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评论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20 17:11:01 阅读量: 医药卫生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2月28日晚山西省演艺中心上演的临县道情〈碛口古镇〉,是山西省第十二届杏花奖的开幕戏,也是打炮戏,从演出效果来看是一炮打响,来了个开门红。此剧是音乐创作是刘铁铸老师,导演雷守正,集中了优秀的创作团队.该剧讲述了清乾隆年间,晋商陈三锡几经周折重建毁于黄河泛滥的碛口镇,重振晋商雄风的故事。临县碛口古镇,是个极具魅力的小镇,碛口凭借黄河水运,从清乾隆年间到抗战爆发,2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阜重镇。西接陕、甘、宁、内蒙古,东连太原、京、津,差不多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商人,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据镇上黑龙庙清道光年间碑文记载,零星商贩不计,仅店铺字号就有20余家。其间,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间回荡。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街灯火,昼夜辉煌,接不完,填不满,正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虽然现在由于交通发达,它的时代没落了,但它散发的商业繁荣的气息和当年辉煌风云的印迹,至今吸引着对他神秘向往的人们,不时会有人来此探奇寻觅那逝去的烟云。你如今漫步在碛口的小道上,仿佛能看到二百年的辉煌,听到那商贾云集的繁荣,闻到那黄河水道的清鲜。佛家说性,道家说情,各种宗教为了更好的教化众,编作一些浅显通俗而接近于口头语言作品,结合当地音乐山歌,渐渐形成了颇具地方风情的演绎。

这部作品风格细腻、清新秀丽,婉如山野小花,透出泥土的芬芳。道情作为小戏演出这么大剧目是有点费劲了。这并难不倒创作者、编排者、演绎者,可以“小题大作”按剧情需要来确定出场人数。现代戏曲吸收了话剧的表现手法,采用话外旁白来贯穿剧中,以旁观者清的身份与大

现解析剧中的情由。此剧为一个小剧种,以一个家族、一个小镇、一方水土、一方百姓,以小取胜。古朴的农家小院、清幽的石板小路,阡陌交纵的山川,有着说不尽的风情。省晋剧院孙昌、金小毅友情出演剧中主要人物,两位精彩的表演为此剧增添了不少看点。有些观众竟没有看出剧中两位晋剧演员,演员多用吕梁山区一带地方普通话。剧中亲切的方言和整体的音乐元素令人欣赏,刘铁铸作为黄河边生长起来的音乐家,最能体会那种原生态音乐给人们所带来的心灵震憾,这是发于声籁,触人心怀的情感,最能撼动人们内心世界。充满乡土气息的配器,粗犷奔放,清丽婉约的唱腔,好似黄土高原的西北风,黄河两岸山岭的交流对峙。从郭兰英老师那《翻身道情》悦耳中大家也会品味了道情的魅力,锣鼓小铙铿锵,润美的歌喉,是来自民间最纯朴的高唱。这就是临县道情,一种小的优雅,俗的可爱。孙昌老师以千回百转的唱腔,以“哎来哎嗨哟”托腔衬调,越发的和陕北风格相近,原来山水相连黄河两岸人民是多么质朴、纯洁。三弦琴书人临县方言的呤唱、方言山歌揉进剧情之中,综合了临县各种风土文化的内涵,沁人心脾,让人玩味。尾声中大家在欢快的西北大秧秧歌中勾起观众阵阵的热情,“咚卟咙咚嘁翘嘁……”想当年延安几万人听着这音乐扭秧歌,那种场面、那种心情,是多么让人激动,中国这种舞蹈恐怕是人再多也能舞起来吧,听着那音乐自然起舞,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纽带.夹杂着山野自然的流畅,散发在民间艺术的清香,大家心情舒畅而有愉悦的倾听了远山的呼唤,黄河的洗礼,大家的心久久。停留在一个叫碛口的地方了。

下面为点击:摄影爱好者细品道情

临县道情戏是吕梁地区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被群众誉为“吕梁山上一枝花”。它主要盛行于临县,分布于方山、离石、柳林及陕北佳县、米脂、吴堡等地。

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晋西高原吕梁山西侧,东连方山,北靠兴县,南接离石、柳林,西临黄河,与陕西省佳县、吴堡县隔河相望。临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7 年就建立了共产党组织,1939 年解放,1940 年建立了人民政府,成为全国最早的解放区之一,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临县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临县资源丰富。地下有煤、煤层气、铁、铝、钾、陶土、石灰石等,地上有红枣、大豆、蓖麻等大宗农副产品。民间有道情、秧歌等丰富的文化资源,道情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临县碛口是一幅集河流、高原、古建筑群、革命遗址、风俗民情为一体的黄河文化长卷。多年来,影视界、摄影界、书画艺术界将碛口誉为“艺术家摇篮”。 临县道情戏起源于道教文化。临县往西跨黄河靠的是道教发源地陕西终南山,往东隔山三、四十里地紧挨的方山北武当山道教发祥地。因此,临县在历史上道教盛行,至今保存着许多道家的文物古建筑,有“十三观寺九厦院 ” 之说。临县道情由唐代道歌中的主曲牌“蓝关腔 ”( 也叫“终南调 ” 或“耍孩儿 ”) 、“皂罗袍 ” 等吸收临县地域的民歌及周边地区其它剧种的优秀成份发展而来。它经过了中唐时

期的“俗讲 ” ,会昌元年 (841 年 ) 之后的 “新经韵 ”( 道歌 ) ,宋代“道情鼓子词 ”(说唱道情),元代“道情戏 ” 。至近在元末雏形已成,明末清初已具规模,清中已极为兴盛。

临县道情戏是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歌舞、美术等于一体的综

合性艺术形式,由音乐和剧目两大部分组成。它的音乐比较古老,基本由五声音阶组成,轻快、活泼、开朗、优美。有着浓厚的中国庙堂古典音乐的味道,有着浓郁的晋西地方风味。音乐由锣鼓点、曲牌、唱腔三部分组成。锣鼓点大部分是从晋剧中吸收过来的,有“七锤子 ” 、“介板 ” 、“叫板 ” 、“虎抱头 ” 等四十六个之多。曲牌分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共五十二个之多。临县道情各种唱腔既可独立使用也可组成成套唱段,分为平调 ( 由道歌演变成型的唱腔 ) 和小调 ( 当地民歌同道歌结合形成的唱腔 ) 两大类,平调唱腔中主要有“终南调 ” 、 “七字调 ” 、 “浪淘沙 ” 等;小调唱腔主要是明清俗曲和地方小曲,主要有“太平调 ” 、“五更调 ” 、“小放牛 ” 等。临县道情唱腔丰富,有着“道情九湾十八调,几个调调一大套,套套里头有弯弯,弯弯里头有调调 ” 的特征,衬字虚腔利用得当,避免了衬字虚腔淹没唱词的缺陷,唱来明快热烈,巧夺天工。由临县道情“七字调 ” 、“十字调 ” 创作的著名唱段《翻身道情》 , 便是巧妙应用衬字虚腔的典型范例。 1949 年歌唱家李波同志唱着《翻身道情》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获三等奖,从而使临县道情传到了世界各地,并连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伴奏乐器颇具特色,有粗犷、豪放、低沉的芦苇杆制作的八眼开孔管子,有音色悦耳的水水 ( 小钗钗 ) 。伴奏乐器由“文八仙 ”

和“武八仙 ” 组成,其中主要乐器有“文场四大件 ”( 管、笛、笙、胡乎 ) 和武场四大件 ( 渔鼓、简板、小钗、木鱼 ) 组成。

文化厅专评《碛口古镇》开幕式首场亮相

第十二届“杏花奖”鸣金开锣

2009年12月28日晚上的山西省演艺中心,剧场外车水马龙,剧场内人头攒动。由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演出在此拉开帷幕。首届“杏花奖”创办于1989年,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我省艺术类政府最高奖,迄今走过了20个年头,已成功举办了11届,为繁荣我省的文艺舞台,发现新人新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开幕式由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建军主持,厅长张明亮致辞。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平与省文化厅厅长张明亮共同为本届“杏花奖”揭幕。省级老领导光敏、赵凤翔,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春荣等也出席了今晚的开幕式。

简短的开幕仪式后,吕梁市民间艺术团、山西省临县道情剧团演出了大型临县道情剧《碛口古镇》。由民营剧团、小剧种担纲本届“杏花奖”的首场演出,既体现了本届组委会对我省民营院团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我省民营院团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碛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曾是一处繁华数百年的商贸重镇。近年来,随着晋商文化热的不断升温,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及京剧《走西口》等晋商题材剧目在全国的轰动,碛口厚重的商埠内涵和文化内涵,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作为一部原创剧目,《碛口古镇》即以此为依托,并借助于临县道情这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剧种,围绕着陈三锡立志修建碛口的过程,再现了我省晋商中的一支重要分支——晋西北商人一波三折的艰辛创业之路。

该剧融晋商文化、黄河商贸文化和晋西北民俗民情于一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黄河岸边的真实故事:清乾隆年间黄河泛滥,商铺云集的水路重镇侯台镇毁于天灾。当地经商大户陈三锡欲在黄河岸边的卧虎山下兴建碛口新镇,既可重振西路晋商雄风,又可充分利用碛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d7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