,约占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

2.中国也是一个缺水国家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亿立方米,在世界

上居第6位。绝对量虽算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

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世界人均占有

量的1/4。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

源严重不足。据统计,中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约达58

万平方公里。而且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水资源每

年在递减。

3.水资源的现状

人类不合理利用造成水资源的大量减少。过度用水、水污染和引进外来侵略性物种造成湖泊、河流、湿地和地下含水层的淡水系统的破坏,已经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在美国、印度和中国的一些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水床沉降而无法补充河流的水源,常常造成河流断流而使下游干涸,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和中国的黄河。

据统计,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全国城市年缺水量为6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

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除了缺水,水污染问题也较突出。根据2001年对我国七大水系断面监测,达到三类水质可以进入自来水厂的最低要求的仅占29。5%,而劣五类水质却高达44%。另外,我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比较普遍,全国浅层地下水大约有50%的地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约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而我国一些地区长期透支地下水,导致出现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最终形成区域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

4.水资源的未来

人类对水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全世界1975年用水量为3万亿立方米,1994年为4.3万亿立方米,2000年为7万亿立方米。有人分析,2030年以后,世界水资源将供不应求;2050年,亏水2300亿立方米;2070年,亏水4100亿立方米。我国专家分析,中国2050年总需水量为8000亿立方米,比现在增加2400亿立方米。

现在水资源日益减少水污染日益严重我们是否应该从自己做起伸出双手为我们身边的环境为我们的母亲河奉献出自己小小的贡献呢 ?

1. 用洗衣机洗少量衣服时水位不要定得太高衣服在高水里飘来飘去衣服之间缺少摩擦反而洗不干净还浪费水 。

2.如果厕所水箱过大可以在水箱里放一块砖头或一只装满水的大可乐瓶以减少每一次的冲水。

3. 洗脸水用后可以洗脚养鱼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 。

4. 家中应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收集洗衣、洗菜后的家庭废水冲厕所。

5. 养成随手关闭水龙头的好习惯通过调整自来水阀门的办法来控制水量养成有意拧小出水龙头的习惯这样便可节约相当的水量 。

6. 教育儿童节?a href="http:///zhaoshangjiameng/"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加盟睦遣煌婧乃蜗?。

7. 外出开会时自带水杯或容量小的瓶装水减少对剩余瓶装水的浪费 。

8.灌暖壶前不要随手倒掉里面的剩水可与其他循环水收集在一起再利用。

9. 呼吁市政、小区建设使用透水地砖种植灌木树木来替代大面积的草坪 。

10.没人或没必要的时候不开灯、不使用空调 。

11.不向河道、湖泊里扔垃圾不乱扔废旧电池防止对自然水资源

造成污染。

与您身边的人分享环保护水小窍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中来。

篇二:水资源论证资料清单

资料清单

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电子版)

二、项目环评报告(电子版)

三、项目前期有关批文

四、取排水工程

(一)供用水

1、项目取水工程布置详图(含取水工程布置形式、取水设施设备、取水能力、取水高程要求、输水系统布置等)

2、厂区取水管线厂外部分如何处置?(走向、敷设方式、管径、施 工工艺等)

2、工项目供水流程图(分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生产循环给水系统)。

3、全厂用水工艺流程图。

4、项目取水量(年取水量、小时取水量或日取水量),项目取水保证程度,项目年工作时数

(二)排水

1、生产、生活废污水排放系统及其布置图。

2、雨排水系统布置及其布置图。

3、废污水排放口布置及其布置图。

4、废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5、废污水排放量

6、厂区排水管线如何布置?

(三)事故性废污水排放应急处理预案

1、事故池设置

2、应急处理预案

五、工程施工用水及施工期生活用水

篇三:水资源复习资料

水资源复习资料

一、水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1、广义: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冰川、海水等。

2、狭义: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3、水资源的两种转化途径:1)、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并构成河川径流,通过水平方向排泄到区外;2)、以蒸发的形式通过垂直方向回归到大气中。

4、水资源的特点:流动性,可再生性,多用途性,公共性,利与害的两重性,有限性

二、水资源状况

1、我国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水汽充足,降水量丰富。

2、我国水资源特点的表现为:1)、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2)、空间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3)、时间分布不均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

3、当今世界的水问题: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

4、我过面临的水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5)、水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5、解决措施:1)、为水立法;2)、有偿使用或提高水价;3)、节约用水,整治污染;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5)、控制人口数量。

三、水资源的形成及转化关系

1、水循环的定义: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下、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运输、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认识:大循环,小循环,自然水循环,社会水循环。

3、水资源的形成:蒸发(水分通过热能交换从固态火液态转换为气态的过程,是水分地球表面和水体进入大气的过程)→水汽运输(大气中的水汽由气流携带着从一个地区上空输送到另外一个地区的过程)→降水(水汽在大气中的微小周围进行凝结,形成雨滴,再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下渗(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内的运动过程)→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壤中流之和)→形成水资源。

4、水循环的机理与特点:1)、水循环是永无止境的,全球总水量是不变的,服从质量守恒定律;2)、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是基本动力;3)、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的,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的系统;4)、水循环赋予水体再生性;5)、水循环系统过程复杂,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可能会导致水循环过程变化,从而影响到水资源的形成和特征变化。

5、水循环的作用和意义:1)、形成可再生水资源;2)、影响全球气候变化3)、形成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4)、为生态系统提供生命的支撑;5)、形成一切水文现象。

6、水资源利用:是指通过水资源开发为各类用户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用水资源以及各个用户使用水额过程。

7、水资源利用包括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水力发电、生态用水等。

四、水资源学额基本理论

1、水平衡原理: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流域),在任意的时间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

2、自然—社会水循环系统:水资源系统的各要素(或环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一个要素(或环节)受其他要素(或环节)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他们之间又相互转化,不仅包括自然水循环,而且还包括社会水循环,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水循环系统。

3、自然水循环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间的相互转化。

4、社会水循环形成的水资源转化关系课归纳为:1)、地表水包括城市和灌区引用的水库蓄水、河川径流和外流域调水。引用的径流在渠道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发、渗漏转化为大气水,土壤水和地下水。2)、地下水来源于地表水和降水的入渗补给、区外(山前)侧渗补给,其消耗是:通过水蒸发补给非饱和带土壤水、通过侧渗以地下水的形式排入河道、通过抽水作为引用水水源、通过越层入渗补给深层地下水。3)、土壤水是“四水”转化的中心环节,来源于地表水的入渗和地下水的潜水蒸发补给。土壤水除少量补给地下水外,主要转化为大气水、消耗于蒸发。4)、大气水指降水与蒸散发的水量。城市和灌区的降水除少量渗补给地下水和排水外,多数直接被蒸发掉。蒸发总量是当地最终的水资源消耗量。

五、水资源量的组成

1、陆地上常见的的三种水体分别是: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

地表水 补给形式: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排泄形式:河川径流、水面蒸发、土壤入渗。

土壤水 补给形式:大气降水、地表水。

排泄形式:土壤蒸发、植物散发、(地下水【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的情况下才下渗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 补给形式:大气降水、地表水。

排泄形式:地表水体、土壤水以蒸发或植物根系吸收后在散发。

2、地下水资源量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补给以及人工补给。

六、水资源质量的评价

1、水资源质量的评价: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对水资源质量进行评价。

2、水资源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河流泥沙分析、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

3、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的要求:1)、在评价区内,应根据河道地理特征、污染源源分布、水质监测站网,划分成不同河段(湖、库区)作为评价单元;2)、在评价大江、大河水资源质量时,应划分成中泓水域与岸边水域,分别进行评价;3)、应描述地表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4)、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水域,应进行水体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

4、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的要求:1)、选用的监测井(孔)应具有代表性;2)、应将地表水、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地表水污染、纳污水体、污水灌溉和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填埋等对地下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3)、应描述地下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5、评价步骤:水环境背景值调查(在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状况下,确定水体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原有的化学组成)→污染源调查评价(确定水体的主要污染物质,从而确定水质监测及评价项目)→水质监测(制定水质监测方案,进行取样分析,获取进行水质评价必需的水质监测数据)→确定评价标注(水质标准是水质评价的准则和依据)→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论

6、水质指标:是水体中所赋存的杂质成分,可用来衡量水体容纳或包含污染物多少。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

7、物理指标:水温、色度、臭味、浊度、

8、化学指标:PH值、阳离子、阴离子、化学需氧量、生物化学需氧量、溶解氧、营养元素、重金属、非重金属无机物有毒物质

9、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杆菌

1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11、《地下水质量标准》: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12、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定义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是水资源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管理的基础性前期工作。

13、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目的:通过对评价区经济社会现状调查、供水与用水现状调查、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区域水资源综合评价,对全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为区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14、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15、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1)、水体污染;2)、河道退化、断流,湖泊、库萎缩消亡;3)、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4)、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咸水入侵;

5、沙漠化。

16针对水资源开发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开展以下评价工作:1、分析环境问题的性质及其成因;2、调查统计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空间分布特征和已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3、分析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4、提出防治、改善措施。

17、水资源综合评价是在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以及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遵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状况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所作的综合评价。

18水资源综合评价的内容:⑴、评价区水资源条件综合分析;⑵、分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程度分析;⑶、水资源供需趋势分析。

七、水资源的保护

1、水资源保护的定义:1)、是通过行政、法律、工程、经济等手段,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尽可能的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2)、是为了防止因不恰当的开发利用水资源而造成水源污染或破坏水源,所采取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以及对水资源进行积极保护与科学管理的做法 。)

2、水污染物的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退水

3、水污染的分类:1)、按属性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2)、按分布状况分为:点源污染、雨源污染。3)、按受污染水体分为: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水库污染、地下水污染。

4、水污染能使水体产生的危害有:物理性(指恶化感官性状,减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由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带来的列不良影响 )、化学性(指化学物质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毒害动植物,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引起某些疾病和遗传变异,腐蚀工程设施等 )和生物性(主要指病源微生物随水传播,造成疾病蔓延 )。

5、水功能区划分:是根据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功能要求、开发利用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水域按其主导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确定其质量标准,以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需求,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6、水功能区划分的目的:1)、确定重点保护水域和保护目标;2)、科学地计算水域的水环境容量;3)、排污口的优化分配和综合整治。

7、水功能区划分的指导思想:水功能区划分应结合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水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前瞻性原则;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分级与分类相结合原则;水质与水量统一考虑原则;便于管理,实用可行原则。

9、水功能一级区划的划分: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保留去;

10、水功能二级区划的划分: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

11、污染源调查的目的是:弄清水域中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排放方式、排放途径以及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判断主要的污染物和主要的污染源,为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12、污染源分类:1)、工业污染源调查(污染物生产量及排放途径、污染处理工艺、污染危害调查、生产发展情况调查)2)、生活污染调查(城市居民人口调查、居民用水排水情况、城市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和处置)3)、农业污染源调查(农药的使用、化肥的使用、农业废弃物、水土流失情况)

13、污染源调查方法分为:普查、详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14、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统计报表法、现场调查法、排污系数法。

15、水资源保护主要包括水量和水质。1)、水量保护: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规划;水源地的涵养和保护;科学合理的分配水资源;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等;保证生态用水的供给到位。2)、水质保护:调查和治理污染源;进行水质监测、调查和评价;制定水质规划目标;对污染排放进行总量控制等

16、水资源保护的目标:在水量方面必须要保证生态用水,不能因为经济社会用水量的增加而引起生态退化、环境恶化以及其他负面影响;在水质方面,要根据水环境容量,规划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因为污染物超标排放而导致饮用水源地受到污染或危及到其他用水的正常供应。

17、水资源保护的措施:1)、加强水资源保护立法,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设立行政管理机构;水资源立法)。2)、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3)、综合开发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4)、强化地下水资源的人工补给。5)、实施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ox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