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二节 课时2 地质灾害学案 湘教版选修5

更新时间:2023-09-20 17:08:01 阅读量: 医药卫生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课时2 地质灾害

[学习目标] 1.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2.掌握各种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一、地质灾害

1.概念:由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位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程。

2.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二、地震

1.概念:指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是震级。可以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出。 2.烈度:地震烈度是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破坏程度的指标,地震烈度共12度。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震源越浅,烈度越大。距离震中越远,烈度总的趋势越低。

3.分布:世界地震分布不均匀,就大陆而言,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三、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中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印度等国是受滑坡危害比较严重的国家。

2.泥石流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全球除南极洲外,其余各洲都有泥石流发生。

3.危害:滑坡的主要危害常常表现在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所造成的破坏和河道阻塞;泥石流除这些危害外,更严重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淤。

探究点一 地震灾害

阅读教材P17页活动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神户地震的震中位于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带? 答案 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2.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中,受神户地震影响较小的是哪两个岛?

精品

.

答案 九州岛和北海道岛。

3.如果其他条件相同,A、B两地测得的震级和烈度哪里大,哪里小? 答案 A、B两地震级相同,A由于离震中近,所以烈度大。

地震灾害 地震 震源 震中 基本概念 震源深度 震中距 等震线 特点 概念 震级 特点 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震源到地面的距离为震源深度 震中距观测点的距离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 ①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②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③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概念 烈度 影响因素 表示地震发生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分布规律 主要地震带

[特别提醒] 震级和烈度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最主要最强烈)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是某一地区的地面受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多个,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它们的关系如下:

精品

.

下图是“沿某段纬线地下震源深度及频度分布示意图”。图中P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屿,R点以东为海洋。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 ) A.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2.下列关于图中岛屿受地震影响产生的破坏程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岛屿东侧大于西侧

B.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小于b C.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d D.同样震级,震源d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c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分析,该图所在地区位于太平洋西岸,从“P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屿,R点以东为海洋”分析可知该地区,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第2题,根据影响地震震级的有关知识分析判断可知。 探究点二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读教材P19“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据图回答各大洲泥石流灾害的分布特点。

答案 南极洲无泥石流发生,大洋洲和非洲分布较少,最多的是亚洲和欧洲。 2.分析说明从地形上看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答案 从地形看,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地集中、坡度陡峻的地区,如安第斯山区、横断山区、阿尔卑斯山区等。 3.探讨说明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答案 从图中探讨泥石流发生的条件:①坡度陡峻的山地;②大量冰雪融水或暴雨;③丰富的碎屑物质。

1.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 (1)滑坡的形成机制

精品

.

(2)泥石流的形成机制

2.滑坡与泥石流的比较

发生 位置 滑坡 泥石流 灾害形 成主体 形成条件 地势起伏大的山区,雨水浸润会诱发滑坡产生 多暴雨的山区,必须有水的参与 两者关系 由重力作用引起,人类活动可诱发,破坏力极强,由外力作用导致,具有突发性 山区的 岩体、 斜坡上 土体 山区沟谷处 洪水、泥沙、岩块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C.滑坡

4.影响该灾害强度的因素是( ) A.①处的物质组成 B.②处的光滑程度 C.①处的体积和质量 D.②处水流的大小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图中有明显的滑坡体和滑坡阶梯地形,由此可判断图示地质灾害为滑坡。第4题,促使岩体滑动的力量主要是重力,因此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活动强度就越高。

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70千米)、中源地震(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下图示意

精品

B.山崩 D.泥石流

.

38°N附近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地震震源深度垂直分布,其中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带发生的地震( ) A.以中源地震为主 B.多分布在海洋板块一侧 C.多分布在陆地板块一侧 D.震源越深的地震,离边界越近 2.图中所示的甲、乙板块分别是( ) A.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欧亚板块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说明乙板块位置低,为大洋板块,甲板块位置高,为大陆板块。图中震源多集中分布在甲板块。第2题,(38°N,142°E)大致位于日本东部沿海地区,为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多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B.滑坡是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C.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4.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滑坡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警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少滑坡的发生频率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滑坡多发生在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是泥石流;地震导致山体中断裂发育,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与气象灾害无关,滑坡的发生与气象灾害(暴雨)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第4题,地震的分布与板块活动有关,与地形无关,而滑坡的分布受地形因素影响大;地震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目前地震灾害还无法准确预报发生的时间,也不

精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d7h.html

Top