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资料

更新时间:2024-02-17 14:55:0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水资源复习资料

水资源复习资料

一、水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1、广义: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冰川、海水等。

2、狭义: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3、水资源的两种转化途径:1)、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并构成河川径流,通过水平方向排泄到区外;2)、以蒸发的形式通过垂直方向回归到大气中。

4、水资源的特点:流动性,可再生性,多用途性,公共性,利与害的两重性,有限性

二、水资源状况

1、我国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水汽充足,降水量丰富。

2、我国水资源特点的表现为:1)、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2)、空间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3)、时间分布不均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

3、当今世界的水问题: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

4、我过面临的水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5)、水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5、解决措施:1)、为水立法;2)、有偿使用或提高水价;3)、节?a href="http:///zhaoshangjiameng/"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加盟挝廴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5)、控制人口数量。

三、水资源的形成及转化关系

1、水循环的定义: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下、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运输、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认识:大循环,小循环,自然水循环,社会水循环。

3、水资源的形成:蒸发(水分通过热能交换从固态火液态转换为气态的过程,是水分地球表面和水体进入大气的过程)→水汽运输(大气中的水汽由气流携带着从一个地区上空输送到另外一个地区的过程)→降水(水汽在大气中的微小周围进行凝结,形成雨滴,再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下渗(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内的运动过程)→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壤中流之和)→形成水资源。

4、水循环的机理与特点:1)、水循环是永无止境的,全球总水量是不变的,服从质量守恒定律;2)、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是基本动力;3)、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的,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的系统;4)、水循环赋予水体再生性;5)、水循环系统过程复杂,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可能会导致水循环过程变化,从而影响到水资源的形成和特征变化。

5、水循环的作用和意义:1)、形成可再生水资源;2)、影响全球气候变化3)、形成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4)、为生态系统提供生命的支撑;5)、形成一切水文现象。

6、水资源利用:是指通过水资源开发为各类用户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用水资源以及各个用户使用水额过程。

7、水资源利用包括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水力发电、生态用水等。

四、水资源学额基本理论

1、水平衡原理: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流域),在任意的时间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

2、自然—社会水循环系统:水资源系统的各要素(或环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一个要素(或环节)受其他要素(或环节)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他们之间又相互转化,不仅包括自然水循环,而且还包括社会水循环,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水循环系统。

3、自然水循环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间的相互转化。

4、社会水循环形成的水资源转化关系课归纳为:1)、地表水包括城市和灌区引用的水库蓄水、河川径流和外流域调水。引用的径流在渠道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发、渗漏转化为大气水,土壤水和地下水。2)、地下水来源于地表水和降水的入渗补给、区外(山前)侧渗补给,其消耗是:通过水蒸发补给非饱和带土壤水、通过侧渗以地下水的形式排入河道、通过抽水作为引用水水源、通过越层入渗补给深层地下水。3)、土壤水是“四水”转化的中心环节,来源于地表水的入渗和地下水的潜水蒸发补给。土壤水除少量补给地下水外,主要转化为大气水、消耗于蒸发。4)、大气水指降水与蒸散发的水量。城市和灌区的降水除少量渗补给地下水和排水外,多数直接被蒸发掉。蒸发总量是当地最终的水资源消耗量。

五、水资源量的组成

1、陆地上常见的的三种水体分别是: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

地表水 补给形式: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排泄形式:河川径流、水面蒸发、土壤入渗。

土壤水 补给形式:大气降水、地表水。

排泄形式:土壤蒸发、植物散发、(地下水【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的情况下才下渗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 补给形式:大气降水、地表水。

排泄形式:地表水体、土壤水以蒸发或植物根系吸收后在散发。

2、地下水资源量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补给以及人工补给。

六、水资源质量的评价

1、水资源质量的评价: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对水资源质量进行评价。

2、水资源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河流泥沙分析、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

3、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的要求:1)、在评价区内,应根据河道地理特征、污染源源分布、水质监测站网,划分成不同河段(湖、库区)作为评价单元;2)、在评价大江、大河水资源质量时,应划分成中泓水域与岸边水域,分别进行评价;3)、应描述地表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4)、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水域,应进行水体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

4、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的要求:1)、选用的监测井(孔)应具有代表性;2)、应将地表水、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地表水污染、纳污水体、污水灌溉和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填埋等对地下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3)、应描述地下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5、评价步骤:水环境背景值调查(在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状况下,确定水体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原有的化学组成)→污染源调查评价(确定水体的主要污染物质,从而确定水质监测及评价项目)→水质监测(制定水质监测方案,进行取样分析,获取进行水质评价必需的水质监测数据)→确定评价标注(水质标准是水质评价的准则和依据)→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论

6、水质指标:是水体中所赋存的杂质成分,可用来衡量水体容纳或包含污染物多少。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

7、物理指标:水温、色度、臭味、浊度、

8、化学指标:PH值、阳离子、阴离子、化学需氧量、生物化学需氧量、溶解氧、营养元素、重金属、非重金属无机物有毒物质

9、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杆菌

1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11、《地下水质量标准》: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12、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定义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是水资源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管理的基础性前期工作。

13、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目的:通过对评价区经济社会现状调查、供水与用水现状调查、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区域水资源综合评价,对全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为区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14、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15、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1)、水体污染;2)、河道退化、断流,湖泊、库萎缩消亡;3)、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4)、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咸水入侵;

5、沙漠化。

16针对水资源开发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开展以下评价工作:1、分析环境问题的性质及其成因;2、调查统计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空间分布特征和已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3、分析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4、提出防治、改善措施。

17、水资源综合评价是在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以及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遵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状况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所作的综合评价。

18水资源综合评价的内容:⑴、评价区水资源条件综合分析;⑵、分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程度分析;⑶、水资源供需趋势分析。

七、水资源的保护

1、水资源保护的定义:1)、是通过行政、法律、工程、经济等手段,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尽可能的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2)、是为了防止因不恰当的开发利用水资源而造成水源污染或破坏水源,所采取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以及对水资源进行积极保护与科学管理的做法 。)

2、水污染物的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退水

3、水污染的分类:1)、按属性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2)、按分布状况分为:点源污染、雨源污染。3)、按受污染水体分为: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水库污染、地下水污染。

4、水污染能使水体产生的危害有:物理性(指恶化感官性状,减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由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带来的列不良影响 )、化学性(指化学物质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毒害动植物,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引起某些疾病和遗传变异,腐蚀工程设施等 )和生物性(主要指病源微生物随水传播,造成疾病蔓延 )。

5、水功能区划分:是根据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功能要求、开发利用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水域按其主导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确定其质量标准,以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需求,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6、水功能区划分的目的:1)、确定重点保护水域和保护目标;2)、科学地计算水域的水环境容量;3)、排污口的优化分配和综合整治。

7、水功能区划分的指导思想:水功能区划分应结合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水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前瞻性原则;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分级与分类相结合原则;水质与水量统一考虑原则;便于管理,实用可行原则。

9、水功能一级区划的划分: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保留去;

10、水功能二级区划的划分: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

11、污染源调查的目的是:弄清水域中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排放方式、排放途径以及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判断主要的污染物和主要的污染源,为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12、污染源分类:1)、工业污染源调查(污染物生产量及排放途径、污染处理工艺、污染危害调查、生产发展情况调查)2)、生活污染调查(城市居民人口调查、居民用水排水情况、城市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和处置)3)、农业污染源调查(农药的使用、化肥的使用、农业废弃物、水土流失情况)

13、污染源调查方法分为:普查、详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14、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统计报表法、现场调查法、排污系数法。

15、水资源保护主要包括水量和水质。1)、水量保护: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规划;水源地的涵养和保护;科学合理的分配水资源;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等;保证生态用水的供给到位。2)、水质保护:调查和治理污染源;进行水质监测、调查和评价;制定水质规划目标;对污染排放进行总量控制等

16、水资源保护的目标:在水量方面必须要保证生态用水,不能因为经济社会用水量的增加而引起生态退化、环境恶化以及其他负面影响;在水质方面,要根据水环境容量,规划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因为污染物超标排放而导致饮用水源地受到污染或危及到其他用水的正常供应。

17、水资源保护的措施:1)、加强水资源保护立法,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设立行政管理机构;水资源立法)。2)、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3)、综合开发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4)、强化地下水资源的人工补给。5)、实施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篇二:水资源的概念

1. 水资源的概念:广义水资源是指能直接或间接被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

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侠义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些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2. 源和非消耗性水资源。

3.

4.

5. 水的自然循环:周而复始的水的蒸发→降水→径流的循环变化,形成了水的自然循环,

通常称为水文循环。

6. 形成水文循环: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外因是

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水运动和物理形态变化的能量。

7. 8. 循环,海洋-海洋水循环。

9. 建立水的健康循环的主要措施:a.节制用水;b.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c.污水厂污泥回归

农田农作肥料;d.修复城市雨水水文循环途径;e.农业面源污染控制;f.水资源的统筹策划。

10. 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和输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水量的变化

量,这一关系成为水量平衡原理。

11. 全球多年平均年蒸发量等于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

闭合流域的水量平衡方程:??’=?????????

非闭合流域的水量平衡方程:??+????+????+??1=??+??‘??+??’??+??2。

12.

13.

14. 地表径流:沿着地面流动的水流;地下径流:沿着土壤岩石孔隙流动的水流。

15. 径流的表示方法:16.

17. 地下水的形成条件:1.岩层中有地下水的储存空间;2.岩层中有储存、聚集地下水的地

质条件;3.有足够的补给来源。

18.

土壤水是指吸附于土壤颗粒和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水;

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潜水是指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承压水是指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19. 海洋水量占地球总储水量的96.5%,淡水占陆地水储量的73%,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占总淡水量的30.4%。

20.

21. 世界水资源面临的问题:1.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长;2.用水安全与水污染;3.气候变化加大

对全球水资源的压力;4.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5.水灾害的频繁发生。

22.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2.水环境污染严重;3.水生态系统的退

化;4.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5.极端和突发事件频繁。

23. 水资源评价遵循的原则:1.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2.水量与水质统一评价;3.水资源

利用与保护统一评价。

24. 降水量的极值比:????=???????? ????????,????值越大,说明降水量年实际变化大。

25. 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值越大,表示降水量年际间的变化越大。

26. 区域降水量计算方法:2.3.

27. 水资源分区原则方法: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气象特征相似性和差异性;2.尽可能

保持河流水系完整性;3.流域区域与行政区域相结合的原则;4.与其他区域尽可能协调。

28. 何川径流水文现象的基本特征:1.2.3.

29. 重现期是指某随机变量的取值在长时期内平均多年出现一次,又称多少年遇一次,以该

量级频率的倒数计。

30. 皮尔逊III型曲线是一条一

段有限,一段无限的不对

称单峰、正偏曲线。

31. 一致性,代表性。

32. 径流还原计算的原因:由

于人类活动而耗损或增加

的水量,影响改变了何川

径流的天然情况,水文站

的实测资料已经无法真实

反映出径流的原有的特性。

33. 径流还原计算的方法:1分享调查法;2.降水径流

双累积曲线法(降水径流模式法)。

34.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及满足河道内用水并顾及下游用水的

前提下,通过蓄、引、提等地表水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河道外一次性最大水量。

35.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1.2.3.

36.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1.在水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水量评价的原则;2.“三水”转化,

统一评价的原则;3.以丰补欠,调节平衡原则;4.考虑人类活动,供给结合的原则;5.考虑生态安全,安全开采的原则。

37. 水质评价:是按照评价目标,根据不同目的与要求,选择相应的水质指标、水质标准,

按照一定方法,定量评述水体质量,并对水质的利用价值和水的处理要求做出评定。 38.

40. 作为基准年、近期、中期和远期水平年。

41.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水源水中百菌清卫生标准》(GB11729—89)。

42. 锅炉用水的水质评价:1.2.3.

4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目的:1.通过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分析,弄清水资源总量的供需

现状和存在问题;2.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供需平衡分析,预测未来,了解水资源余

缺的时空分布;3.针对水资源供需矛盾,进行开源节流的总体规划,明确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4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原则:1.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的原则;2.经济合理原则;3.流域和区

域相结合统一调配的原则;4.节流和开源并举,综合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5.可持续发展原则。

45.

46. 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

47.

48. 地表水的特点表现为:1.水量较充沛,分布较广泛,水量大,总溶解固体含量较低,硬

度一般较小,适合于作为城市和工业用水水源;2.时空分布不均,受季节影响大,如径流量的季节变化;3.浊度与水温变化幅度较大,难以卫生防护,易受污染;4.泥沙和悬浮物含量较高,常需净化处理后才能使用;5.取水条件及取水构筑物一般比较复杂。

49. 给水水源选择的原则:1.水源选择前,必须进行水源的勘察;2.水源的应用应通过技术

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3.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时,其设计枯水流量的保证率应根据城市规模和工业大用水户的重要性选定;4.地下水于地表水联合试用;5.确定水源、取水地点和取水量等。

50.

51. 变及泥沙运动。

52.

53.

54.

55.

56. 分建式取水构筑物的优缺点:土建结构简单,施工较容易,但吸水管路较长,维护管理

不便,,安全性较差,所以一般取水量大的工程仍采用合建式。

57. 下层进水孔下缘至少高出河底0.5m。

58.

59. 缆车式取水构筑物:供水可靠、控制较方便,操作较安全,少受风浪影响,比浮船式稳

定等特点。但因岸坡易淤积而妨碍泵车上下移动,影响正常取水;水下工程量和造价较浮船式大且取岸边表层水,水质稍差于浮船式取水。

60. 浮船式取水构筑物:浮船能随水位涨落而升降,可随河流主航道的变迁而移动,水下施

工作业和土石方程少,造价较低,灵活性大,适应性强,能经常取得含沙量较少的表层

水。缺点是河流水位涨落时,需要移动船位,阶梯式连接时尚需拆换街头以致短时停止

供水,操作管理较麻烦,可靠性较差。

61. 船式。

62. a.顺流式斗槽:适用于泥沙多

而冰凌不严重的河流。

b.逆流式斗槽:适用于河水中

含沙量不大,而冰情严重的河流。

c.侧坝进水逆流式斗槽:适用

于含沙量较高的河流。

d.双向式斗槽:适用于河水中

含沙量很大,冰情又十分严重的

河流。

63. 活动接头有以下几种:1.管柔性接头、2.球形万向接头、

3.4.

64. 浮船式取水构筑物适用条件:1.河流水位涨落幅度在10~35m或更大范围,涨落速度不

大于2m/h,枯水期水深不小于1.5~2.5m;2.

65. 渠引水构筑物。

66.

67. 溢流坝的作用是抬高水位,但不影响洪水期泄洪,一般坝顶高出河床0.5m左右。

68. 山区浅水河流的特性:1.山区浅水河流多属河流的上流段,河床的坡度相对较大,河流

的水流速度也相对较为湍急;2.河流径流量及水位变幅很大;3.河水的水质变化十分剧烈。

69.

70. 管井:含水层厚度大于4m,底板埋藏深度大于8m;大口井含水层厚度5m,底板埋藏

深度小于15m;渗渠:含水层厚度小于5m,渠底埋藏深度小于6m;复合井是大口井和管井的组合,上部为大口井,下部为管井。

71.

72. 过滤器、贴砾过滤器。

73. 管井中70%~80%的出水量是从过滤器上部进入的,过滤器的适用长度不宜超过30m。

74. 井群的合理布局:1.2.3.

75.

76.

77. 我国大口井的直径一般为20m。

78. 辐射井是由大口径的集水井与若干沿井壁向外辐射状铺设的集水管组合而成的,是一种

垂直与水平集水系统组成的联合取水构筑物。

79.

80.

81. 渗渠的设计要点:1.2.;3.

82. 节约用水:是指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管理等综合手段,应用必要的、可行的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强用水的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工艺,实行计划用水,降低水的损失和浪费,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科学用水体系,有效地试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保证环境、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3. 用水、消防用水以及城市官网输送漏损水量等其他未预见用水。

84.

85. 城市节水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2.合理调整水价,运用经济杠杆

推动节水工作;3.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设备;4.制定用水定额,逐步实行计划管理;保护城市供水水源,实现城市污水再生回用。

86. 生产用水主要途径:1.2.3.4.

87. 工业节水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生产工艺;2.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非

常规水资源利用;3.加强企业管理用水。

88. 再生水:广义指各种形式的回用水,包括污水和废水经过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

准,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

90.

91. 其水质好,

污染物种类少、浓度低,易于处理,应优先考虑作为再生水源。

92. 城市再生水厂水源选取顺序:1.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2.优质杂排水;3.杂排水;4.

雨水;5.生活污水。

篇三:水资源

第一章 绪论

1、 水资源的概念(广义水资源和狭义水资源)

四个基本特征:自然界中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质量、可以被人类利用、永续性的水体。

一般来说,水资源分为:广义水资源和狭义水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冰川、海水等。

狭义的水资源——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大气降水是地表水资源、土壤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总补给来源,因此可将大气降水作为特定区域的总水资源。

2、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从水资源定义可以看出,水资源具有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自然属性:流动性,可再生性,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多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资源属性。 社会属性:社会共享性,利与害的两重性,多用途性,商品性。

3、 我国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水资源在时空分布及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

解决空间分布不均:修建调水工程

解决总量不足:推广节水

4、 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是当今和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表现:农业缺水、城市缺水、生态缺水

(2)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某些地区的又一大水问题。

形式:河流洪水、突发洪水、城市洪涝灾害等

(3)水环境污染 水环境恶化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水问题。

(4)水土流失

5、水资源利用的类型

水资源利用——通过水资源开发为各类用户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用水源以及各个用户使用水的过程。水资源利用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很多类型。

按利用方式分:河道内用水:水力发电、渔业、航运、水上娱乐、生态用水等

河道外用水:农业、工业、城市生活、植被生态用水等

按用水消耗状况:消耗性用水(指水的状态或水质方面发生的变化,水不能再被人们所使用。) 非消耗性用水(指其水性质的变化通常不致妨碍它以后被重新利用。)

按用途分:生活用水 是人类日常生活及相关活动用水的总称。

农业用水是农、林、牧、副、渔业等各部门和乡镇、农场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居民生产用水的总称。

工业用水 是工矿企业用于制造、加工、冷却、空调、净化、洗涤等方面的水。

水力发电是利用河流中流动的水流所蕴藏的水能产生电能,为人类用电服务。

生态用水是生态系统维持自身需求所利用水的总称。

第二章水资源评价

1、 水资源评价的对象、原则及内容

水资源评价的重点对象一般是在现实经济技术条件下全球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特别是能快速补充的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原则: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并重。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水资源评价的内容随时代前进而不断增加。水资源评价应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三部分内容。

2、 地表水资源量一般用什么来表示?河川径流的表示方法?

地表水资源量一般通过河川径流量的分析计算表示。

河川径流量——一段时间内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过水量,包括地表产水量和部分地下产水量,是水资源的主体。有的国家就将河川径流量视为水资源总量。

地表水资源的收支变化主要是:降水、蒸发、径流。 三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制约着区域水资源数量的多寡和可利用量。

3、 地下水均衡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地下水均衡的表达式:补给量-排泄消耗量=地下蓄变量

补给量包括:降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之间的补给。

排泄消耗量包括:向大气水、地表水及向地下水的排泄和消耗;地下水的开采量。

天然情况下,多年地下水蓄变量=0

人工利用情况下,若利用得当,采补相当,多年内地下水均衡。

4、 水资源总量估算方法

在水资源评价中,一般采用下式进行水资源总量估算:

W?R?Q?D

式中:R是地表水资源;Q是地下水资源;D是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相互转化的重复量。

分别计算地表水资源R,地下水资源Q,再考虑重复量D。就可以估算水资源总量。

5、 水质评价的主要指标、分类

水质评价——是根据水体的用途,按照一定的评价参数、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体质量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的过程。水质评价的分类指标:物理指标、化学组分、生物指标3类。

物理性指标:一般包括:色、嗅、味、透明度、水温、固体等。

化学指标:一般化学性指标:有矿化度、硬度、酸碱度以及各种常量离子的组合。

水的环境化学指标:化学需氧量(COD):水体中进行氧化过程所消耗的氧量,以mg/l表示。 生化需氧量(BOD):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化合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毒的化学性指标:各种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卤代烃、各种农药等。

生物学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数、各种病源细菌、病毒等。

分类 按评价对象可分为:大气降水水质评价,地表水水质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

按评价时段可分为:回顾评价:利用积累的历史水质数据,揭示水质演化的过程。现状评价:根据近期水质监测数据,彰明水质当前的状况。影响评价(预测评价):针对拟建工程在运行后对水质的可能影响做出预测分析。

按水的用途可分为:供水水质评价:包括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养殖业用水(渔业)水质评价,风景浏览水体的水质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

按评价的范围可分为:局部地段的水质评价,区域性的水质评价

第三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

1、 地表水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

(1)河岸引水工程:无坝引水,有坝引水,提水引水

(2)蓄水工程(水库):挡水建筑物(拦河坝),泄水建筑物,引水建筑物

(3)扬水工程:扬水工程主要是指泵站工程

(4)输水工程:输水工程主要采用渠道输水和管道输水两种方式。

2、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按其构造形式不同可分为那几种类型?各自的适用条件如何?

固定式(岸边式、河床式、斗槽式)和移动式(浮船式、缆车式)

固定式:岸边式适用于当河岸较陡,主流近岸,岸边水深足够,水质和地质条件都较好,且水位变幅较稳定的情况,但水下施工工程量较大,且须在枯水期或冰冻期施工完毕。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可分为合建式和分建式两种。分建式适用:岸边地质条件差不宜合建或分建对结构和施工有利。

移动式:

3、 江河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

取水点应设在水质较好的地段;

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的河床、靠近主流和有足够水深的地段;

取水点应具有良好的地质、地形及施工条件;

取水点应靠近主要用水地区;

取水点应避开人工构筑物和天然障碍物的影响;

取水点应避免冰凌的影响;

取水点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

4、 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和河床式取水构筑的结构

直接从岸边进水口取水的构筑物称为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它由进水间和泵房两部分组成。根据进水间与泵房是否合建,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可分为合建式和分建式两种。

构造: ①进水间及进水间附属设备 a进水室 b吸水室 ②泵房

河床式取水构筑物与岸边式基本相同,但用伸入江河中的进水管(其末端设有取水头部)来代替岸边式进水间的进水孔。它主要由泵房、集水间、进水管和取水头部组成。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根据集水井与泵房间的联系,可分为合建式与分建式。

5、 常见的地下水取水构筑物有哪些?管井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大口井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取水构筑物:垂直系统:管井,大口井。 联合系统:复合井,辐射井。水平系统:渗渠,坎儿井 管井主要由井室、井壁管、过滤器及沉砂管构成。当有几个含水层且各层水头相差不大时,可用多层过滤器管井。

大口井: 井口 , 进水部分 ,井筒

第四章 水资源规划

1、 水资源规划的类型

流域水资源规划,区域水资源规划,跨流域水资源规划,专项水资源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

2、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实质及模式

目标: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实质——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

(1)提高水的分配效率,解决各部门、行业竞争用水的问题;

(2)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促使各部门、行业内高效用水。

模式

以边际成本价格进行配置 市场配置

以行政管理手段进行配置 行政配置

以水市场运行机制进行配置用户参与

以用户进行配置 综合配置

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概念、目的及分析方法

定义: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行政、经济区域或流域)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供求关系分析。

目的:

1、通过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分析,弄清楚水资源总量的供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供需平衡分析,预测未来,了解水资源余缺的时空分布;

3、针对水资源供需矛盾,进行开源节流的总体规划,明确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以期实现水资源的长期供求计划

主要有二种分析方法:

? 系列法:按雨情、水情的历史系列资料进行逐年的供需平衡分析计算;

? 典型年法(代表年法) :仅根据雨情、水情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不同年份进行分析计算,而不必逐年计算。

4、 洪灾的形成及洪灾的类型

(1)洪水形成的因素

气候、下垫面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因素。

(2)主要洪水类型

①暴雨型洪水:发生频繁,峰高、量大且集中,影响范围最广,危害也最严重。

②风暴潮型洪水:主要出现在近海地区,区域性、季节性明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ex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