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90年发展史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13 10: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服装产业90年发展史

那时的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虽然不像如今的五彩斑斓,繁杂多样,但是仍然是服装史上不可以抹去的。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兴起,中国自制的缝纫机生产成功,百年老店的经营理念等等都为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21-1949 中国纺织服装业在乱世里生存

上个世纪的前半段,是个风云幻变的年代。“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去的时装,也同样地千变万化。”张爱玲如是说。

那时的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虽然不像如今的五彩斑斓,繁杂多样,但是仍然是服装史上不可以抹去的。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兴起,中国自制的缝纫机生产成功,百年老店的经营理念等等都为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跌跌撞撞的近代纺织工业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侵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一方面,近代纺织品市场的发展,为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西方近代纺织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一些买办、地主商人和手工工场主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从而促成了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兴起,荣氏家族企业,就是一个典型。

近代纺织企业采用大机器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引起了生产变革和社会变革。不论是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还是商办企业都是以商品生产,追求利润为目的,因此都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近代纺织业引进西方纺织技术,开拓纺织生产的过程,也是一次训练和培养纺织工人和技术力量的过程。这期间,中国纺织业有了新的发展。但整体发展是不平衡的:第一,四分之三以上分布在上海、天津、青岛等少数沿海大城市,而四川、贵州、云南等13个省份的生产能力都很小。第二,外资比例大,原材料控制在外国人手中,机器设备都依赖外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纺织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遭受巨大破坏。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政府接管了日本在华的69个纺织厂,组成了名为国营实为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企业“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公司”),总部设在上海,下设天津、沈阳、青岛三个分公司。

中纺公司在当时中国纺织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其吸收日资工厂管理的优点,去粗取精,汇编整理出版了纺织操作标准方法、纺织工艺规范等技术文件,开办技术训练班培训各级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把分属于几个日资集团的繁复管理系统整顿成为集中统一的管理体系,达到了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较高水平,也为后来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准备了技术、干部和组织的条件。

●中国缝纫设备羸弱起步

中国的缝纫机产业是从维修开始的。1912年,苏州申晶缝纫机号开始经营、修理、装配缝纫机,一些外国的机器厂家也开始在国内开通办事处,国内外贸易带动了缝纫机使用技术、维修技术的传授和推广,从而开始了维修到仿制的中国缝纫机工业的第一步。

中国的缝纫机工业以上海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

1927年,“协昌缝衣机器公司”试制成功25K-55型草帽缝纫机,商标定名

为“红狮牌”。由此,中国第一架国产缝纫机诞生,并先后生产了近二百台投放市场。1928年,上海龙华人计国桢、洗冠生(冠生园老板)、郑宗潮(云飞汽车公司经理)、陆晋生(江南造船厂工程师)、陆永清(兵工厂工程师)等开设胜美缝纫机厂,生产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家用缝纫机,成为我国家用缝纫机工业的起点。

1937年,飞人机械公司成立,原来经营袜机、袜针、丝光纱线等商品。1940年月产缝纫机40台,1947年8月6日新“飞人牌”缝纫机商标批准注册,从此风靡全国。

但是,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服装机械全部停留在缝纫机的维修、仿制和小批量生产的萌芽阶段。包括协昌缝纫机公司、惠工铁工厂,新记缝纫机厂等,这些工厂大都只制造铸铁零件,其他零配件多为日本或美国进口进行组装。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49年月12月,中国缝纫机工业从业人员仅500人,年产家用缝纫机仅4000架次。

●百年老店在历史中摸爬滚打

瑞蚨祥、谦祥益等闻名于世的百年布店,在大浪淘沙之后成就百年基业,凭得不光是老板的胆识,更重要的还应该是管理的策略。塑造品牌意识、严谨管理这些在如今都是各大企业发展重中之重的金点子在当时就已经被这些百年老店所运用。

拿谦祥益来说,“没有谦祥益的布不出嫁”“谦祥益的房子——内外强(墙)”,这些俗语都是用来形容这个百年老字号的。和气致祥,诚信待客,就是谦祥益的店风,也是谦祥益经营之道的精髓,百年长盛不衰的秘诀。当时汉口人还有个歇后语:谦祥益的招牌——一言堂。“一言堂”,是指无须讨价还价,不分亲疏平等待人。

在当时谦祥益的招牌品牌是宝蓝官布、宝蓝竹布、宝蓝洋布统称三宝布或三蓝布。谦祥益看准市场特点,正确定位,使该店在波谲云诡的市场竞争中集中力量,狠下功夫,主攻市民需求量大的“三宝蓝布”。穿厌了土布的老百姓,把这些平整光鲜的三宝布,统统叫做“洋布”。“谦祥益的房子——内外强(墙)”这句歇后语,一是说它的服务质量强,二是指它的布匹质量强。

谦祥益的当家品牌“三宝蓝布”经染整碾平后,必有专人检查质量,凡色泽不匀、略有斑点均为次布,分等级打折处理。优质优价,次质次价,决不以次充优,因此赢得顾客的信赖,誉满当地。武汉夏季酷热,夏布销量很大。谦祥益的夏布确保质量,从不使假掺杂,言不二价,薄利多销。对所有布匹不乱涨价,尺码亦做到准确量足。店内货源充足、花色品种齐全、质量地道。谦祥益当时的进货成本较市内批发价格低8%,故绸缎布料的零售价一般都略低于市场价。俗话说得好:“人硬不如货硬”,上乘的布匹质量才能在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谦祥益面对洋货倾销和外资企业的压迫,不但没有被压垮,还把布匹生意做到东洋。

在企业管理上,谦祥益有一套成文店规。他们提出并遵循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管理理念,是他们发达起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谦祥益以管理取胜,当时制定的店规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仍然是一份上好的管理规章,事无巨细,可操作性极强,对于现今的企业管理也有借鉴意义。

人位既多,支使须照日期。若随便支销,司帐者不胜其繁。议每月一次,初二日开支。司帐者照议将同人束金全数支出,按月使用,不准长支挂借。若有柜上用物,必须着专人经手至枢房随时写帐,不准随便着人经手。伙友亲朋,与柜上务往来者,不准赊帐、担保、浮借银钱。如有擅借担保,归本人偿还自理。如有亲友买货,不准自己经手??

从这些老店的发展历史来看,品牌管理是成就百年基业的唯一出路。它们也为日后中国服装企业的发展做了优秀的榜样。

1950-1978 中国纺织服装业在政治运动中艰难发展

1950-1978年,从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上讲,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其间经历土地改革、“大跃进”、“反右倾”、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国家发展跌宕。

同时在这年代,由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物资匮乏,纺织产业的首要目标就是尽快解决我国广大城乡人民的穿衣问题。为此,党中央提出依靠农业提供的天然纺织原材料,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同时兼顾毛、麻、丝纺织,针织以及化纤工业纺织发展战略方针。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纺织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品种丰富、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这一阶段的纺织产业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型。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很少,用以换取一定的外汇以进口国民经济所需的其他必要物资。

●纺织产业发展跌宕

对于纺织服装业的主管部门而言,其变迁是这样的:1949年10月国家设立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1954年9月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原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的工作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负责;1970年6月纺织部与第一轻工业部、第二轻工业部合并为轻工业部,1977年12月纺织部从轻工业部分出;1993年3月撤销纺织工业部,成立中国纺织总会,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1998年3月,中国纺织总会改组成国家纺织工业局,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2001年2月,国家纺织工业局撤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成立。

建国后的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主要是管理国营的纺织工业企业,在当时的大行政区设立纺织工业局,对企业实行“以部为主,与地方双重领导”的管理模式。蒋光鼐、钱之光、吴文英曾历任纺织部部长;荣毅仁曾任纺织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纺织工业的国营经济成分,主要是通过接管官僚资本主义纺织工业企业并对其加以社会主义改造后形成的,当时纱锭占全国棉纺

纱锭总数的36%;而民族资本主义纺织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在全国棉纺纱锭中占到60%的比重;手工纺织工业企业单位数量虽然占绝对优势,但总的生产规模都不大,在纺织生产中不占有重要地位。建国后,中国纺织工业的原料是以棉花为原料的天然纤维,且棉花产量长期徘徊在年产4000万担的水平上。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时间里,就纺织业来说,其发展可谓几起几落,总体上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

国家建设进入“一五”(1953—1957)时期后,重心在重工业建设方面,而这个时期中国的物资短缺现象亦非常突出,国家因此实行了“统销统购”政策,中国进入“票证年代”。

在1959—1961年的“三年灾害”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大幅下滑,粮食危机降临。到1960年,全国的粮、棉、油拥有量分别比1957年下降了29.7%、38.5%和56.1%,因此,中国不得不进口粮食。进口粮食需要外汇,当时能够换回外汇的商品除了煤炭之外,主要就是棉花,于是国家就缩减棉布的供应,在当时棉花可谓扮演了“救万民于水火”的角色。

经济的萧条使得纺织工业发展放缓,全国各行业很多工厂都关停了。1962年底,全国关停倒闭的工厂数达到4.4万个。其中,与纺织行业相关的化工企业减少42%,机械企业减少31%。

进入60年代后,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国家开始规划“三五”计划(1963—1967),一个名为“吃穿用计划”被提了出来,“穿”指的就是纺织品。遗憾的是,由于受国际局势的影响,这个计划最终流产,国家转而进入到“三线建设”(指把沿海一些重要的工业企业向西部和西北地区迁出)阶段。好在三线建设成果十分显著,在轻纺工业方面,造纸、缝纫机、皮革制品、棉纺织、毛纺织、丝绸、印染、针织、化纤、纺织机械等生产企业在西部全面铺开。其中,新建5万锭以上的棉纺织厂有7个,大中型维尼纶厂有5个。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为能够穿上一件新衣服而煞费心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因此,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由于受多方面原因影响,国内的服装业发展也颇为艰难,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打上诸多的政治烙印。

●新中国时尚起来了

50年代,旗袍、西装不再是社交场合的必需,中山装、列宁服成为了新宠。50年代末,前苏联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号召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欣欣向荣。一时间,布拉吉成为时尚。

工装背带裤是50年代的另一新时尚。因为建国后,翻身做主人的中国人民都需要参加劳动,建设新中国,这就需要耐磨耐脏的日常服装。工装与军装的灰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44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